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发展报告(下)——1.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所有制结构——2.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地区分布特点——3.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效率与效益研究——4.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所有制论文,效益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所有制结构
一、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保持不变,各项经济指标比重略有变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公司法借鉴现代各国通行的公司制度,针对中国特殊国情,为促进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而专门创立的一种特殊公司形态。
在各项经济指标对比中,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在内的国有经济仍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见表1)。从企业单位数看(见图1),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合计282个(占56.4%),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38个(27.6%),股份有限公司50个(10%),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计15个(3%),其他企业15个(3%)。从营业收入看(见图2),国有经济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最重要支撑,大企业集团2007年内共创营业收入180 835.9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合计共创营业收入138 114.52亿元(占76.38%),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创营业收入26 560.53亿元(14.69%),股份有限公司创收10 828.79亿元(5.99%),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合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计创营业收入2271亿元(1.26%),其他企业合计创收3060.76亿元(1.69%)。在大企业集团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中,国有经济也占有绝对优势,年末资产总计达216 111.19亿元(83.09%),年末股东收益共计83 834.78亿元(85.03%),年末利润总额达12 499.96亿元(81.97%),共吸纳从业人员1602.96万人(78.03%)。
国有经济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情况下,仍保持优势地位(见表2)。从绝对量变化情况看,包含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在内的国有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亏损单位个数有所下降,营业收入绝对值增加25 519.42亿元,利润总额绝对值增加3239.32亿元,研究开发(R&D)费用绝对值增加191.39亿元,从业人员增加150.24万人。从国有经济在大企业集团各项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看(见图3),2007年与2006年相比,企业数比重增加0.8%,资产总计所占百分比增加0.48%,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百分比增加1.7%,从业人员所占百分比增加1.59%,同时,在股东权益、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三项经济指标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下降了0.78%、0.09%和3.46%。
二、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各类型企业的行业分布
总体来看,2007年大企业集团,仍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等传统垄断及优势行业中。从营业收入看,黑色金属压延及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的营业收入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10%以上(见图4)。
2007年大企业集团中的93个国有企业,分布在34个行业中。这93个国有企业中有20个从事批发业,其余依次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9个),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个),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水上运输业(5个),航空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3个)等。从营业收入看,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国有企业仍集中分布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优势垄断行业中,2007年国有企业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营业收入占大企业集团中国有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14.7%。其余各行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依次为(5%以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4.33%,批发业13.5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3.5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7.7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15%,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5.28%。
2007年大企业集团中的189个国有独资公司,分布在34个行业中。其中有21个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个从事批发业,其余依次从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8个),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6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个),商业服务业(12个),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个)等。从营业收入看,进入大企业集团中的国有独资公司集中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2007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营业收入占大企业集团中国有独资公司营业收入总和的19.89%。其余各行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依次为(5%以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2.9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83%,批发业8.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31%。
2007年大企业集团中的138个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分布在29个行业中,其中有19个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余依次从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个),批发业(8个),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个)等。从营业收入看,进入大企业集团中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集中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营业收入占大企业集团中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收入总和的16.40%。其余各行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依次为(5%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11.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39%,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6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58%。
2007年大企业集团中的50个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在26个行业中,其中有5个从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余依次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个),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个)等。从营业收入看,进入大企业集团中的股份有限公司集中分布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保险业等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大企业集团中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总和的16.29%。其余各行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依次为(5%以上):保险业16.22%,零售业8.7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4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3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05%。
