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明 湖南省娄底市曾国藩学校 417700
教育专家对教师不读书的问题表示担忧,甚至认为教师囿于现有知识,不愿再读书,整体素质不升反降。教师为何不愿读书?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社会的碎片式阅读影响等。但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借口,都还没有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也没有培养读书的兴趣,更没有找到读书之道。
一、教师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
教育家朱永新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群体阅读的引领者,可以说,教师在全民阅读路上责任重大。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程光泉教授称教师的理想状态是:持续地阅读、宁静地沉思、执着地追问、潜心地创造、从容地生活。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读书决定了生命层次的视野,而教师读书更是为了践履使命、安身立命、润泽生命。
1.践履使命。读书乃修养身心、提高境界之法门。教师担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需要用知识与智慧引领学生心灵成长。教师的知识与智慧从何而来?最便捷的途径便是读书。纵观那些名师大家无不是经过博览群书、勇于实践才有所建树。习近平同志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教师作为传递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全民阅读中应勇于成为领航员、先行者、带头人。践履使命,读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基础。
2.安身立命。教师也有自己的职业困境,教师能安心从教,关键是要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唯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基矿,才能为自己的教育生活建立强大的精神支撑。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书中有人生的哲理,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能解惑,一本好书能对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读书,让教师从自身的精神困境突围;读书,也使教师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安身立命,读书是教师精神充盈的源泉。
3.润泽生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作家三毛也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即使读过的书不复记忆,却潜在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与谈吐。读书,就是在不断延展自己生命的广度,拓展自己思想的深度,提高生命的厚度。每读一本书,都会成为教师自身的营养,那博大而高远的精神、充实而圣洁的灵魂、虔诚而温馨的情怀、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无一不是从书中来。润泽生命,读书是教师改变精神气质的加速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师其次要解决的读什么书的问题
1.基本素养类。主要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师,不一定一一研读,却需要不时地从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吸取能量,涵养自己的文化底蕴。
2.专业基础类。主要是专业指导书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3.名人传记类。要从那些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中去感受力量,不断砥砺自己的人生。
4.心理学类。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更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使得自己每天都能充满精力地去面对工作与生活。
5.文艺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艺著作是“生活的教科书”,文艺能培养人的气质,能让人比较快捷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生活最本质的东西。
此外,好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喜欢读的书。培养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教师就会知道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从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现在学生爱看网络著作,爱看漫画,爱看武侠言情,这些著作良莠不齐,教师加以关注就可以给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以指导性意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教师最后要解决怎么读书的问题
1.精读与泛读。生活中90%的书是不需要精读的。有些书只是为了开阔眼界,泛读即可;有些书,为了延展生命厚度,需要精读,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读懂与不懂。“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当遇着读不懂的地方,勿心急,可绕着走,书中总会回环出现,次数多了,自然也就懂了。
3.认同与辨难。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不要用仰视的姿态,要善于质疑与发问。自己的头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把读书自觉地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
4.方法与习惯。阅读习惯比方法重要,教师要养成在闲散的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不要总说没有时间,古人说的“三上”“三余”的读书精神很值得学习。也不要说读书一定要在哪里读。关于阅读方法,可参阅《如何阅读一本书》。
5.读书与写作。读书还应和写作结合起来。肖川老师说:“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确,在读书和反思的同时进行写作,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状态,一种诗意的美好的人生境界。读书、研究、思考、写作,对每位教师来讲,都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外部环境再艰难、再紧张,老师们总还会有自己的时间的。我们教师如果能够边读书,边研究边思考,边总结边写作,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教师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
论文作者:朱慧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精神论文; 学生论文; 让人论文; 生命论文; 人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9月总第2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