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系列中“阅读题”的分析与教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教版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亮点”——在每册教材的“探究·拓展”栏目中都配置了一定数量的“阅读题”,但这些“题”的独特身份让很多教师“熟视无睹”“束之高阁”,学生对此也“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但又有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老师都感叹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糟糕.而课本中的阅读题就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的教学漠视造成了这一重要资源的流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应深刻挖掘出课本“阅读题”的教学功能,为此,笔者想通过对苏教版必修1~5教材中出现的阅读题的分析,谈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阅读题”的特点分析 右表是苏教版必修1~5(以2013年版为准)各本教材中的“阅读题”. 由右表可看出,教材编者在阅读题的设置上花了一番苦心,这些阅读题的编写意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很多阅读题贴近生活,其目的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工具”的信息.比如数学家用生活语言对“集合”的解释、与映射有关的“纽扣对应”等就是让学生建立起用数学的眼光去解释生活现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较为理性的数学应用观. 2.数学的文化价值

有些阅读题承载着渗透数学文化信息的功能,比如贝特朗问题、“三斜求积公式”和“海伦公式”等数学史知识,这类“题”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历史、应用及发展趋势,这一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理念.必要的数学文化渗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文本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观. 3.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在上述17道阅读题中,有近半数的题目是对本节或本章所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与衔接.如在必修4中安排了方向向量和法向量的知识介绍与简单应用,这既是对向量内容的补充,又为理科学生学习选修2-2时运用方向向量和法向量处理空间立体几何问题提供认知基础.这样的设计可以弥补教材模块编排带来的缺陷,同时也可帮助不同学生按需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数学知识的高观点视角 中学阶段可适当地将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中学数学中某些知识是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也可通过高等数学知识俯瞰中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视野.比如必修2中运用“极限”思想推导球的表面积和必修4中“泰勒展开式”的介绍,就是这样的典型. 5.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 在这些阅读题中,我们看到一道与众不同的“小品式”阅读题:

谁错?错在何处? 这样的“小品式”阅读题从心理层面上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俨然是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又似两个同学进行默默地辩解,其中“甲同学”的错误恰恰是学生在学习“基本不等式”时的难点与困惑,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呈现方式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如2006年高考上海理科卷填空题第12题,试题风格“温和”,学生更易上手. 二、教学定位的思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这些阅读题,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足够重视,即便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也并没有把握好教学尺度,要么挖得过深,要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本阅读题进行教学定位. 1.明确目标,主次分明 在选讲这些阅读题时,应明确教学目标,选择这些题是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拓宽学生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与相关知识自然衔接,主次分明.不能就题论题,更不可喧宾夺主.最终应通过这些阅读题的讲解,留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数学思想、数学素养、数学观念等. 2.形式活泼,方法多元 从文字数量上看,这些阅读题都比较长,所以在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方法灵活处理,比如可进行探究性学习解决拓展性问题,通过数学实验的方法解决探索性问题,通过网络辅助进行数学史知识的教学,学生合作撰写论文式教学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减少“阅读”式的生搬硬套、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 3.适度而行,力避深难 恰当地把握好阅读题的“度”是成功处理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挖掘过浅,学生则不当回事;研究过深,学生听起来吃力,而且可能还要补充其他知识,反而失去了阅读题本身的教学功能.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与阅读题自身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既要让学生无浅尝辄止之感,又要回味无穷. 三、教学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阅读题进行教学. 第一,教师要明确阅读题的设计意图和编排宗旨.所有阅读题具有共性——均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应有的数学素养而配设.在本意上并非要增加学生的负担,但若教学中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不如不讲.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相关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等,要分析所讲阅读题与相关知识的关联,还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先期预估等. 第二,在教学中应根据“题”的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应因生而异,因材施教,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在教学时,首先要选好教学契机,可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也可与知识整合后选讲.比如,在学生已掌握二元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础上,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与平面区域的关系及理论证明”,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认知.又如在学习了必修4“向量”内容后,在处理必修2有关“角”的问题时,视学生情况可拓展补充“直线的方向向量与法向量”;亦可在理科学生学习选修2-2“空间向量”时再讲,将之视为“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先行组织者材料. 第三,教学过程中应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些知识教学的难度、深度、广度.由于这些知识属于阅读性、工具性知识,从应试角度来看,高考中不予考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对此进行过深与过难的教学,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标签:数学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读书论文;
“苏联必修课”“阅读问题”的分析与教学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