2007年大企业集团中,有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含合资企业及股份有限公司)共15个。其中从事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各有2个,其余5个企业分别从事纺织业、橡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零售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占这15个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21.46%,其余依次为农副食品加工业20.27%,食品制造业13.7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11.3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51%,纺织业6.10%,橡胶制品业5.8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6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37%,零售业3.46%。
此外,2007年大企业集团中,有15个其他类型企业。这15个企业有3个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批发业各2个,另外8个企业分别从事房地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这15个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23.16%,其余依次为批发业15.3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35%,纺织业9.35%,农副食品加工业6.0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28%,房地产业3.85%,通用设备制造业3.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8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44%。
(执笔人:王佳)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地区分布特点
一、东部地区各主要经济指标微降但仍具绝对优势,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微升
2007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入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数量分别为376家、66家和58家。与2006年相比,东部地区减少了7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增加了5家和2家。综合各主要经济指标所占全国份额与2006年对比,2007年东部地区在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利税总额、从业人员和出口额上分别微降0.31个、1.01个、1.75个、0.20个和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在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利税总额、从业人员和出口额上分别微升0.30个、0.94个、1.22个、0.29个和1.0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除了在从业人员上下降了0.09个百分点外,在其他主要指标上均有小幅上升。但仅从总量上来说,2007年东部地区依然延续多年来在各项经济指标上的绝对优势,其在进入前500家大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利税总额、从业人员和出口额上都分别占有绝对多数份额,分别达到75.20%、86.61%、84.10%、83.42%、73.49%和83.27%(具体见表1、图1)。
二、东、西部地区的行业结构略有变化,中部地区相对比较稳定
2007年东部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376家大企业来自52个行业大类,较2006年减少了3个:银行业、家具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按营业收入计算行业结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到东部总体的12.09%,居东部行业首位。第2位至第7位依次为:批发业10.9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2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8.37%、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7.7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65%、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5.18%。其他45个行业占到38.69%。动态变化来看,2007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份额下降了0.19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排名第2位的批发业所占份额微升0.10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排名第7位的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所占份额分别下降了0.31个百分点。2006年位居第3位、第5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分别掉至2007年的第4位和第6位,所占份额分别下降0.68个和0.7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06年位居第4位和第6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分别升至2007年的第3位和第5位,尽管在所占份额上前者仅仅微升0.71个百分点,后者下降了0.08个百分点。2007年东部地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行业结构如图2所示。
2007年中部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66家大企业涵盖了18个行业大类,行业数量上等同于2006年,但从结构上看来有了一些变化:按营业收入计算,2006年排位第17、18位的新闻出版业和零售业至2007年不复存在,2007年新增的两个行业大类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分别居第6位和第18位。按营业收入计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到中部总体的23.42%,居第一位。其他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3.0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7.88%、批发业5.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9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8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99%、其他行业(包括剩余的11个行业)18.61%。动态变化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份额分别下降了2.08个、3.98个和0.17个百分点,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2006年的第4位滑落至2007年的第5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批发业所占份额分别上升2.45个、0.42个和1.02个百分点,且批发业由2006年的第5位升至2007年的第4位。2007年所占份额排名第6位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为新进入行业,2006年所占份额排名第6位的传统行业农业降至第8位。2007年中部地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行业结构如图3。
2007年西部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58家大企业涉及21个行业大类,较2006年增加2个行业大类:商务服务业和保险业。按营业收入计算,各行业所占份额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2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40%、农业9.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86%、烟草制品业5.29%、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5.26%、其他行业(包括剩余的14个行业)38.14%。动态变化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占份额分别下降了1.32个、2.17个和0.89个百分点,农业所占份额较2006年微升0.07个百分点,此4个行业大类所占份额排名位次与2006年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所占份额较2006年分别上升0.46个和0.15个百分点,排名也分别由2006年的第6位和第7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5位和第6位,2006年排名第5位的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降至2007年的第7位,所占份额下降了0.99个百分点。2007年西部地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行业结构如图4所示。
三、东、中、西三地区所有制经济成分基本保持稳定
