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城市绿色街道是当前辅助海绵城市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最佳的方案缓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背景;绿色街道景观;设计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倡利用环保透水的铺装材料、地上地下蓄排结合,分布式建设系统,这种建设的投资也是巨大的,但能兼顾近远期的发展,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
2、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现状
近两年,很多城市为了发展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大多数的材料选择的是混凝土不透水性的材料,使得整个街道道路的地表不断下降,城市街道雨天积水无法排解,街道内部环境瘫痪的现象不断的发生,这是近些年城市中最常见的问题。
3、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应用
3.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道路两旁的植物生长条件较为严酷,因此,在选取植物的过程中,应尽量选取管理粗放、生长强健、适应性强的植物。在布置绿化带的过程中,也应采用大色块、大手笔的手法,以强化最终的整体效果。另外,也应考虑到植物的分枝点要求,人行道路应满足于2.2m、小、中、大型车道应分别满足2.5m、3.5m、4.5m,保障道路的正常行驶。
3.2绿色街道景观的立面设计
为了保障道路周边硬质地表所汇聚的雨水可以进入到种植池中,设计者也应合理设计种植池边的竖方向标高,并处理好硬质铺砖与周边道路的关系。(1)种植池旁的标高应略低于周边道路及硬质地表;(2)路缘石应和周围道路持平;(3)将溢流口设置到种植池当中,从而更好地集中雨水,强化街景的立面设计。
3.3绿色街道景观细节设计
3.3.1出入水口设计
保证雨水径流顺利流入雨水管理设施是确保绿色街道发挥雨水管理能力的基础。雨水径流的流入方式主要分为2种:漫流方式和引导流入方式。前者主要应用于路牙石低于绿地的路段,即通过道路自身坡度使雨水径流分散、均匀地流入设施中;后者则主要针对路牙石高出绿地的路段,即必须通过对路牙石局部切口或降低来引导雨水流入设施。后者更适用于我国多数城市道路的改造。
3.3.2“景观水坝”设计
对于具有较大纵向坡度的街道,不可避免要处理水流落差的问题。较大的水流落差一方面会降低雨水处理设施对径流的渗透净化作用,另一方面也易导致径流对设施的冲刷与侵蚀,甚至减少路基的使用年限。景观水坝是解决雨水径流落差的重要方法,通过在绿地中设置拦水坝一方面可以用来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另一方面也常用来形成独特的叠水景观。
3.4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技术是在自然土壤渗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径流雨水原位控制技术,通过增加蒸发和渗透模拟强化自然水文过程,达到滞留、净化径流雨水的目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绿地宽度、下凹深度、结构层设置等应综合考虑道路结构,土壤
渗透性、植物耐淹性能等因素确定。在生物滞留设施的汇水区入口和坡度较大的植被缓冲带边缘,应设置隔离纺织层、种植固土植被、及时添加覆盖物等措施固定绿地内土壤。植物品种应结合当地适生的耐水湿、耐干旱植物和宜共生群生的观赏性植物进行配置,同时为保证街道景观效果,生物滞留设施宜与常规道路绿化带间隔实施。
3.5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是所有城市道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雨水管理的景观设施内部,会有不同的雨水量处理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雨水量不同,降雨情况难以估计,丰水期和少水期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植物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坡度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植物水生的习惯以及特点来进行植物设计。在植物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判定选择水生植物、还是中生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从根本上杜绝外来植物入侵;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抗逆性比较强、吸附性比较强的植物。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不仅种植简单,后期养护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与人力也比较少,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3.5其他影响开发的措施
3.5.1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的典型结构为,绿地高于平均地面高度5-10公分,雨水溢流口设于绿地之中,且与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下沉式绿地对于道路整体性破坏性较少,可以广泛设置于道路,广场、停车场周围,通过科学安排下沉式绿地可以有效的将雨水径流进行截留和净化。当降水量超过绿地的蓄水容量时,雨水会经排道口进入雨水管网进行统一的雨水净化处理。在工程实践中,下沉式绿地对雨水径流减少,减轻城市洪涝灾害。
3.5.2植草沟
植草沟是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植草沟下垫面有基质层、过滤层和排水层,雨水径流在植草沟内汇集、输送时,一部分雨水能够被土壤蓄存,而另一部分通过植物拦截、土壤的渗透、过滤,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多数悬浮颗粒污染物和部分溶解态污染物后,被植草沟底部设置的管渠汇集至排水管网中。合理设计的植草沟,可以做为传统排水管网前端的一部分,又可以有效控制进入受纳水体前的污染物,植草沟内径流速度越慢,植草沟的雨水净化效越好。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1典型生物滞留设施构造
图2典型植草沟构造
3.5.3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也称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调控的湿地系统。它可以起到调节、储存径流水量,净化雨水水质,补充地下水源,提供城市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控制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雨水湿地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沉淀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利用前置塘、沼泽区、沉淀池的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代谢等作用调蓄和净化雨水。雨水湿地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合理的规模与布局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雨水湿地
总之,海绵城市如今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理念,主要是要求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引入景观化城市,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以期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韦肖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南宁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广西大学,2017.
[2]智晓芳.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寒地城市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论文作者:朱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城市论文; 植物论文; 绿地论文; 海绵论文; 街道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