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_农产品论文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_农产品论文

农产品价格涨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农业发展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涨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农产品价格的运行状况分析

2003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扬的局面,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7000个农业生产单位和生产价格调查,全年农产品价格呈现较大幅度的上扬,其中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102.7(2002年同期=100),而分类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6.73。主要由于谷物价格稳中有升,粮食、豆类、油料、棉花、蔬菜、肉类等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尤其是进入10月中旬,全国各地粮油、肉等主要农产品出现大幅暴长,自10月16日起到20日止,短短的4~5天时间,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价格涨幅普遍超过了20%[1],造成社会供给的一度紧张和居民的恐慌抢购。就销区来说: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广州等主要大城市,面粉、大米涨幅普遍超过了15%以上,南京大米涨幅超过了32%,济南达33%。猪肉、蔬菜、食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20%左右的升幅。北京市场有80种蔬菜价格上升,其中50个品种升幅超过了20%,30种水产品平均升幅达65.12%,超过20%的有25个品种[2];从产区来说,河南、河北、安徽、东北、湖北等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10月16~20日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价格强劲上涨,平均涨幅在10%左右,约增40~80元/吨,其中小麦大省河南由1020元/吨,涨至1090~1120元/吨;河北、山西、内蒙同比价位上涨50~70元/吨;安徽的油菜籽和水稻收购比上年同期上涨20%和10%左右;黑龙江小麦收购价达1100元/吨,比上年同期升32%;吉林玉米升50~70元/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产区和销区的农产品价格波动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销区价格波动直接受产区的价格的影响。实际上产区价格的上涨在2003年的一、二季度在部分省就已经缓慢抬头,10月中旬价格的波动只不过是销区价格对产区价格上涨的集中反映。

这是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6年来持续下跌后出现的首次报复性的反弹。这次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幅度高,对社会各方面影响较大。全国各地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都采取了一定的宏观调控措施,有的地方对主要农产品价格进行监控和价格日报制,并动用国家储备和理顺运销环节平抑市场物价。所以进入11月份后,粮价基本运行平稳,但仍然保持了稳中趋涨的态势。

从全年农产品走势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的流动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其间经过了10月中旬的大幅暴涨后,目前在新的平台上运行。就目前的需求情况和今年的农业生产能力看,由于受南北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2004年粮价虽然再难出现暴涨,但回落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在现有的水平上稳中有升。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深层原因分析

农产品价格波动,尤其是粮食价格的波动引发了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进一步思考。这次价格的波动,并不是单纯的价格涨跌,其中隐含着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分析这些原因将对我国农业长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一)产需缺口拉大,粮食需求存在着刚性的增长基础

我国粮食自1998年达到512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开始形成,粮价也步入了长期低迷。粮价由最高到最低下降达38%左右,受比较效益影响,弃粮他种的现象开始出现,从1999年开始逐年减产,到2001年累计减产5965万吨[3],2003年更是出现了我国三大谷物同时减产的局面,减幅达4%,夏粮减产达40亿公斤。从总供给量来看,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45705.8万吨。据有关部门预测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有可能跌破4.5亿吨。

从需求方面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4.9亿吨之间,一般当年产需缺口为0.25~0.35亿吨。如2002年粮食消费量约为4.86亿吨,当年的供需缺口约为2900万吨[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粮食主产区的供需缺口逐渐加大,如江苏省2003年粮食缺口达80~100亿公斤,而该省境内的所有库存包括中央储备只有120亿公斤。山东、河南也是产粮大省,2003年都出现了供需缺口。如山东2003年产量下降到650亿公斤,而消费量达到800亿公斤,缺口达150亿公斤。河南也类似。从全国来看,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高、工业用粮等使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如果按目前的人均口粮消费水平测算,全国每增加1000万人口需要增加口粮消费40多亿公斤,而城市化率提高意味着对商品粮食需求量的增长,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增人口1300万,需增商品粮供应20亿公斤。若提高5个百分点,则商品粮供应需增上百亿公斤[5],而工业用粮是仅次于口粮、饲料粮的第三大消费。

