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联结与要素耦合视角下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多案例研究论文

网络联结与要素耦合视角下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多案例研究

姜 骞1,2,代广松2,田语嫣2

(1.三亚学院管理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2.辽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摘要: 以“网络联结-要素耦合”理论视角为切入点,对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4个载体进行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创新载体以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和提升创新要素协调水平为建设目标,通过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网络联结搭建复合型网络关系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耦合,以实现分散性创新要素跨部门、跨领域、跨载体的有序流动,继而形成“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调机制”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新型创新载体;网络联结;创新要素耦合;区域创新;多案例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5—28日考察东北三省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作出的重要指示。他指出东北振兴要以培养壮大创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新型创新载体被视为能够整合贯通科研活动与商业化技术创新、加强科技资源与经济发展关联的复合型创新平台[1],能够整体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

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是对区域各创新载体通过创新管理方法和新的建设模式促进创新水平均衡发展和创新要素的协调配置,在我国多个省份或区域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建设模式。然而,作为我国重要创新区域之一,辽宁省的创新载体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模式和制度,整体呈现出建设水平不高、创新要素分布不均衡、协同创新能力弱、分割化碎片化严重等一系列情况。多次变革升级仍存在局限性,其一,各创新载体升级模式局限于创新载体个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忽视了载体间联结与外界组织的互动,没有形成有效的关系网络;其二,创新载体强链补链策略过分强调创新要素获取和直接投入,进而在创新要素竞争中逐渐呈现出创新要素分散集聚现象,这种要素集聚虽不是简单累积,但却形成了单一创新要素的高水平集聚,忽视了创新要素总体配置、整合和协同。协同论观点认为在区域创新这一多要素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中,单一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不利于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各创新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高级协同效应[3]。由此可见,打破现有创新载体建设格局,建立载体间联系和协同配置创新要素,设计新的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实现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尤为必要。

正常海相沉积岩中的Ba/Sr比值基本小于1,但现代海底热水沉积物中的Ba/Sr比值大于1,甚至高达数十至数万。在海相沉积物中,Ba/Sr比值的值越大,表明海底热水流体作用的影响程度越大[17-18]。样品的Ba/Sr比值为2.35~50.47,都大于1,均落在热水作用区(图3a)。大多数沉积岩的U/Th比值都小于1,而热水沉积岩的U/Th比值却大于1[19-20]。样品的U含量为2.51×10-6~33.8×10-6,Th的含量为0.88×10-6~4.71×10-6,U/Th比值为1.32~24.37,均大于1,样品数据全部投影在热水作用范围(图3b),表明硅质岩沉积时海底热水作用强烈。

基于协同理论、平衡发展理论、资源拼凑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等理论,思考辽宁省该如何促进创新水平均衡发展?如何在创新要素匮乏情境中获得更多创新要素?如何提升创新要素效能和协调水平?如何通过区域创新载体建设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力?这些思考同时也是政、商两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此为起点,选择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4个案例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和创新要素获取经验进行多案例研究,探讨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的建设问题,以期拓展和弥补创新载体建设相关理论和对辽宁省创新载体重组升级、创新要素协调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1.1 新型创新载体

新型创新载体必然是复合型的创新平台或载体类组织,必须由不同功能、不同属性的部分来共同组建,将各类资源网络嵌入到同一个复合型创新平台上,采用组织协调来实现有效的组织动员,强调通过新知识的生产和源头技术的突破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肩负激活已有科研资源存量,为科研与商业化创新搭建桥梁。新型创新载体的建设重点是对包括孵化器(创业苗圃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统称)[4]、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中心等在内的创新载体进行重组升级和区域创新要素协调配置[5]。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辽宁实际建设情境,本研究认为新型创新载体是一个具有多属性、多功能的复合型创新平台,内嵌各种资源网络,其建设核心是对各创新载体重组升级和创新要素进行创新管理,新型创新载体的建设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产业、企业集聚实现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够实现区域创新水平均衡发展和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1.2 网络联结

