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朱彩平[1]2008年在《加味四逆散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是一个缓慢而动态的过程。在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根治原发病的情况下,减缓或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加味四逆散是根据多年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经验,在中医经典方四逆散的基础上加用丹参、田七、鳖甲而成。本论文对该复方抗肝纤维化作用进行了相关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及作用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二研究内容本论文实验研究包括叁个部分1、加味四逆散抗肝纤维化的体内实验研究体内动物实验选用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大鼠采用0.5%二甲基亚硝胺(DMN)小剂量间歇性腹腔注射(10ug/kg/d,3d/w,共4w)致肝纤维化造模的方法,以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组,经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即20g/kg、10g/kg、5g/kg,1次/d灌胃)干预四周后统计各组大鼠死亡率,测血清学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透明质酸(HA)及Ⅳ型胶原(C—Ⅳ),并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2、加味四逆散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为实验模型,将加味四逆散(lg/mL)倍比稀释8个浓度,分别作用于HSC-T6,72h后加入四噻唑蓝(MTT)溶液0.1ml/孔,4h后用全自动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测定各孔吸光度OD值,按公式计算出该复方的半数毒性浓度(TC_(50)),评价加味四逆散对HSC-T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加味四逆散对HSC-T6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mRNA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部分在实验二的基础上,采用加味四逆散1/2 TC_(50)和1/4 TC_(50)即25mg/mL和12.5mg/mL的药物剂量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SC—T6,24h后在RNA—free的条件下提取细胞中的TGF—β_1mRNA。利用RT—PCR的方法得到半定量结果后进行统计,分析加味四逆散对HSC—T6细胞中TGF—β_1mRNA表达的影响。叁实验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对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经加味四逆散干预后,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生存率(除灌胃致死)分别为:100%、71.43%、75%、91.67%、100%、80%;并可显着降低血清学指标ALT(P<0.01)、ALP(P<0.01)、GGT(P<0.05)、HA(P<0.01)、C-Ⅳ(P<0.05)及肝组织HyP(P<0.01),升高TP(P<0.05)及ALB(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也明显减轻(P<0.01)。实验二中上药72h后在细胞光镜下可以看到加味四逆散100mg/mL及50mg/mL可明显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其半数毒性浓度即TC_(50)为51.51mg/mL。实验叁结果显示: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抑制细胞因子TGF-β_1mRNA的表达(P<0.05),促进肝星状细胞(HSC—T6)的凋亡。四结论加味四逆散能显着降低DMN致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放免指标及肝组织HyP含量,减轻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死亡率。同时该复方对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着抑制细胞因子TGF-β_1mRNA的表达。本论文实验表明加味四逆散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抗肝纤维化机制与其抑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有关。预示着加味四逆散在临床抗肝纤维化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该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实验依据。

王振常, 林寿宁[2]2003年在《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抗肝纤维化研究己成为肝病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尤以中医药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所显示的多靶点、多环节作用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现概述如下:1抗肝细胞变性坏死,抑制纤维组织增生较早报道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是从其对肝损伤

武哲丽, 陈群, 徐志伟, 钟鸿[3]2006年在《论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证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肝纤维化不同阶段表现的中医病机不同,证治也随之不同。本文对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证治思路进行了论述。

刘成海, 刘平, 刘成, 胡义扬, 徐列明[4]2003年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扶正化瘀方是抗肝纤维化中药新药,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文简述抗肝纤维化的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并从复方抗肝纤维化药理、组方原理及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等3个方面,简述扶正化瘀方的作用机制。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1)明显抑制肝脂质过氧化,减轻损伤肝细胞炎症反映。2)干预枯否细胞旁分泌刺激、与已激活肝星状细胞自分泌刺激静止肝星状细胞的活化途径,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与胶原表达的活化功能。3)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促进肝脏病理胶原降解,促进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的逆转。拆方与正交实验发现,扶正化瘀方中,扶正药抑制胶原生成作用较强,化瘀药抑制细胞增殖与活化作用较强。桃仁重在提高肝组织间质性胶原酶活性,虫草菌丝对TGF—β_1表达抑制作用较强,丹参显着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与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七叶胆重在降低血清ALT活性,以上4种药物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是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药。苦杏仁甙与丹酚酸B是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重要药效成分, 其中丹酚酸B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于干预肝星状细胞中TGF—β/Smads信号转导,抑制胶原基因及其蛋白表达。

赵育芳, 杨馥瑜, 奚胜艳, 钱小燕[5]2012年在《抗肝纤维化中药复方研究存在的矛盾及其对策》文中指出文章查阅近20年文献,简要概括了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研究的现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两个主要矛盾,提出了精选优化抗肝纤维化中药小复方的研究设想。肝纤维化见于肝炎病毒、酒精、药物、血吸虫等原

刘新生, 刘友章, 陈群[6]1998年在《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尽快制定出肝纤维化的诊断标准,加强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与流行病学研究;要以活血化瘀法为中心开展多种不同治则治法的对比研究,以筛选出高效中药制剂;同时多进行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临床研究要跟上实验研究的发展。

