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250
摘要: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慢病高危人群的防治逐渐深入人心。“治未病”强调人们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慢性病大都有一段较长的疾病前期,此期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适当的干预,可阻断或延缓慢病高危人群转变为慢性病的进程,从而减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本文汇总了糖尿病前期、中风、高血压、肿瘤、高血脂等慢病发生病因、高危人群的防治现状。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高危人群,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压力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气血调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关键词:治未病;慢病高危人群;防治;应用现状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成为医学关注的重点,对慢病高危人群的防治逐渐深入人心,如今,慢病高危人群的防治已经成为国内外热衷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人们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在很多慢性病的进程中,都有一段较长的疾病前期,此期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干预,可阻断或延缓慢病高危人群转变为慢性病的进程,从而减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面对中医“治未病”在慢病高危人群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中医“治未病”理论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祖国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记载形象的总结了“治未病”的涵义。
“未病”是指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中医的“治未病”主要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痊愈之后,防止复发,这里主要是重视精神、饮食、劳作方面,医生对病人痊愈之后的生活指导【1】。“治未病”体现了,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治疗的思想,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促进机体的抗病能力,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把握生命,注重养生,未病先防、防病在先;既病防变、有病早治;瘥后防复、病后调护三方面。
2.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的防治
2.1糖尿病前期的病因
糖尿病前期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三个:饮食因素:饮食肥甘(指各种油脂类食物)过剩,导致脾胃(肠)受损,脾传输五谷之气能力下降,津液膏浊停滞在脾,而发为“脾瘅”(《素问·奇病论》中指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约: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久坐少动:脾丰肌肉,久坐伤肉,肉伤则脾气运行不畅;少动则溪谷不分,营卫不行,从而加重脾气在体内的凝滞,引起饮食的停留,进一步变生痰浊,进而发生“脾瘅”。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脾瘅”【2】。侯宇辉等【3】认为糖尿病患者未病时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以及程度不同的精神创伤,思虑过度,发病后情志不畅等因素直接伤及脾脏,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
2.2糖尿病前期的防治
糖尿病前期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为糖尿病前期,其诊断标准是在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静脉血浆葡萄糖≥7.8mmol/L且<11.1mmol/L【4】,糖尿病前期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而祖国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可以指导防治糖尿病前期。
根据“治未病”的理论,防治糖尿病前期的基础治疗方案如下:(1)饮食:谨和五味,节制饮食。①限制“膏粱厚味”;②提倡饮食结构合理,不偏食,饮食多样化,主食多进杂粮,配以蔬菜;③控制食量,宜少食多餐,减轻体重;④戒烟,限制饮洒,提倡饮茶。(2)运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运动有利于健康,也是糖尿病前期防治的重要环节。进行运动要循序渐进,适量、适度,以不疲劳为宜。(3)调节情志:要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清心寡欲,忌多愁善感、思虑过度,遇事不慌,无所惊恐。在闲暇、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相参的活动怡养心志,舒畅情怀,达到调节情志的目的【5】。
2.3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糖尿病知识的宣教
糖尿病可由先天禀赋异常、素体阴虚、五脏柔弱、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过逸少动等因素诱发,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在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中老年人等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及健康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科学养生和锻炼,在血糖尚未出现异常时做出针对性的防范,祛除诱发因素,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尤为重要。调节饮食:在保证机体合理需求的前提下,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油脂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宜以适量米、杂粮、麦等配以蔬菜、瘦肉、鸡蛋、豆类等优质蛋白,定时、定量进餐。肥胖者按低热量、粗纤维的食谱进餐,多食粗粮、杂粮等有利于减肥的食物。‚调摄情志:《素问·举痛论》中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指出强烈的精神刺激,可致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产生疾病。加大糖尿病的宣教力度,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疾病,消除人们对糖尿病的恐惧心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保持心情舒畅,进而使机体气机调畅,远离疾病。ƒ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运动时,应选用适合自己的运动,如青壮年或体质较好者可以选用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如骑单车、跑步、游泳等,中老年或体质较弱者则可选用比较温和的运动项目: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劳逸结合,最好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规划中【6】。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疾病防治的依从性仍比较低,吴文海【7】调查发现,158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差的87例,占55.1%(问卷评分<14分),仅13.9%的患者依从性好(22~28分),所以疾病宣传,要进行持续性的健康教育。
