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葛 芳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 要: 民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表现,并进行了民俗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路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社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民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价值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民俗文化涵盖了表演艺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思想、人文、道德等方面服务于民众,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一、民俗文化与公共文化的关联性

民俗文化各式各样,但有着共同的价值和功能属性,集中反映了民众在物质生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表现,具有非常高的经济、社会及艺术价值。

(一)民俗文化传承与公共文化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非遗文化、公共文化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及政府、社会的有效传承举措,使得民俗文化逐步复兴,并在传承方式、创新手法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得到些许的进步,但在民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上依然面临着传导不够、意识不够、成效不够等诸多问题。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农村人口正逐步城市化,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一些民俗文化与公共文化呈现出弱化的现象。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通过相应的举措提倡和推动文化的发展,但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际的些许困难。

(二)民俗文化与公共文化发展的关系

1.公共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属性。作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其基本的社会功能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导向人们的认识和行为,表现出群体性和社会化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于社会阶层,具有公益性文化特征,体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具有象征性意义。同样,民俗文化艺术的存在只在一定范围和层次,虽具有服务群众、社会的功能,但其认可度相对公共文化而言要窄,具有地域性。

2.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以公共文化的发展为前提。民俗文化艺术的产生是历经历史发展与积累而形成的地域特色的固有文化艺术并依托于群众,而公共文化也同样促进者民俗文化艺术的内容和方式的改变与发展,两者都是以民众为基础,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文化,能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了文化的双向融合环境。

二、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体现

1.观念:培训中树立“互联网+培训”的培训观念。拓宽教与学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和利用互联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他们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教会学员借鉴,辨别真伪,把全面、科学、准确的网络资源教给学生。

(一)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表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民众的信仰价值和伦理道德,是一种区域文化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内容[2]。民俗文化虽然存在着区域的差异性,但其本源展现了民间发展过程中人们行为与思想的变迁,是公共文化之本。现代文化的发展是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之上延伸和演变而来,是现代科学技术、伦理道德观念与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二)经济价值

2.3.2 定植前,棚室用硫磺粉、45%百菌清烟剂熏蒸。每100m2用硫磺粉0.2kg,锯末0.5kg,45%百菌清烟剂250g/667m2,密闭一夜。

(三)社会价值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志愿性社团开展志愿服务,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青年学生锻炼自我,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公益伦理思想规范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人们对生活态度、事物观点及价值观的理解以及所表现的基本行为,为公共服务、社会文化提供着启迪与智慧。民俗文化本质上是区域内人们对生活方式、规则制度的认可,保障了人们遵守法律法规,在公共文化的渲染下,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去看,不仅是艺术观念的审美,更是其对在公共文化的艺术内涵的升华,其所包含的艺术性不仅在于形态上的表现,更着重于人们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民间文化所独有的艺术性在发展过程中对经典艺术观念和美学史产生重要影响,其艺术价值的体现不仅表现于民间学理研究的文艺上,而且作用于艺术美学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一种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不仅是美学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审美经验的视野开拓。

三、民俗文化融合公共文化的探讨

李国新教授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重要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文化基因、精神追求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体系。”[3]在强调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提炼民俗文化精髓,通过加工、转换等方式,剔除庸俗、糟粕,挖掘文化精髓,契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能量的精神,着力推出普及性强、可读性高的文化读本或电子刊物,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化APP、读本赠送或购买等方式,融合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依托民俗文化资源,创造区域文化品牌,提升其公共服务功能

民俗文化蕴含着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在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引领下,融合区域特征进行创新与改进,才能接轨于公共服务文化,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功能。

民俗文化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代表了民族或区域的一种惯性风俗内容,是人们在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写照,具有文化、经济、社会及艺术价值,其在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中表现出其应用价值。

4)注浆量调整。 地层注浆量是否合适是地层加固效果的体现,采用隔孔注入方式,可以避免注浆孔的相互影响,又可以使后注孔起到补充先注孔的作用,保证土体浆液扩散均匀。

社区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导向。将民俗文化传统元素进行凝练和转化在把握社区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费的走向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作品,宣传于社区宣传栏、社区文化活动和动静态的文化宣导场所,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提升文化品位品质,共同服务于人民。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发展也是卓有成效,公共文化的布局、覆盖面及服务水平正逐步形成。然而,公共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其公益性文化表现在组织形式、内容及活动方式等方面不能全面覆盖整个社会公共文化领域;如何根据区域特性,对文化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需要我们立足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进程中开展具体活动,把握事物发展的特征,推动民俗文化的创新与融合,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借助公共文化场所,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文化服务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文化的服务属性在政府、社会的扶持下正逐步完善。将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创新、转变,引入到公共文化场所,是民俗文化融入生活最为贴实的途径之一。展览、民俗艺术节等文化主题活动是促进文化融入生活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基于场景营造与体验式活态与静态组合的展示,是可以更好地将民俗文化的物质属性和精神生活化。例如:我们可以设立与民俗生活相关的主题项目,在知识体系、互动体验的模式下,结合人们生活日常的衣食住行、就医、生态保健等方面所需,提供相关的文化知识服务,指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发挥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功能。

