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高。而在建筑行业里,它对能源的消耗相当大,且源利用率较低,不但造成对浪费资源,还产生了环境造成污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有机融入生态策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达到节能减排、绿色安全的要求,这也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就对生态建筑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应用
引言:
城市发展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一对自然资源的不断攫取,比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其二是对自然生物生境的破坏,比如,城市建成环境主要以钢材、水泥、沥青等材料为主,自然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并不适应这种生境;其三是废弃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包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废气等。
1、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时能够将自然融入设计,令两者有机结合,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渴望。两者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适应了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需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顺应其规律,人类文明开始之初,对自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强,但这并不代表能够脱离自然,代替自然的作用。而生态建筑通过塑造原始自然的部分形态,如绿色植被的栽种,能够吸引人们,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再者,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于以往一味地重视经济发展,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程度越来越大,如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被大力提倡。
2、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
目前为止,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很多建筑业的学着还不能清晰的认识到生态建筑的真正理念,因此,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生态建筑的理念认识模糊。第二,生态建筑的实施不到位。第三,生态建筑的理念基本深入人心。
3、生态建筑设计中在建筑的应用
3.1与环境的协调化
在建设生态建筑过程中,建筑地址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它是建筑进行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将新建筑与原有建筑进行综合处理,使其更加协调,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的基础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施工单位街道一个公园的建设项目,在设计师对其设计绿化、美化工程的方案时,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尽量不破坏工程周围的植被,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来建设场馆,严禁为了经济利益来建设大型的场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然风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配合,以自然元素为主,建筑为辅,尽量将有些建筑淡化,变成人造自然的景象。这样才能够发挥公园的特色,使人们在其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气息。
3.2方案设计应个性化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重点突出自然景观,尽量与环境相协调,但是这样并不表示其设计方案没有个性。在设计方案中,除了在其中注重环境的因素,更是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将个性化与环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建筑更为与众不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怎样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设计当中,以此来表达建筑施工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准确的掌握设计的尺度,将地形条件、地貌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使用明快清晰的线条将建筑进行勾勒,然后不断将立体构造、平面设计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设计中的各种手法,来使得建筑与众不同,疏密有致。并且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从而使建筑物沉溺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
3.3遵守节能原则
传统建筑大多是围绕能源廉价的原则设计的,这类建筑主要利用常规能源,在能源利用上效率低,导致能源消耗快,且产生大量污染。因而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节能措施。如今多数楼盘在南墙上设了很多混凝土板和铝合金百页以放空调室外机,可以设计一种外观精美的太阳能装置,以替代铝合金百页,内侧放室外机,把美观和功能结合起来。也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并使发电系统与小区的电网并网。与此同时,做好绿化设计,绿化应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
3.4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设计智能采光窗、会呼吸的玻璃幕墙以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空明暗变化调节透光效果,并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自动控制室内温湿度。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装修材料。
3.5继承历史并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
3.6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3.7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
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空间维修和清洁材料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建筑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建筑形式之一。生态建筑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只有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才能保证建筑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的需求,才能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崔艳琦.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
[2]马颖轶.丁宁.浅谈生态建筑节能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3]周彦明.谢丽娜.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2
论文作者:黄远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
标签:建筑论文; 生态论文; 自然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