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地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

中药地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

张超[1]2003年在《中药地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综述了地芩(?)的研究进展,包括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鉴于地(?)主要作为民间用药,其有效成分尚未系统研究,其生理生化、药理活性研究几乎是空白,应当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系统研究,为地(?)的开发应用打下基础。本文首先对地(?)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确定其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甾体叁萜类和皂甙物质、黄酮类物质、内酯类物质、生物碱、氨基酸或肽类物质、糖类和多糖类物质。本文首先对地(?)氨基酸成分进行研究,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发现其含有16种氨基酸,以药用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中精氨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4. 25%。本文首次对地(?)多糖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得地(?)多糖含量为3. 89%。本文首次对地(?)水溶性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组成分析。本文采用Sevage法、DEAE-纤维素(DEAE-52) 离子交换层析法及Sephadex C-100凝胶过滤法提纯地(?)多糖(MD1) .纯化的地(?)多糖MD1的结构经TLC、UV、IR、GC、HPLC方法以及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等方法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地(?)多糖MD1是有许多支链的中性多糖,其组成为Rha:Xy1:Xyl:Ara:Man:Glc:Gal=1:1. 7:1. 9:24. 5:12. 3:3. 5(摩尔比),分子量为3. 1×103。本文首次对地(?)多糖MD1的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及对人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地(?)多糖MD1在低浓度时(<250mg/L)具有清除自由基O_2-·和OH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P<O.01) ;地(?)多糖亦能够抑制人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与对照组比较,P<0. 01) 。本文首次研究了地(?)黄酮类化合物对Maillard反应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王金凤, 张评浒, 王雨彤, 王玲华, 李强[2]2018年在《民族药地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为我国民间习用药材,在我国畲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应用较多,具有活血止血、消肿祛瘀、清热解毒等功效。从本草考证、资源分布、标准收录情况、药理活性、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地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地菍的后续研究、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张锐泽[3]2013年在《两种药用植物地菍和蓍草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发现两种药用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和蓍草(Achillea alpina L.)的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进而利用硅胶、C-18反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制备型薄层层析(PTLC)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这两种植物中共得到29个化合物,并运用多种光谱和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初步活性测试显示其中部分化合物在HT-29细胞模型中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白细胞介素-8(IL-8)的生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首先对地菍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最终得到十八个化合物。其中包括四个叁萜:乌苏酸(1),白桦酸(2),积雪草酸(3),terminolic acid(6);叁个甾体:daucosterol6'-O-eicosanoate (4),β-胡萝卜苷(5),cellobiosylsterol (14);匕个黄酮:牡荆素(7),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8),异牡荆素(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6-C-β-D-葡萄糖苷(13),槲皮素3-O-刺槐二糖苷(15),山奈酚3-O-刺槐二糖苷(16);叁个鞣质类化合物:4-hydroxy-3-methoxyphenyl-1-O-(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 (10),槲皮素3-O-β-D-(6”-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casuarinin (17)和一个脑苷脂类化合物:dracontioside B (18)。其中化合物1-4,6,10,11,13,16和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而脑苷脂类化合物18更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的。在HT-29细胞模型实验中,化合物1,10和11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随后对蓍草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最终得到十一个化合物,其中包括一个叁萜:表木栓醇(19);叁个甾体:菠菜甾醇(20),β-谷甾醇(21),5,6-epoxy-24(R)-methylcholesta-7,22-dien-3β-ol(29);两个倍半萜:schensianol(23)和negunfurol (24);一个含13个碳原子的降碳倍半萜:(R)-4-((2S,4S)-2,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but-3-en-2-one (27);双酚A (bisphenolA,22)及其二缩水甘油醚衍生物:bisphenol A diglycidyl ether·HCl(26);一个氨基酸类衍生物:saropeptate (25)以及一个木脂素:(+)-syringaresinol (28)。以上化合物19-29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