2007年东部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376家大企业涵盖了所有的9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按营业收入计算,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为51.10%,国有独资公司为26.0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13.66%,股份有限公司为6.30%,中外合资企业为0.36%,港澳台合资企业为0.08%,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0.07%,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0.42%,其他占1.96%。按营业收入计算,与2006年相比,东部地区大企业各所有制所占份额变化依次为:国有企业下降1.95个百分点,国有独资公司提升1.72个百分点,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微升0.08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微升0.63个百分点,中外合资企业微降0.06个百分点,港澳台合资企业微降0.16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占份额保持不变,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微降0.07个百分点,其他微降0.18个百分点。
2007年中部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66家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7大类,较2006年新增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按营业收入计算,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为38.61%,国有独资公司为39.80%,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14.33%,股份有限公司为3.24%,中外合资企业为1.88%,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1.68%,其他占0.46%。具体来看,按营业收入计算,2007年所占份额较2006年有所提升的依次为:国有独资公司提升7.69个百分点,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微升0.26个百分点。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的依次为:国有企业降低5.86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降低1.78个百分点,中外合资企业微降0.30个百分点,其他降低1.71个百分点。
2007年西部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58家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5大类,与2006年同。按营业收入计算,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为9.53%,国有独资公司为52.4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29.89%,股份有限公司为6.15%,中外合资企业为1.98%。具体来看,按营业收入计算,2007年所占份额较2006年有所提升的依次为:国有独资公司提升1.97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提升1.11个百分点,中外合资企业微升0.08个百分点。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的依次为:国有企业下降3.08个百分点,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微降0.09个百分点。
四、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向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聚集趋势放缓
2007年,按单位数、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利税总额、从业人员和出口额6项主要经济指标考量,京津冀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117家大企业占全国总量份额分别为23.40%、59.35%、50.81%、56.97%、46.46%和29.59%,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134家大企业占全国总量份额分别为26.80%、13.03%、16.83%、13.04%、13.00%和25.92%,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40家大企业占全国总量份额分别为8.00%、8.03%、7.06%、6.19%、5.82%和13.39%,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28家大企业占全国总量份额分别为5.60%、2.85%、4.06%、3.61%、7.21%和4.95%(具体指标见表2)。
从静态来看,企业地区分布上,京津冀地区(主要是北京)仍居首位,排其之后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对比2006年三区域的统计数据来看,除去京津冀地区在从业人员上微增的1.07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资产总计和利税总额上分别微增的0.04个和1.08个百分比,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税总额上微增的0.58个百分比,在其余的各地区各个指标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比如,在单位数量上,较之2006年,2007年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单位数所占全国比例份额分别下降了1.40个、1.20个和0.20个百分点,可见以往连续多年的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向三大区域聚集的趋势有所放缓。
如表3,横向对比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28家大企业在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和利税总额的平均规模上均要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平均规模,较2006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均位列东部末席有所改进。
(执笔人:李炜)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效率与效益研究
一、经济效益和效率持续上升,盈利水平继续提高
经济效益和效率水平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2007年我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几个主要经济效益和效率指标看,经济效益和效率水平继续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如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中亏损企业有8个,比2006年的12个减少了4个,共实现利润15 250亿元,利税总额24 316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40.68%和35.92%。从全要素生产率、总资产产出率、人均产出率、单位产出利税率、总资产贡献率、股东权益利润率和人均利税率等2007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看,除了总资产产出率为69.53%,比2006年下降2.53个百分点外,其他指标都比2006年有所提高。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7.82,比2006年提高0.35;人均产出率为88.04万元/人,比2006年提高了10.59万元/人;单位产出利税率为13.45%,比2006年提高了1.30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0.40%,比2006年提高了0.66个百分点;股东权益利润率为15.47%,比2006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人均利税率为11.84万元/人,比2006年提高了2.43万元/人。
二、三次产业的经济效益均有一定提高,其中,第二产业效率与效益最高,第三产业其次,第一产业最低
(一)三次产业利税总额都有较快增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速依次递增
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24 316亿元,比2006年增长35.9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利税72亿元,比2006年增长22.03%,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0.30%;第二产业实现利税18 640亿元,比2006年增长32.16%,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76.66%;第三产业实现利税5604亿元,比2006年增长50.36%,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23.04%。与2006年相比,三次产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各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比例,除了第一产业下降了0.01个百分点变化不大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一定的波动,分别下降了2.20个百分点和上升了2.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利税总额居于前10位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税4186亿元,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17.22%,下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877亿元,11.8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15亿元,9.93%)、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2038亿元,8.3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621亿元,6.6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07亿元,4.9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 164亿元,4.79%)、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879亿元,3.61%)、批发业(847亿元,3.48%)、烟草制品业(833亿元,3.43%)。其中,第二产业有8个,第三产业有2个。与2006年相比,只有第二产业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退出前十和第三产业的批发业跻身第九,其他都只是名次上的微调。
