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我国消费市场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市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问题与消费变迁
市场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科学合理地激励消费、发展消费和加速消费。不激励消费我们就无法发展生产,不发展消费我们的技术水平就会停滞不前,不加速消费我们的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就无法生存。买方市场状态下的市场经济使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这个逻辑显示了它的可信性。
当前,不容讳言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开始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不足的“瓶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施以来,与我国巨大发展伴随的是居民的消费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归纳起来包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重点从量的方面转为质的方面;城市居民的消费重心从生活必需品转变为耐用消费品(包括住房、汽车等);人们的消费内容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由以传统性商品为主转变为以新型商品为主;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面临的规制由原来主要来自家庭和个人变为来自于社会与环境;消费类商品对消费者的价值实现越来越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知识状况和认知水平等等。总之,消费者对于自身需求的认知和实现更多地取决于环境、收入水平的约束和自身的学习水平,而不是取决于传统经验。上述变化表明,我国社会的大多数居民特别是城市(镇)居民已处于明显的而不是隐性的消费变迁过程之中。
我国能否有序、顺利和快速地在发展中跨越这个变迁,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一,我国当前消费变迁所要求的消费发展指向是质的变化而非量的变化,是传统消费对象以外的、新的消费内容的需求。如果说传统消费内容足以居民(消费者)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为背景,那么,新的消费则要求社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开放的消费余地和空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经济关系的扩展与分工的复杂化是消费者产生对更大消费空间需求的内在根源。
第二,消费者能否实现对更大消费空间(包括消费内容)的需求取决于3个根本条件,即:(1)以社会购买力或消费者收入水平为标志的社会经济容量水平;(2)以社会基本建设水平和人们现代观念意识水平为标志的环境容量水平;(3)以人们知识水平和认知学习状况为标志的心理(素质)容量水平。例如,以手机消费为例,消费者首先要买得起(购买力水平);另外,还要求通讯经营部门有线路(基本建设水平、环境条件);最后,他还要有知识或通过学习判断可能的风险,看到消费的利益,起码要敢于购买(心理、学习方面的条件)。
显然,在如何满足这3个方面的条件上,我国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我国当前严峻的下岗和就业问题以及国有企业效益的普遍低下,使我国广大以工薪为主要收入的消费者及广大农民在短时期内,其购买力难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尽管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使我国2/3以上的农村人口获得消费条件和环境的根本改善,我们仅是刚刚开始。另外,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建立引导消费者学习如何消费的机制和鼓励消费的文化氛围。于是,针对我国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一个深刻而巨大的矛盾就显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关于消费发展中的问题,已经迫使我们不能不给予极大关注了。
(二)在新形势下,如何顺利跨越消费变迁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长期深陷于“重生产,轻消费”、“先生产,后消费”的误区而难以自拔。改革开放后,当我们对“东亚经济奇迹”的产生进行认真研究,对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单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取得巨大成功进行反思时,却混淆了对生产、消费二者重视程度的突出差异。但是,时过境迁,美国和欧洲基于来自日本和“东亚四小”的教训和其他原因,已不可能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予同样宽松的市场环境。仅中国未来经济总量发展的前景已足够使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惴惴不安了。中国的企业已不能再按单纯出口导向模式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了。“海尔集团”的那种“以国内市场为根基,以国外市场求发展”的市场战略模式将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企业市场战略的基本形态。对国内市场的适应状况将是我国企业成长和立足的“试验田”和孵化器。因此,提升我国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使我国的消费市场在产品“质”的评价和容纳水平上逐渐与国外发达国家达到一定程度的同质、同构状态,具有极大的意义。
从这点来看,顺利跨越消费变迁阶段,不是消费者能够自发完成的,必须有政策的相应推动和企业的引导两个方面与消费者自身的努力相结合。例如,日本国民对汽车的消费是借助于政府对“国民车”计划的推动和企业对公众消费方向的引导才成功展开的。
拓展消费空间与引导消费方向是二战以来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必要责任和职能。
然而,从我国当前状况来看,在较短时间内,一是不可能较大幅度提升薪酬水平,以扩大和提升消费;二是不可能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造方面取得明显的改观。基本建设与环境方面的投资也只能根据国内财政水平稳步向前发展,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找到尽快解开消费不足与发展要求之间的这个结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1.把“软环境”建设和改善放在突出地位,扩展有利消费的“心理空间”。这里所指的“软环境”是与交通、能源、电讯、给水、城市化建设等硬件环境相对而言的,如:制度、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改善与建设。
