浅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英语论文

浅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英语论文

论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英语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呈多样化趋势。为了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与问题,研究者选择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目标英语(简称人教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简称外研版)以及江苏译林出版社的牛津初中英语(简称译林版)。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同时也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旨在考查这三套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三套教材的共同特点

通过对三套教材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者发现它们在体现新课标理念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共同特点如下。

(一)教材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套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比较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上。初中英语教材是为12~15岁的中国青少年编写的,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设计必须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因此,三套教材都是围绕初中生比较感兴趣或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的,如个人情况介绍、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个人兴趣与爱好、节日活动、饮食与健康、自然环境与环境保护等。三套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状况,具有时代性,起到了不断传承与传播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能反映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此外,新教材都遵循了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套教材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认知水平以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与困难,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总之,新教材是按照新课标理念和教学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较好地处理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二)教材活动设计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1]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功性。

三套教材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都比较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互动;重视语言学习中的实践功能,引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较好地将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三套教材减少了单纯的、机械的语言知识练习,增加了带有真实语境的交际性活动或任务型活动。例如,人教版教材非常突出教学活动的任务型,采用任务链(task chain)的形式安排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感知语言的运用、体验成功的喜悦。译林版教材也是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的。译林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围绕话题,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英语学习的任务;每隔2~3个单元安排了一个综合活动(project),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在这几个单元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语言交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外研版教材在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安排了Module Task,引导学生把在本模块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综合地运用在一个真实的任务活动之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不仅如此,三套教材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例如,外研版教材关于学习策略方面单独设计了一个小栏目,叫做Learning to learn,旨在帮助学生在深刻认识一些学习策略的同时进行有效地运用。人教版教材将学习策略渗透到单元教学的各个部分,并且在每册书的目录部分(Learning strategies)作了提示。译林版教材设置了一个单独的板块,叫做Study skills,介绍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三套教材采用了发现式的学习方法(discovery method),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语言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基础;采用探究式的方法来设计教学活动,包括读前提问(Prereading questions)、猜测(Guessing)、调查(Survey)、采访(Interview)、讨论(Discussion)、辩论(Debate)等,以此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

(三)教学内容注重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根据新课标理念,英语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三套教材在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的话题比较丰富,具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例如,外研版教材介绍了Animals in danger,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通过Save our world引发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通过参观Museums来讨论一些公共准则(public rules),教育学生有意识地遵守社会公德。人教版教材介绍了Volunteering,让学生从小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分享和给予;通过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来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正当途径寻求帮助;通过讨论Health这一话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译林版教材用了3个单元的篇幅来介绍Charity这一话题,促使学生树立一种慈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博爱之心;通过讨论Friends,引发学生对什么是好朋友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学会建立和珍惜友谊。这些材料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中学习语语,同时还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材内容注重文化内容的渗透。三套教材为了实现《标准》规定的“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1]这一要求,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都比较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意平衡把握文化内容的分布,合理进行文化对比,在介绍外国文化的同时,适时介绍中国文化,以期达到文化的双向交流。

3.教学活动设计比较重视“人文性”的提高。三套教材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三套教材中有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如结对活动、小组活动、讨论、辩论、调查、采访、角色扮演、做游戏、完成任务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改变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竞争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教师解决班级差异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感,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交技能和民主价值规。[2]

(四)教材的编写体系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调整。[1]因此,与以往的英语教材相比,三套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编写体系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三套教材的单元结构设计不是按照以往的“课次”进行编写,也没有规定一个课时要完成一课书的教学内容,而是采用大单元、板块式编写。例如,人教版教材的单元模式采用分层编写法,即Section A,Section B和Self Check。Section A是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Section B是在Section A基础上的拓展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和词汇学习活动等,Self Check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性检测。外研版教材是按照模块(Module)来编写的,每个Module有3个Unit,其中Unit 1包括Vocabulary and listening,Pronunciation,Speaking,Unit 2包括Reading and vocabulary,Writing,Unit 3包括Language practice,Around the world,Module task。译林版教材的结构是: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Vocabulary,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Main task,Checkout。这种开放式的编写模式为教师实现“用教材教学”的理念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各板块内容的取舍与重组,既可以增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也可以删减不太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既可以提高某一板块内容的难度,也可以降低某一板块内容的难度;既可以单独教学某一板块内容,也可以将不同板块内容进行整合来教学。总之,教材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合适教学材料的能力,并具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的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有的教师不能、也不敢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调整,只是一味地“教教材”,结果是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教学效率比较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应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应坚持“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的原则,努力走出“教材就是圣经”的误区,认识到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核心资源;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尤其是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能力,指导教师在教学时既能走进教材,又能从教材中走出来。

