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导向,用英语做事_英语论文

以儿童为导向,用英语做事_英语论文

以儿童为本,用英语做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英语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球化的热潮中,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同。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彰显中国国情和时代特色,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思想,具有更科学、更准确、更适切和更全面等专业特征。①

《义务教育课程英语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服从国家教育战略决策,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改革创新,积极吸纳国际上先进的外语教育思想,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发展趋势,对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与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在总体肯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坚持《实验稿》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与框架和目标体系,力求适应未来国家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努力做到课程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统一。

一、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促进国际理解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英语是一种“国际普通话”,英语课程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发展、情感发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形成。《新课标》进一步凸显英语对国家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清晰地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②,这是此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旨在让外语教育回归到社会实际运用的轨道,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③。《新课标》进一步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意志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乐于接触外国文化,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增强祖国意识,传播中国文化,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增进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④

外语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与世界的互动,促进国际理解,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⑤。程晓堂等指出:“作为母语之外的符号工具,外语能够调节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学习者从多角度深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提高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从而扩大心理空间,丰富概念系统。”⑥这些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新课标》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综合性地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推行基于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⑦,要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新课标》认为: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⑧

与《实验稿》相比较,《新课标》在各级“标准描述”中,国际理解教育超越了原来要求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层面,视域拓展到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认知,如国际上重大文娱和体育赛事活动、节假日和国际日及其庆祝方式、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等。此外,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更加凸显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表述更加准确。比如,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着力于激发学生“看世界”的兴趣,“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具有初步的国际理解意识”;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求教师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⑨

《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既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异同,还要有利于引导提高文化鉴别能力”,还应选编“一定比例的介绍祖国文化的内容,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民主法制教育”。⑩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建议。(11)

二、强调儿童本位与能力导向,促进心智发展

学习是儿童的本能和权力。夸美纽斯、卢梭、杜威等都秉持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夸美纽斯认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12),这也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确立儿童本位意识和能力导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转型(13),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14)。基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新课标》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遵循心理学、教育学、儿童语言认知规律,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义务教育英语分级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修订后更加清晰地将课程目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三个层次。核心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目标新体系(16),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总目标”提出课程总体框架结构,进一步强调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同时凸显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分级目标”则是在整体目标框架下按照级别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整体描述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五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分级标准”是对总目标和分级目标的细化,分级标准之间是递进和涵盖关系,高级别自动涵盖低级别的要求。

语言是整体的(Inclusive),是不可割裂的(Indivisible),是不可以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句式结构等若干个互不相干的语言单位的,否则就破坏了语言的整体性。⒃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与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实践过程,一个不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

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新课标》基于儿童本位,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来描述各级能力目标,要求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加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效率为手段,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五级)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历体验,开展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17),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创新英语学与教的策略以及学习过程的指导方向。

《新课标》提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18)这是针对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差、英语思维能力不能有效地被激活的现象而提出的,对于提升英语教学的质态意义重大,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鲁洁指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者在教育的指引下不断建构他自身心智结构的过程”,“一切自在的客体为主体所掌握,都要经过主体已有的心智结构(包括已经内化了的知识、观念及思维模式等)的筛选转移”,“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结构、自我改进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作为教育学细胞的教学过程,其本质也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内在心智结构的建构”。(19)

生态认识论学者贝特森(Bateson G.,1978)提倡生命与非生命世界的统合,认为心智是“外于思考者自身的自然世界万物的倒影”(20)。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要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心智发展特征,“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落实儿童本位。

《新课标》“把握学习难度,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各学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反过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培养,在主体互动中学会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进一步发展更强的做事能力,达到发展心智的课程目标。(21)由此看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不仅是英语教学的目标,而且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思维的基本工具,语言学习对于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无处不在。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主要是英语国家作者编写的,课文所呈现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西化的,都具有英语为母语的思维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课文的外语思维特性,从而开展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和国际理解的发展的教学。以Tony Smith写作的“My hometown and my country”为例。

I'm from Cambridge.It's a small city in the east of England,and it has about 100,000 people.It's on the River Cam and it's famous for its university.There are lots of old buildings and churches.When you come to Cambridge,come and see King's College.It's very beautiful.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the UK,with seven million people,so it's bigger and busier than Cambridge.It's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and it's on the River Thames,336 kilometres long.It's an old city about 2,000 years old.It's famous for the House of Parliament,Big Ben,Buckingham Palace and Tower Bridge.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there are some lakes,hills and low mountains.The mountains are about 1,000 metres high.In the west of England you're always near the sea.There are lots of small houses on the coast.

England is a region of Britain,and Britain is an island in the North Sea.It's never very hot in the summer or very cold in the winter.