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风防治中的应用
3.1中风的致病原因
中风的发生主要因素当责之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房室劳累;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火挟痰,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病机虽较复杂,但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8】。
3.2中医“治未病”在中风高危人群的防治
中风的未病先防首先要补足正气,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养正御邪,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次,要避免病邪的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一切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防患于未然。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病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波及有关脏腑而加重。故在疾病初起,正气不足、气血衰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而出现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时,就应及时给予益气扶正,祛风养血通络治疗。痰盛者,加祛痰燥湿之品;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平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强语謇者,应及时给予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治疗;痰热重者,给予清化痰热之品。早期治疗,以免波及脏腑而出现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和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而出现的闭证,或者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决,正气虚脱而出现的脱证【8】。《金匮要略》谓:“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4.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4.1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一般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人是无任何不适症状的。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一为情志不畅,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劳欲过度或年老肾亏,阴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因素,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故高血压病病机有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上扰。病位主要在肝、肾、脾。常见于三种体质之人:一为肝阳质,二为阴虚质,三为痰湿质【9】。
4.2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高血压病主要由三种体质,三大病因所致,那么,在高血压病发生之前,对这三种体质的人进行辨证调理,避开各种危险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养性:孙思邈日“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勿暴怒,勿郁忧,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阴虚体质之人节戒色欲,珍惜精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宜食:孙思邈日“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肝阳体质之人勿嗜酒,宜食菊花,玄参,天麻,夏枯草之类,勿食煎炸,燥热之品。阴虚体质之人勿熬夜、吸烟,勿食辛辣之物,宜食生地、杞子、麦冬、沙参等。痰湿体质之人勿食肥甘厚味,宜食白术、生姜、陈皮、云苓、扁豆等。ƒ适动:孙思邈日:“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通畅,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9】。
4.3调治痰湿质、阴虚质是预防高血压的切入点
朱燕波【10】等学者经调查认为高血压患者的体质以痰湿质、阴虚质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王丽萍等【11】根据王琦教授的9种中医体质分型理论,对样本社区30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分型,结果阴虚质和痰湿质比例最高分别占35.33%、31.67%。
4.3.1调治痰湿质的方法: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并且食量大。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调治原则应以燥湿祛痰、行气健脾为主。具体如下:①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②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忌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③运动锻炼: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④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4.3.2调治阴虚质的方法:阴虚体质者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调治原则为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具体如下:①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为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减少对抗性的文娱活动。②环境调摄:阴虚体质者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③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忌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④节制性欲: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⑤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亦可选用【12】。
5.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5.1“未病先防”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应用
鉴于癌肿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为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强调“治未病”对防治肿瘤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学的“治未病”更加彰显了其突出的临床意义,如“精神内守”、“和于术数”、“谨知五味”、“节欲保精”和“避其毒气”等治病、防病和养生之道。
5.2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肿瘤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防治