网络是节点间交互联结的集合,节点作为网络的行动者可以是不同形式主体[6]。联结则是网络节点间相互关系的稳定模式[7],遵守自愿、共赢、共建、公平等原则和共同意愿,也会伴随环境、关系等因素变化而发生改变[8]。早期研究学者姚小涛等[9]指出,联结是认识网络基本分析的单元,网络联结主要特性包括如下几点:其一,从联结形式来看,网络联结包括直接联结和间接联结两种;其二,从内容上看,网络联结的多重性分为单一联结和多重联结,联结强度又有强联结和弱联结,联结性质具有相互、对称、合作和竞争多种性质,联结本质有可能是合作也可能是机会主义;其三,联结关系有个人方面的情感、意见等,有组织方面的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本研究基于网络联结概念基础上认为,认为区域创新载体间网络联结包括载体间交互联结和载体与高校、企业、政府等联结,联结共同目的是实现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其联结流动的主要内容是创新要素。

1.3 创新要素及耦合

创新要素是指创新活动中投入的基础的、必要的要素资源,这种要素的投入能够直接影响或支撑科技成果产出[10]。国内外对创新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创新要素集聚[11]、创新要素流动[12]、创新要素配置[13]、创新要素投入等相关研究[14]。冯南平等[15]在探究创新要素区域流动影响因素时把创新要素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包括环境、政策、管理和制度等具有不可流动的创新要素,另一类是如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可流动创新要素。王婉娟等[16]研究认为成果、信息、学习、组织、市场、文化、物力、创新型机制等也是重要的创新要素。Shane[17]把包括政治、经济与市场等环境因素以及这些环境所形成的规范归纳为环境(政策)制度。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辽宁省创新要素实际类型,本研究认为创新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力、环境6种。

一旦拿“素颜版人生”和别人的“精修版人生”比较,你无论如何都是输。就算坚守着内心的倔强说服自己并不是不如别人,也会在反复的对比中忽略了那些真正让你幸福的小细节,会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对另一半发出质疑的指责。

创新要素匮乏且要素分布不均衡情境下,区域要实现创新绩效的整体提升,必然要依靠创新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18],只有各创新要素间相互协同和有效整合,才能有效发挥和提升创新要素效能[19]。然而,由于创新载体间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难以实现创新要素协调作用和合理配置,发展形成了单一创新要素集聚或某些创新载体占有大部分创新要素等分块分散集聚现象,呈现出创新要素失衡、空间失衡、配置失衡三大特征[20],进而导致区域创新载体建设水平不均衡。因此,本研究提出创新要素耦合这一概念,指基于创新要素协同论思想,通过实现创新要素跨领域、跨区域、跨载体的协调作用和合理配置来发挥创新要素的最大效能和利用率[21]

初中英语教学中,“动词不定式做后置定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进行总结性教学,以举例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转变学生对“动词不定式做后置定语”知识的畏难情绪,并能够很好地进行运用。对于这部分内容,英语教师对其用法的总结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使学生对“动词不定式做后置定语”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必经之道。

1.4 理论框架

(2)战略协议。4个案例中创新载体与外界联结战略协议模式主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多方签署协议来实现创新载体对创新要素的吸收。如中科院、江苏省、无锡市三方签署协议在无锡高新区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集聚了包括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内的15个共建研究所。又如,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三方协议成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该研究所集产业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于一体,同时在政府倡导下还能够满足环境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的需求。

目标一,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要有效解决区域内创新载体创新水平均衡发展,就必须要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的局面,打造趋向均衡发展的新局面。创新载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其本质是创新要素吸收能力极差大和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所以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其实质就是解决创新要素吸收能力的普遍提升和创新要素均衡配置。创新载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创新要素,一种是通过创新载体与外界联结来吸收,另一种是通过创新载体间交互联结协调互动来获得[22]。根据平衡发展理论思想,实现创新要素流动有利于要素趋于均衡实现区域创新平衡发展[2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从创新载体空间关联整体特征和创新要素流动规律,实现创新载体的网络联结[24],一是通过创新载体的网络联结吸收外界创新要素,二是通过创新载体的网络联结实现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创新载体创新水平均衡发展[25]。网络联结有效解决了创新载体和其他类型节点间的地理距离,将区域内分散、孤立的创新载体交互联结的同时节点又与外界联结,形成具有多属性、多功能的复合型载体平台。