李霞[7]2012年在《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雄芍汤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目的建立雄芍汤的提取方法,以及其总提取物中粗多糖、总苷、总生物碱叁个有效部位的分离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水煎煮法作为雄芍汤的提取方法。采用醇沉法,并结合Sevage法除蛋白,以分离粗多糖;采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法分离总苷;采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总生物碱。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雄芍汤粗多糖提取物中总多糖的含量,以及总苷提取物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苷提取物中芍药苷的含量,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雄芍汤总生物碱提取物中总碱的含量。结果粗多糖提取物中总多糖含量为55.74%,平均回收率为98.23%,RSD为0.54%;总苷提取物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为63.54%,平均回收率为96.34%,RSD为0.61%;总苷提取物中芍药苷的含量为10.01%,平均回收率为99.67%,RSD为1.38%;总生物碱提取物中总碱的含量为79.42%,平均回收率为101.12%,RSD为3.37%。结论雄芍汤的提取分离方法简便易行,其粗多糖提取物、总生物碱提取物与总苷提取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雄芍汤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第二部分雄芍汤及其有效部位抗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目的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雄芍汤及其叁个有效部位(粗多糖、总生物碱和总苷)抗DMN诱导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药效学观察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初步阐明雄芍汤中发挥抗纤维化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雄芍汤的开发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方法将8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以下简称为正常组)12只及造模组7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DMN腹腔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按10mg/kg剂量注射1%DMN,隔日1次,每周3次,共4周,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期间,造模组大鼠死亡4只,用于判定模型制备情况处死4只。造模成功后,除正常组外,将造模组剩余的6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模型对照组、扶正化瘀对照组、雄芍汤组、粗多糖组、总生物碱组、总苷组(以下分别简称为模型组、扶正组、雄芍组、多糖组、总碱组、总苷组)。分别以0.105g/ml的扶正化瘀溶液、1.610g/ml的雄芍汤药液、35.420mg/ml的雄芍汤粗多糖提取物溶液、0.196mg-ml的雄芍汤总生物碱提取物溶液以及25.725mg/ml的雄芍汤总苷提取物溶液,按0.5ml/100g体重给各治疗组大鼠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疗程4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取材。肉眼观察大鼠新鲜肝脏;计算肝重指数和脾重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TIBL和ALB;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PCⅢ和CIV;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SOD活力,DTNB还原法检测血清GSH-PX活力,TBA法检测血清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MMP-13与TIMP-1含量;样本碱水解法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HE染色与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TGF、 PDGF-B、Col一I、α-SMA的表达;FQ-PCR检测肝组织TGF-β1mRNA表达;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Smad3、Smad7蛋白表达。结果1.扶正化瘀胶囊、雄芍汤、雄芍汤粗多糖及雄芍汤总苷均能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一般情况,而雄芍汤总生物碱不具有此作用;2.肝重指数与脾重指数:模型组肝重指数显着低于正常组,脾重指数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肝重指数均显着升高,脾重指数均显着降低(P<0.01);扶正组与雄芍组的肝重指数、脾重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与这两组相比,各有效部位组肝重指数均显着降低,脾重指数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3.肝功能指标:模型组血清ALT、AST及TBIL均显着高于正常组,ALB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ALT、AST、TBIL均显着降低,ALB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雄芍组比较,各有效部位组ALT、AST与TIBL均显着升高(P<0.01)。4.肝纤维化标志物:模型组血清HA、LN、PC Ⅲ及CIV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HA、LN、PC Ⅲ及CIV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雄芍组比较,除多糖组和总苷组的cIV与雄芍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多糖组、总碱组和总苷组的其余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5.血清SOD、GSH-PX及MDA:模型组血清SOD及GSH-PX均显着低于正常组,MDA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扶正组、雄芍组和总碱组SOD及GSH-PX均显着升高(P<0.01),MDA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多糖组、总苷组与模型组各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与雄芍组比较,多糖组、总苷组与总碱组的SOD、GSH-PX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 MDA均显着升高(P<0.01)。6.血清MMP-13及TIMP-1:模型组血清MMP-13显着低于正常组,TIMP-1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多糖组TIMP-1与模型组、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MMP-13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 TIMP-1均显着降低(P<0.01);与雄芍组比较,多糖组与总碱组MMP-13均显着降低,TIMP-1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7.肝组织Hyp、肝纤维化程度:模型组Hyp、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Hyp、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均显着降低(P<0.01);扶正组与雄芍组无显着性差异,各有效部位组Hyp、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均显着高于扶正组及雄芍组(P<0.05或P<0.01)。8.免疫组化:模型组肝组织CTGF、PDGF-B、Col-I及α-SMA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CTGF、PDGF-B、Col-I及α-SM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扶正组与雄芍组无显着性差异,除多糖组的α-SMA表达与扶正组、雄芍组各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外,各有效部位组的其余指标均显着高于扶正组及雄芍组(P<0.05或P<0.01)。9.TGF-β1mRNA、Smad3及Smad7蛋白表达:模型组肝组织TGF-β1mRNA、 Smad3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组,Smad7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总苷组Smad7、总碱组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TGF-β1mRNA、Smad3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Smad7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雄芍组比较,多糖组的TGF-β1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总碱组与总苷组的Smad3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结论雄芍汤总生物碱不具有抗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而雄芍汤粗多糖与雄芍汤总苷均具有确切的改善或逆转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雄芍汤的物质基础为:(1)总生物碱介导雄芍汤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2)总苷介导雄芍汤促进MMP-13生成,抑制TIMP-1生成,从而促进Ⅰ型胶原降解的作用,粗多糖的作用次之;(3)粗多糖介导雄芍汤下调TGF-β1、α-SMA及Smad3表达,上调Smad7表达,调节TGF-β-Smad通路的作用,总苷的作用次之;(4)粗多糖与总苷共同介导雄芍汤抑制促纤维化细胞因子CTGF与PDGF-B表达的作用。第叁部分雄芍汤及其有效部位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影响目的观察雄芍汤及其有效部位含药血清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雄芍汤抑制HSC增殖的物质基础。方法MTT比色法检测雄芍汤及其有效部位含药血清对LX-2增殖的影响。结果与20%、10%同浓度正常组相比,除总碱组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治疗组均对LX-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0.01);与20%同浓度雄芍组相比,总碱组、总苷组对LX-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10%同浓度雄芍组相比,各有效部位组对LX-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雄芍汤总生物碱不具有抑制HSC增殖的作用,而雄芍汤粗多糖与雄芍汤总苷均具有抑制HSC增殖的功效。雄芍汤粗多糖介导雄芍汤抑制HSC增殖的作用,总苷的作用次之。