在肿瘤防治领域,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抓好“三早”,而力求“防患于未然”则是其中关键之关键。对肿瘤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进行大规模的群体普查,及早发现、及时防治,这是预防恶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常胜【13】等经过长期临床探索,发现早期胃癌病人,其舌诊多见中部淡灰色干晦枯萎、底里不活,全无生气(面积约1cm×1cm左右)之败象。经过现代医学纤维胃镜,病理活检等诊断手段对照,其符合率大约在75%~85%之间,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常青:《肿瘤病的舌诊和脉诊》浙江中医杂志1979年第12期)。再如,早期肝癌病人的舌质多呈青紫色,舌两边可见青紫黯瘀的不规则线条,称之为“肝缨线”,与甲胎蛋白(AFP)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亦很高,此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指征之一。除上面所说的舌诊外,还发现腭黏膜征、目诊、唇诊、耳穴诊和经络穴位诊等,对早期肿瘤病人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由于诊断早,采取有效治疗及时彻底,这就增加了癌症根治的机会,给患者带来了希望。中医对于治疗癌前期病变有丰富认识和经验。例如对萎缩性胃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可根据胃镜直观、胃黏膜的病理变化与胃液分析进行辨证论治。若见胃粘膜红白相间,并以苍白为主,或腺体减少,有血管显露者,则为血瘀症,用活血祛瘀中药;若有肠系膜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用清热消痈散结中药【14】。
5.3“未病先防”对大肠癌的应用
未病先防,主要体现在对大肠癌病因的控制。病因预防是指消除或避免危险因素干预致癌物质的代谢或抑制致癌物质与细胞DNA结合,以及通过治疗癌前病变而抑制癌的发生。据有关资料表明,80%~90%的癌症可由外界因素诱发,大约有2%的癌症有遗传倾向【15】。中医学认为,大肠癌的形成多因正气内虚,复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痰浊内生,痰瘀交结,麻痹大肠,日久邪毒结聚而成瘤块。因此,祖国医学对大肠癌的预防以扶正驱邪为主,调整饮食,畅达情志,使五脏健运,邪气不侵,脾胃升降有度,痰浊不生,瘀血不成,则瘤块何以得生!
6.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高血脂防治中的应用
6.1高血脂的危害
中医认为,“脂”、“膏”与血脂同类,属于中医眩晕、中风、胸痹、痰症等病证。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应用到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上,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6】。
6.2血脂异常的防治
周莺等【17】防治高血脂包括三个方面:①制定以中医药食疗为主的膳食计划:中医药食疗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食疗与药物治疗比较毒副作用更少,口感更好,依从性较高,价格相对较低,容易被群众接受,因此,在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辩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季节气候的变化,选用不同的中药作为药膳食材进行食疗,如中医辩证为脾虚痰湿体质者,选用茯苓、白术、党参、白扁豆、泽泻等健脾祛湿药;辩证为血瘀体质者,选用丹参、川芎、山楂、桃仁等活血化瘀药;辩证为肝肾亏虚者,选用肉桂、干姜、核桃仁、熟地黄等补益肝肾的药物进行食疗。②开展中医传统养生运动:东汉名医华佗曾曰: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为此,开展八段锦、太极拳等多种健身方法,这些运动可增强血管舒缩能力、缓解全身中小动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以使血脂异常居民得到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和血脂水平。③进行传统养生知识的宣传:顺应气候的变化,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正如《内经》中记载春天要夜卧早起,广布于庭,被发缓形;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天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主动避免不良环境、气候因素,及时添加衣物,预防感冒,在情志调摄上,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乐观的精神。
7.小结
总之,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高危人群,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压力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气血调和,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飞翔.试论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历史影响[J].医学信息,2009,1(10):127.
[2]赵进喜.糖尿病前期的中成药治疗.糖尿病新世界,2007,1:34.
[3]侯宇辉,孙丰雷.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浅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8):533.
[4]冯凭.葡萄糖耐量低减[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6):435-346.
[5]张定华.中医治未病与糖尿病前期的防治.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3(2):72.
[6]邓小敏,唐丽丽.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患者教育模式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2):419-420.
[7]吴文海.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差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194-195.
[8]段飞茹.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中风防治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100-101.
[9]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81-1882.
[10]朱燕波,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40-45.
[11]王丽萍等.300例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4):124-126.
[12]王悦.基于中医体质学的高血压治未病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714-715.
[13]常胜,祝炳军.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0):1-2.
[14]刘北石,张宁苏.治未病与肿瘤防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3):68~70.
[15]陈飞.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大肠癌防治中的体现[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2):107-108.
[16]徐玉华,朱雅萍.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1,32(4):500-502.
[17]周莺,唐毅,王萍英.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血脂异常社区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2013,7(7):108.
基金项目及编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腰痛易发人群,编号:SATCM—2015—BZ(274),作者为项目负责人。
论文作者:石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中医论文; 体质论文; 糖尿病论文; 高血压论文; 饮食论文; 疾病论文; 人群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