在当今制造业中,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飞速发展,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需保障产品的质量,自动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工业机械臂作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重要部分,将机械化和自动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精准化[1]。机械臂拾取装置在电子制造领域较为普遍,为了实现加快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目标,机械臂拾取装置在工作过程中需具备快速准确定位的性能。模糊控制是以模糊集理论、模糊语言变量和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一种智能算法,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控制上有着广泛的应用[2]。针对机械臂拾取装置的控制性能,应用模糊控制方法对其进行仿真研究,实现快速拾取和准确定位。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考核测试时,要将教学中对学生的若干要求落实到对学生的能力检测上面,如检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际写作能力。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检测要实施科学的分层,然后再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要求,让这些学生都能根据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进行相应安排。

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双向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1 吸收式网络联结

图 1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理论框架

2研究方法

3.1.2 协调式网络联结

目标二,提升创新要素协调水平。实现创新要素协调水平的提升,其目的是通过提升创新要素的整体效能来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要素拥挤理论认为创新要素过度集聚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创新要素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抑制创新能力提升[26],创新要素的协调水平不仅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也客观体现了创新要素协调配置的合理性。根据协同论的思想,创新要素协同配置能提升创新水平,而单一要素集聚水平反而不利于提升,在创新要素存量匮乏和创新动力不足的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协同配置更显重要。资源拼凑理论观点认为通过对现有创新要素重新认识、解构、整合,能够创造新的利用规则或功能,实现创新要素利用最大化,是创新要素匮乏环境中资源获取再造的一种新途径。实现创新要素耦合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内创新要素过度集聚、单一作用、效能低等问题,通过创新要素间的交互作用产生耦合效应,使得创新要素效能发挥最大化、创新要素协调作用、获得新的创新要素资源,因此,实现创新要素耦合也成为提升创新要素协调水平和获取新的创新要素的优选路径。

讨如何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如何提升创新要素的协调水平、新型创新载体如何建设,研究具有解释性和探索性特征,适合选择案例来分析研究问题。与单案例研究相比,多案例研究遵循复制逻辑,属于一种往复性的“准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适意义和较高的可靠性,研究结论也更有说服力[27]。由此,本研究选择多案例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

基于多案例的复制逻辑和研究问题的实际需求,本文选择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4个案例进行多案例研究,通过对4个案例新型创新载体建设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其通过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提升创新要素协调水平两个目标来建设新型创新载体存在的共性,从而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选择这四个案例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其一,4个案例在全国区域创新建设综合排名中的名次均靠前,有很强参考借鉴的价值;其二,4个案例区域创新水平整体均衡、区域科技竞争能力强,产业、企业集聚水平高;其三,4个案例区域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具有可习性。4个案例的关键信息如表1所示。

表 1 4个案例区域的关键信息

2.2 案例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近年来,园区内各创新载体积极争取,至今共引进4 800余项外资项目,累计资金超300亿美元。拥有各类外资研发机构161家,创新载体建设面积超过600万m2、包含服务性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众创空间80多家,2014—2017年3年平均每天产生发明专利11件。入驻企业有上市企业1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8家。园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经验和模式得到较好复制推广。

3、多家保险公司并进发展。2012年,我市由阳光农业保险公司一家开展试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16年,形成了阳光互助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业保险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平安保险公司等多家保险公司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保险部门在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州高新区:1993年建设苏州创业园,2002年9月由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几个区进行区划调整建立苏州高新区。开发建设以来,高新区制定人才新政和16项实施细则,发布15项科技政策,全区已集聚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超过800个,人才总量超过21万人。全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444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 574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 000家,多家院校机构在区建立基地,多项重大项目落地,2017年全年新增21家创新载体平台,全区累计集聚大院大所超过8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7件、是省平均水平的4倍。

随着区域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日益紧张,创新载体建设的成本逐渐提高,同时,面对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高要求和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传统的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驱动战略和区域创新需求。现有创新载体之间存在系统封闭问题,缺乏协同创新机制,整体创新效能有待提升,同时创新要素呈现优势载体集聚、劣势载体短缺,统筹协调不足,创新要素配置机制有待建立等问题。为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发挥创新要素的效能和整体优势,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通过实现创新要素耦合来促进创新要素跨领域、跨部门、跨载体的协调配置。如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形成政策环境与人才、资金等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人才培养、资金流动常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服务化与精细化确保了政策到位和落实,并能够弥补一些政策“漏洞”,特别是通过创新要素的协调配置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在访谈中说到,“要实现区域创新水平和能力整体提升,就要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发挥创新要素的最大效能”。创新要素耦合如图3所示。

