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研究

环境审计研究

崔献华[1]2007年在《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特别是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法。环境审计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后在西方国家审计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是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内容广泛,但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为其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并创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本文从研究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入手,阐述了环境审计定义、程序及方法等。并立足我国国情,以政府审计为主,分析和总结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路子。本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动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第二部分,环境审计概述。介绍了环境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各要素分析。本部分从环境审计的主要观点、环境审计定义及其要素(主体、客体、目标、职能以及评价依据)分析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环境审计的程序、方法。本部分从环境审计的各阶段的工作步骤和各个步骤需要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五部分,我国环境审计的障碍和对策分析。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其后介绍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障碍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开展我国特色环境审计的探讨。本部分介绍了我国应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各审计主体环境审计的开展以及开展环境审计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应该说,环境审计还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它的发育和成熟,还需要审计学者、审计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精心哺育。可以预见,环境审计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蓬勃发展,并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赵璐, 徐琳瑜, 王凯[2]2017年在《企业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建议》文中指出以我国1992—2016年133篇企业环境审计文献为样本,从论文发表的时间轨迹、研究内容、研究表现及研究特点等方面对20多年来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展开了综述与评价,按企业类别、行业特征、审计方法归类,明确现有企业环境审计在研究内容、方法、范围和视角的四类特点。基于此,提出应集中力量在重污染行业如煤炭、钢铁行业的国有企业率先开展研究试点工作,结合行业特征推动企业环境审计在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多元角度发展,并提出须加强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拓展环境审计研究范围以及融合多领域研究视角等若干建议。

刘长翠, 周芳[3]2005年在《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基于国内研究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对环境审计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现状得到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本文在掌握了国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手段、薄弱环节进行了简要地回顾和评价,并对未来的环境审计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丰富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

程亭, 张龙平[4]2012年在《环境审计国内外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环境审计因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本文从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实证研究、国别研究和其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成果及观点进行归纳与梳理,并分析与评价国内外环境审计研究的差异,进而指出环境审计研究尚存在的问题,提出各国环境审计研究与实践要立足于各国实际。

张万裕[5]2014年在《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繁衍生息、不断发展的基础。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垃圾问题、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这些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发了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但是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可用的资源总量不断减少,而消耗的资源量却在不断增加。为了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除此之外还出台了大量的环保法律法规。但是环保资金的投入是否得到了恰当的运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否得到了遵循?这些都需要审计机构进行监督。环境审计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而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由政府主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环境审计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功能。然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现仍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政府环境审计实践面临着诸多难题,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环境审计模式,同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关于政府环境审计的定义、准则与指南、对象和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也并未明确。我国审计署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年来对环境审计的积极探索,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目前我国审计署已经陆续对环境保护资金、资源保护工程资金、节能减排情况、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环保领域国外贷款项目、能源节约和资源利用项目等领域开展了环境审计工作,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政府环境审计的效果究竟如何,通过政府环境审计是否能够达到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目的?很少有机构和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在梳理政府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选择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中的重要项目—“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进而分析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内容: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研究背景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研究意义阐述了本研究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则分别用文字和图形表述了本文写作的逻辑思路;最后对本文采用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在研究思路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判断政府的环境审计活动是否改善了“三河三湖”流域城市的环境绩效。本文主要通过对经过政府环境审计的流域城市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和分析,观测流域城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与未经过政府环境审计的配对城市相比,是否有显著的区别,从而进行判断政府环境审计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第二章.研究综述由于未搜集到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影响研究的相关文献,因此本章首先对国内外的机构和学者对与政府环境审计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文献资料按照逐层递进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次在对政府环境审计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评价了政府环境审计现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第三章.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环境、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和环境绩效改善这五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其次重点分析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以及三者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关系: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是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发展而来的,将受托经济责任扩展到了公共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外部经济理论指出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特征,其为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管理、保护的逻辑关系,为政府的环境审计提供了长远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审计的目标、原则和依据。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看出,政府环境审计在委托人的驱动下,可持续发展以及外部经济性的要求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对环境绩效改善的衡量标准进行了说明。第四章.研究设计本章首先对“三河三湖”进行了背景介绍,说明了选择“三河三湖”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并简要介绍了“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审计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分析,认为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被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即必须符合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是被动地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第二个层次是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即达到高于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的绩效,是主动地提高环境管理绩效。进而提出“政府环境审计活动能够提高基于被动性的环境管理绩效”和“政府环境审计活动不能显著提高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两个研究假设。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变量进行了设定,并对样本来源及选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建立相关回归模型。第五章.实证结果本章先对模型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地提高了环境管理的绩效,但是同时提出这种简单采用年度划分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说明环境管理绩效的提高是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也可能是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政府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带来的结果。进而为了更好区分政府环境审计效果,本文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了配对样本,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均值检验、多元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等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三河三湖”的环境审计中,政府审计着力审查水质,要求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进入“三河三湖”,进而影响到城市污水处理的效果;但是,经过政府环境审计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三河三湖”的审计重点有关系,也可能与环境审计对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影响不大有关。研究假设“政府环境审计活动能够提高基于被动性的环境管理绩效”和“政府环境审计活动不能显著提高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得到验证。第六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根据实证的结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分析政府环境审计对城市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的影响来检验政府环境审计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否具有有效的积极意义,并采用了多元回归和双重差分的方法分析了政府环境审计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的影响情况,经验证据表明,政府环境审计对被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政府环境审计与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其次针对基于被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和基于主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设想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国内政府环境审计研究的领域中,研究者很少从环境绩效的改善这个角度来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状况。本文将政府环境管理绩效划分了为被动性环境管理绩效和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两个层次,并使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三河三湖”流域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验,获取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使本文在研究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基于研究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影响的需要,引入了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方法,双重差分模型作为检验公共政策改变的冲击及有效性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在政府环境审计研究中尚无人使用,因此使用该计量方法来检验政府环境审计的效果,使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对政府环境审计项目中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的影响的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结论为日后审计署开展环境审计项目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使本文在政策建议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张长江, 陈良华, 黄寿昌[6]2011年在《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文中指出国家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同时在2009年9月出台《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必将极大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之时,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轨迹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发掘其规律、问题,以利于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本文以发表于1999-2009年的689篇环境审计论文为样本,从发表时间、期刊类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推动力量、学术影响力及研究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系统描述我国近十年环境审计研究的轨迹。结果发现,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层面不够深入,研究方向存在偏颇性,研究视角显片面性。未来的环境审计研究应更加紧密围绕全球环境问题和国际环境会计的最新实践,整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会计学及审计学界力量,倡导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更加注重民间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鉴证职能、生态绩效的评价审核等研究。

