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项目论文,社会效益论文,评价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学合理计量、服务质量优先、公平性为本是社会效益评价的目标
我国现阶段已经步入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问题。我国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并不适宜照搬国外现有的效益审计评价模式。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应注重社会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和评价。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应以“科学合理计量、服务质量优先、公平性为本”为主要目标。首先,对社会效益评价需要科学合理的计量,避免工作报告式的表扬。其次,对服务质量的效益评价处于突出位置,否则公共设施的巨额投资可能又将成为某些政府管理部门交的“高昂学费”。最后,公共服务应以公平性为本,公共设施不能仅仅为少数利益群体服务,不应沦为政绩工程的范本,其根本目标应当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性的社会服务。
二、“满意度”是社会效益评价的核心内容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多数为公益性项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是主要建设目标,项目建设和持续运营往往不以追求财务盈利为目的,而是注重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程度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效果。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CIS”,即覆盖面(Coverage)、增长率(Increase)、满意度(Satisfaction)。
覆盖面反映受益面的广度,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首要目标,反映是否为大多数群体提供公共服务;增长率反映政府管理部门一定时期内工作成效的宏观评价,是推动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满意度是社会效益评价的核心,体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最直接的评价,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时指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关键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巨大的投资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应当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最核心的建设目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应当是社会效益评价的核心内容。政府管理部门是否围绕民生所需、民心所向,工作效果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成为检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是否得到落实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途径。
三、创新社会效益评价方法,拓展效益分析评价外延
拓展效益分析评价外延是创新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的理性思考。现阶段,财务收支制度基础审计正逐步过渡到效益审计,但是效益审计不应局限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效益审计中,应借鉴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调查方法,根据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分析研究相适应的效益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创新社会效益评价方法可以考量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效益评价从“3E”向“5E”延伸
将社会效益评价从“3E”向“5E”延伸,重点抓住环境性、公平性的分析研究,将关注资金和账本的审计研究,扩大和覆盖到建设项目对不同社会群体和受益民众的调查研究,分析公共服务公平化、均衡化的实际效果,检查公共设施对能源消耗、环境生态等环境性影响。环境性、公平性的效益审计分析研究是检验项目决策科学性、管理有效性的实际成效的方法,将财务收支审计基础进行科学延伸。
(二)社会效益评价方法围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社会效益评价的方法应当侧重于宏观评价,方法应当科学简便,指标应力求精简,避免采用“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不清”的量化指标,走出评价目标过度专业化、复杂化的误区。如某地审计机关将模糊数学理论用于效益审计分析,复杂的数学模型及其计算结果对审计结论的支持微乎其微。社会效益评价的方法应当围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分析思路,不片面强调使用定性或者定量标准。另外,社会效益评价审计应当注意观察和调查的角度,分析调查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效益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社会效益评价运用的几种基础方法
1.前后有无对比法。该方法是技术经济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将建设项目实施前与完成后的基本情况加以对比,分析建设目标实现程度。关键点是批准项目有无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找出项目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加以对比研究。
2.问卷调查法。该方法是一种标准化调查社会信息的方法,关键点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法的优势是覆盖面广,前期开放式调查问卷可以分析被调查者的扩散思维和延伸调查方向,可以列出相关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一定范围的测试检验。调查问卷发送渠道的通畅和回收的有效性影响调查的实际效果。
3.参与式观察法。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作为使用者和亲历者进行参与和观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研究分析。其优点是直观性和可靠性,但是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偶然因素可能影响其客观和准确性。
四、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指标偏重于提升社会责任和实现民生改善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可以选自国家政策规定,可以选自行业技术规范,可以选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定目标等等。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能够找到相适应的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是能否实现效益审计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笔者认为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应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分析,关注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的实现,注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适应,更为重要的是检查改善民生的具体成效。
(一)公共设施增长率
公共设施增长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它体现社会服务功能量化水平,检验改善民生的实际效果。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以下具体指标组成,各自的计算方法是:
如:城市道路建设项目
如:社区服务设施项目
(二)新增劳动就业率
新增劳动就业率反映项目实际就业效果,是社会保障的效果性指标,体现建设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效果。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是:
(三)能源消耗水平指标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于2008年颁布实施,规定了能源审计的内容,要求审查公共机构年度节能计划、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等方面内容。从立法规定看,能源消耗的效益分析研究应当关注建筑节能和设施运行能源消耗两方面具体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是否执行了节能强制性标准。如《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沪府发[2007]25号)规定新建建筑执行节能50%的标准,运行能源消耗指标在2010年前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0.88吨标准煤/7元)降低20%左右。这些强制性规定可以作为能源消耗水平的效益评价指标。
另外,社会效益评价可以关注建设项目中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实施情况,是否执行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规定,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等政府采购项目是否落实“绿色采购制度”。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的比率情况均可以作为能源消耗效益分析的具体指标。
五、社会效益评价的发展趋势
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要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其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SAFE”,其含义是:规范化(Standardized)、适应性(Adaptive)、前瞻性(Foreseeable)、公平性(Equitable)。
S:规范化,社会效益审计评价除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外,必须将基本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运用予以规范化。当前,各省市都在开展效益审计的规范化工作,如安徽省审计厅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性投资效益审计的指导意见。
A:适应性,是效益审计的基本条件,要求适应科学发展的理念,适应政府管理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的诉求,适应舆论媒体的导向,适应审计机关自身发展目标。任何事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财务收支制度基础审计完全过渡到全面实施效益审计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思想理念、人才资源、技术手段全方位的适应。
F:前瞻性,社会效益审计评价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补充、修改和调整,才能得到完善和健全。评价体系的前瞻性是重要目标。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也迫使效益审计的步伐及时跟进,将前瞻性列为效益审计发展的导向,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E:公平性,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核心要义,也是社会效益审计评价的重要目标。评价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功能对社会不同群体公平化、均衡化的服务效果,是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六、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审计机关在监督和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评价投资效果、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应当且必须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政府部门调整和优化经济格局,提高和改进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更翔实和精确的依据,保证政府财政性资金能够投向最具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标签:审计计划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