民俗旅游、展览、工艺等在网络环境的助推下,需逐步融合于社会民众生活中,发挥了其自身的属性功能与文化服务功能。在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应着力区域特征的非遗或民俗文化,开发出相应的乡村文化旅游、富有文化内涵与外观衍生品来拉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推广,应考虑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如何将民俗文化嵌入旅游的始末中,让人从开始到结束都感触到民俗文化的特点,给人心理的愉悦和情感的怀念。在民俗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赋予衍生品的生活元素和文化属性的影响。

(三)传承民俗文化因子,组织实践传导,拓宽实践服务方式

民俗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延续其民族元素,发挥其理念与价值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互联网、物流、交通及先进技术的发展,带给了人民在生活、出行及文化等方面的快捷和便利,可以借助于各类赛事、培训等实践活动来让人们参与到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活动中来。例如:可以将地方的民俗表演、民俗舞蹈嵌入到相关赛事中,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媒介进行有效传播,让人们了解其民俗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随着旅游行业的日益趋好发展,各地民俗文化在整体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及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帮助下,创造出了以区域文化为内涵的衍生产品,并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导向及基于互联网新媒介的传播下,有效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不少地区利用其民俗文化的优势在开发出衍生产品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产业及文化的整合和挖掘,在资本推动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下,进一步构建起来相应的产业链,从而在人才、就业、投资及社会经济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体系。

近些年来,国学、戏曲表演、书法等民俗文化正逐步引入义务教育阶段,但仍处于表面阶段,深入度和文化融合度还不够,需要在力度、深度等方面予以斟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服务于社会。同时,部分文化机构在职能发挥方面存在欠缺,其公共文化的服务理念或作用仍有待改进。譬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在少年宫、文化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开展人文历史、地方民俗、民间工艺等公益文化课堂,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方式予以信息推送或邀请,并做好大众需求意见的收集,强化公益文化的培训与实践,扩展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服务。

随着乡村建设的振兴与发展,民俗文化回归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势在必然。民俗文化溯源于民间,是人们生活方式、艺术创造的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精英群体先进理念的推动下,传统工艺振兴、研培方案的实施,使得民俗文化回归乡村之路愈发畅通。民俗文化研究者刘魁立先生曾说道:“非遗文化资源好比是鱼,而乡村和民间则是养育鱼的水。”[4]这就表明了,民俗文化与乡村建设的关系。乡村文化建设需要了解当地民众对文化的诉求,结合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使民俗文化的资源深入到基层民众的生活中,并发挥出其社会服务功能与价值。

显然,阿廖沙的痒处跟地下人不同。 有追求分裂、腐蚀、分解、崩溃的“瘙痒”,也就有追求粘合的“瘙痒”。 世界就是这样保持了动态的平衡,保持了生命。

单因素分析发现DFI、原发肿瘤是否得到完整切除、转移瘤的切除性质、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是肺转移瘤术后影响生存率的因素(P<0.05)。见表1。

(四)借助科技力量,创设民俗文化传播平台,强化活态服务功能

数字化技术已覆盖大众生活的各领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记载,更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来强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以便能更加有效地体现出其文化的公共性。民俗文化的发展不仅要借助于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途径宣导,更要利用APP、微信及先进技术的手段或方式予以传播,将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构建起多种形式的活态文化记忆。当然,数字化平台应具备“互动+智慧”的功能,保持其信息动态、活力持续的文化功能。譬如:在专项的展览会、博览会上,可接助于直播平台的力量,以网络的形式让广大网民参与。现场展览过程中,引进现代科技的3D 或4D、AR、VR 等技术,不仅强调现场的经济效益,也要注重后期的成果转化,使得民俗文化的发展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更加发挥其社会效益和服务功能。

四、结语

文化是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力量,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5]。基于时间的推进与传承的创新,民俗文化的精髓将在生活中不断沉淀演化,成为人们珍视的区域性的公共文化资源。民俗文化与公共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和发展,它们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并以全新的方式融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人们产生积极而美好的影响。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在政府、社会等多方的努力下,携手融合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成果,并向新的社会文明、文化事业进发。

参考文献:

〔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18/15/48825984_738151974.shtml.

〔2〕周雪娇.巴蜀地域文化景观中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3〕李国新.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7-01-06.

〔4〕吕竑海.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J].大众文艺,2018,(10).

〔5〕胡绪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性的中国方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9,(06).

Research on the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Folk Culture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GE Fang
(School of Art and Media,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11,China)

Abstract: Folk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culture and ar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performance of folk culture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folk culture an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which has certain social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Folk Culture;Public Cultural Services;Value

中图分类号: K8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19)06-0088-03

收稿日期: 2019-03-23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媒体艺术视阈下黄梅木偶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AHSKY2016D8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标签:;  ;  ;  ;  

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