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恐惧耐力跑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 麻露虹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 耐力跑也称长跑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对提高高校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身心健康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长跑锻炼,不但能增强体质,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耐力跑是一项既省钱,又简单的运动项目。然而,在高校每年体质测试的耐力跑项目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恐惧这一项目的测试。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课余长跑运动现状,以及对在耐力跑测试中学生的恐惧心理进行相应调查了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此对在校大学生对耐力跑测试的恐惧心理采取相应对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耐力跑;恐惧;心理
1 前言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会把长跑作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点项目,长跑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耐力素质,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由于长跑需要持续长时间的运动,体力消耗比较大,很容易产生极度的疲劳,可能还会出现头晕、呼吸困难、身体酸痛等一系列生理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耐力跑运动产生恐惧心理,学生对耐力跑的恐惧心理远大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如何消除大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目的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导致大部分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熬夜、经常久坐、没有足够的运动量,使得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体测中经常出现学生恐惧测试。自身锻炼的不足是产生恐惧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产生的后果。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克服恐惧心理,最终通过自身的锻炼减少对长跑项目的恐惧。通过对学生惧怕耐力跑测试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将会改善恐惧耐力跑的学生正确认识耐力跑测试,从而达到克服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打下基础。
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的原因,找到并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逐步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主要的问题有大学生自身锻炼的不足,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导致测试的成绩达不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
1.1.2 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据了解,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耐力性长跑项目。大学生不喜欢甚至是恐惧耐力跑项目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的懒惰,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校也没有制定硬性的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体育锻炼。并且最近几年,校园长跑中猝死的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阴影笼罩着整个学生群体和校方。国内众多高校及中小学随之取消了耐力性长跑的运动项目。大学生惧怕耐力性长跑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大学生恐惧耐力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4.1.1 对于大学生恐惧耐力跑测试的问题,并不是解决好一两项影响耐力跑的因素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跑能力,而是需要各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恐惧耐力跑测试的心理。最主要的还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增强自己的身体运动能力。
表1 大学生恐惧程度调查比例表(n=180)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从表5 中可以得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锻炼身体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中参与健身的学生比例仅占7%,大部分的学生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与睡觉上,占较大比重为60%,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原因。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在查阅了大量有关大学生恐惧耐力跑测试的资料基础上设计问卷,本课题共发放问卷200 份,收回问卷180 份,回收率为90%。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要与其他文化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好教学进度,不要只在乎最终的测试成绩,应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上课和测试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学校也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最后测试成绩,把最后成绩与毕业等挂钩,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学校应该调整相应的政策,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3.2.1 自身调节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通过EXCEL2010进行百分比数理统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2 影响大学生恐惧耐力跑的个人因素表 (n=180)
3.1 大学生恐惧耐力跑测试的原因
3.1.1 心理原因体育课,不管是在高校还是在中小学,都没有被充分的重视,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被灌输了一种体育课不是很重要课程的思想。所以体育课在大学生的心中也一直被放在主修以外,次要的位置上。尽管高校积极的开展体育活动,但在学生中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很多学生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体育活动上。并且也不会去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低。不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懒惰的心理就会出现。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肥胖的症状。而且长跑运动属于耐力性运动,需要长时间,不停歇的奔跑。许多人因为懒惰的心理,不愿意去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耐力性的跑步锻炼。对于耐力跑产生恐惧的心理就是不自信和紧张的表现,由于自身的懒惰没有去锻炼身体或者锻炼的习惯比较差,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对耐力跑的测试确实会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由此可见,平时的体育锻炼和最终的成绩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也说明了平时锻炼对于耐力跑测试的重要性。
3.1.2 生理原因
表3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调查表(n=180)
从表3 可以看出其中锻炼时间在30min 以下的学生人数占61%,30min 到1h 的学生占到31%,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14%,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大多数学生的锻炼时间偏低,大部分学生还有待加强锻炼。
表4 大学生一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表(n=180)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次数多数集中在1 ~2 次占66.6%,参与体育锻炼三次以上的学生仅占24%,在锻炼次数上学生的锻炼次数偏少,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表3可知,对泡椒猪皮细菌总数影响因素由主至次依次为植酸,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对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最大的是乳酸链球菌素,其次是植酸,茶多酚对其影响最小;对pH值的影响最大的是植酸,其次是乳酸链球菌素,茶多酚对pH值的影响不显著。
3.1.3 社会影响
带着等待投水神气的大学生,似乎也记起了自己应做的事情,不能尽在这烈日下捧场作呆二,沿着前海大路挤进游人中不见了。
