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宏观金融调控模式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中外宏观金融调控模式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中外宏观金融调控模式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模式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国家宏观金融调控模式的选择和建设,取决于该国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的目标、金融业组织结构以及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合理选择货币

政策工具,采取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金融

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从中外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分析

中提出金融宏观调控模式建设的可行之路。

一、中外中央银行职能上的区别

从一般意义上讲,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中央银行的主要职

能是对货币供应的总量调控负责,而资金的流向及其结构,则主要由市

场调节,中央银行对此并不负责,而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则要配合政

府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由此,根据我

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和实现

经济赶超的战略目标,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着四项重大任

务。首先,要保证货币稳定,防止由于通货膨胀而延缓经济体制改革的

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其次,尽可能地调剂国内各地区、各部

门之间的资金余缺和不断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用好用活货币资金;第三

,尽可能多地动员国内闲散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并确保国家重点建设

的资金需求;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维护金

融秩序的稳定。

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能决定了我国金融调控模式具有一种发展型和结

构型政策的特征。它一方面要筹集各方面的资金推进经济总量规模的扩

大,另一方面又具有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成长的职能。因此,

为了达到金融调控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就成为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的内在组成部分,不可能独立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之外。仅从上述中央

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上讲,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就与西方国家有

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正是由中央银行的不同职能所决定的。

二、中外金融调控的运行基础和金融业组织机构上的区别

西方发达国家以货币供应量M1和M2为中间目标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

,其运行须具备下述基本条件:1.在中央银行资产结构中,以国债为主

的证券占有较大比重,并且这是多年积累的结果;2.存在着发达的金融

市场;3.存在着与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的市场化利率体系;4.有相当数

量的私有制商业银行,并且这些银行完全以追逐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

而不承担类似于我国银行的政策性业务;5.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和经济

法规体系。

在上述金融运行的基础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仅在于数量

调控到位,而且还在于强调较强的市场信号作用,使经济活动能对此做

出较为灵敏的反应,从而使经济主体获得规范自身行为的动力和契机。

在这种情形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示范效应将大于其政策本身所能引

起的数量变动效应。

从我国目前金融运行的实际来看,上述五个方面的基础条件我国尚

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有着区别于

西方发达国家的显著特征,这也正是我国金融运行所具备的特有的基础

性条件: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不高,保持经济

稳定增长,逐步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一项长期性

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国家经济政策包括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2.与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市场示范效应所不同

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尚处于初建阶段

,市场交易秩序亦亟待规范,使得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还不完

全具备市场信号的作用,而着重强调数量调控到位;3.我国金融业组织

机构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主要是工

、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其业务总量占全国信贷总量的80%以

上。当然,我国还有数家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及大量的非银行金

融结构,但它们的业务发展目前尚不能对全国的信贷收支和信贷结构产

生较大的影响;4.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为主体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其

产权关系尚未理顺,内部制约机制尚不健全,这不仅是当前银企关系扭

曲的重要原因,并且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

提高和银行效益的增长;5.金融法规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

立足于上述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我国目前的宏观金融调控模

式,调控的中间目标是国家银行贷款总量,同时注意监测货币供应量,

主要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信

贷计划指标调控、存款准备金以及信贷计划指标等,而不能采用或完全

采用西方国家的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法定准备金率“三大法宝”,

这是由我国金融运行的实际决定的。因此,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最终目

标是维护货币稳定,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由此,我国中央银行在控

制总量的前提下,要着力于信贷收支的平衡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实行适时调节,促进产业结构的成长和工业化水

平的提高。

三、中外政策性金融业务上的区别

政策性金融业务,实际上是由银行(在我国即为几家国有专业银行

)部分的承担财政性职能,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资源再分配”的一

种手段,来调整地区之间和经济结构方面的不平衡。我国目前的情况是,

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24%下降至1991年的18%, 这一

水平已低于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性

差异和产业与行业间的不平衡,使得财政和中央银行必须保持相当程度

的资源再分配职能,以平衡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

化方向发展。由此分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重要物资储备贷款、

计划内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清理“三角债”贷款、科技开发贷款等等,

都应属于政策性贷款的范畴,毫无疑问,这些以银行贷款形式投入的资

金体现着政府的经济战略和经济决策意图,对调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

性差异及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多数没

有这种业务。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政策性业务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和商业银行资产营运的重要内容,则必将对宏观金融调控模式产生影响

:1.因为政策性业务一般享有既定的优惠利率,这对中央银行利率市场

化政策的实施带来了设计和操作上的难点,并且由于目前享有优惠利率

的行业范围未得到合理界定,使得利率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落到

实处;2.由于国家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负担较重,不仅影响到国有银行

的盈利,而且制约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逐步转轨,并进一步影响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专业银行的落实;3.政策性业务对专业银行的经济

行为亦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信号对专业银行资产负债经营

的导向作用;4.最重要的是使政策性业务成为“倒逼”中央银行提供基

础货币的重要源头,给宏观金融调控增加了难度。

由此可见,政策性金融业务不仅影响到专业银行的资金营运,而且

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进一步构成宏观金融调控的

一大体制性制约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探索我国新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具体来说要包含

下面几个内容:第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具有一种发展

型和结构型政策的特征,它既要拓展多方筹资渠道,促进经济发展总量

的扩大,又要针对我国经济运行地区和行业差异较大的实际,促进信贷

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中央银行还应着力培育市场经济

条件下充满活力的金融业市场微观基础,逐步探索利率制度的改革,推

动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第三,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

实际,采取适时调节、逐步过渡的措施,中央银行仍要继续以政策性金

融的形式部分地行使财政性职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均衡,维护

金融秩序的稳定。这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宏观金

融调控的基本运作模式,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在今后较长一段

时间里仍然是中央银行所操作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标签:;  ;  ;  ;  ;  ;  ;  ;  

中外宏观金融调控模式比较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