无锡高新区:无锡国家高新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复成立,1995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无锡新区成立。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成为无锡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承担着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家战略,建成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汽车电子及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和智慧物流示范基地。

2.3 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数据来源于对案例中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和深度访谈。为确保获得数据的可靠性和无偏性,本研究对各案例相关人员进行不少于两次(轮)访谈,第一次(轮)针对园区或高新区相关行政人员、各创新载体的代表、入驻企业或组织机构代表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其园区或高新区发展历程、各创新载体平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半结构化访谈时间为1~1.5小时。在访谈后快速整理获取数据,结合现有文献,反复研讨后提炼得到主要概念和研究框架。第二次(轮)针对园区或高新区行政领导、创新载体主要负责人、入驻企业或组织机构高层管理者、高层次人才代表等进行深入访谈,并对第一次(轮)得到数据进行补充和对提炼的概念与框架进行求证,深入访谈时间为1.5~2小时。深入访谈后对概念和框架进行修改和补充,提炼构建出理论构念和研究框架。针对部分人员进行了2~4次(轮)访谈,同时对研究框架进一步进行验证和完善。为了在访谈过程中获取更全面可靠的数据,同时保证对访谈内容及时消化吸收,对园区或高新区的每一次(轮)访谈都进行多次调研,所有访谈都进行现场记录和录音。访谈的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表 2 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受访者的描述性统计

注:表格中*代表访谈次数

为提高案例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还对园区或高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二手资料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通过多样化、多渠道数据来源使数据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主要途径有:(1)二手资料。通过园区或高新区官方网站信息、年鉴、杂志报刊、领导讲话、新闻、报纸、文献等。(2)现场参观。对4个案例所在地和创新载体进行实地参观,如常州高新区的三晶信息技术孵化器(国家级)、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3)档案文件。从园区或高新区管委会、各创新载体、组织机构等收集内部资料,如园区或高新区发展规划文件、纪录片等。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遵循探索式研究方法的编码思路,对案例园区或高新区访谈获得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分析。具体操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分别实现独立编码,以本研究建构的“网络联结-要素耦合”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梳理出各个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第二步,遵循复制逻辑凝练、对比和检验4个案例编码后的结果,并绘制相应的图表进行比较分析;第三步,根据建构理论和编码数据的轮换,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讨论,并通过反复研讨等方式管控研究过程和讨论结果的偏差性[28]。具体的一级编码如表3所示。

表 3案例数据的一级编码

3研究发现

3.1 创新载体网络联结

打破区域创新载体的创新水平不均衡问题实质是“破”与“建”的过程,即打破现有不均衡局面和建立新局面,对区域创新载体建设进行全面的重组变革。创新载体间要素吸收能力和拥有量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区域内创新载体发展不均衡程度日益加重,这一问题迫需得到解决。通过对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案例主要通过创新载体网络联结来吸收创新要素和实现创新要素协调流动,根据创新要素流动方式又分为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网络联结。

趣味个性互动抽奖是将微门户大厅与抽奖平台相结合,在活动抽奖前,活动主持人可以让读者发送一段自己在图书馆读书或参与活动相关的文字、照片、语音等,平台自动将读者的微信号导入抽奖池,参与抽奖。方式趣味,读者掌握极大的主动权,提高活动气氛。此方式在图创年会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带动了年会“高”、“嗨”、“翻”的活动气氛,每一轮抽奖,迎来了年会的气氛高潮!

