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大数据论文

2014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大数据论文

“2014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视角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澳地区论文,海峡两岸论文,视角论文,研讨会论文,实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促使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审计专业新技术涵盖了联网审计技术、企业审计分析预警系统等;审计中运用的现代新技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代表,包括地理信息技术、物理测量技术、工程软件技术等多种。在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社会保障审计三大领域中,审计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审计创新的整体推进。审计技术创新的实践,实现了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显著提高了审计效率。

      中国审计学会近期在山东省泰安市举办的2014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对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发展思考,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重要启迪。

      内地: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模式与新技术方法的审计应用

      中国审计学会代表团提交了四篇论文,题目分别是:《金融审计中的数据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审计中的应用》《多源数据分析技术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审计中的应用》《运用航摄数字测量图形分析技术实现对大型复杂土石方工程审计》。

      内地的信息化审计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金融以及其他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成效明显。

      (一)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模式大致包括:一是发现疑点,寻求突破点,为业务审计提供线索。二是发现线索、评估政策、关注效益,以揭示制度问题、评估控制风险与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三是随着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数据分析在支持宏观决策、评价政策风险与实施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相关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洞察行业整体走向和制度实施效果,认识演变规律,进而对国家、行业、部门的制度出台及发展策略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和战略性的分析。

      金融审计是大数据审计模式应用的主战场。金融审计中广泛开展数据分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能力,而且为实现未来审计由“数据孤岛型、业务封闭型、模式单一型”向“数据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模式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金融审计从初期主要对金融机构本身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扩大到关注金融机构的所有经营活动,形成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新业务为关注点、以追踪资金流向为出发点、以远程非现场审计为落脚点的新型审计管理模式,以及以总行为龙头开展“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组织方式。

      1.数据分析平台构建的过程和特点

      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分两个阶段循序开展:首先是建立审计数据存储平台,用于存储银行各类原始数据,银行定期加载更新数据。同时,抽调金融审计人员组成数据分析团队,通过使用数据库分析软件开展日常审计查询分析工作。其次是以审计数据存储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全体审计人员、具备审计智能化、预警信息化、查询标准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分析多样化的数据分析平台,为金融审计人员完成日常数据分析提供界面化操作环境。数据分析平台从金融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结构上设计了五大功能,分别是:总体分析、查询分析、预警分析、线索核对和系统管理,包含148项子功能,基本满足了目前金融审计工作的需要。

      数据分析平台将计算机技术同审计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系统几乎覆盖了商业银行所有业务;数据结构标准化,中间层数据模型是实现通用审计算法的基础,也构成了数据分析平台的基石;系统按照金融审计机关所在单位负责人、金融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长、专职分析员进行系统授权,同时,保证数据分析团队远程访问的授权跟踪,实现了审批和权限跟踪的一体化;系统平台查询功能采用了离线跟踪查询技术进行实时跟踪,可以智能化确定在线或离线查询方式,并通过页面将离线查询结果直接反馈用户。

      2.金融审计的新领域

      为了促进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2009年以来,金融审计人员每年开展对重点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的跟踪审计调查,数据分析平台为跟踪审计调查提供了大数据条件下的分析手段,数据分析技术的全面运用为提升跟踪审计调查的质量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商业银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判断商业银行执行国家政策的效果。数据分析团队根据工作要求,对每年的调控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审计工作重点,确定审计专题进行分析。如针对国家振兴某地区的政策执行情况,数据分析团队选择该地区的制造业作为突破口,开展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人员从多家银行调取装备制造业的贷款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多家银行因为某地区信贷资产质量总体较差,所以对该地区贷款规模实行严格限制,造成地区信贷规模配置的“一刀切”,致使该地区作为优势产业的装备制造业贷款受到明显影响。分析还发现多家银行未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保有压”政策,行业信贷发放实行“一刀切”,导致某高端钢铁企业无法获取贷款,与国家的政策初衷背离。

