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幼儿园持续发展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幼儿园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现正处于21世纪的前夕,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建设崭新的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可持续发展,要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人的需要构成危害,而且要为他们留下日益美好的发展前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核心议题,作为迈向新世纪的目标依据和行动纲领,号召人们迎接新的发展观的挑战,适应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走向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幼儿园怎样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而生存下去,确是值得我们整个幼教领域和各个幼儿园认真思考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幼教领域是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一个系统,每个幼儿园是所在地区各种机构中的一个系统。任何系统,无论是人体内的消化、呼吸等系统,还是构成大自然的各个部分或组成社会的各种机构,都是不停地运转的开放系统,一旦停止运动,停止新陈代谢,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幼教领域、各个幼儿园都要形成一种有序的、有一定结构的开放系统,建立一种自我发展的机制,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本文将近年来我们帮助幼儿园建立自我发展机制的经验和体会做一点介绍,供参考。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化,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幼儿园的课程是实施《幼儿园教育纲要》(80年代)和《幼儿园工作规程》(90年代)的中介。幼儿园的课程不同于小学的课程,应包含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这就是说,要把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整体效果大于各部分相加的结果,使保教质量不断提高。
80年代中期,我们借鉴当时国外盛行的一般课程结构和当时开始提倡的行动研究法,开展了幼儿园课程结构的研究。
一般课程结构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四个部分构成,并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动态模式。
行动研究法是由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次反复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建立起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框架,形成一种可供广大幼儿园参考的模式。
幼儿园课程结构由两个层次组成。
1.幼儿园整体课程的结构:
注:上图表明各课程领域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
2.幼儿园各课程领域(或科目)的结构:
图中的箭头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运动方向。制订整体课程从目标开始,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保育和教育总目标,结合各幼儿园的实际确定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目标;根据目标确定课程领域,在这个层次上要着重把握各领域之间的关系;然后考虑怎样把各领域的内容组织起来产生良好的整体效益,即形成课程模式;最后通过教育评价来判断前三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拟订是否恰当,实施效果如何。这样,通过反复的实践,课程的各个部分得到改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每个课程领域也要形成各自的整体结构,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部分。(可参考《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大出版社。)
至于课程结构的两个层次的相应部分(例如整体目标与领域目标,整体评价与领域评价)的关系是整合与分解,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或拼合。这样才能使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对幼儿产生整体影响,从而提高保教效益。
任何幼儿园必须建立自我发展机制,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的需求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建立这种自我发展机制的第一步是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通过再实践形成本园课程结构的框架,经过反复实践达到逐渐完善。在这样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中,幼儿园的自我发展机制会随之而出现,并日益完善。这种立足本园实际追求自我完善的做法是针对改革初期不少幼儿园忙于追求新事物缺乏积累意识(连学边丢,空忙一切)而进行的一种尝试。
建立自我发展机制运用的是行动研究法。由园长带领全体保教人员把本园的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研究工作,在日常的实践中边做边改、定期总结。园长立足于本园实际,结合各个保教人员的不同基础(经验、学历、水平、能力等)提出一系列研究课题,由自愿认领与集体协调相结合确定下来。园长亲自深入一两个重点课题,把取得的经验用来指导其他课题,使所有人员都能从研究中得到收益,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潜能。这就是行动研究。幼教改革发展到今天,幼儿园总结经验、开展教研不一定请理论工作者直接指导,可以有选择地参考某些理论文章和经过实践研究而编写的教材作为理论思考的依据,以某一套教材为主,同时吸收各家之长,通过实践形成本园自己的理论观念和实践体系。
在总结本园经验时首先要明确运用什么样的观念作为指导,这就是选择理论文章的作用。根据新的观念来审视过去做的工作(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活动组织以及方法、教具、环境设置等等)。凡是认为可用的就通过再实践加以改进,通过反复实践确定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中切勿丢掉本园的老经验,直接搬用“新教材”,而要在实践中逐步更新,逐渐完善,其效果比较扎实。这是因为在老经验基础上改进是与保教人员的观念更新同步,逐渐地得到发展的;直接搬用往往会由于不理解编者的观念而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反而对改革不利。我们体会到,基础较好、工作踏实的幼儿园一般通过两到三轮的实践和总结可以建立起本园的课程框架,初步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具体表现在幼儿园出现了一种集体凝聚力,园领导与保教员工成为合作研究伙伴,大家为本园的发展主动付出努力,并从研究结果中体验成就感。这就是人力资源的内在动力促使幼儿园作为一个整体主动地运转而达到持续发展。
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发生关键作用的是对新观念的引进、消化、吸收,使之成为本园课程发展的“营养素”。引进他人经验重要的是追究经验背后的指导思想,并立足自身实际判断是否适合,切勿追求新异、盲目搬用。初步认为适合后还要通过自身实践加以消化吸收,促使原有课程有所发展;切勿标新立异、急于求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时,必然会不断地吸收他人的新思想、新经验,这样就要明确地给予定位,并整合到原有课程框架中,通过反复实践取得“水到渠成”的整体发展效果。例如,怎样对待当前的热门话题英语教育、汉字教育等。首先要定位在课程内容的语言领域中使英语教育与汉语教育结合,汉字教育与口语教育结合,使之相互促进。然后根据本园的课程目标,精心选择观念互相一致的教材试用,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从而促进课程整体发展。这样的课程改革必然会涌现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课程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幼教领域的持续发展。
我们的经验证明,建立自我发展机制并不需要具备什么特殊条件,任何幼儿园只要从本园实际出发,从点滴经验和问题着手,结合日常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保教质量和师资水平同时得到提高。一旦尝到“甜头”,人力资源的内部潜能迸发出来,就会形成一种任何外力不可阻挡的持续发展机制。课程改革就会成为幼儿园的一种内在需求,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