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转变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之一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如何实现这个转变,特别是金融如何促进这个转变,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拟从理论上对金融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以及金融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其可能选择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根据过去17年的改革实践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金融体制改革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金融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本质上是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也是金融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金融体制作为经济体制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经济体制的转变,没有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革经济体制。因为,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计划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结果或产物。所以,转变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不能离开经济体制改革来孤立地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市场经济呼唤市场金融。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社会经济的三大基本资源,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从以计划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转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交换关系、价值关系、信用关系,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都是通过资金配置来实现的,“物随钱走”,价值流通引导物质流通,这是市场经济的特点。金融是价值调节部门、资金的管理部门,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经济资源,如果不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配置,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都不可能改革。所以,计划金融与市场经济是排斥的,不具有兼容性,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以金融体制的改革为条件。

3.金融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转变的条件,而且是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合点。理由在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推动型经济,它的微观经济基础天然地具有两大属性,一是体制惰性,外无压力、内无动力和活力,“大锅饭”、铁饭碗,不负盈亏;二是扩张机制,争规模要资金,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金融体制正是实现政府推动型经济的工具,而微观经济基础的体制惰性和扩张机制,恰巧是导致经济粗放型增长的体制根源。因此,不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4.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三个体系”:建立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达到“两个真正”:把中央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核心是改革信贷资金“供给制”,建立资金“借贷制”,使市场机制在资金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革内容包括:资金商品化、银行企业化、利率市场化、调控间接化、管理法制化。

二、当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背景

1979年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无疑取得了很多、很大的成就。从制度转变的观点看,最主要的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1)建立中央银行体制;(2)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组建政策性银行;(3)实现汇率并轨,外汇额度留成转变为结售汇制。这三大改革为切断传统的信贷与发行合一机制,为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为人民币逐步走向自由兑换货币,为我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但是,过去17年的金融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触动计划金融制度的核心,信贷资金的供给制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扩大和强化了。由于过去17年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机构的设置、中央与地方权利的调整等方面,僵化的资金配置机制与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存在严重的矛盾和摩擦。一是经济结构由改革前的单一国有经济变为多元结构经济,而且民营经济已上升到60%左右。二是社会财富分配由过去集中国家分配,变为现在藏富于民,在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中,居民个人收入已占到80%左右,经济已经开始多元化、市场化了,而金融却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那一套,形成改革和发展中的两大旋涡:

1.集中信用于银行,国家垄断信用走到了国力难以为继的困境。按照传统经典理论,信用要集中于国家银行。但是实行这一原则有一定的理论假定条件:(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2)所有制结构单一,只有公有制形式;(3)不存在资本集团。在这样的条件下,信用必须、 也可能集中于国家银行,以保证无产阶级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显然,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前,是基本符合我国情况的, 然而, 经过17年的改革,实行这一原则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已不再是单一的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集中全社会的信用于国家银行,不仅与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矛盾,而且使国力所难以为继。据有关统计数字计算,我国目前帐面国有资产4.3万亿元,国有负债也是4万多亿元,包括:城乡居民储蓄近3万亿元,3000多亿元的国债、 几千亿元的股票市值,200多亿元的居民外币储蓄(约1700亿元人民币)和7000 多亿元的流通中现币。众所周知,国有负债一方面表现为老百姓的金融资产,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老百姓的债务。国有资产与国有负债相抵,国有净资产基本上是零。不仅如此,更为麻烦的是,在目前国有资产经营低效益,而负债高成本的情况下,每年对个人金融资产利息支出4000亿元,将使国家不堪重负。因此,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使国家再无力继续维持下去,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比如,目前近3 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中有近70%是集中在大约20%的储户手中,而不是人人均等占有,这种储蓄结构,只会加剧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另外,这也反映出我国目前食利者阶层已经滋生出来,储蓄实际上的资本化成为再分配国民收入的重要工具。

2.信贷资金供给制已经走到了金融业难以自立的境地。信贷资金供给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金融业的硬负债软资产。因为银行的钱大部分是向社会公众借的,是对公众的负债,必须保证支付。而在传统体制下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却是“软”的。信贷资金供给制已经导致专业银行难以自立。(1)经营效益下降。据统计,专业银行的利润,1994 年比1992年下降了51.8%,1995年以来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 (2)信贷资金周转速度不断减慢。专业银行的全部贷款周转速度,1992年为1.32次,1993年为1.19次,1994年进一步下降为1.08次。这就是说,仅按账面数字计算,1994年贷款周转一次需要338天,比1992 年减慢61天。(3)经营风险越来越大。1994年,专业银行新增资金来源中, 储蓄占76%。从资产情况看,表现为不良资产快速增长,逾期、呆滞、呆帐贷款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同时,还出现了全国性的债务“大逃亡”。(4)金融业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减弱, 专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目前专业银行既不能扩股增资,又不能提高折旧,也不能发展表外业务,这样风险资产权重难以调整,每年能用作补充资本的资金极小,与每年新增的资产规模相比是微乎其微,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