      通过对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结构、流向、用途的分析,判断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如分析人员为了解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开展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效果分析,通过对银行发放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数据分析,发现由于现行划分标准不完善,导致有些银行将实际不符合小微企业标准的贷款计算成此类贷款,放大了统计口径,信息不准确影响国家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对商业银行控制房地产贷款、防范融资平台贷款的效果评价,判断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效果。数据分析团队将银行风险划分为五类指标,分别是资产投向、资产质量、流动性、赢利能力和拨备水平。同时,利用银行数据大集中的优势,明确分析思路,建立了资产投向分析审计模型、不良资产迁徙审计模型、流动性分析模型、资产贡献度分析模型、表外资产分析模型等,对多家银行的风险资产进行分析,了解95个国家二级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变化趋势、借新还旧的比重、贷款迁徙度以及企业财务状况。为了解融资平台的贷款情况,分析人员选择某家银行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融资平台贷款的总体规模和风险状况。分析发现,一方面融资平台的贷款金额在减少,另一方面融资平台的整体融资规模在上升,这种情况说明,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正在由单一贷款方式向多种融资模式转变。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一些融资平台通过发行债券、向单位和个人集资等方式大规模增加融资,表面上呈现出贷款规模减少的态势,实际上通过非信贷渠道进行了变相融资,这种情况引起金融审计人员的关注。为了防止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转移,审计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融资平台贷款与融资的监管,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通过对银行理财、债券、拆借、票据买卖以及国内信用证等创新业务的分析,判断创新业务的风险状况,尤其是关注跨行业、跨系统的风险防范。如2013年金融审计人员开展了对货币空转情况的数据分析。货币空转是指部分外贸企业利用虚假贸易背景贷款并结汇,资金没有用于实体经济而直接投向了理财、房地产等高收益领域,目的是获取人民币升值与利差的双收益。货币空转的主要特征是贷款结汇后即循环购买高收益产品,实现路径包括人民币质押、外币贷款获取、虚假贸易结汇、购买高收益产品四个步骤。分析人员根据上述特点开展数据分析,将大额外币贷款作为分析条件,发现某客户累计购买理财产品高达几十亿元,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高额利益。货币空转一方面影响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剧了经济产业空心化的进程。通过数据分析对货币空转等问题的预警与揭示,促进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防范并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技术的审计应用

      大数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目前内地的大数据应用多集中在互联网、电信、金融等部门;另一个大数据资源拥有者——政府部门对大数据的关注多集中战略定位方面,理论探寻居多,大数据应用的实例少。政府审计可以依托独特的综合监督地位,进一步推进多源数据的综合利用和相关性分析,在全量微观数据与调控政策执行审计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实现政府审计“让数据说话”的目标。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数据综合和处理技术,其基本目标是通过数据优化组合挖掘更多有效的信息。多源微观数据的不断积累,促成了政府审计把重点由信息源获取的一端向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和生成最终审计产品的一端转移。英国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揭示:“大数据挖掘的核心特点是‘全量数据、相关关系、预测预判’。”进入大数据时代,其最根本的改变就在于利用所有的数据,即“样本=总体”。政府审计充分利用全量微观数据,将不同部门不同来源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事物的相关性出发,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价值,拓展了从全量微观数据到宏观政策的一体化分析,深入分析经济活动与宏观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并进行宏观经济走势预测,从而实现对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经常性监督和审计全覆盖。

      建立多源数据分析平台意义重大。多源数据在为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数据规模较大,涉及海量数据处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异构性,数据的标准规范不统一和数据格式的多样化,带来数据难以共享、集成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在利用数据之前,首先要解决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问题,这依赖于体系架构合理、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中心。数据分析中心应实现三类整合,即软硬件基础整合、数据资源整合以及应用平台整合,依托数据分析平台来实现财政、金融、企业等不同部门、不同单位数据资源的统一归集、集中管理和规范化应用,并通过运用ETL工具,实现数据的整理、标准化和集成。

      (三)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审计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审计应用是一种较新的计算机审计手段。它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公共政策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对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潜在风险给出定量的分析结果。基于主体建模的仿真技术,直接刻画了公共政策大量参与主体的微观个体行为,因此有利于还原公共政策的复杂性,相比较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在仿真技术对公共政策的仿真分析中,基于主体建模的典型政策仿真过程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1)至少两个政策参与主体,并以网络的形式描述政策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2)参与主体的博弈策略集,其实质是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将政策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定量化;(3)政策参与主体选定策略后,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博弈,并依据相应的收益矩阵获得收益;(4)在博弈过程中,参与主体遵循最大化自身收益的目标,向网络中与其邻接的参与主体学习博弈策略,当大量主体的博弈策略整体上趋于稳定时,终止政策仿真过程。