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利税总额比2006年增加64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利税增加额为13亿元,占营业收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利税增加额总计的0.20%;第二产业利税增加额为4536亿元,占70.59%;第三产业利税增加额为1877亿元,占29.21%。从行业看,利税增加额居于前10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新增利税802亿元,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利税增加额总计的12.48%,下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77亿元,10.5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591亿元,9.2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36亿元,6.78%)、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373亿元,5.80%)、批发业(320亿元,4.9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00亿元,4.67%)、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299亿元,4.65%)、商务服务业(286亿元,4.45%)、水上运输业(285亿元,4.44%)。与2006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退出前十,第三产业的商务服务业和水上运输业跃居第九位和第十位。同时,2007年利税减少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塑料制品业、住宿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2006年差别较大。另外,新进入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业中,非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实现利税13亿元,邮政业企业利税亏损57亿元。
(二)第二产业企业的效率最高,并且提高最快
从全要素生产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7.82,比2006年的7.47提高0.35。其中,第一产业最低,为2.69,比2006年提高0.13;第二产业最高并且提高最快,为8.81,比2006年提高0.62;第三产业为6.71,比2006年降低0.24。从行业看,全要素生产率排名前10位的是:塑料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29.40,是平均水平的3.76倍,下同)、其他服务业(23.64,3.02倍)、化学纤维制造业(22.55,2.88倍)、批发业(19.18,2.45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71,2.01倍)、食品制造业(15.22,1.95倍)、烟草制品业(14.55,1.86倍)、农副食品加工业(13.12,1.68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82,1.64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69,1.62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8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2个。与2006年相比,家具制造业因退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列在前10位中消失,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排名也因此从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其他除了名次上的调整外,没有变化。高出平均水平50%的行业还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零售业。此外,还有19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另外20个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道路运输业、其他金融活动、铁路运输业、农业和邮政业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总资产产出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69.53%,比2006年的72.06%降低了2.5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为65.77%,比2006年提高2.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最高,为83.51%,比2006年降低1.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最低,为46.66%,比2006年降低3.2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总资产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是:塑料制品业(总资产产出率为250.00%,是平均水平的3.60倍,下同)、食品制造业(228.96%,3.29倍)、化学纤维制造业(188.99%,2.72倍)、农副食品加工业(179.34%,2.58倍)、橡胶制品业(158.33%,2.28倍)、零售业(157.66%,2.27倍)、其他服务业(156.58%,2.25倍)、批发业(155.36%,2.23倍)、研究与试验发展(146.58%,2.11倍)、金属制品业(143.67%,2.07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6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4个。与2006年相比,第二产业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退出前十,第三产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跃居第九位。高出平均水平50%的行业还有: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建筑安装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此外,还有14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另外20个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铁路运输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商务服务业、保险业、道路运输业、其他金融活动和邮政业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人均产出率看,2007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88.04万元/人,比2006年的77.45万元/人增长了13.67%。其中,第一产业最低,为11.03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了7.30%;第二产业增长最快,为92.88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了17.23%;第三产业最高但增长最慢,为96.40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了0.30%。从行业看,人均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是:其他服务业(人均产出率为357.00万元/人,是平均水平的4.05倍,下同)、塑料制品业(345.72万元/人,3.93倍)、仓储业(325.50万元/人,3.70倍)、烟草制品业(288.25万元/人,3.27倍)、化学纤维制造业(269.00万元/人,3.06倍)、批发业(236.87万元/人,2.69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97.02万元/人,2.24倍)、房地产业(195.80万元/人,2.22倍)、水上运输业(148.71万元/人,1.69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37.00万元/人,1.56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各有5个。与2006年相比,家具制造业因退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列在前10位中消失,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跃居第十位,其他除了名次上的调整外,没有变化。高出平均水平50%的行业还有航空运输业。此外,还有18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另外23个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住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铁路运输业、农业和邮政业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三)第二产业的盈利能力最强,行业盈利能力排名变化不大