吴秀美[8]2007年在《软肝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肝病发展过程的重要病理环节,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其发展结局为肝硬化,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对肝纤维化的治疗,西医目前疗效尚不理想,而多层次、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药理学作用是具有多成分的中药复方抗纤维化的特色,从而使其具有防治肝纤维化的优势,展现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广阔前景。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软肝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对该药的治疗作用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软肝抗纤方含药血清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及分泌胶原的作用,探讨该方的作用机理。方法:1、临床研究: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作为病例选择标准,78例观察病例随机分为2组,以大黄蟅虫丸治疗3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软肝抗纤方对41例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身目发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口干而苦等)、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总胆汁酸)、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板层素)治疗前后的变化。2、实验研究:采用胶原酶肝活体肝脏灌流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软肝抗纤方含药血清按常规方法制备,灭活备用。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加入含药血清(阳性对照药秋水仙碱)再培养48小时进行指标检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1、临床研究:软肝抗纤方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身目发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口干而苦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该方治疗后ALT、AST、血清总胆汁酸TBA分别为50.4±34.6u/L、38.7±21.3u/L、15.7±9.9μ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分别为80.8±57.4u/L、55.3±30.2 u/L、25.6±10.3μmol/L)(P<0.01):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表明,该方治疗后血清HA、LN、PⅢP、CⅣ的含量分别为64.1±49.4μg/L、63.7±19.6μg╱L、45.7±33.9μg/L、66.7±28.2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血清HA和PⅢP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分别为95.3±98.7μg/L和66.7±46.8μg╱L)(P<0.05)。2、实验研究: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软肝抗纤方药血清组吸光度为0.286±0.060,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428±0.077)(P<0.01),且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0.348±0.076)(P<0.05)。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表明,软肝抗纤方药血清组放射活度为170.54±21.37,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52.77±21.92)(P<0.01),且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190.68±23.35)(P<0.05)。结论:1、软肝抗纤方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着改善肝功能,并能明显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表明软肝抗纤方对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软肝抗纤方药物血清能抑制HSC的增殖与胶原蛋白的分泌,这可能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刘梦雨, 田耀洲, 宣佶[9]2016年在《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是许多慢性肝病的病理过程。近年来中药抗纤维化取得很多进展,发现了很多抗肝纤维化有效的单味药及复方中药,但是因为中药成分复杂,其作用机制难以完全阐明。目前国内外对于其作用机制研究已经逐渐向分子细胞水平不断深入,该文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相关细胞因子及分子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丁烨青, 刘财堂[10]2007年在《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是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征,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非常复杂,除了目前公认的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不平衡的因素外

参考文献:

[1]. 加味四逆散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朱彩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2]. 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概述[J]. 王振常, 林寿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3

[3]. 论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证治研究[J]. 武哲丽, 陈群, 徐志伟, 钟鸿. 中医药学刊. 2006

[4].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C]. 刘成海, 刘平, 刘成, 胡义扬, 徐列明. 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3

[5]. 抗肝纤维化中药复方研究存在的矛盾及其对策[J]. 赵育芳, 杨馥瑜, 奚胜艳, 钱小燕. 光明中医. 2012

[6]. 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J]. 刘新生, 刘友章, 陈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7]. 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研究[D]. 李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8]. 软肝抗纤方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及其机理研究[D]. 吴秀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9]. 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刘梦雨, 田耀洲, 宣佶.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0]. 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J]. 丁烨青, 刘财堂.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标签:;  ;  ;  ;  ;  ;  ;  ;  

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