最后,形成“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同机制”双重嵌入的作用机制,建设成为新型创新载体。从而真正激活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和实现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前人研究和上述思路,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的分析,创新载体主要通过吸收创新要素来提升创新载体的竞争力,主要途径是通过创新载体与外界实现网络联结,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合作共建、战略协议、总部-基地3种。

(1)合作共建。合作共建是创新载体与外界联结吸收创新要素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合作双方或多方意在通过优势互补实现1+1>2,同时,降低各方创新要素投入成本。如苏州工业园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无锡高新区先后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共建无锡研究院;常州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深度访谈中无锡高新区创新载体b负责人提及到,“我们主要通过合作共建模式吸收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剖析现有研究的盲点和现实情境中的痛点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拟在创新驱动发展情境下实现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着眼于辽宁省创新载体网络联结与创新要素耦合两个内容及联系,对建设新型创新载体进行探究。根据辽宁对建设新型创新载体的期望和实际特征,划分实现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两个目标。

(3)总部-基地。总部-基地模式常见于企业发展,也是4个案例为吸收企业或其他组织创新要素,通过为其提供平台、场所或环境等,来吸引企业或组织入驻。如无锡高新区的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引来了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南邮无锡传感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纷纷入驻。又如截至2017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吸引了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建立项目基地,常州高新区吸引了38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建立项目基地。该模式为创新载体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物力等创新要素。

本研究以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为情境,探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4个案例在实现区域创新水平均衡发展过程中,除了通过创新载体与外界联结吸收创新要素减少创新能力差距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载体间的网络联结来实现创新要素资源协调。案例分析发现,园区或高新区内形成了由各创新载体作为网络节点的网络,各节点间交错联结,主要表现为创新链各环节相互衔接的开放合作、共享资源、互持股份等联结模式。如通过座谈会来实现信息的流动,2017年8月18日常州高新区创业载体座谈会在三晶孵化器成功举办,高新区各众创空间、孵化器及加速器等共28家创新创业载体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议中各创新载体负责人就创新载体间合作、载体建设发展、创新要素资源平台共建等问题讨论和交流,实现了区域内信息要素的吸收与流动。又如苏州工业园区早在2006年前后几年就投入资金要素130亿元启动建设以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纳米园、中新科技城等创新载体为网络节点的网络,根据各创新载体建设实际协调配置资金要素。在开放创新环境下,区域内创新载体间联结模式多样、内容复杂,网络联结最大的功效就是实现双赢或多赢,最后能够起到协调区域创新要素的作用。

图 2创新载体网络联结图

3.2 创新要素耦合

常州高新区: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建区25年来,常州高新区始终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区吸引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区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 683家,38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了51个项目,2017年引进总投资超1亿美元或10亿元项目23个,总投资超1 000万美元或1亿元项目100个。

图 3创新要素耦合图

建设新型创新载体过程中的关键构念及典型援引如表4所示。

表 4建设新型创新载体过程中的关键构念及典型援引

表4(续)

4讨论

本研究遵循复制逻辑,通过对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创新载体进行重组升级和创新要素协调配置等创新管理方法和措施成功实现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的案例研究,对4个案例区域实现创新载体网络联结和创新要素耦合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新媒体延续护理在肺癌手术护理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康复知识认知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水平高。

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载体间创新水平不均衡发展归结于创新要素的吸收能力和拥有的差异导致的,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局面就需要在吸收能力和拥有量两方面重点突破,通过网络联结可以实现创新要素的吸收和创新要素协调配置,根据要素流动方式分为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网络联结,其一,吸收式网络联结主要是创新载体通过与外界实现共建平台、战略协议、总部-基地3种联结模式来吸收创新要素和提升吸收能力;其二,协调式网络联结是创新载体间通过交互联结实现创新要素的协调流动,主要表现为开放合作、共享资源、互持股份等合作方式实现联结。网络联结打破了区域创新载体发展现状,为创新载体提供更多获得创新要素途径。创新要素的流动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均衡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局面,在创新载体网络联结形成的网络效应下,区域建设形成了由各创新载体为主体的,具有多功能、多属性的复合型载体平台。

研究还发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中,区域创新要素匮乏、分块集聚、协同弱、效能低等都会阻碍区域或创新载体发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加快区域创新的重要议题,区域主要通过实现要素跨部门、跨领域、跨载体协调作用和配置来提升创新要素的协调水平,使创新要素效能发挥最大作用,即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实现创新要素耦合或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其实质是建立了创新要素协调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来实现区域创新要素协调水平的提升。

本研究将两个目标实现过程整合为一个整体框架,即通过“平台”建设区域创新发展新局面,通过“机制”实现区域创新要素协调作用和合理配置,由此提出新型创新载体“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同”的建设模式。如图4所示。