明惠仪, 麻秀萍, 杨菁, 汪娥[4]2018年在《民族药地稔研究的现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整理及分析民族药地稔的研究文献,概述其论文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与专利获批状况,为地稔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及文献资料。方法:以"中国知网"与"Pubmed"作检索平台,"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分别以"地稔","地菍","嘎狗噜","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和"Melastoma dodecandrum"作检索词,检索地稔1973—2017年间国内外的论文报道与专利获批情况。结果:共得论文119篇,专利139项,论文内容以农林栽培、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和药理活性研究为主,专利以复方居多。目前从地稔中分离鉴定了83个化学成分,其中以黄酮类为主。质量控制指标多为没食子酸、槲皮素等成分,药理活性以降血糖作用研究居多。结论:地稔的止血作用显着,资源丰富,极具市场竞争力,但地方标准检查项不全,含量测定缺乏专属性指标评价药材优劣,需深入探索地稔止血的作用机制,研究其活性物质基础,建立谱效关系,从而控制地稔药材质量,利于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沈双玲[5]2013年在《中华野海棠药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华野海棠(Bredia sinensis(Diels) Li),又名鸭脚茶,为野牡丹科野海棠属的常绿灌木。全株均可入药,民间做用作药膳在炖煮鸡、鸭等家禽类时添加,具有良好的滋补效果。然而有关中华野海棠的药用成分分析还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中华野海棠提取物进行了理化鉴定、部分药理学研究、体外抗氧化实验,并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中高压柱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对中华野海棠进行理化鉴定,显示中华野海棠中含有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醌类、鞣质、甾体或萜类、酚类以及多糖等。2.对中华野海棠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进行免疫药理试验,通过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和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的试验,结果显示中华野海棠乙醇提取液对小鼠的免疫系统有较好的作用。3.对中华野海棠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试验:通过测定还原力、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超氧阴离子O2-消除能力叁个指标检验中华野海棠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均显示其抗氧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提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后趋于稳定,各指标稳定值分别为:2mg/mL,0.3mg/mL,25mg/mL。4.中华野海棠的乙醇提取部分进行逐级萃取,将萃取后的各部分进行免疫药理试验,以小鼠免疫器官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为受试对象,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效果最好,正丁醇萃取部分效果次之,石油醚萃取部分效果最差。5.采用中高压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中华野海棠乙醇提取后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成分分离和纯化,并结合氢谱、红外色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碳谱,鉴定出了2个化合物,分别是1,2-苯二甲酸二丁基酯和8-甲氧基-3甲基-5-(2’-羰基-丙基)萘-2甲酸。

胡培培[6]2012年在《肥肉草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肥肉草(fordiophyton fordi (Oliv.)Krass)系野牡丹科植物,具有活血化淤、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主治吐血、痢疾、肠炎。作为药用植物野牡丹植物有很长的药用历史,肥肉草作为福建常用中药之一,目前国内还没有该类植物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方面的研究报道,针对这一研究空白,展开对肥肉草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的研究,了解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于阐明其药效学基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扩大药用功能,丰富活血药物资源库,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水煮、酒精提取法对肥肉草全草进行了提取,通过理化鉴定初步明确肥肉草中化合物类别;运用小鼠二甲苯诱炎模型,抑菌实验、活血实验对提取物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肥肉草醇提物活性更好。运用极性分级萃取法,对醇提部分进行了逐级萃取,运用高速逆流和柱色谱法分离出了一个化合物。运用红外光谱法,初步鉴定该化合物是烷基类化合物。

陈冠[7]2006年在《滇谷木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滇谷木(Memecylon polyanthum H. L. Li)系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谷木属植物,为大灌木或小乔木,主产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小勐养至勐腊地区。该植物在我国民间用于治疗癌症,在我们的实验中也发现有抗肿瘤活性,但其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至今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对其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预实验结果表明:含水乙醇适合用作提取溶剂,且含水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为活性部位。据此,大量植物材料(4.5 kg)用85%乙醇室温浸提,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依次用等量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取乙酸乙酯萃取物84 g,利用聚酰胺、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制备硅胶薄层色谱进行分离,从中得到了化合物1~7。化合物的结构用波谱学方法(ESI-MS、HR-ESI-MS、UV、IR、1H-NMR、13C-NMR、DEPT、NOE差谱、1H-1H COSY、HMQC、HMBC)进行研究,结果阐明如Fig. 1所示。利用SRB法结合显微镜下检测细胞形态的方法,测试评价了1~7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7个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滇谷木以及谷木属植物中分到。其中1为结构新颖的新化合物,该类骨架结构在天然产物中极为少见,同类骨架结构的天然产物迄今已报道的仅有一个。化合物3~5为A环上只有7-OH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迄今从野牡丹科植物中尚未发现该类化合物,因此该取代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本科植物中首次发现。另外,2~5的抗肿瘤活性也为本论文首次测试发现。本文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滇谷木的活性成分、进而阐释其抗肿瘤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魏炜斌[8]2010年在《楮头红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楮头红是福建特色中草药,其原植物为野牡丹科Melastomaceae肉穗草属Sarcopyramis植物楮头红nepalensis Wall.。主治肺热咳嗽,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目赤羞明,肝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蛇头疔,无名肿毒。对急性肝炎(甲肝、乙肝急性期)疗效最佳,对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效。本文利用各种反相柱层析方法,对楮头红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水溶性部位分离纯化了1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3个新化合物。3个新化合物为萜类糖苷,分别命名为Sarconepaside A、Sarconepaside B和Sarconepaside C。另外鉴定了13个已知化合物的结构,包括黄酮类,萜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13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terodontriol D-6-O-β-D-glucopyranoside, Corchoionoside C, 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 Rutin, Narcissin, 3-O-α-D-glucoside-7-O-β-L-rhamnosid, (2R,3R)-dihydroquercetin-3-β-glucopyranoside, Taxifolin-7-glucoside, caffeic acid, 1-Caffeoylquinic acid, Glucoferulic acid, 1-Feruloyl-β-D-Glucopyranose和wikatromol。13个已知化合物皆首次从楮头红中分离得到。其中对萜类化合物进行抑制NF-κB肿瘤信号通路的活性测试,但未表现显着抑制效果。