另一方面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耕地面积减少,如1998年粮食作物面积达到峰值11378.7万公顷,到2002年已减为10389.1万公顷,减幅达8.7%,其实际减幅还要大。

所以现在粮食价格的上涨走势,是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供需结构变化的必然体现。

(二)预期产量降低,市场做出的提前反映

这次粮价暴涨的直接原因是市场对预期粮价上涨做出的过激反映,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必要性。粮价的上涨,作为基础产品必然引起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2003年由于江浙一带的大旱和淮河流域的水灾以及东北粮区的旱灾,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预期。在湖南、湖北率先出现了原粮加工企业的抢购,而导致流通企业和商贩的屯积和市场抢购。同时由于市场流通不畅,出现了局部性的紧缺,推动了粮价的整体上涨。

(三)粮食进出口贸易的逆向操作,诱使粮价上涨

目前,国际市场上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国内粮油价格水平比国际平均水平低很多,对国内粮食价格具有拉动作用,所以国内粮食流通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采取了逆向操作。如1996年到1997年国内小麦供过于求,但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当年还进口了825万吨小麦,从而加剧了当时的过剩,压库不可避免。但2001年到2003年我国夏粮连续出现了三年减产,我国小麦出口从2001年的45.5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68.8万吨,首次实现了小麦的净出口,原因是国际粮价已高于国内粮价。据农业部9月份世界主要农产品价格动态数据,泰国大米(曼谷离岸价)折算为人民币1500元/吨,实际仍高于国内价格。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国内粮价上涨也是其必然反映。

(四)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

2002年美、加、澳大利亚等国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2003年欧洲受大范围旱灾影响严重减产,世界粮食需求连年大于当年产量。最近世界粮食组织再次调低了世界粮食库存,宣布2003年再创新低,2003年期末库存预计下降20.6%。据美农业部报告显示,预计2004年全球小麦产量为5.4704亿吨,期末库存1.2901亿吨,比上年减少3363万吨。由于中国加入WTO,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具有联动性,必然引起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对我国多年来农业政策的检验,同时也启发我们对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刻思考。

(一)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粮食供求关系,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表明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已趋于转变。表面看我国目前总体上是粮食供给充足,甚至还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但其实质上的粮食供过于求是粮食存量的供过于求,而不是粮食生产的供过于求。这种粮食供给基础的改变必然积累起粮价上涨的动力。我国从2000年开始由于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和退耕还林、旱涝灾害的影响,粮食已经出现产不足需的局面。4年来主要是依靠库存粮食来调节,现在全国每年减少粮食库存300亿公斤,据专家估计我国粮食库存去掉陈化粮还能控抵2年左右,而粮食的需求却继续增长,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降低。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基本的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供给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耕地的减少。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田面积减少,各地的“圈地”之风盛行,大搞开发区建设,大片粮田被侵占,直接威胁到粮食供给的安全。据农业部门统计2002年~2003年全国仅小麦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是小麦面积连续第6年下降,2003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减少4.5%,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所以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在1亿公顷以上,同时应加强农地本身的生产能力的建设,保证持续稳定的社会总供给。

(二)加强政策引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的下降,调整农产品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当地政府和农户的现实选择。但是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错误导向,即:结构调整就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很多地方在其发展规划中提出每年的“粮经比例”指标,要建设多少个“无粮村”、“无粮镇”,使得近年来粮食生产面积大减。1999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0.8%,2000年减产9%,2001年减产2%。目前全国人均占有粮食预计只有350公斤,已低于公认的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的最低安全线。但同时,由于结构调整带来的往往是原有的相同结构演变成新的结构趋同。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结构的趋同性而存在,对农民的增收并没有太多的帮助,但调整的结果却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不能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不少高产稳产的良田转产为养殖业或经济作物用地,都去抓多种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既要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又要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既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

