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 410005
【摘 要】目的 探究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治疗使用不同剂量倍他司汀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52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双模拟方法平均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倍他司汀,观察组患者给予大剂量倍他司汀,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与对照组的76.92%相比较疗效更好;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晕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的治疗,给予足量、足疗程的倍他司汀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全方位推广。
【关键词】倍他司汀;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耳石复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属于周围性晕眩,其病发因素较为复杂多样。患者病发后,在位置移动时呈现出眼震、眩晕等症状,经过耳石复位治疗,能够缓解这些病症。不过还是有部分患者存在残余头晕的状况,会有移动时头晕加重、视物漂浮感、走路不稳等表现[1]。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使用倍他司汀治疗,但给药剂量的不同对疗效的影响仍存在质疑,为此我院展开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52例研究对象,均从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患者中选取,利用双模拟方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6例。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38岁,最大者74岁,平均年龄(59.5±3.4)岁;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者73岁,平均年龄(59.4±3.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给予不同剂量的倍他司汀(生产企业: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对照组患者每次饭后口服6mg,每天3次;观察组患者每次饭后口服12mg,每天三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显效:变换位置时眩晕、眼震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有所缓解,变位诱发试验呈阴性;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是转成其它类型眩晕,变位诱发试验呈阳性。
对所有患者每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并利用晕眩评定量表(DHI)会患者的晕眩影响情况进行评分,包括躯体方面、功能方面、情感方面的影响,共计25个项目,使用“无(0分)、有时(2分)、是(4分)”来评分,4分表示一直受到眩晕的影响,2分表示有时会受到影响,0分表示不会受到眩晕影响。满分100分,分数越低晕眩的影响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有数据统计和处理都是使用的SPSS20.0软件,(±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组间比较,当组间差异较大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仅为76.92%。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2周DHI的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所有眩晕症中占有17-20%的比例,而且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50-60岁之间中老年人是主要的病发对象,这是因为年龄增大以后,耳石的再生、吸收、代谢功能减退,脱落后容易诱发BPPV。根据致病因素可以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糖尿病、椎基底动脉缺血、脑外伤、偏头痛等都容易继发BPPV,而原发性与梅尼埃病有着密切联系。通常患者为单侧患病,但也有15-17%的患者双侧患病[2]。BPPV存在一定的潜伏期,病发后患者在做弯腰、低头、翻身、坐起、躺下等动作时,出现头晕目眩的表现,严重者还会有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969年国外学者指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椭圆囊中变性耳石脱落到半规管中,随着头部的转动在半规管中移动而致[3]。因此,可以通过耳石复位法治疗,大部分患者治疗后都能改善症状,恢复正常。如果复位手法不规范或治疗中患者配合度不高,亦或是复位次数大于3次,患者会有残留头晕的症状。
针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后的残余头晕,可以使用倍他司汀治疗。倍他司汀属于组胺类药物,能够选择性的对组胺H1和H3受体起到激动和拮抗效果。通过对H1受体的激动,能够扩展前庭血管、耳蜗等部位的血管,使局部的血流加快,提高微循环,还能阻止血小板的凝血反应,让血小板的粘附性降低,所以患者的残余头晕症状得以减轻[3]。另外,通过拮抗H3受体,对组胺自身的负反馈能够起到抑制作用,拉长组胺的作用。同时,倍他司汀还能使血管的通透性提高,缓解水肿的淋巴。对前庭神经核的冲动也具有抑制作用,阻止突触传递,从而缓解患者的残余头晕症状[4]。不过,该药物并未干扰其发病机制,因此起效较慢,需要长时间的给药治疗才能见效。
本次研究中,经过4周治疗,给予大剂量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小剂量用药的对照组患者;4周后观察组患者晕眩(DHI)评分为(8.16±2.12)分,对照组为(9.74±2.26)分。组间对比有着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用药治疗第1周、第2周两组患者晕眩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大剂量、长时间的给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治疗后的残余头晕起到缓解作用,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使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是为了用药安全性,避免对胃肠道产生影响,每天最大剂量不能超过48mg。
综上所述,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的治疗,给予足量、足疗程的倍他司汀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全方位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兰红,梁毅平. 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4):3042-3044.
[2]张昀赟,王美华,陈季志. 抗焦虑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的疗效评估[J]. 中国基层医药,2016,23(21):3280-3283.
[3]陈洪华.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7):1235-1236.
[4]李晓娜,李玉杰,赵春红,等. 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17,29(9):24-25.
论文作者:万奇,余孝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
标签:患者论文; 残余论文; 头晕论文; 位置论文; 耳石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