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良好的心理准备必须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完成。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要讲究教学艺术。用“逗趣”的教学手段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新课教学,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怎样的新课导入才算好呢?我认为可以应用如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好奇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能激起人们对新事物的注意,它会激励人们去探索、去发现。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意创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分数与小数互化》是一节比较单调乏味的概念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上课,即出示了三道尝试题:
将“<”、“=”、“>”填入下列题目中
同学们很快就做出了前两道题,第③题却做不出来了,这时就问:“解决③中分数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问题,你们有什么设想吗?”在旧知识和联想的基础上,有的同学提出“如果把小数化成分数,不就解决了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到底如何进行分数和小数互化呢?于是同学们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新知识的探讨。
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课一开始,我请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2、7、3三张数学卡片,拼出不同的三位数3个,记录在练习本上,看谁拼得快。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投入了紧张的拼数活动中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谁最先发现拼出的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后,不难发现拼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此时,让学生把卡片7换成6,让学生思考:“现在所拼出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经过计算,这些数字均不能被3整除。这里虽然只调换了一个数字,且只减少1,为什么都不能被3整除呢?学生感到困惑,疑问出现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疑问促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接着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疑问好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主攻方向,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紧扣儿童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胜。为此采用新颖多样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去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
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课时,我注意到把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人情味,更接受儿童的生活,再用儿童语言来叙述,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上课开始时,我在黑板上出示32.58和3258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边操作演示边以小童话的形式叙述情节,由于3258大,平时很神气,经常欺负比它小的32.58,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治这个3258。一天晚上,趁3258睡觉时,小数点(用红色粉笔表示)就悄悄地从8的右下角跑到3的右下角住下(边讲边演示小数点从8的右下角到3的右下角住下的过程),同学们,你们说,第二天这个数(再手指着3.258)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3258变成3.258比32.58还小啦,所以不能再神气了。这时就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不数点的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一个数的大小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三、铺路搭桥,以旧引新,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总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因此在设计导入新课时,要善于设计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并不十分难,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伸长点”有序地展开,促进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先让学生做下列各题:
当学生完成①~③题后,被④题难住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前3题同学们是怎样做出来的?
2、谁能说出第3题的计算过程?
3、那么 是几个几分之几加上几个几分之几?能象前3题那样一下子求出结果吗?怎么办?
请同学们看书里是怎样说的,谁能很快地找出方法来?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
总之,导入新课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但在设计导入新课时应注意到,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愉快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如愉快的游戏、动态的图片、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欢乐的比赛等,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感知、思维、记忆、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到减“负”不减“质”,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长期在农村小学的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但我认为这些心得还很肤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论文作者:沈仕雄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学生论文; 新课论文; 小数点论文; 同学们论文; 小数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这一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