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结构优化研究--背景#183;原则#183;重点#183;措施_教育论文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结构优化研究--背景#183;原则#183;重点#183;措施_教育论文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优化研究——背景#183;原则#183;重点#183;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位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结构优化论文,原则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优化的背景分析

1.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的发展现状

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后,我国研究生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978年的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33万人;在学研究生总人数由1980年的2.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近百万人。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培养出83万名硕士、11.15万名博士。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数之比一直保持在10∶1左右,随着1999年研究生教育开始大规模增加,该比例在2003年已经下降到7∶1。我国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予数之比近年来呈逐步增大的趋势,1998年为4.7∶1,2001年达到了5.9∶1,2002年为6.04∶1,2003年为6.45∶1。

我国从1990年开始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而且在质量和结构上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2年,全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院校共有496所,在读人数将近10万人。2003年我国授予专业硕士学位近1.8万人,相比2000年已经翻了两番,而同年授予的科学硕士学位达10万余人,两者之比约为1∶5.85。

2.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8年以来,我国进入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位结构体系不断完善。然而,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从较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美国与英国情况看,大力发展硕士生教育是其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由表1可以看出,在美国和英国,博士学位在三级学位中所占比例并不算高,而硕士学位在三级学位中的比例占了1/4以上,硕士教育层次的重心更加靠近学士教育层次。反观我国,尽管经历了连续五年的研究生教育大扩招,硕士教育层次的重心依然明显靠近博士教育层次(2003年我国三级学位结构之比为44∶6.45∶1),在三级学位结构中硕士生教育接近博士生教育共同构筑了塔型结构的顶部。

表1 2001年美、英、日、中三级学位纵向比较(以授予博士学位为基准)

三级学位之比

学士∶硕士∶博士

美国

28∶10∶1

英国

19∶10∶1

日本

33∶4∶1

中国

48∶6∶1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重偏低。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一度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更是小之又小。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基于高级研究型人才和高校师资的需要,因此,198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未对学位类型进行分类,所授学位均为科学学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高教界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呼声日渐高涨,在硕士生教育层次,建议增设学位类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尽管我国的专业学位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其规模与发达国家间存在明显差距。

在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大约有85%的硕士学位专业注重实践,注重科研的硕士专业只有15%(注: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5);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各科学研究委员会积极鼓励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课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近40年来,英国以课程为主的研究生增幅大于以科研为主的研究生的增长。美、英两国硕士生教育规模与博士生教育规模间的巨大差距主要也归因于专业学位教育在硕士生层次所占的巨大份额。

(3)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离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称号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养质量——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如生源状况不够理想;科研经费短缺而导致的实验条件较差;对学位论文评阅的评价普遍偏高,有的论文答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育质量保证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备;培养过程中创造性实践较少;培养人才的专业面偏窄等。

3.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面临重大的调整机遇期

(1)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也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无论其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外力作用引发,抑或是由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内力所驱动,无不经历量的扩张、结构优化最后达到质的提升。因此,优化结构是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

(2)21世纪初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为学位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决定》还提出,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这是针对目前我国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状况做出的重要决策。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来说,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避免因人才结构性矛盾所引起的高等教育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浪费,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之一。

(3)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要求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步推进的,具有巨大的体制、机制和市场活力的优势。目前,我国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必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进程中,研究生教育既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使高级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使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4)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提供了新契机。加入WTO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之一。加入WTO也意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纳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中。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化、培养规格国际化以及学分、学历、学位互认诸方面。通过优化学位结构,有助于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研究生教育学分、学历、学位互认的进程,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优化的原则

1.坚持积极发展与合理优化有机结合的原则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确定了研究生教育新的工作方针: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这个工作方针实质上已经体现了发展与优化相结合的思想,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为7.6人,英国为3.3人,日本为1人。而我国直到2000年,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也仅仅只有0.7人,研究生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就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还远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江泽民同志指出,为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只有将研究生教育放在适度超前的地位,才能充分有效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功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注:许克毅.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2)。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平均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2004年达到19%,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世纪交替之际,紧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实现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我国通过人才战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现代化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坚持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

