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500强企业的发展趋势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1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需要大企业而且产生了大企业的时代。在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挑战,成功把握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在做强做大的道路上迈出巨大步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从2002年开始依据上一年度企业营业收入推出中国企业500强,我们通过对2002—2011中国企业500强连续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发展的以下十大趋势。

一、规模与实力迅速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02和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分别为6.1万亿元和36.3万亿元,增长了4.9倍;同期资产总额分别为26.0万亿元和108.1万亿元,增长了3.2倍;入围门槛由20亿元提高到142亿元,提高了6.1倍;年营业收入在千亿元以上的企业由10家增长到80家。由于中国市场的大规模,市场空间的大纵深,即使外需市场没有大的恢复,中国大企业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张。特别是在某些大企业还没有充分发育的产业,更是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的机会,我国经济资源向大企业集中势头日益明显(见表1)。

中国企业500强是中国经济的脊梁。这从中国企业500强的纳税总额和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与GDP的比值可以充分反映出来。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以来稳定在35.2%以上,2010年达到37.3%,为国家财税做出了突出贡献(见表2)。营业收入总额与GDP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500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见表3)。2002—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与GDP的比值从55.7%提高到91.3%,10年提高了35.6个百分点,说明中国企业500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二、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1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总额从3058亿元增长到20835亿元,增长了5.8倍,明显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收入利润率由5.0%上升到5.7%,资产利润率由1.2%上升到1.9%,资产周转率由23.5%上升到33.6%;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也分别从31.4万元、1.6万元提高到133.3万元、7.7万元。反映出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都有明显改善,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高(见表4),除了2008年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突变之外,在其余年份这种改进的趋势是渐进和持续的。

三、与世界企业500强差距不断缩小,初步改变了世界500强的国家版图

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营业收入总额从2002年占世界500强的5.3%提高到2011年20.7%,10年差距缩小了15.4个百分点;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6.5%提高到2011年的20.3%,差距10年缩小了13.8个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13.0%提高到2011年的46.1%,差距10年缩小了33.1个百分点;人均利润从2002年的29.6%提高到2011年的45.0%,差距10年缩小了15.4个百分点(见表5),与资产和收入差距相比,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缩小更快。

2002—2011年世界企业500强中,法、德、英三国的企业数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而超级经济大国美国和日本大企业却一直在减少。我国内地企业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数量每年都有新的突破,10年来从11家跃升到58家。今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0年增加了47家(见表6)。从主要大国的格局变化看,美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从2002年198家的最高峰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132家,日本从88家逐年下降到68家。10年前,我国入围企业的最好名次排在第60位,现在已经有3家企业进入了前10位,中国大企业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贡献已经不仅在于企业数量,更重要的在于企业的成长能力。随着中国入围企业的迅速增加,世界500强的国家版图正在被改变。

四、重化工业发展迅速,绝大多数产业集中度低

我们将中国企业500强分为26个产业类别,统计了2002—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产业分布及其变化状况。10年来,在26个产业领域中,大企业数量变化趋势是8增、6减、12稳。煤炭、化工、冶金、机械、综合、基础设施、保险和房地产等8个产业的500强企业数持续增加,很多企业在这里找到了持续做大的机会;食品饮料、医药、家电、电子、零售和商贸等6个产业的500强企业数持续减少,有的产业是在衰退,企业发展必然会受较大影响。但也有的是在集中化,企业数量减少,但产业的总营业收入并未降低,这些企业是通过吸收同业的市场份额获得了集中型成长;农产品、石油、建筑材料、电力、纺织、汽车、航运港口物流、民航、邮电通信、银行、餐饮服务和其他12个产业的500强企业数有进有出,数量基本稳定(见表7)。

以煤炭、石油、电力、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筑材料9个行业的数据代表重化工行业,将2006—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进行了梳理,重化工行业在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数从206家增加到263家,5年增加了57家;营业收入所占比例从28.1%提高到54.3%,5年提高了26.2个百分点(见表8)。从此可以看出我国以这9个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正处于大发展阶段。