显而易见,传统的计划金融制度已经成了我们前进中的两大制度性旋涡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不抓紧从根本上打破国家垄断金融和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制的格局,不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以实现,而且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新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任务

根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九五”期间我国金融改革的任务就是创建现代市场金融制度,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也就是说,90年代的后5年,金融改革要从前17 年的以集权与分权为主的体制改革转变为金融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要重建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

在传统体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统一的产权关系,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虽然利用信用形式,采取了借贷方式,但其本质是在同一所有者之间的资金供给关系。在资金供给关系下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国家计划和行政命令,与之配套的信用高度集中于银行,企业的资金需要由银行保证供应。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公司法》、《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我国的产权关系已发生变化,并取得了法律的定位。现在,企业与银行均成为具有自主权利和承担义务与风险的独立法人,银企资金关系不能也不应该再是分配和供给关系,要求按市场经济重建信用关系,重建符合市场原则的银企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交易关系、借贷关系。

由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变化决定的银企资金供给关系向借贷关系的变革,是由计划金融制度向市场金融制度的脱胎换骨的变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变:(1)资金流通渠道要进行根本性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流通渠道是单一的银行信用,企业在资金上依赖银行,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流通是多渠道的,企业的融资面向市场,只有这样,银企的资金供给关系才能转向借贷关系。(2)信用关系要发生变化。银企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要从传统的分配、供给关系转变为交易、借贷关系。(3)金融资源配置机制要转变。 金融资源配置要由传统的计划机制、行政手段转为市场机制、经济手段。(4)资金融通结构要从传统的一元化国家银行按计划分配的间接融资,转变为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结构。

四、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基础

如上所述,新阶段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建立现代市场金融制度。那么,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呢?对此,目前理论界的认识并不很一致。按照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金融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新任务,以及从理论的分析和过去17年金融改革的实践看,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三大体系中,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当属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基础。首先,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商业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就缺乏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其调控作用一直不理想,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本身是不可控的。四大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制和财政吃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大锅饭”,使人民银行无法实施金融宏观调控职能。其次,从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看,商业银行制度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没有强大完善的商业银行制度,金融市场是不可能稳定有序发展的。我国这些年来金融市场的畸型发展,主要根源就在于没有完善的商业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主体缺位。再次,从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关系看,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前提。如果商业银行的资金借贷制不能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就不可能进行。80年代企业承包实际上变成了银行拿钱包财政收入、包企业留利、包职工分配,企业包盈不包亏,银行包风险。

既然商业银行制度是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基础,那么,商业银行是什么样的银行?按照教科书的定义,商业银行就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工商业贷款,创造派生存款,获取利润的银行。因此,根据我国改革的实际,从制度变革的观念看,现代商业银行应该是:具有把资金作为商品,按价值和供求关系,随行就市进行买卖功能的银行。按照这一要求,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要转变为商业银行,不仅仅是把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的目标改变为以利润为目标,更主要是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功能的转变:(1)经营对象(资金)要由产品变为商品。(2)资金配置方式由分配、供给转变为交易、借贷。(3)资金配置机制由计划机制转变为市场机制。(4)经营目标由守计划把口子转变为效益优先。 其核心和关键是要把计划分配资金转变为按市场配置资金。显然,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

90年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制。这是由我国历史形成的, 目前四大专业银行的资产占我国金融资产总额的85%。因此,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的主体和重中之重。(2)发展和规范新生的商业银行。对于近年来我国新生的十多家商业银行,其关键是要进一步规范其经营行为,防止其经营机制的传统化复归。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再适度发展一批区域性的商业银行。通过新生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经营的规范化,实现我国金融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以利竞争,打破垄断,提高效率。(3)要有步骤地组建和发展城乡合作银行,以实现商业银行体系的多层次,适应各种经济结构发展的融资需要。

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是有条件的。总结十多年金融改革和近两年商业银行制度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刚性”和国有专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刚性”。在企业高负债的条件下,银行不惜高成本筹资保企业的资金需求。产生两个“刚性粘合”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企业破产和职工失业的社会保障基本条件。在过去的17年改革中,我国传统的财政保障机制被冲破了,而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此看来,要实现向市场经济金融制度的转变,建立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第一步就是要迅速落实五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实现破产和资产重组创造条件,也为四大专业银行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创造条件。