图 4新型创新载体“复合型载体平台 ——创新要素协同”建设框架

5结论与建议

新型创新载体是在新时代兴起的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如何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成为政、商、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进行多案例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对4个案例中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度访谈以及现场参观和二手资料等途径,遵循探索式研究方法的编码思路对数据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并提炼出研究框架和核心构念,深入探究得到以下结论:(1)区域创新载体建设过程中,创新载体间要素吸收能力和拥有量的较大差距,导致创新水平不均衡程度日益加重,而区域创新要素分割化碎片化、要素间协同弱、发挥效能低等问题也越发严重,阻碍了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此情境下新型创新载体以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和提升创新要素协调水平为建设目标;(2)创新载体网络联结拓展了其创新要素的获取途径和吸收能力提升,根据创新要素的流动方式可分为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联结方式,吸收式网络联结主要通过合作共建、战略协议、总部-基地等模式来吸收高校、知名院所、政府、企业的创新要素,同时提升创新要素的吸收能力,协调式网络联结通过创新载体间开放合作、共享资源、互持股份等交互联结模式来实现创新要素的协调流动;(3)创新要素耦合实现了创新要素跨部门、跨领域、跨载体的协调作用和合理配置,解决了创新要素配置不合理、分散聚集、发挥效能低、流动聚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4)创新载体网络联结过程中,在两种网络联结模式下创新载体间密切关联产生网络效应,形成了具有多属性、多功能的复合型载体平台,而创新要素实现协调作用和合理配置过程实质上是建立了创新要素协调机制,提炼得出“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同”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模式。

基于多案例研究结论,对辽宁省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以政府为引擎推动创新载体网络联结,搭建复合型载体平台。辽宁省创新载体建设较发达区域主要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载体间封闭、分散,创新要素拥有量和吸收能力普遍偏弱,而辽宁整体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创新要素储备落后。基于此情境,应该以政府或公共性质组织牵头带动或促成创新载体与高校、知名院所、企业或高尖人才以合作共建、战略协议、总部-基地等模式实现联结,通过这种吸收式网络联结模式来吸收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特别是要促成省内知名高校、院所、企业与创新载体联结,营造区域创新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各创新载体间协调式联结,通过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互持股份等合作方式实现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协调流动。在区域内建设形成以各创新载体作为主体节点,以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网络联结模式连接节点形成创新网络,各创新载体在网络效应下形成具有多功能、多属性的复合型创新载体平台。

(2)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区域创新要素耦合,建立创新要素协调机制。面对辽宁省创新要素匮乏、分散、效能低、协同弱等问题,可以以政府为推手推动实现创新要素耦合来对创新要素的协调管理和合理配置,提升创新要素的协调水平和效能发挥,在创新要素实现耦合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创新要素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的创新管理和有效整合,从而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通过识别其中的“职业类别”字段关键词并归类,6 826条招聘记录中教育机构类岗位最多,如外籍教师、语言培训师等,占到总体比重74.04%(5 054条);其次是营销与贸易类13.64%(931条)、技术类7.69%(525条)。

(3)从全省一盘棋的战略高度实施“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调机制”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政策。政府倡导和鼓励以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新型创新载体建设为参考,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境,通过“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调制度”协同作用,探索适合辽宁省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模式。

(4)以新型创新载体建设为引力,加速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从而有力支撑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企业集聚,实现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

本研究丰富了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理论内容,为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提升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但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创新载体网络联结不易被清晰地表述和刻画,因此,本研究对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网络联结的刻画尚不够精确,今后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是对本研究提出的构念及其彼此间关系更精准的测量,以深化创新要素的吸收和流动模式研究;其次,本研究选择4个案例园区或高新区进行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研究,但不排除其他区域还有不同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模式的可能性。今后的研究中,要对更多案例进行分析对比来得到更可靠、更准确的结论;最后,由于案例园区或高新区建设新型创新载体时间较短,因此,研究分析还有待深入,今后将对园区或高新区长期追踪,进一步深化对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讨论。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常常习惯于内容分析式教学,学生总是听老师讲析课文内容,而少有言语应用的自主活动。这样的阅读教学成了教师单向预设并主观讲析、强势操纵,而没有学生自己真实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封凯栋, 沈群红. 认知转换、知识桥接与创新网络构建:发展新型创新载体的制度基础[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 38(6):55-64.

