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看胡食对唐朝饮食的影响论文_张莹莹

从唐诗中看胡食对唐朝饮食的影响论文_张莹莹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唐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现得到极大发展,对外交往方面也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在民族的交往中,饮食也在不断的融合,来自异域的胡食出现在中原日常食物中。胡化的风尚被上流社会所推崇,上行下效,逐渐引领者整个社会的潮流。本文分别从胡地食品与胡地饮品两方面对唐诗中的胡食进行了探索,重点搜索了一些有关胡食中较为著名的食品和饮品的资料。从唐诗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胡食对唐朝饮食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唐诗;胡食;唐朝;饮食

1唐诗中出现胡地饮食文化的背景

中国古代将生活在西北的少数民族称作“胡人”。后来,“胡人”的概念有所扩大,凡北方及西域,甚至更远的其他地方的民族也被称作“胡人”。“胡食”即胡地饮食,是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旧唐书•舆服志》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竟皆衣胡服。”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曰:“食色,性也。”由此,饮食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地位,可见一斑。所以,当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发生碰撞时,最先受到冲击的必定也是饮食文化了。恰好唐朝诗歌在这一时期处于成熟的阶段,从而使胡食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

1.1社会格局的开放

历经东汉末年的割据混乱,到魏晋时期的短暂统一,再到南北朝的“五胡乱华”、“五胡融华”,直至隋唐的大一统。疆域广阔、民族复杂的唐王朝以包容的姿态积极地吸收异域文化。唐朝于贞观元年开放关禁,并且采取积极的民族关系和宽容的对外政策,派遣使臣出访国外,加强对外交往。唐朝交通发达且便利,国内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在全国各地“皆有店肆,以供商旅。”水路通畅,“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洪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1]

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中,胡地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大量涌入唐王朝,并且普遍受到唐朝人民的喜爱,从而构成唐朝饮食风俗中的一大特色,即“胡地饮食”。

1.2诗歌本身的成熟

初唐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文人学者的诗文创作逐渐显现出不同于南北诗风的风貌,开辟了唐诗发展的新道路。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百花齐放。唐诗的不断完善成熟,使其内容可以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人用诗歌来描述所闻、抒发所感,赋予文字独特的魅力。当然,胡食作为外来的新奇表象,被纳入诗歌的题材范围。

2胡地饮食对唐代饮食的冲击

胡食早在唐以前就开始陆陆续续传入中原,在每一次对外接触中,外来饮食文化都会对中原传统饮食文化造成影响。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格局中,这种影响或大或小,或强或弱。而唐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发达的经济能力,积极得包容胡风异俗,接纳少数民族的内迁归附,使得这种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胡化的风尚被上流社会所推崇,渐渐地,上行下效,逐渐引领者整个社会的潮流,并且在开元年间达到鼎盛。

2.1唐诗与胡地食品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载:“胡食者,即饆饠、烧饼、胡饼、搭纳等是也。”从史料的记载看,胡食中胡饼的记载为多,并且胡化色彩最为浓厚。

2.1.1胡麻

胡麻属于传统油料作物,是当时人们食用油的重要来源,触发味蕾,丰富口感,推动了汉唐以来烹调技术的进步。《博物志》载:汉张骞得其种于西域,故名。但是唐人经常用胡麻做成饭食用,虽然从现存史料中几乎找不到有关胡麻饭的相关信息,不过从唐诗中,我们可以得到印证,“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2]“百花先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2]我们可以看出,唐人经常食用胡麻饭,而且胡麻是作为饭食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水果

胡食中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金桃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刘禹锡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2]杜甫《寓目》,“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2]不仅有葡萄,还有苜蓿、骆驼等多个表现胡地食品意象的词语。

“渴兴石榴羹,饥惬胡麻饭” [4]可见,不仅胡麻饭,石榴也广泛兴盛于民间。

《册府元龟》记载“康国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黄金,亦呼金桃。”[3]贞观十一年,康国进献金桃银桃,太宗令植之于苑囿。杜甫《山寺》诗云:“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2]在偏僻的山野外都有种植金桃,可见金桃在唐太宗引值苑囿之后就迅速地传入了民间。

2.1.3蔬菜

蔬菜在唐人的饮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史学家常以“蔬食”概括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唐人有诗云:“日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一了日,如此已三年。”[2]由此可知,蔬菜与谷物是唐人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波斯菜、胡芹、胡瓜、胡椒等胡食的传入,大大丰富了唐人的饮食。

唐人喜爱芹菜,“须臾进野饭,饭稻如芹英”。[4]胡芹,即旱芹,古代名联“喜有车马临门第,胡芹贡酒迎嘉宾’,[4]胡芹状似芹,味苦。区别于我国原生的“水芹”,有诗可证:“谁怜故国无生计,唯种南塘二亩芹”。[2]

张枯有诗云:“郎去摘黄瓜,郎来收赤枣。”[2]胡瓜,即黄瓜,由印度引进,唐代己经开始栽培食用。还有一些诸如胡豆、胡萎等多种外来传入的蔬菜也丰富了唐人的日常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种植技术的提高,许多传统的蔬菜逐渐被外来的蔬菜取代,比如说胡芹就取代了水芹在日常饮食中的地位。

2.1.4肉类及乳制品

胡食的风行使得原本的生活饮食习俗发生变化,饮食中肉食比重上升,并且乳制品进入饮食。

骆驼肉开始被唐人食用,驼峰更是难得的美味,杜甫有诗云,“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2]岑参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也提到“浑炙犁牛烹野驼,交合美酒归巨罗”。[2]但是骆驼肉并不是北方常见的菜肴,而是在盛产骆驼和胡风盛行的地方多见。

乳制品也列入唐人的食谱。白居易有诗云,“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2]。随着唐人对于胡地饮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逐渐赋予他们美好的意象。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用“润如酥”的比喻点出初春小雨的细滑润泽,用“酥”的口感特点来表述初春小雨的绵密和细腻感。

2.2唐诗与胡地饮品

伴随着大量胡地食品的传入,胡地饮品也翩翩而至,这大大丰富了唐人的酒文化,就“葡萄酒”举例来看。

葡萄酒汉代引进,直至盛唐前,都是豪门贵族独享。太宗征服高昌后,将唐王朝的疆域扩展到西域,引进葡萄酒的制作方法,从此葡萄酒才在民间流传开来。元镇《西凉伎》诗云:“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2]此句说明,葡萄酒在酒肆中贩卖,不再是豪门贵族的专享。李白《对酒》:“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2]由此可知,葡萄酒成为陪嫁物,葡萄酒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寓诗于史,以史入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文化传统,从唐诗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频繁而广阔的对外交往给唐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带来的影响。唐诗不仅丰富了唐代人的社会生活,更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材料。

参考文献

[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者简介:张莹莹(1993年—),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单位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论文作者:张莹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从唐诗中看胡食对唐朝饮食的影响论文_张莹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