同时粮食供给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粮食作为基础产品,是市场价格体系中最敏感的部分,粮价如果上涨,且涨幅较大的话,必然引起其他物品的连动上涨。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农户的自主权,也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信息优势,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既重视粮食安全生产,又要发挥比较优势。

(三)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地区布局、流通运输以及协调运作机制,确保市场的有效供给

粮食安全还表现在粮食的储备、流通以及比例结构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给粮食安全的基本内容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到,又能买得起他们需要的基本食品”。所以提高农业粮食的生产能力、保障基本供给之外,还应做好粮食的储备。我国的粮食储备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体现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消费习惯。根据世界公认的安全的粮食储备标准是各国粮食消费总量的17%(其中专项储备5%,周转用储备12%)。如果按目前我国总消费量(2002年)48634万吨计,其储备量应为2432万吨,但这个标准并不适合我国社会消费的实际。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是基本的生活消费资料,且在人们食品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对粮食需求可高于国际通行的测算标准,所以5%的专项储备并不能机械地套用。可以设想,假如没有我国在1998年后的较大粮食储备,在最近6年粮食减产,尤其是夏粮连续四年减产情况下,如何能使粮食价格稳中有降,从而使产业结构调整得以进行,保证了城乡广大居民生活的基本稳定?同时,国家粮食储备要考虑到近1亿农民工进城的需要。但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我国的粮食储备水平,我们认为应在总结这几年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粮食的供应能力、社会需求量、价格波动水平及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影响等方面,制定一个基本的储粮水平加动态的储粮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在个别年份粮价低迷时,加大储备。稳定了粮食供给就稳定了社会。

对粮食安全储备的结构比例也应考虑。有的学者主张粮食安全应放在基本的口粮方面,我们认为对粮食安全应予全面理解。我们不仅要注意人口口粮安全,这是最基本的,而且还要注重其他用粮的安全。如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等其他用粮的安全,因为粮食市场的价格具有连动性,且粮食的流动具有趋利性,一旦其他用粮短缺或过剩,必然影响到粮食价格的涨跌波动。如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必然是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会连动其他副食价格的波动,从而引起口粮的流动和价格的上涨,所以粮食安全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同时,要完善粮食储备结构、地理布局以及加工供应。由于国有粮库掌握原粮而没有成品粮,所以在去年10月中旬粮价上涨时临时加工又跟不上,再加上流通运输不畅,明显缺乏应急能力。所以在粮食储备和流通中,国营主渠道的地位在现存的生产力水平下不能削弱。国营粮库不仅担负着粮食储备、储存的功能而且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它本身既受市场规律的调节,同时又是国家执行宏观调控的力量。由于其规模大、渠道宽、社会信任度高、执行价格稳定,克服了社会上粮商、粮贩的屯积聚集,哄抬物价的弊端,对市场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应进行优化和整合,使其起到形成价格和引领市场的作用。

(四)在市场调控上,建立政府对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预报机制,充分运用市场规律避免出现过激反应

农产品价格集中上涨反映出一个问题是:政府对市场反应滞后。人们很难从官方了解到市场价格走势情况,只能通过自己的购买活动和道听途说感知价格的波动。各级政府明显准备不足,没有应急预案,所以,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很难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政府对市场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一种行政行为,所以必须建立粮食价格的预报机制和应急机制。主要包括:信息发布与引导、市场的预测与报告、粮源的储备与调动、粮食的加工与应急网点的供应等等,以此稳定市场减少波动。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与艺术。在2003年10月中旬的农产品价格突涨中,全国各地迅速采取了调控手段,北京发展改革委员会建立了价格应急反应机制,山西太原实行价格日报制,其他地方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无形中放大了市场价格上涨的严重程度。应充分认识到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多年来价格持续走低后恢复性上涨,政府不要过早地压抑价格,应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调控,避免出现过激行为。

标签:;  ;  ;  ;  ;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