10年来,我国大企业的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行业中大企业的集中度还比较低,多数行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高,而且还出现了下降。我们选择了煤炭、石油、食品饮料、纺织、化工、医药、冶金、电子、电力9个行业,分别计算出2005—2009年前3家和前5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前3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煤炭行业从24.5%下降到19.9%,下降了3.6个百分点;石油行业从100%下降到96.7%,下降了3.3个百分点;食品饮料行业从8.0%提高到10.0%,提高了2个百分点;纺织行业从3.7%下降到3.5%,下降了0.2个百分点;化工行业从2.8%提高到3.2%,提高了0.4个百分点;医药行业从31.3%下降到12.3%,下降了19个百分点;冶金行业从14.5%下降到8.0%,下降了6.5个百分点;电子行业从7.5%提高到7.7%,提高了0.2个百分点;电力行业从63.1%下降到51.8%,下降了11.3个百分点。前5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煤炭行业从31.4%下降到28.4%,6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石油行业保持在100%,没有变化;食品饮料行业从11.3%提高到14.6%,提高了2.7个百分点;纺织行业从4.7%下降到4.6%,下降了0.1个百分点;化工行业从3.6%提高到4.3%,提高了0.7个百分点;医药行业从38.7%下降到16.3%,下降了22.4个百分点;冶金行业从18.9%下降到12.2%,下降了6.7个百分点;电子行业从9.5%提高到10.9%,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电力行业从68.2%下降到59.8%,下降了8.4个百分点(见表9)。9个行业前3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有6个行业集中度下降,只有3个行业集中度提高,集中度超过50%的行业只有石油、电力两个;前5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有5个行业集中度下降,1个行业集中度持平,只有3个行业集中度提高,而且集中度超过50%的行业也只有石油、电力两个,这说明我国行业集中度还非常低,在一定意义上也显示了我国大企业的发育还很不足,似乎有某种力量阻碍着大企业的集中型发展。

2002—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换榜率从22.4%下降到12%(见表10),中国企业500强的换榜率每年都在下降。换榜率的降低体现了强者愈强的趋势,这可能预示着其他企业将来成为中国500强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小。

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居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效率更高

10年来,不同类型的大企业在相互竞争中实现了共同成长。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从2002年的87家增加到2011年的184家,已经占到中国企业500强的36.8%,在同民经济和大企业中的地位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下降,但是平均规模增加,从2005—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所占份额从86.3%下降到82.8%,下降了3.5个百分点,资产所占份额从92.7%下降到90.4%,下降了2.3个百分点;利润所占份额从87.3%下降到81.9%,下降了5.4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尽管收入、资产和利润份额有所下降,但下降比例大大小于企业数量下降比例,由于结构的改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控制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增强的趋势(见表11、表12)。

从资产利润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指标比较,2005—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5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分别为2.7%、89.9万元、3.7万元,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1.5%、人均营业收入54.6万元、人均利润2.5万元;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分别为7.3%、158.6万元、9.6万元,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3.5%、人均营业收入129.1万元、人均利润7.3万元(见表11、表12)。

六、企业地域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基本一致,经济发达地区对大企业的吸引力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企业500强的地域分布基本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一致。10年来,拥有中国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前10个省(直辖市)分别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天津、辽宁、河北、河南,10年平均分别拥有96.8家、50.5家、45.0家、42.4家、40.7家、35.1家、23.6家、18.8家、16.3家、12.2家,前10个省(直辖市)除河南外其余9个都是东部地区(见表13)。

10年来,东部地区拥有的500强企业数量基本稳定在70%以上,中部、西部地区拥有中国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尽管有所增加,但增加不多(见表14)。2011中国企业500强东部地区占73.2%、中部地区占11.0%、西部地区占10.6%、东北地区占5.2%,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各地区所占比例变化不大。

10年来,中心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域对大企业的吸引力或者对大企业的培养力也发生了变化。30个曾经产生过500强企业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浙江、山东、天津、安徽、河北、江苏、河南、内蒙古、山西、四川、甘肃、广西、湖北、青海、陕西、云南16个地域拥有中国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呈增长趋势,福建、重庆、新疆、宁夏4个区域拥有中国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不增不减,上海、广东、吉林、江西、黑龙江、辽宁、湖南、海南、贵州、北京10个地域拥有中国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呈减少趋势(见表15)。最突出的是山东和浙江的相对进步与广东和上海的相对后退,在数据上与其他地域形成了较大差异。10年来。浙江和山东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6家和1.4家,而它们的进入挤掉了其他地域的大企业位置。最明显的就是广东和上海,两地平均每年分别有3.1家和2.3家被挤出500强名单。不是上海、广东两地绝对退步,而是由于其他地方大企业发展更快而造成了相对落后。

