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经济建设论文

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经济建设论文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党的先进性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后,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执政理念,一种奋斗目标,一条推动中国社会历史不断进步的必经之路,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的发展道路认识更加深化,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了。党要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来自党本身的先进性。它的实践过程,也将是党的先进性在新时期经受新锻炼、新考验并且不断得到新提升的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比较多的共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自觉地运用这种规律来加强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进步的成果。那么,我们党的这种先进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一,来自她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她没有其他阶级的局限性,所以能够坚定地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人民的先锋队和民族的先锋队。其二,来自她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这个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其三,来自她是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种先进的组织制度组织起来的政党。这使得她可以有效地把先进分子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崇高理想和阶段性目标团结奋斗。这种组织制度的科学性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四,党的先进性还在于,她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来自人民,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同自己的阶级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整个党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党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叫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和谐社会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是因为这种社会建设理想所要实现的社会和谐是建立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的和谐,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和谐。我们党提出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一个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建设目标。这种社会建设的执政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形成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合理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推进社会历史进步,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地向前发展,而且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这种发展成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自阶级和国家出现以来,尽管作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的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都希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一种平静、安稳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环境之中。当时的一些先进分子,曾经对此有过种种美好的设想,人民群众也为实现美好设想而不断进行过这样那样的抗争。然而,在贫富两级分化、剥削与被剥削阶级对立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以至激化导致的生死冲突不断,根本无法解决构建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比以往历史上的情况在某些方面有些进步,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存在,劳动和资本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决定了它难以从根本上真正做到社会和谐。直到今天,世界上一些地方动荡不断、战火绵延,普通群众的生存条件都很艰难,人们希望在和谐社会中生活的良好愿望仍然没能实现。相对来说,我们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的处境明显要好得多。党领导人民选择了从本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努力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与事业发展的成果,总体上保持和增进社会和谐。纵观历史,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走的历程,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推进历史进步,从根本上不断追求社会和谐的历程。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就是这个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保证和谐社会建设始终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不断推进。具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我们的这个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我们坚持为实现崇高理想信念而奋斗,是因为懂得随着社会主义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可以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除历史遗留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避免再现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协调。坚持这个理想和信念,在现阶段就要特别重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本身就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必要保证。

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巩固、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观察形势、把握方向、化解矛盾、指导工作。讲提高执政能力,这是很重要一条。现在,做好理论武装必须解决好学习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问题,解决好学用一致、表里相符、言行统一的问题。下决心克服理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否则,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确保党内思想上的统一,不能在贯彻科学发展战略决策上行动一致,就不可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以先进的指导发展的战略思想去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保证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公平正义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成员得到公平正义。而这一切,都必须靠发展才能够得到解决。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开放、务实创新、充分焕发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灭贫穷,保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巩固和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社会和谐。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一定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执政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第一要求。科学发展观关于指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运用,它既是对我们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国外经验教训的总结;既内涵历史经验,更内涵现实经验,富有时代特色。它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和今后发展趋势的正确观察,而且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诸多矛盾运动规律的正确把握。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没有物质基础,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有了一时发展,但不协调、不和谐,矛盾积累,又必然影响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领导好发展,否则,人民不会拥护,执政党的地位也不能巩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近 30年来,中国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创造出了明显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奇迹,其中的一条根本经验就在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在探索中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一要集中精力抓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二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发展,使一切发展都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三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发展进程中只重视发展生产力、不注意完善生产关系,或者讲生产关系,只重视所有制问题而不注意分配,或者发展中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追求经济问题不重视质量,只顾眼前效益不重视长远发展,等等,这些都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就世界观来讲,同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同各种片面性、绝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根本不相容的。在发展问题上,凭主观意志、不尊重客观规律,只能害人害己、误国误党。最终势必妨碍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我们要善于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不是简单地回头看,而是为了从中认识规律性的东西,增强科学预见性。现在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我们有意积累的,但是矛盾积累带来的苦头,也促使仔细想想,能不能在促进发展过程中、在条件比较有利的时候,就及早发现矛盾,尤其是那些涉及国家发展方向、可能影响大局的矛盾,及时逐步加以化解呢?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后,一直在观察和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发展趋势,提醒全党注意。比如,他在1992年12月、1993年 10月,两次谈到,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地区差距问题,指出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提出“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人,又不能造成打‘内仗’”。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问题,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以前少。我们在14年后重读邓小平同志当时这些话,可以体会到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政治敏锐性。预见性来自对事物发展的政治敏锐和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努力学习这一条,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非常重要,对于我们领悟和落实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利益矛盾和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和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党员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所谓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说法和做法,都只能带来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执政党一定要解决好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执好政的问题。任何弄权渎职、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都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背叛,都必然损害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说到底都要落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有人说,工人阶级的政党,只能代表一个阶级的私利,代表不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依据一定的阶级并代表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政治组织。然而,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这个最具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先锋队,没有别的阶级那种局限,她懂得先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解放工人阶级自己。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许多代价,有相当一部分人承受着自己和家庭的种种困难,但整个工人阶级以高度的责任感,体谅国家的难处,支持企业的改革。越是这样,党要更加重视依法维护工人阶级的各种权益。现在,我们党面临着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党一定要兼顾和协调好各社会群体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要坚持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果只讲利益多样化,不讲共同的、根本的利益,迷失前进大方向,必然造成被动,带来危险;如果只讲共同利益,看不到新情况、新变化,不努力学习和提高新形势下兼顾各方面利益,就难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也是不行的。总之,切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加强自身的一项永恒的建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一个需要若干代人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奋斗的理想。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有了许多过去不曾具备的种种有利条件,但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坚持抓好发展生产特别是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时刻注意解决好四大矛盾。一是避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当前要更加重视公平。二是避免教育不公和发展不均衡。力求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伴而行,相互适应。教育问题处理得好不好,这影响的不是一代人,而是下一代人、下几代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问题。三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将长期存在。除了这四大社会问题之外,就是要坚决地、长期地、切实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些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内部存在腐败问题是诱发各种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滋生腐败的内外条件不可能短时期彻底消除,但防治权钱交易、严惩腐败分子,必须果断有力,不软不懈。解决这几大问题,是我们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兑现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承诺必须面对的考验。我们要通过各种实际的努力,改革和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消除影响、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我们做群众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关键是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竭尽全力把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应有的权力真正尊重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好,把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标签:;  ;  ;  ;  ;  ;  ;  ;  ;  ;  ;  ;  

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