那么,社会保障体系由谁和按照什么办法来建立?传统的办法:(1)由财政拿钱。从目前财政的实际情况出发,财力不足, 这种办法一时难于奏效。(2)由企业自筹一点,职工个人拿一点。 目前已经开始这样做了。然而仅靠这一办法,积累速度太慢,数量也有限,难于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在扩大金融功能上做文章。所谓转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就是将现在用拿贷款保稳定、维持旧体制的办法,改为拿贷款“买”改革,“买”发展,“买”一个新体制、新制度。如果说在80年代初,银行功能突破了传统的短期信贷领域,由狭隘的流动资金贷款进入中、长期信贷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和积极的作用,可以称作我国银行功能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现在用金融手段协助国家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银行功能进入社会保障领域,可以说是银行功能的第二次革命。

五、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供选择的对策措施

毫无疑问,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也是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的,是大有可为的。在此,我仅提出一些对策思路,供有关部门和有兴趣的同志参考。

1.调整金融发展战略,从拿贷款维持旧体制转向拿贷款建设新体制,重组由贷款实际承担的社会保障和财政支付的信用关系。第一步可以考虑利用金融手段加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创造前提条件。我的设想是,银行每年拿出一定数量贷款(比如20%),购买财政发行的“企业改制特种债券”,由社会保险机构经营管理,资金用于保破产企业失业工人的生活费支付,贷款期限10年,利率与国债利率持平,贷款到期由财政从国有资产收益中偿还,实际上也就是用这种办法,对一部分信用关系进行重组,由现在银行——企业的直接信用关系,转变为银行—财政—企业—财政—银行的信用关系,达到资金性质归位的目的。这样做好处在于:(1)可以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实现企业转制。(2)可以减轻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 使专业银行能真正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开展经营。(3)可以增加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手段,完善间接调控体系。我想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以陕西为例,国有资产管理局1994年对全省1176户国有企业调查结果,资产总额848亿元,负债总额667亿元,负债率78.67%。 假定:国有资产年收益率按最低5%计算,848亿元的年收益可达42亿元,按每年收益额5 %的比例,发行特种债券,由银行购买,作为企业转机建制基金,一年2 亿元,10年就是20亿元。 2 亿元基金, 每一工人失业救济金年支付额按2000元计算,就可以保证10万人的生活费,每厂按1000人计算,就可以促进100户企业调整重组,占企业总数的8.5%,10年就可以全部完成转机建制,进入集约型增长方式,新的信用关系也就可以建立起来,财政债务从第六年起开始偿还。这样做的结果,比现在用贷款维持旧体制,陷入恶性循环的成本低得多。

2.调整信贷政策,提高“三个”比例,促进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1)提高企业技术改造贷款的比重, 可以考虑在现有比重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2)提高对民营经济贷款比重,在现有比重水平上,提高20个百分点,大幅度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提高第三产业贷款比重,可以考虑在现有比重水平基础上,提高15个百分点,加速三产发展和劳动力商品化进程,拓展市场深度,为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实现减人增效开辟通道。这也是开发市场、扩展消费范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3.深化金融改革,在资金商品化、银行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基础上,从根本上打破资金的“供给制”,实现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重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储蓄和投资机制。(1)加速发展和健全货币市场(以商品信用票据化为基础,发展同业拆借市场,承兑、贴现、再贴现市场等)和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进入市场,面向市场筹融资铺设道路,创造企业转轨建制的金融机制。(2)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机构投资发挥引导储蓄分流的作用,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储蓄转向投资新机制的形成。(3)服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加速发展保险市场,特别是要尽快开展“人寿保险”业务,把金融服务深入到“家计财务”领域,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金融处女地。(4)推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步骤的引进外资金融机构。(5)根据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组织体系结构,发挥政策金融、国有商业金融、地方商业金融体系的整体协调功能,从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视角,在金融制度上作出有效的安排:一方面,凡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一五”和“三线”建成项目众多,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地区,但国家投资战略重点长期偏移,投资已降至谷底,这些企业的“转机建制”,需要依靠政府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所以,要搞好政策金融体系的建设,发挥其在“政府转移支付”中的作用,通过政策性的开发银行机构,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加速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是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的主体,“转机建制”的关键是推进“三化”——资金商品化、经营企业化、利率市场化。专业银行要考虑自身的效率和效益,在机构设置上要从“伸开五指”转向“收拢五指形成拳头”,转向规模效益,提高效率;在经营上要发挥市场大融通的功能,把资金配置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管理上逐步推进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再一方面,有步骤地发展地方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民营经济、三产经济筹、融资服务。城市合作商业银行要组建为地方商业银行,不要扭曲为地方政府银行;要坚持规模效益,不要遍地开花,在机构分布上可以考虑西部经济水平低的特点,跨行政区设置;不要刮共产风。最后一方面,应组建国有资产拍卖市场,为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形成市场机制。在国有资产拍卖市场的组建上,可以实行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央银行分行和财政部门联合组建,各司其职。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转变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