这篇课文具有典型的英语思维特性:以自己为中心,朝外拓展,逐步从局部向远放大,形成整体认识。作者开始介绍家乡剑桥,然后介绍英国首都伦敦,接着介绍英格兰,最后介绍整个不列颠。若是中国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家乡,顺序肯定不同,很可能采用相反的顺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思维特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国际理解的发展。(22)

三、强调学生差异和学习评价,引导主动学习

《新课标》的评价理念继承了《实验稿》的成功经验,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走向“强调学习过程”、“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3)。《新课标》坚持课程评价“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在评价理念上“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24),继续强调评价“应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这种“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实质上近似英国“评价研究小组”倡议的“学习性评价”。这是一种“发生在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互动中的评价”,“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与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很难在两者之间划清界限”。(25)

《新课标》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导向作用,提出“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升人格自尊和学习自信。(26)《新课标》对《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进行了逐条修订,增添了“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作为第九条,专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终结性考试,并建议“应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等四种英语语言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两种考试形式和六条命题原则。(27)《新课标》对“附录7”里的评价案例进行了重新整合和调整,补充了大量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呈现,在各自部分又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呈现,更突出了对小学和初中不同阶段的评价指导;附录汇集了41个案例,内容极其丰富,实用价值很大,不仅提供了课堂学习性评价方法、实战型的命题设计参考,还建议口语考查方法和组织形式,甚至还提供了“评价案例36(五级写作评分标准)”和“评价案例41(口语能力综合评价参考标准)”及其等级量值。(28)

所有儿童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国家规定的英语学习任务,但个性差异和学习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基因、经验差异和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造成的儿童个性差异,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29)学生发展的潜力展示了自身在认知、社会、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多种差异,但总体上处在一种动态平衡、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并在整合了生物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通向多元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巩固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新课标》积极坚持“三个面向”(30),尊重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新课标》对《实验稿》原有六条课程理念进行了重新整理与描述,使之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凸显英语课程的功能与学科特点,更有利教师在英语课程实施中把握、理解和落实。《新课标》提出要“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比《实验稿》中“尊重个体差异”描述得更具体,内涵更丰富,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认知水平差异的包容,还蕴含了对他们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理解和关心,更具有指导意义。

课程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新的评价理念提出要优化评价方式,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用英语做事”,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上,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积极的学习情感、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学业评价应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学生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口试与笔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必须认识到,一个灵活宽松、启发式的评估环境,会让儿童感到身心放松,从而便于测试者更准确地了解到儿童的知识、技能、成绩及个性等方面的情况。(31)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新理念,基于儿童本位立场,从国际理解教育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主线,强调学习外语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比如,《新课标》将《实验稿》中“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描述,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从八个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为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学习,树立资源意识,深刻理解英语新课程的理念和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改善教学技术和行为,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育科学素养。

第二,加强英语学科及教育技术的专业学习,树立问题意识,基于儿童本位积极反思教学实践,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主动参与式有效教学与研究,开展基于教学现场的教师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学专业技能,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第三,加强外国优秀文化、特别是英语母语国家历史文化的学习,树立世界意识,经常性地阅读英语原版书刊,接受并欣赏国外古典文学、影视节目和和音乐作品,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参与有组织的国际学生交流或修学活动,不断自主地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自身多元化的综合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中,中小学英语教师要自觉地比较和研究《实验稿》和《新课标》,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文化修养,遵循学生学习英语的科学规律,以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定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连贯、清晰的教学步骤,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用英语做事”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培养善于国际理解的世界公民。

原标题:以儿童本位,用英语做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

①黄树生:“更科学·更准确·更适切·更全面——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C版,第17-20页。

②④⑤⑧⑨⑩(11)(16)(18)(21)(23)(24)(26)(27)(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2,2,23,23-24,39-40,25-33,8,2,25,3,3,33-34,38-39,158、162-16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9日。

⑥程晓堂、潘颖:“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中国外语》2001年第8期,第51-57页。

⑦国际理解教育:即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和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和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

(1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等(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13)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基础教育课程》2001年增刊,第1页。

(14)王嘉毅、李孔文:“儿童本位的能力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版义教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专辑)2012年增刊,第1,30页

(16)龚海平:“全语言教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年第9期,第26页。

(17)学习性评价肇始于上世纪末的英国(BlackP.,1998),它是在“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ment)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把评价与课程和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指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使课堂评价成为课程与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性改革。

(19)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第13-18页。

(20)Bateson G.(1978)Step to an Ecology of Mind:Collected Essays in Anthropology,Psychiatry,Evolution and Epistmology(7th Printing).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22)鲁子问:“促进心智发展的英语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版义教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专辑)2012年增刊,第128-129页。

(25)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熊作勇、何凌云(译):《课堂评价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29)芭芭拉·鲍曼等(著),吴亦东等(译):《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究报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30)1983年9月8日,邓小平为某校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教育发展和创新导向,它对于在无锡市这样的国际生活社区中的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瞻性战略指导意义。

(31)Meisels,S.J.,Dichtmiller,M.& Liaw.F.R.(1994)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Programs.In C.H.Zeanah(Ed.).Handbook of Infant Mental Health,New York:Guilfood Press,361-385.

标签:;  ;  ;  ;  ;  ;  ;  ;  ;  ;  

以儿童为导向,用英语做事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