从单位产出利税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3.45%,比2006年的12.15%提高了1.3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最低,为4.60%,比2006年提高0.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最高,为13.94%,比2006年提高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最快,为12.32%,比2006年提高2.0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单位产出利税率排名前10位的是:烟草制品业(单位产出利税率为72.25%,是平均水平的5.37倍,下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4.60%,2.57倍)、其他金融活动(27.24%,2.03倍)、道路运输业(27.22%,2.02倍)、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25.90%,1.93倍)、商务服务业(24.85%,1.85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4.09%,1.79倍)、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23.66%,1.76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2.19%,1.65倍)、饮料制造业(22.13%,1.65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各有5个。与2006年相比,第二产业的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取代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进入前十,位居第九;银行业因退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列在前10位中消失,其他金融活动则跃居第三位。此外,还有8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另外34个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建筑安装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零售业、批发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农业、其他服务业和仓储业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还有邮政业的单位产出利税率是负数,为-6.98%。
从总资产贡献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0.40%,比2006年的9.74%提高了0.6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最低,为4.96%,比2006年提高0.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最高,为12.79%,比2006年提高0.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最快,为6.62%,比2006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总资产贡献率排名前10位的是:烟草制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53.54%,是平均水平的5.15倍,下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52%,2.07倍)、饮料制造业(21.07%,2.03倍)、研究与试验发展(19.18%,1.84倍)、塑料制品业(18.75%,1.80倍)、农副食品加工业(17.24%,1.66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6.75%,1.61倍)、食品制造业(15.84%,1.52倍)、纺织业(15.61%,1.50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09%,1.45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9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1个。与2006年相比,第二产业的塑料制品业和纺织业取代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业进入前十,分别位居第五和第九。此外,还有17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另外25个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农业、其他金融活动、保险业、铁路运输业和仓储业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还有邮政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是负数,为-0.42%。
从股东权益利润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5.47%,比2006年的13.83%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最低,为6.50%,比2006年提高1.9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最高,为15.70%,比2006年提高1.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15.09%,比2006年提高2.38个百分点。从行业看,股东权益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是:专业技术服务业(股东权益利润率为44.44%,是平均水平的2.87倍,下同)、研究与试验发展(38.46%,2.49倍)、塑料制品业(27.78%,1.80倍)、农副食品加工业(26.20%,1.69倍)、专用设备制造业(25.00%,1.62倍)、房地产业(23.62%,1.53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01%,1.42倍)、纺织业(22.00%,1.42倍)、建筑安装业(21.88%,1.41倍)、烟草制品业(21.78%,1.41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的有7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3个。与2006年相比变化很大,银行业因退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列在前10位中消失,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其他服务业和食品制造业都退出前十,被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建筑安装业和烟草制品业所取代。此外,还有20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另外22个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农业、其他服务业、仓储业和铁路运输业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还有邮政业的股东权益利润率是负数,为-8.74%。
从人均利税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1.84万元/人,比2006年的9.41万元/人增长了25.82%。其中,第一产业最低,为0.51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了21.43%;第二产业最高并且增长最快,为12.94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了26.61%;第三产业为11.87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了20.51%。从行业看,人均利税率排名前10位的是:烟草制品业(人均利税率为208.25万元/人,是平均水平的17.59倍,下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6.40万元/人,3.07倍)、房地产业(35.80万元/人,3.02倍)、其他金融活动(33.11万元/人,2.80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00万元/人,2.79倍)、水上运输业(26.75万元/人,2.26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4.94万元/人,2.11倍)、保险业(23.07万元/人,1.95倍)、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22.00万元/人,1.86倍)、塑料制品业(21.61万元/人,1.83倍)。其中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各有5个。与2006年相比,银行业因退出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行列在前10位中消失,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商务服务业退出前十,被保险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和塑料制品业所取代。高出平均水平50%的行业还有商务服务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此外,还有9个行业高于平均水平,另外31个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住宿业、零售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铁路运输业和农业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邮政业的人均利税率是负数,为-0.72万元/人(见表1)。
三、地区间的效率与效益差异仍然较大
从利税总额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24 316亿元,比2006年增长35.92%。其中东部地区实现利税19 865亿元,比2006年增长32.97%,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81.70%;东北地区实现利税879亿元,比2006年增长55.53%,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3.61%;中部地区实现利税1902亿元,比2006年增长51.91%,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7.82%;西部地区实现利税1670亿元,比2006年增长47.41%,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6.87%。与2006年相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实现的利税总额各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比例,除了东部地区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外,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有一定的上升,分别上升了0.45个、0.82个和0.54个百分点。从省份看,利税总额居于前10位的是:北京(实现利税13 435亿元,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总计的55.25%,下同)、上海(1719亿元,7.07%)、广东(1505亿元,6.19%)、山东(1184亿元,4.87%)、江苏(834亿元,3.43%)、湖北(716亿元,2.94%)、浙江(618亿元,2.54%)、云南(488亿元,2.01%)、辽宁(420亿元,1.73%)、山西(378亿元,1.55%)。前10位排名与2006年相比没有变化。