黄仕清, 徐文芬, 王道平, 张明昶, 麻秀萍[9]2013年在《地稔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地稔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地稔药材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气相-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化学成分,并进行分析鉴定和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地稔中有46种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油的89.12%,且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含1-辛烯-3-醇(34.58%)、3-辛醇(7.03%)、苯甲醛(6.764%)、乙醛(4.540%)、香叶基丙酮(2.457%)等,还含有芳樟醇(0.40%)、丁香酚(1.10%)、角鲨烯(1.31%)等活性成分。

郭詹菁[10]2010年在《洋葱类黄酮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洋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种功能成分。洋葱类黄酮被认为是洋葱有效成分之一,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对于开发药物制剂或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动物临床和生产,提高动物机体的抗病力、促进畜禽健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洋葱类黄酮的提取、对脂类代谢的影响及其抗氧化功能,内容包括有:(1)优化了醇提洋葱类黄酮的提取工艺。以洋葱为原料,对洋葱中的类黄酮成分进行提取,探讨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四个单因素条件对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结合单因素结果,进行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洋葱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3h,料液比1:30。按此条件提取,洋葱类黄酮得率为5270mg/kg。(2)研究了洋葱类黄酮对脂类代谢的调节作用。用高脂饲料构建高血脂小鼠病理模型,并设置低、中、高叁个洋葱类黄酮剂量对高血脂小鼠进行灌胃,研究洋葱类黄酮对小鼠体重、肝重、肝系数以及对降血脂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肝脏形态学的影响。结果如下:①洋葱类黄酮对体重无影响,能降低高血脂小鼠的肝重及肝系数。②洋葱类黄酮能降低高血脂小鼠TC,TG,LDL-C及AI,能提高HDL-C水平,同时对ALT,AST有降低作用,对GGT效果不显着。③洋葱类黄酮对高血脂小鼠全血低、中、高切变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有降低作用,能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④洋葱类黄酮使肝脏脂肪变性有所缓解。本研究证实了洋葱类黄酮具有调节脂类代谢的作用。(3)研究了洋葱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测定洋葱类黄酮的还原力,清除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能力,对H_2O_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心、肝、脾、肾组织自发性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洋葱类黄酮具有还原力,对·OH和O_2~(-·)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能抑制H_2O_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且能抑制组织的自发性脂质过氧化。本研究证实洋葱类黄酮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4)研究了洋葱类黄酮对高血脂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探讨洋葱类黄酮对高血脂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T-AOC、MDA、SOD、GSH-Px的影响。结果表明,洋葱类黄酮能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的MDA,提高血清和肝组织中的T-AOC,GSH-Px水平,增加肝组织SOD作用,但对血清SOD效果不显着。本研究证实洋葱类黄酮对高血脂小鼠具有抗氧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药地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D]. 张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03

[2]. 民族药地菍研究进展[J]. 王金凤, 张评浒, 王雨彤, 王玲华, 李强. 中草药. 2018

[3]. 两种药用植物地菍和蓍草化学成分研究[D]. 张锐泽. 复旦大学. 2013

[4]. 民族药地稔研究的现状分析[J]. 明惠仪, 麻秀萍, 杨菁, 汪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5]. 中华野海棠药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D]. 沈双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6]. 肥肉草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D]. 胡培培.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7]. 滇谷木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D]. 陈冠. 天津大学. 2006

[8]. 楮头红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D]. 魏炜斌.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9]. 地稔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分析[J]. 黄仕清, 徐文芬, 王道平, 张明昶, 麻秀萍. 贵州农业科学. 2013

[10]. 洋葱类黄酮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D]. 郭詹菁.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标签:;  ;  ;  ;  

中药地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