(五)教材设计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也是三套教材的一个亮点。《标准》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1]同时,《标准》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1]因此,三套教材为体现新课标的评价精神都做了一些不同的、有益的尝试。例如,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了一个Self Check板块,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自我检测,包括词汇检测、语法检测、语言运用能力检测等。外研版教材在每个Module的练习册部分都安排了一个“自我检测”板块(Self-assessment),通过“I can say”“I can ask and answer”“I know th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Yes”“Not sure”或“No”,以此来帮助学生对本模块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与检测。译林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了一个板块,叫做Checkout,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复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这些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能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来肯定自己的成绩与进步、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改进与提高。同时,这种评价模式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教学上的问题,以此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三套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通过对上述三套教材深入地比较与分析,发现三套教材除了具有上述五大共同特点以外,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音教学不足

语音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之一。语音教学不仅是英语音标符号及其拼读规则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语音运用能力的培养。关于语音教学,特别是音标教学,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英语本族人不学音标,而他们的语音、语调很好。因此,他们建议我国的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没有必要学习音标。然而,笔者认为中国学生没有本族语学习者那样优越的语音习得环境,需要掌握英语拼读规则这根英语学习的“拐杖”,音标教学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如果没有了音标学习,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单词,事倍功半。

新课改以前的英语教材,包括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都十分重视语音、语调教学,尤其是英语拼读规则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新教材对语音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套教材在语音教学上都相对缺乏英语拼读规则系统训练。例如,有的教材比较重视语流和语调训练,但缺乏单音训练;有的教材在单元教学内容中根本没有安排语音教学内容,虽然有的教材涉及了一些语音教学,但是缺少显性的、针对语音的专门训练,尤其是拼读规则的系统训练。

(二)教材的衔接问题

中小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性问题。就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小学英语师资短缺或质量不高,课时普遍开设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管理混乱(如使用教材版本过多)等。因此,这就导致升入初中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过英语,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英语,还有的学生没有学好英语。这种特殊的外语教学形势给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带来了一些困难。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是一个不容忽视而且一定要解决好的问题,因为衔接问题其实就是教学效益问题。

然而,从三套教材来看,衔接问题的处理模式不同,效果也不同。有的教材处理得比较好,但有的教材衔接仍有较大的“裂缝”。目前中学教材在与小学教材的衔接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衔接部分的内容过于简单、肤浅,达不到有效衔接的目的。例如,有的教材直接增加了3个或4个单元的预备篇(Starter),重点教学26个英文字母和一些最基本的对话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仍有相当大的重复,旨为帮助那些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或没有学好英语的学生进行初中英语学习准备,这种衔接方式是机械性的“硬对接”,而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主要内容的归纳与巩固,不是系统地有机渗透,没有形成合理的梯度,效果不太理想;有的教材虽然在小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衔接,但是忽视了教学方法的衔接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过于成人化,语言能力要求过高,导致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的不适应;有的教材忽视了与小学教材在编写体系方面的衔接,导致学生和教师对初中教材完全陌生,如小学和初中教材的书名不一样,封面特点不一样,主要人物不一样,甚至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不一样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小学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过渡。

笔者认为教材编写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1.做好语言知识方面的衔接。例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前一部分内容(如1/3)的编写应当坚持“复习与拓展”的原则,采取“以旧带新”的编写方式,语言知识重点应是复习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词汇、句型和话题,以便照顾那些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或者没有学好英语的学生。但是,衔接教材毕竟不是零起点教材,不需要从字母学起。中小学需要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衔接点,如可以300个单词为基础,同时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将这300个单词附于词汇表中,以便学生复习或自学;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以便保护和激发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如复习Food and drinks话题内容时,初中教材可在帮助学生复习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的有关食品和饮料的词汇和表示喜欢和不喜欢(I like,I don't like,What do you like)的功能结构的基础上,拓展为“饮食与健康”的内容,把饮食与健康两个话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拓展,从而将学生学过的、简单的话题知识引向深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也拓展了新知识。