针对消费水平的提升与扩展而言,软环境基本建设首当其冲的应该是:(1)政府政务管理的效率与廉洁。这方面解决的是消费者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凝聚力。(2)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形成与有效运作。至今,我们的企业和消费者仍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中自身应承担的义务、责任与权利缺乏认识和了解。这给政府与企业的某些“不道德行为”以很大余地,同时恶化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消费者在消费时难以消除后顾之忧,并经常无法承担出现问题后的投诉成本。(3)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高效运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效运行、相关宣传及必要的示范活动,对扩大社会需求是极其必要的。提升工薪阶层消费者对社会保障的心理预期与扩大消费二者效用是等价的。(4)强化鼓励消费的制度创新举措。我国这方面的良性示范已经出现,例如“双休日”与“三节长假”的制度。可以说“长假”制度是我国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催化剂。另外,信贷消费举措的实施,无疑也为发展消费提供了重要的可行性空间,而且对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和改善购买力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当然“软环境”建设也需要时间和成本,但其总体成本显然要低得多。特别是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社会、政府和企业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准备和认识基础。
2.形成全社会的“学习性消费”机制。处于“消费变迁”中的消费者正在或已经从传统的经验性消费状态步入新的消费状态之中。这种新的消费状态之显著规定就是要求消费者对消费内容中的各种对象,对消费及购买过程,对如何实现商品的价值等诸多方面,从原来的依赖自己经验或来自父母等他人经验的状况,改变为依赖不断地学习和通过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实际上这种使消费者因消费的有限变化而不得不依赖学习新知识的状况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之所以未能引起关注,一是由于我们的观念转变得不够,二是由于这种转变在量上的不足和在质的方面尚不能引发社会深层次领域的变化。但现在不同了,除了我们意识到的消费与发展之间的生死结外,新的、大量出现的消费对象已开始引发和触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方面越来越广泛和深层的关连领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不给予重视,例如,对于电脑的了解、认识及有关运用的学习和把握,决定了我们对电脑的消费和购买。对于像住房、汽车等高端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消费者必须在大量学习、调查、信息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策。消费者对品牌、商誉的重视是在大量正面和负面的有关购买风险知识上形成的。此外,在对产品的评价和认同上,青年人与其家长之间、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城乡之间、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雇主与打工者之间、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老少边穷”地区之间等,在审美、文化、示范效应等方面(例如在追星、电子游戏等消费现象上)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落差。这些落差的表象是不同消费者群体(阶层)对新消费对象的学习、理解与认同问题,但深层次则反映了很多人对社会分配及其效率与公平二者关系的审视。
上述问题的解决,虽然必须经过社会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公众的学习状况。既包括对于新商品认知的学习,又包括如何选择正确消费态度的学习。消费者购买或消费某种新的商品(或服务)对象(内容)时,其前提是对该商品的认同。当发生认同障碍(对商品不认知或反感)或出现社会经济关系障碍(如投诉、诉讼等)时,善于学习者就会倾向于采取开放的、建设性的、反省的态度来对待,而不善于学习者则会采取排斥的、封闭的、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开放的学习态度和社会机制对于发展消费,进而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历史经验证明,引导消费者学习如何消费的社会机制与相关的“软环境”建设(如信用改善、法律健全、消费信贷等)二者有机结合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哪怕只是部分地释放也会形成改善市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并可因此加速硬环境建设和提升居民购买力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仅靠强化消费者针对新商品的认知学习和相应消费规范的认知把握,就能在既定收入条件下激发消费者更大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发达国家消费信贷自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出现,至今已形成一种值得肯定的消费模式的根本基础之一。
当前,在我国迅速建立学习性消费机制尚有很多困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区别的首先是我们的消费观念尚存在着某些障碍需要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相当多的社会和民间的非正式组织,如各种协会、俱乐部。比如一个美国人从读书开始就踏入了社会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大门。有人一生加入的非正式组织甚至有数10个之多。这些遍布全国甚至延伸到国外的非正式组织是消费者学习消费什么、如何消费的组织基础和保障。在它们的背后,往往有生产厂商的支持。厂商的宣传、促销和公共关系活动,也往往以这些相关非正式组织为社会支撑。这样,由厂商、非正式社会组织、明星之类的示范者、无孔不入的传媒以及法制环境的配套,编织成一张完备的时刻引导消费者面向新消费的大网。这就是所谓的学习性消费机制的模型。对这个机制评价估且不论,仅就其对发展消费的作用来说,无疑值得借鉴,特别是在当前单纯凭借厂商的广告已不足以使消费者产生信任的情况下。
当然,就本文的观点而言,也许会有人认为,激励消费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给环境增加压力。其实不然,对于越来越走向完善的市场经济来说,大量消费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资源再生或再利用的机会。所以如果为节约资源而抑制消费就等于因噎废食。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的历史告诉人们,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与消费二者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消费成了矛盾的主导。再漂亮的产品如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互联网,当公众对它认知不足,从而不能引发对它的购买和消费,就会变成一堆令人眩目的泡沫。
当前,消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本文提出这样的基本思路:(1)消费乃经济腾飞的原动力,正视消费,光明正大地发展消费应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使命。(2)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不可能大幅度提升薪酬水平和大规模发展基础建设以及在短期内又无法根本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应先从改善社会软环境和建立消费者学习性消费的社会机制着手,通过扩展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空间,从而达到引导消费、培育消费市场,使经济向纵深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