据了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的人群也是与日俱增,肥胖的比例在总人口比中也是越来越大。现代生活中的食物,能量和热量都比较高,加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很容易造成肥胖。肥胖人群之所以肥胖,不外乎吃的多动的少,很多肥胖的人就是因为懒,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才会肥胖。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在内,都认为自己年轻,身体素质较好,只要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就不用参加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就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很多人也知道自己正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但是觉得身体并没有出现任何不良的反应,还是不会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状态。不管大学生还是中小学,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课业负担也越来越大,大家都只重视文化课的成绩,根本不重视体育成绩。学习压力过大,也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导致体育很难受到重视。人们去比较一个学校的好坏,文化课成绩占的比例较大,导致学校也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展,把重点放在文化课学习上。由于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学生也就对体育课程放松了心态,认为体育课就是一节娱乐的课程,更加的不受重视。体育教师看到学校并不重视自己的这门课程,于是也就放任自流,许多体育课就变成了室内的“体育自习课”。这些都是现在社会风气中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人们不重视体育这个观念,更不用说体育锻炼了,所以也不愿意投身于体育锻炼中去。
根据上文分析的我国法律法规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和框架,以下是笔者提出的转基因产品方面的一些建议。
3.2 解决学生恐惧心理的对策
表5 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分配调查情况(n=180)
通过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计算机联网信息查阅检索关于大学生恐惧耐力跑测试的书籍和文献,根据国内的研究趋势,把握参考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找到这个论题新的研究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入选标准:(1)符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6];(2)接受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达剂量稳定期至少30 d;(3)年龄介于30~80岁;(4)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71.79%),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惧怕耐力性跑步测试的人群中,其中对耐力性跑步锻炼没有兴趣的学生占的比例最大。而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就没有兴趣,更不用说去投入其中锻炼了。所以针对大学生长跑锻炼没有兴趣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自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对耐力跑的消极态度。在问卷调查中,害怕吃苦的学生人数占第二位,耐力跑是一个需要持续较长时间进行的运动,对锻炼者的体力消耗比较大,很容易产生极度的疲劳,所以很多人害怕吃苦而不愿意参加耐力跑锻炼。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耐力性运动的练习,从短距离慢跑开始适应,随后逐步增加跑步的距离,通过每周不间断的练习,耐力跑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没有人陪伴,是大学生不愿意参加耐力跑锻炼的第三点原因。通过问卷的调查,大学生应该培养独立的习惯,锻炼身体是自己的事情,健康也是个人的事情,不能因为没有他人陪伴就放弃了锻炼,没有人陪伴不能成为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借口。
3.2.2 学校配合
2.2.3 数理统计法
3.2.3 环境塑造
在社会大环境下,政府和社会团体应该多倡导全民参与体育锻炼,多开展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或者趣味性体育游戏,使社会大环境有一个参与锻炼,健康身心的氛围。并且提升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让它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变以往人们只把学业成绩作为判定人才标准的看法,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把体育锻炼融入到不同年龄的不同人群中。
2.5.14 术后白细胞尿 出现白细胞尿是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常见症状。有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尿与尿路感染并无相关性。术后1周患者尿液中的白细胞浓度升高,但在术后4周时,尿液中的平均白细胞计数降低。因此,白细胞尿可能与前列腺手术创面炎性细胞的渗出有关,白细胞尿不能反映术后菌尿的可能性。随着手术创面的愈合,白细胞尿可自然好转,不需要进行临床干预。
由于学生的身体机能不同,运动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耐力性长跑来说,区别很大。耐力跑的特点是单调且艰苦,趣味性差和娱乐感差等等。由于耐力跑这项运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进行,对运动者的体力消耗比较大,很容易产生极度的疲劳,随之而来的就是头晕、胸闷、呼吸困难、肌肉无力、动作不协调等生理现象。长距离的单一动作,机械重复这种特点决定了耐力跑比较单调、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在耐力跑练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只是轻重而已,这直接考验学生的身体适应性。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力不强,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随机抽取2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4.1.2 有了较好的运动能力,对于耐力跑测试的恐惧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从而自信地参加耐力跑测试。
4.1.3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对耐力跑不感兴趣,又不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造成对耐力跑的认知度不够。耐力跑中的“极点”现象,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认识上的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压力,产生恐惧感。
4.2 建议
4.2.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改变目前的消极态度,使他们焕发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青春活力。
4.2.2 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的重视,把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体育课和其他科目同等的待遇,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所收获。
4.2.3 了解耐力跑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要领,明白耐力跑中正常的生理现象,消除恐惧长跑的心理。
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预算监督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的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财务管理部门对其下属单位的监督性不够,直接造成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其下属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监督的力度远远不足,其中,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不明显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从而给国有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4.2.4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一两项运动项目的技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刘康宁 男.1992年3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长距离)mesh网络和无线ad hoc网络.
老闻忍着悲痛和泪水,只是劝慰,尽量不让气氛紧张:“严宽,不要紧的,现在医学发达,只要有意志和信心,病很快就会好。”严宽摇摇头,又轻轻点点头。
参考文献:
[1] 高巨华.耐久跑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7(8):34-37 .
[2] 王金娟.女大学生耐力跑恐惧心理成因探析与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15-16.
[3] 李汉辉.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耐力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4] 黄建,于志涛.大学生特质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70-72.
[5] 乔玉芳.高校学生耐力跑教学方案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 孙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79-84.
[7] 张中豹.大学体育指南[M].山东:济南黄河出版社,2001.4.
[8] 周坤.论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3).
[9] 迟化,刘东波,夏忠岩.无痛苦跑对改善大学生跑步恐惧心理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7(4).
[10] 王舜霞. 大学生耐力跑考试焦虑情绪的调查与分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5).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9.04.023
收稿日期: 2019-06-27
作者简介: 麻露虹(1992-),女,河南新乡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标签:大学生论文; 耐力跑论文; 恐惧论文; 心理论文;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