2.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一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从生理和心理特点上来看,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的认知特点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学习以感性为主,仍具有爱活动、爱表演、善模仿的特点。因此,衔接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当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大量的语言知识分析和记忆的教学活动,如可以仍然采用一些游戏、表演、歌曲、歌谣和故事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包括图片以及其他实物教具。

3.做好编写体系的衔接。一套具有衔接性的教材,应当具有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体规划,虽然各个学段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全套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应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如书名和封面设计一致,让学生从外观上容易识别这是一套系列化的教材。另外,教材的主要人物应当在教材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人物陪伴他们度过了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英语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人物已经成了他们的好朋友。然而,有些教材中小学两个阶段的人物不衔接,小学教材中的好朋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完全陌生的人物,这样会使那些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感到迷茫,有陌生感,对学生快速适应初中英语学习是不利的。

(三)版式设计的有效性问题

版式设计是教材编写的一项重要内容。语言教材,尤其是外语教材的信息呈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用文字符号呈现,二是用非文字符号呈现,包括插图、图片、表格、字体、字号、行距、版心、颜色等方面的合理运用。非文字符号呈现与外语教学的特点有关。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的语境,而非文字符号呈现可以利用直观的情景图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的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此外,语言学习的内容是文化,尤其是外国文化,这就需要利用大量的、真实的图片来呈现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去认识和体验文化。许多研究结果都证明,非文字符号呈现对学习(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图可以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和态度。[3]还有的研究者指出,非文字符号的呈现具有直观形象、寓意丰富、整体传达、一目了然的特点,具有审美感人、强化认知、记忆深刻等功能。[4]由此可见,英语教材的非文字符号呈现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装饰”功能、“表意”功能,还有感染情绪、强化和促进认知的功能。

纵观所研究的三套教材的版式设计可以发现许多可喜的变化,如图文并茂、新颖活泼、色彩丰富、美观大方,装帧精美等。三套教材版式设计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笔者也发现了三套教材版式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字号太小,影响阅读;插图风格太乱,影响学生的认知与理解;页面信息太满,让人有压抑感,不利于学生自学;真实图片太少,不足以营造真实的语言情境;颜色使用太多,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不利于阅读。

为了解决上述版式设计问题,编者在进行英语教材设计时,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重视版式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考虑学生对教材的使用特点,即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材料,使用频率超过所有的图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版式设计。

1.教材的字号不能太小,行距不能太密,尤其是在阅读材料和词汇表部分,因为这两个部分是学生需要反复阅读、背诵和记忆的部分,字号太小或行距太密会影响学生的视力。

2.我国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喜欢在书上做记录。因此,教材的页面信息不能太满,版心不宜太大,应当留有一定的空白,便于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3.在插图方面,教材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低年级的插图可以多一些卡通风格的,让学生可以了解插图所传达的意义,而不应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揣摩插图的意思。高年级的插图可以多一些写实风格的。另外,教材应多用一些真实的图片,尽量为学生提供最直观、最真实的信息,营造真实的语境。

4.在字体选择方面,教材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审美需求之外,还要考虑符合文本的实际需要,如信函、通知、广告等一些实用文体可以使用一些与其他内容不一样的、能够反映真实生活的字体。但是一套教材的字体类型不宜过多,否则会显得太乱,影响学生的学习。

此外,关于教科书版式设计,编者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颜色运用、纸张选择、开本大小、装订形式等。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材由于其编写理论、教学目标、设计体系等基本相同,如都比较强调任务型教学,都以课标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基本上都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基本思路来安排单元教学内容的。因此,在教材编写的主要特征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每一套教材还有自己的特点,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所指出的问题有些是个性的,有些是共性的。通过对这些特征和问题的探讨,以期对未来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有所启发。

标签:;  ;  ;  ;  ;  ;  

浅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