七、自主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10年来,我国大企业高度重视技术进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2004—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平均研发投入从2.5亿元提高到10.4亿元,提高了7.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1.1%提高到1.4%,提高了0.3个百分点。中国企业500强平均拥有专利从2006年的246项提高到2011年的566项,其中发明专利从61项提高到151项(见表16),几年来中国500强企业在研发投入密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研发成果的增加还是比较迅速的。中兴通讯和华为在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0年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排行中,分别位于第二和第四位。一些领先企业开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强化自主研发,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涌现了一系列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经验。中国北车、南车和哈电集团依托国家重大工程技术引进的战略机遇,成功实现了再创新,在动车组和水电机组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成果;大唐电信依托国家的全方位扶持,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推进了TD-SCDMA国际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华为和中兴通讯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攻克核心技术,自主建立产业链,实现了渐进性自主创新;海尔集团和中国船舶立足自主品牌,积极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走出了一条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集成创新之路;奇瑞和海信坚持整机产品自主设计和核心技术并重的创新模式,产品开发不断取得突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少数有实力的大企业已经超越了以往逆向创新的传统路径,从基础研究、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开始做起,并逐渐掌握一些行业或产品的主导权,在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创新中率先实现正向创新。

10年来,一批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规模、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已跃居世界前列,初步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企业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品牌、信誉、知识产权、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受到重视;企业组织形态和组织机构日趋合理,母子公司、事业部、矩阵式组织结构、网络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也不断被采用;企业职能管理领域不断拓展,在强化传统基础管理的同时,积极向战略决策、绩效考核、物流与供应链、资本运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法律事务、危机管理、社会责任等领域拓展;质量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环境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社会责任标准等西方兴起的管理标准,也被中国大企业广泛采用;企业软实力培育开始受到重视,一些企业通过文化建设改变员工思想观念,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激发企业创造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成效显著,宝钢、苏宁等一批先进企业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内部管理集成和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强有力的、相互支撑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动态的大规模协同管理。

八、兼并重组更加活跃,外部扩张日益成为成长的主要方式

大企业的成长最根本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进行扩张,是一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式的自我扩张方式;另一种依靠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外部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2007—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开展并购重组的企业数分别为131家、158家、146家、182家,被并购重组的企业数分别为408家、544家、644家、1112家。多年的数据表明,并购重组日益成为中国企业500强迅速成长的主要方式。从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看,134家同有企业共兼并重组了903家企业,占全部并购数量的81.2%;48家民营企业共兼并重组了209家企业,占18.8%;国有企业平均兼并重组了6.7家,民营企业平均兼并重组了4.3家。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比以往更趋活跃,但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势头更加迅猛。

九、跨国经营业务迅速增长,跨国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0年,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申报了跨国经营数据的272家大企业在2010年共实现海外营业收入3.5万亿元,比上年的2.5万亿元增长了38.4%;占272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14.1%,比上年的12.4%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海外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有11家企业。海外营业收入最高的是中石油,2010年海外营收736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2.8%;其次是中石化、中化集团、中海油、中信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远集团、中国兵装、五矿、中航油集团、珠海振戎公司。海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的企业有11家。其中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海外收入占比94.7%;海外收入增长率最大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海外营收比2009年增长了4713.4%,其原因是浙江吉利控股兼并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93家企业申报了海外资产数据;海外资产总额为4.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8.9%;但海外资产仅占193家企业资产总额的7.6%。2011中国企业500强共有196家企业填报了海外职工人数;海外员工总数为34.7万人,较上年增长了38.6%,但海外员工仅占职工总数的2.6%。一般认为海外收入超过30%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一个标志,2009、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海外收入比例高于30%的企业都是26家,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海外收入比例高于30%的企业只有25家,而且多数以贸易或中间产品为主的企业,这说明跨国经营业务迅速增长的同时,国际经营能力还有待大力增强。

十、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提高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取得明显进展,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推进企业改革以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和公司化改造、战略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海内外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建设试点、推行外部董事和监事制度、实行市场化的高管人员聘任制度、建立适应市场和竞争需要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使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为科学发展奠定了体制机制基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民营大企业在克服家族治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中不断取得进展,产权安排上比以往更加开放,开始推行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治理结构规范化;用人机制不断创新,打破了以往任人唯亲的恶性循环;在涉及家族核心利益的企业传承问题上,许多民营企业在培养家族成员接班人的同时,也积极拓宽继承视野,适当引进家族外部人才,有的实现了职业经理人管理。

过去的10年是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取得重大进展的10年。许多大企业成立了社会责任领导机构,为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组织保障。一些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与现有管理体系相融合的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在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抗击“非典”和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中,我国大企业克服千难万苦,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海外投资贸易活动中,我国大企业注重承担所在国的社会责任,遵守所在国法律和习俗,保护当地环境,维护当地员工权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中国办事处统计,我国已有190多家大企业加入全球契约组织,每年发布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反腐败、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标签:;  ;  ;  

近十年来中国500强企业的发展趋势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