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产妇加强盆底康复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为产后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康复训练。针对治疗有效率及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5%)高(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加强盆底康复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状况。
【关键词】产妇;盆底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02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after ma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80 cases of maternal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bas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conducte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post-natal electric stimulation and biofeedback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situa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5%)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5%) (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after maternal treatment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improved.
【Keywords】Maternal;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Clinical effect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由女性盆腔基本结构退行性改变、盆底肌肉组织受损等因素导致的患者盆底功能异常[1]。性功能障碍、粪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等都属于此类疾病[2],该病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本文为探究产妇加强盆底康复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请看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入院的产妇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其中观察组初产妇18例,经产妇22例,年龄26~35岁,平均年龄(30±1.2)岁,孕期38~42周,平均孕期(40±1.2)周,分娩类型:自然分娩30例,剖宫产10例;对照组初产妇19例,经产妇21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31±1.3)岁,孕期37~42周,平均孕期(39±1.5)周,分娩类型:自然分娩32例,剖宫产8例。在年龄、孕次、孕期、分娩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产后女性;(2)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3)代谢紊乱、药物过敏者;(4)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研究方法
1.3.1.1填写调查问卷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患者的年龄、孕次、分娩结局、流产情况、既往病史及新生儿情况等。调查问卷的原因主要在于降低各类危险因素对产妇康复训练的影响。
1.3.1.2电生理检查盆底肌肌力情况 患者肌肉的损伤情况可以通过电生理检查得出结论。I类肌纤维肌力监测情况,0级指:最大肌力超过40%的高度到达时间在10s以内,有0s的维持时间;I级:1s的维持时间;Ⅱ级:2s的维持时间;Ⅲ级:3s的维持时间;Ⅳ级:4s的维持时间;Ⅴ级:大于5s的维持时间。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0级:患者在放松、收缩情况下,达到最大肌力的70%~80%高度时,所用时间不超过10s,且出现0次;I级:出现1次;Ⅱ级:出现2次;Ⅲ级:出现3次;Ⅳ级:出现4次;Ⅴ级:出现大于5次。
1.3.2盆底肌力训练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基础康复训练,主要方法为:产妇在保持站立的情况下,将尿道口和肛门尽可能的夹紧和收缩,不断完成收缩放松的动作,且产妇收缩放松的时间分别为持续5~10s左右,坚持每天训练,训练次数不低于5次,且每次训练不能少于10个来回的动作。开始的时候每天可以进行5次的练习,随着盆底功能的逐渐恢复,不断增加训练次数,一般临床嘱患者增加到每天训练10次。也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弯曲,并用双手抱住双腿,不断重复吸气、呼气的动作,同时可以使胸部被双腿压紧,首先进行吸气动作,再进行呼气动作,并注意将头部贴近膝盖部位,如此重复上述动作,一共重复训练至少3次。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产后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康复训练,临床一般采用由美国生产的电刺激治疗仪,该仪器的参数为:0~25mA的电流,200~500s的波宽,5~100Hz的频率,且一般为20分钟左右的治疗时间,嘱患者将膀胱内尿液排空,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探头严格消毒灭菌,然后将其放入阴道内部,选择合适强度的电刺激,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为标准,电刺激强度一般设置为10~20mA左右,在患者盆底肌肉跳动的同时,不会出现疼痛的感觉,刺激时间维持20分钟左右,期间可以进行适当休息,一般为8s左右,且每两天进行一次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时,一般根据仪器所显示的信息对力度和强度进行适当调整,治疗1个疗程,一个疗程为20天。临床也选用PHENIX系列的神经肌肉刺激训练仪进行肌力训练,主要方法为:对I类肌纤维肌力训练时,将电刺激调节为8~32Hz,频率调制320~740us。对Ⅱ类肌纤维肌力训练时,将电刺激调节为20~80Hz,频率调制20~320us。同时训练上述两类肌纤维的生物反馈功能。患者在咳嗽时,运用A3反射生物反馈的方法训练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力。两组患者训练结束后,给予随访观察,明确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其判定标准为:显效为产妇的盆底肌肉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为产妇盆底肌肉水平接近于正常值;产妇盆底肌肉水平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通过χ2进行相应检测;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7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高(P<0.05),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结果情况看表1。
表1 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组患者进行对比[n(%)]
3.讨论
女性盆底组织结构由3个腔室构成,包括:前盆腔、中盆腔及后盆腔,3个盆腔结构共同作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3]。I类肌纤维及Ⅱ类肌纤维组成盆底主要肌力,前者是一种缓慢收缩纤维,对机体张力有较好的维持作用。后者为快速收缩纤维,对机体反射有维持作用,任何一个肌纤维发生异常都会影响身体状况的改变,因此加强产后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临床研究表明,患者盆底肌及尿失禁情况受产后康复训练的影响,我国临床一般在产后42小时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4]。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时间段进行训练,主要有产后6~8周、8~10周、10~13周三个具体时间段。不同时间段具有不同的优势点,如产后6~8周时,此时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但是进行康复训练的好时间,此时患者应到医院进行病情复查,促进盆底肌力的有效恢复;产后8~10周,患者精力较为充沛,身体状况良好,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产后10~13周,效果较明显,不良反应少,可适当减轻次要的训练,有利于节省花费[5]。
本文通过对产妇加强盆底康复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进行探究,研究数据显示,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产妇的例数分别为30例、8例、2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产妇的例数分别为20例、10例、10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高(P<0.05),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治疗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满意度(100%)优于对照组满意度(80%)。综上所述,产妇加强盆底康复治疗后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肉水平,增强盆底肌肉肌力,降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有效康复,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艳霞,张洁,张月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8):3-6.
[2]张燕,田丽君.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3):67-69.
[3]邓晓云,于雅,吴秀娜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力恢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0):2393-2395.
[4]郜水菊,安红军,刘克歌等.7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8):77-78.
[5]张瑞女,张巍颖,刘星等.知信行干预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1-2.
论文作者:张达理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7
标签:患者论文; 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肌纤维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肌力论文; 肌肉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