王恩山[7]2005年在《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环境管理的开始,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绩效审计则是环境审计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已经引起了各方的普遍重视,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项目正开展的红红火火,但是对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却还处于初级阶段,探讨的既不深入,也不系统。为了对环境绩效审计的有关理论问题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也为了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完成了本文。 本文系统研究环境绩效审计各方面的问题,以求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更加系统化,环境绩效审计实践更加理性化。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综述。首先,本部分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对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指出,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仍然存在不够系统性,不够深入,对很多问题意见不统一等不足。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环境绩效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地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活动。这是我们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关键词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是环境绩效审计的根本动因,是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深刻理解受托环境责任是从根本上把握环境绩效审计的唯一途径。这一部分正是在对受托环境责任系统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动因、目标、主体、接受方、内容、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部分,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理论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准则应该属于环

李明辉, 孙婕, 叶超[8]2017年在《我国政府审计实证研究述评——基于CSSCI(1999—2014)检索论文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档案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实证性方法来对政府审计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主题涉及政府审计的发展现状、政府审计程序与方法、政府审计的功能与作用、政府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国别研究、政府审计人员、政府审计体制等方面。对1999—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回顾和总结后,发现我国学者在政府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进展,这些研究对于理解政府审计的发展规律、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深度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刘文[9]2017年在《丰钢股份节能减排内部绩效审计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社会高速发展,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政府一方面加大了对环保类资金的投入,一方面采取严厉措施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政府及大众媒体纷纷寻找导致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将目光聚焦到高耗能、高排放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钢铁行业首当其冲。面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寒冬,企业唯有调整方向,遵守规则、主动应对,兼并组合、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谋求差异化发展,在节能减排上严格按照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修订)法》(俗称新环保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节能减排工作也被列入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节能减排绩效审计作为评判、监督该项工作的工具,逐渐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新方向。但我国目前所开展的节能减排相关工作,多从政府层面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从企业自身角度开展相关研究也大多是局部检查,未能形成系统性研究,更是鲜有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专项内部审计工作。本文从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概念、特点、途径和内容等方面着手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结合丰钢股份节能减排审计工作面临的现状、审计监督途径等内容,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状况,设置了一套绩效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节能减排绩效评价,详细说明了各项指标的意义,重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审计监督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在完善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推进企业总体发展。

李银香, 张惠[10]2017年在《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现状与未来——基于2010—2015年研究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甄选发表于2010—2015年间的687篇环境审计论文作为样本,按论文发表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与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众学者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同时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此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题。为了进一步深化环境审计研究,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加强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深入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并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

参考文献:

[1].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D]. 崔献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企业环境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建议[J]. 赵璐, 徐琳瑜, 王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3]. 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基于国内研究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述评[J]. 刘长翠, 周芳. 审计研究. 2005

[4]. 环境审计国内外研究综述[J]. 程亭, 张龙平. 经济问题探索. 2012

[5]. 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D]. 张万裕.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6]. 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 张长江, 陈良华, 黄寿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7]. 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 王恩山.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8]. 我国政府审计实证研究述评——基于CSSCI(1999—2014)检索论文的分析[J]. 李明辉, 孙婕, 叶超.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7

[9]. 丰钢股份节能减排内部绩效审计研究[D]. 刘文. 兰州大学. 2017

[10]. 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现状与未来——基于2010—2015年研究的分析[J]. 李银香, 张惠. 会计之友. 2017

标签:;  ;  ;  ;  ;  ;  ;  ;  ;  ;  ;  

环境审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