[2]张鸿鹤, 马荣康, 刘凤朝. 基于引力模型的东北地区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3-39.

[3]李柏洲, 董媛媛. 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30(1):56-60.

[4]LOIS P, MARK R, MALAVIKA S. The role of incubator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4, 29(1):83-91.

[5]王秀玲, 王亚苗. 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J]. 经济与管理, 2017, 31(2):14-16.

[6]彭新敏. 权变视角下的网络联结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 2009, 30(3):47-55.

[7]BRASS D J, GALAKIEWICZ J, GREVE H R, et al. Taking stock of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795-817.

[8]刘霞, 陈建军. 网络联结、组织间学习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1, 29(11):1676-1684.

[9]姚小涛, 席酉民. 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3(3):22-27.

[10]许庆瑞. 全面创新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9-64.

[11]卓乘风, 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 白洋,等. 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非线性边际效应演化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7, 32(10):84-90.

[12]FOSTER C L. Managing the flow of talent through organizations:a boundary-less model[J].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2015, 29(1):15-19.

[13]刘飞, 王欣亮. 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我国1998—2015年面板数据[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4):7-14.

[14]张斌. 政府参与、创新要素投入与企业绩效:基于洛阳市15个产业集聚区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 29(3):31-43.

[15]冯南平, 魏芬芬. 创新要素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时间差异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2):114-120.

[16]王婉娟, 危怀安. 内部创新网络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18, 39(1):143-152.

[17]SARASON Y, DEAN T, DILLARD J F.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nexus of individual and opportunity: a structuration view[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3):286-305.

[18]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J].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19]SUBRAMANIAM M, YOUNDT M A.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3):450-463.

[20]冷智花. 中国城镇化:从失衡到均衡发展[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6, 53(4):42-50.

[21]袁方成, 陈泽华. 迈向均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一个“人口-土地-财政”要素耦合协调模型的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57(3):1-16.

[22]夏丽娟,谢富纪,付丙海. 邻近性视角下的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网络及影响因素分析[J]. 管理学报, 2017,14 (12):1795-1803.

[23]FISCHER M M, GRIFFITH D A. Model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spatial interaction data: an application to patent citation data in the European union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0, 48(5):969-989.

[24]方大春, 马为彪. 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西部论坛, 2018, 28(2):50-61.

[25]宋旭光, 赵雨涵. 中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7):22-40.

[26]吴卫红, 杨婷, 张爱美,等. 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高校与高技术产业对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7):40-45.

[27]罗逾兰, 张阳, 唐震.“资源-能力-关系”视角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路径选择[J]. 南京社会科学, 2016 (6):149-156.

[28]谢康,吴瑶,肖静华,等. 组织变革中的战略风险控制:基于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多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2):133-148.

A Multi -case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Novelty Innovation Platform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Mechanism of Network Ties and Innovative Elements Coupling

Jiang Qian1,2, Dai Guangsong2, Tian Yuyan2

(1.University of Sanya, Sanya 572022, 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etwork ties-elements coupl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we apply a multi-case study to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High-tech Zone, Changzhou High-tech Zone and Wuxi High-tech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velty innovation platform can balance the innovation level and improved innovation elements coordination, which can construct composite network relationship, promote efficient coupling of innovation elements through absorptive network bonding and coordinated network bonding, and achieve an orderly flow of decentralized innovation resources across sectors, fields and organizations. Then novelty innovation plat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platform-innovation resource synergy" could be formed, and 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 :novelty innovation platform; network ties; innovative elements coupling; regional innovation; multi-case study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 2019) 22-0068-10

收稿日期: 2018-12-05,修回日期: 2019-03-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动态能力视阈下平台领导企业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与价值共创研究”(19BGL043);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工商管理”(QJG2017-264);辽宁省科学技术重点研发计划指导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两栖创新动态演化与耦合路径”(2017401032)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22.010

作者简介: 姜骞(1983—),男,辽宁锦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代广松(1995—),通信作者,男,贵州铜仁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与项目管理;田语嫣(1995—),女,辽宁锦州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与项目管理。

标签:;  ;  ;  ;  ;  ;  ;  

网络联结与要素耦合视角下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多案例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