从全要素生产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7.82,比2006年的7.47提高0.35。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但增幅最小,为8.23,比2006年提高0.28;东北地区为7.01,比2006年提高0.65;中部地区增幅最大,为7.27,比2006年提高0.91;西部地区最低,为6.19,比2006年提高0.36。从省份看,全要素生产率排名前10位的是:福建(全要素生产率为14.53,是平均水平的1.86倍,下同)、天津(14.01,1.79倍)、吉林(13.61,1.74倍)、浙江(12.08,1.54倍)、江西(11.78,1.51倍)、宁夏(10.98,1.40倍)、甘肃(10.71,1.37倍)、江苏(10.66,1.36倍)、山东(10.64,1.36倍)、上海(9.28,1.19倍)。与2006年相比,广西退出前十,甘肃则跃居第七位。此外,还有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于平均水平,另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和黑龙江最低,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总资产产出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69.53%,比2006年的72.06%降低了2.53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为67.13%,比2006年下降3.1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最高并且增幅最大,为99.21%,比2006年提高4.3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82.18%,比2006年提高2.0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75.96%,比2006年下降2.00个百分点。从省份看,总资产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是:吉林(总资产产出率为138.77%,是平均水平的2.00倍,下同)、江西(127.50%,1.83倍)、福建(124.79%,1.79倍)、浙江(122.41%,1.76倍)、江苏(118.13%,1.70倍)、山东(115.12%,1.66倍)、天津(113.46%,1.63倍)、甘肃(108.33%,1.56倍)、河南(106.37%,1.53倍)、重庆(104.81%,1.51倍)。与2006年相比,广西、宁夏退出前十,天津、甘肃跃居第七、第八位。此外,还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于平均水平,另外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海南最低,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人均产出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88.04万元/人,比2006年的77.45万元/人增长了13.67%。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为100.88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12.24%;东北地区最低,为49.57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16.17%;中部地区增幅最大,为64.36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27.33%;西部地区为50.46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15.87%。从省份看,人均产出率排名前10位的是:天津(人均产出率为172.88万元/人,是平均水平的1.96倍,下同)、福建(169.23万元/人,1.92倍)、吉林(133.57万元/人,1.52倍)、上海(131.93万元/人,1.50倍)、宁夏(121.74万元/人,1.38倍)、浙江(119.25万元/人,1.35倍)、江西(108.87万元/人,1.24倍)、广东(106.73万元/人,1.21倍)、甘肃(105.97万元/人,1.20倍)、湖北(99.06万元/人,1.13倍)。与2006年相比,北京、江苏退出前十,江西、甘肃跃居第七、第九位。此外,还有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于平均水平,另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和黑龙江最低,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单位产出利税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3.45%,比2006年的12.15%提高了1.30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为13.38%,比2006年提高1.1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最低,为11.96%,比2006年提高2.4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3.32%,比2006年提高0.9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最高,为15.61%,比2006年提高2.46个百分点。从省份看,单位产出利税率排名前10位的是:贵州(单位产出利税率为57.73%,是平均水平的4.29倍,下同)、云南(32.00%,2.38倍)、湖北(20.43%,1.52倍)、陕西(17.67%,1.31倍)、甘肃(16.26%,1.21倍)、北京(15.58%,1.16倍)、上海(14.07%,1.05倍)、吉林(13.34%,0.99倍)、内蒙古(13.02%,0.97倍)、河南(11.82%,0.88倍)。与2006年相比,江西、辽宁退出前十,吉林、河南跃居第八、第十位。此外,还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天津和海南最低,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总资产贡献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0.40%,比2006年的9.74%提高了0.6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最低,为10.01%,比2006年提高0.4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幅最大,为13.02%,比2006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2.09%,比2006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最高,为13.08%,比2006年提高1.54个百分点。从省份看,总资产贡献率排名前10位的是:贵州(总资产贡献率为27.62%,是平均水平的2.66倍,下同)、云南(24.14%,2.32倍)、吉林(19.60%,1.88倍)、甘肃(18.75%,1.80倍)、江西(15.46%,1.49倍)、河南(13.86%,1.33倍)、宁夏(13.29%,1.28倍)、陕西(13.14%,1.26倍)、福建(13.13%,1.26倍)、山东(13.10%,1.26倍)。与2006年相比,广西、湖北退出前十,贵州、山东跃居第一、第十位。此外,还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于平均水平,另外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海南最低,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股东权益利润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5.47%,比2006年的13.83%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最低并且增幅最小,为15.39%,比2006年提高1.3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最高并且增幅最大,为16.68%,比2006年提高5.2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5.81%,比2006年提高2.6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5.60%,比2006年提高3.19个百分点。从省份看,股东权益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是:甘肃(股东权益利润率为26.65%,是平均水平的1.72倍,下同)、吉林(26.61%,1.72倍)、福建(23.92%,1.55倍)、贵州(21.98%,1.42倍)、江西(21.69%,1.40倍)、河南(21.31%,1.38倍)、宁夏(20.76%,1.34倍)、山东(20.59%,1.33倍)、浙江(19.47%,1.26倍)、江苏(18.61%,1.20倍)。与2006年相比,陕西、北京退出前十,吉林、贵州跃居第二位和第四位。此外,还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于平均水平,另外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新疆和海南最低,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
从人均利税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1.84万元/人,比2006年的9.41万元/人增长了25.82%。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为13.49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23.20%;东北地区最低,为5.93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45.91%;中部地区为8.57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36.65%;西部地区为7.88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37.52%。从省份看,人均利税率排名前10位的是:贵州(人均利税率为40.47万元/人,是平均水平的3.42倍,下同)、云南(25.85万元/人,2.18倍)、湖北(20.24万元/人,1.71倍)、上海(18.57万元/人,1.57倍)、吉林(17.82万元/人,1.51倍)、甘肃(17.24万元/人,1.46倍)、福建(15.78万元/人,1.33倍)、北京(14.97万元/人,1.26倍)、广东(12.58万元/人,1.06倍)、江西(12.40万元/人,1.05倍)。与2006年相比,宁夏、陕西退出前十,贵州、广东跃居第一位和第九位。此外,还有宁夏也高于平均水平,另外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广西、山西、重庆、海南、黑龙江和新疆都不到平均水平的50%(见表2)。
四、国有经济仍然保持利税主体地位,但效率与效益较低,而中外合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较高