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偏重于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观念上还是体制上都把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把专业学位作为必要补充。这就容易导致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脱节,造成研究生教育已经过剩的假象。

事实上,1999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_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国家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平均值为24%,而我国2000年这一指标仅为5.2%,其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例仅占1.38%。由于高端科技人才不足,导致我国在国际竞争力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极大差距。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际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国巴西(第33位)和印度(第38位)(注:袁贵仁.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5)。从高级人才类型来看,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领域急需大量高层次的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重点突破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框架,转变观念,改革现行培养模式,重点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力度,在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缓解研究生培养规格单一化这一结构性矛盾,最终改善和提升我国各行业从业人口的学历层次和总体素质。

在重点突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均衡发展。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从事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而基础研究是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不应以牺牲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为代价,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依旧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根据时代特点,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形成均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理想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是研究生教育实现社会功能的决定性环节。

3.坚持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

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以原创性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与核心,而研究生教育是形成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追求和向往。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研究生教育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建立在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上。学科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偶尔也会偏离社会需求的主航道,然而探究高深知识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生教育的特质和真谛。优化学位结构与实现学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间联系的密切程度,规划研究生教育结构,在应用型学科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基础性学科重点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应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优化的主导思想。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优化的重点

1.优化学位纵向结构

通过对发达国家三级学位纵向结构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结构的优化首先应使纵向构成更加符合并能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本科生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更多学子把考研作为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这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因此,在硕士生教育层面快速扩大规模,增加硕士学位在三级学位结构中的比重将是有效地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结构的重点所在。在博士生教育层面,我们应在重点关注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稳健地增加招生规模,进一步强化博士生与硕士生在教育规模、教育目标和质量控制之间的差距,扩大硕博比。

2.优化学位横向结构

从美国和英国的经验来看,在硕士生层次大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而且也使得国家的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以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美、英等国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例明显偏低。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横向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调整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比例。硕士生教育规模扩大主要应体现在工程、管理、教育等应用型学科的专业硕士队伍。优化学位横向结构有助于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好地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是我国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状态下进一步扩大硕士生教育规模的必然选择,对于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大主要体现在逐渐加大科学博士的培养规模上。学位结构在纵横两个方面的优化可用表2的矩阵图表示。

表2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优化

类型(横向构成) 科学学位 专业学位

层次(纵向构成)

硕士

稳步上升 快速上升

博士

稳步上升 稳中有升

3.逐步增加专业博士学位设置

相对于专业硕士学位设置而言,我国的专业博士学位设置还十分单一,仅局限于医学领域。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都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人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必要逐步增加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使专业博士学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到工程、教育等领域,这既是对我国学位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我国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对人力资源要求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

四、我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结构优化的措施

1.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完成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中国科学院与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可在秉承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进而形成基础与应用结合、传统与新兴互补的高水平学科群,以科研促教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

2.形成合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类定位

中国科学院与进入“985 工程”建设的高校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师资阵容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龙头”,因此,这些院校应将发展博士生教育以及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重点,瞄准学科前沿,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没有进入“985工程”建设但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在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学位为主导。其他开展研究生教育但未设研究生院的大学应将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投向专业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3.改革单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位横向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在硕士生教育阶段应改革以科研为主导的传统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使得高层次人才结构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承担专业硕士教育的高校应把自身优势与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借鉴国外经验,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模式、培养模式和毕业模式,摸索出一套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又适度超前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大力发展在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形式多样化,不仅有助于部分在职人员在更新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准,也为更多具有学习潜质的人提供了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最终实现全民素质和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

4.优化导师队伍结构

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是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等学校应着眼于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学术互访、教师带薪休假等一系列举措,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发展机制,改善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位结构,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的专家以及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导师队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通过增加兼职教师的比重,加强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间合作等方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生导师梯队,以满足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标签:;  ;  ;  ;  ;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结构优化研究--背景#183;原则#183;重点#183;措施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