从利税总额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共实现利税24 316亿元,比2006年增长35.92%。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利税总额从高到低排列为:国有企业(实现利税13 619亿元,比2006年增长24.74%,占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利税总计的56.01%,下同)、国有独资公司(利税6619亿元,增长48.35%,占27.22%)、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利税2406亿元,增长46.94%,占9.90%)、股份有限公司(利税1204亿元,增长120.59%,占4.95%)、其他(利税227亿元,增长78.51%,占0.93%)、中外合资企业(利税120亿元,增长36.69%,占0.49%)、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利税73亿元,增长18.38%,占0.30%)、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利税31亿元,增长332.91%,占0.13%)、港澳台合资企业(利税17亿元,减少60.13%,占0.07%)。
从全要素生产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7.82,比2006年的7.47提高0.35。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全要素生产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为17.03,比2006年提高0.49,是平均水平的2.18倍)、其他(15.95,降低0.08,2.04倍)、港澳台合资企业(11.55,提高4.47,1.48倍)、中外合资企业(11.51,提高0.88,1.47倍)、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0.88,降低0.65,1.39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9.96,提高1.33,1.27倍)、股份有限公司(8.17,提高0.58,1.04倍)、国有企业(7.58,降低0.22,0.97倍)、国有独资公司(7.22,提高0.93,0.92倍)。
从总资产产出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69.53%,比2006年的72.06%降低了2.53个百分点。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总资产产出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产出率为376.55%,比2006年提高78.57个百分点,是平均水平的5.42倍,下同)、其他(159.52%,提高1.19个百分点,2.29倍)、中外合资企业(141.13%,降低5.23个百分点,2.03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14.46%,提高8.15个百分点,1.65倍)、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78.74%,提高0.07个百分点,1.13倍)、港澳台合资企业(72.22%,降低0.97个百分点,1.04倍)、国有独资公司(67.86%,提高6.06个百分点,0.98倍)、股份有限公司(63.80%,降低7.24个百分点,0.92倍)、国有企业(61.71%,降低7.94个百分点,0.89倍)。
从人均产出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88.04万元/人,比2006年的77.45万元/人增长了13.67%。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人均产出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港澳台合资企业(人均产出率为184.80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169.28%,是平均水平的2.10倍,下同)、其他(159.58万元/人,减少1.72%,1.81倍)、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50.41万元/人,减少11.04%,1.71倍)、股份有限公司(104.72万元/人,增长28.84%,1.19倍)、中外合资企业(93.81万元/人,增长21.62%,1.07倍)、国有企业(93.07万元/人,增长6.69%,1.06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86.59万元/人,增长23.69%,0.98倍)、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76.99万元/人,减少16.09%,0.87倍)、国有独资公司(76.84万元/人,增长19.91%,0.87倍)。
从单位产出利税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3.45%,比2006年的12.15%提高了1.30个百分点。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单位产出利税率从高到低排列为:国有企业(单位产出利税率为15.89%,比2006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是平均水平的1.18倍,下同)、港澳台合资企业(14.53%,提高0.06个百分点,1.08倍)、国有独资公司(12.63%,提高1.22个百分点,0.94倍)、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1.37%,提高1.27个百分点,0.85倍)、股份有限公司(11.11%,提高4.47个百分点,0.83倍)、中外合资企业(10.88%,提高1.92个百分点,0.81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9.06%,提高1.43个百分点,0.67倍)、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7.58%,降低0.54个百分点,0.56倍)、其他(7.42%,提高3.14个百分点,0.55倍)。
从总资产贡献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0.40%,比2006年的9.74%提高了0.66个百分点。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总资产贡献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贡献率为29.05%,比2006年提高4.54个百分点,是平均水平的2.79倍,下同)、中外合资企业(16.65%,提高2.61个百分点,1.60倍)、其他(13.30%,提高5.25个百分点,1.28倍)、港澳台合资企业(12.60%,提高0.71个百分点,1.21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1.87%,提高2.32个百分点,1.14倍)、国有企业(10.74%,降低0.50个百分点,1.03倍)、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0.32%,提高1.35个百分点,0.99倍)、国有独资公司(9.78%,提高1.65个百分点,0.94倍)、股份有限公司(7.71%,提高2.51个百分点,0.74倍)。
从股东权益利润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5.47%,比2006年的13.83%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股东权益利润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益利润率为30.37%,比2006年提高8.42个百分点,是平均水平的1.96倍,下同)、中外合资企业(23.76%,提高5.58个百分点,1.54倍)、其他(23.19%,提高10.55个百分点,1.50倍)、港澳台合资企业(18.79%,提高1.12个百分点,1.21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8.63%,提高5.10个百分点,1.20倍)、股份有限公司(17.53%,提高1.63个百分点,1.13倍)、国有企业(15.61%,提高0.76个百分点,1.01倍)、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5.21%,提高1.32个百分点,0.98倍)、国有独资公司(13.52%,提高2.09个百分点,0.87倍)。
从人均利税率看,2007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平均水平为11.84万元/人,比2006年的9.41万元/人增长了25.82%。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按照人均利税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港澳台合资企业(人均利税率为26.84万元/人,比2006年增长170.37%,是平均水平的2.27倍,下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7.10万元/人,增长0.12%,1.44倍)、国有企业(14.79万元/人,增长14.11%,1.25倍)、其他(11.84万元/人,增长70.32%,1.00倍)、股份有限公司(11.64万元/人,增长115.55%,0.98倍)、中外合资企业(10.21万元/人,增长47.71%,0.86倍)、国有独资公司(9.70万元/人,增长32.74%,0.82倍)、其他有限责任公司(7.84万元/人,增长46.96%,0.66倍)、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5.84万元/人,减少21.66%,0.49倍)。(见表3)
(执笔人:陈伟)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展望
一、中国大企业集团的发展环境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阶段,这一时期企业规模会持续扩张,但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能源、资源价格上升迅猛的影响,企业的发展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急需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1.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因素增多。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元汇率急剧下跌引发全球经济失衡的急剧变化,石油价格高企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我国大企业集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从长期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带动的高增长阶段;但从短期来看,在经历了过去7年的加速增长以后,我国处于经济增长周期的调整阶段。2007年,是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第5年,是自1995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也是创下近13年来增长速度最高的历史纪录。同样,2007年,中国CPI涨幅也创下近11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中国的经济运行状态已经从过去的高增长、低通胀进入目前的高增长和一定水平通胀的新时期。
3.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对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中国曾借助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取得快速发展,但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甚至出现短缺,使得这种成长模式受到极大的制约,如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丧失比较优势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转厂外迁甚至倒闭的趋势。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人民币汇率上升、国际油价暴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等压力,中国企业的发展需要实现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的转变,需要靠结构调整、机制变革、观念创新,这些都对中国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形成重大的挑战。
4.中国经济由工业驱动向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加速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但制造业仍旧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服务业比重偏低。与此同时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服务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新的支柱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征,发展服务业将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之一,服务业大型企业集团将有大的发展空间。
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
依靠要素投入驱动,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近年来这种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二是由于资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致了投资和消费的失衡;三是中国的要素产出效率比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而且近些年来全球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迅猛,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压力,我国急需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转变。作为我国经济“领头羊”的大企业集团,一是要通过技术研发、改造,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将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融入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和经营行为中,将企业的发展建立在效率提高和技术、制度、管理创新上。只有这样大企业集团才能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力军,才能为推动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作出表率作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苦练内功
全球技术的不断进步,众多企业将培育以技术创新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和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因素,对于竞争中的企业特别是生产性企业而言,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竞争优势的根本和独特性的体现,技术优势也是产品实现高附加值的保证。我国大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大企业的水平,尤其是在原始创新方面,许多企业的创新仅限于最原始的模仿和部分技术的转让,“技术空心化”的危机,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出问题。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经营创新是使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需求变幻莫测,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寿命周期也不断缩短,市场变化加快;同业的生产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生产商以及具有强讨价还价能力的供应商和顾客,都是企业的竞争者,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手段变化显著;企业的竞争手段从成本、价格转移到品牌、营销、服务和管理等因素上。企业必须以创新求发展,不断进行经营创新,尤其是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创新。在经济全球化下,大企业集团面临的是在国际水准上展开的激烈竞争,我国的大企业集团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就要苦练内功,强化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加快推进产业重组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世界著名大企业、特大企业之间的兼并、合并、合资、联合愈演愈烈。我国进入经济增长周期的调整阶段,将是产业重组的有利时期,如今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能力分散、低水平重复、市场竞争过度、利润增长显著减弱、企业兼并愈演愈烈,行业整合和重组大潮已势不可挡,如汽车制造、房地产、钢铁和手机制造行业重组整合不可避免。通过产业重组,一是将具有资本规模优势和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同行业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各种资源,能够使优势企业获得强大的优势,从而培育、壮大企业;二是产业整合、重组,企业兼并,能够实现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完善产业链条,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宽发展渠道,同时能够不断地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中国大企业集团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就要充分利用、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进行技术、经营的创新,努力尝试全球化采购、全球化销售、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研发,大力提倡“走出去”战略,这既是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因此大企业集团要在研究和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重组与扩张的策略和手段基础上,整合全球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通过产业重组壮大自己,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同时也强化了资本的力量,而对应的劳动者则因为供过于求和流动性限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倡议全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步骤,企业社会责任(CSR)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跨国企业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它要求合作企业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扩展到更进一步的社会责任管理。国际上普遍的CSR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控制污染和浪费,改善基础设施和企业的社会形象,无疑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推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提高企业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的兼容。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大企业集团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同时遵守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等法律和法规;要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企业,增大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同时大企业集团要发挥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维护中国企业自身利益。大企业集团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做表率作用,通过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也使自身的生产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并健康发展。
(执笔人:林碧扬、王岳平)
*责任编辑注:本文上半部分见本刊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