      在这一政策仿真过程中,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最佳博弈策略并非事先知晓,而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这体现了真实政策下参与主体的有限理性特征;单一政策参与个体的微观行为在社会网络中不断地相互竞争、扩散,当大量政策参与个体的微观行为趋于稳定时,就能够呈现微观行为的非线性宏观效应。与以往利用离散时间、系统动力学的政策分析方法相比,主体建模方法通过模拟大量具有适应性行为的微观个体的互动行为,实现对政策执行宏观效果的分析。因此是一种典型的“立足微观、面向宏观”的计算机分析手段,具有解释诸如涌现、蝴蝶效应等非线性社会现象的潜力。因其主要基础是计算模型和可控实验,因此能够有效地弥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可复制”的缺憾。

      (四)航摄数字测量图形分析技术的审计应用

      航摄数字测量图形分析技术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较为成熟。此技术首次在大型土石方工程审计领域得到应用,是一种组合性技术创新的尝试,也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运用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土石方原始地形地貌航摄数字影像中采集物体的几何与信息,形成地形、地貌、空间三维信息数据库和线划地形图,通过图形中空间三维数字信息的提取、分割来快速计算大型土石方工程量,实现对土石方工程造价的审计。除此之外,在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矿山资源、林业、公路、铁路、水利工程审计等领域,该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些领域审计时,可通过飞机航拍、卫星高空拍摄取得大地地形地貌高精度的彩色或黑白三维空间影像图片,运用计算机工作站JX-4C及空间分析软件ArcGIS、子模块ArcMap和数字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数据技术,生成较高精度的数字矢量线划地形图DLG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出审计范围的地形、地貌、地上房屋、构筑物、道路、水系等三维数据信息。这些图形信息的组合、拼接、叠加的结果:一是可以辅助审计大型民用建设项目、水利工程的规划选点是否科学,高速公路、铁路勘察选线是否合理,与地形相关的可研报告编制是否完整。二是辅助审计农业土地整合、平整地块面积计算及地块边界重叠识别。三是对沿海填海造地、海域使用实际范围与设计进行比对,对矿山开采数量、高速公路路基土方量、取土场土方挖填量进行计算。四是有效监督控制建设用地指标的使用、林木种植的普查、陆地生态环境监测、检查污水排放治理的成效、实际征地拆迁的范围及地上补偿物的分类鉴别。通过三维图形浏览叠加、工程量计算、对比分析等方法,可以找出差异,达到审计目的。对于审计机关不能安排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项目,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投资审计工作效率,增强审计工作的公信力,防止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损失,该方法也是一种可靠、方便、有效的技术手段。

      航摄数字化测量图形分析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形成一定生产力,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实现硬件设备的小型化,降低造价。目前使用的图形处理计算机是配置较高的图形工作站JX-4C,它具有独立的UNIX操作系统,图形处理功能强大,运算速度快,但价格昂贵。若能选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再配置图形加速板,可大大降低计算机硬件的造价,有利于推广普及。二是图形处理软件国产化。目前图形工作站航摄影像、卫星影像图片处理软件ArcGIS及子模块ArcMap均为国外专用软件,其功能强大,集成高,交互界面全英文显示,价格不菲,不便推广。下一步,可以组织力量,在AutoCAD(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基础上移植开发部分软件并与AO(Auditor Office,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审计软件留有接口,向图形处理软件经济、实用化方向发展。三是采纳新技术,解决合适时间的航摄影像、卫星影像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天地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图形数据库,以及前沿的卫星导航和新型网络RTK技术、无缝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机载激光雷达和三维航空相机阵列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实时航空主动遥感测绘图,满足审计对图形的需要。四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台湾:审计技术方法与审计实务流程的创新

      台湾代表团提交了四篇论文,题目分别是:《探讨绩效审计技术之创新运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执行情形之查核》《审计策略管理与绩效评估新纪元》《老人免费装置假牙计划执行情形之查核》。

      创新,是台湾审计机关策略管理与绩效评估计划四大核心价值之一。审计工作的规划、执行、报道及追踪,都采用创新思维,的确有助于审计绩效的提升。

      (一)革新技术方法

      为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及效果,要求和鼓励审计人员审慎运用免费网络问卷平台、灵活运用各种统计软件及分析技术、运用官方或权威机构的资讯或资料库;成立绩效审计技术及方法咨询小组,有效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技术;运用“扫描棒”等电子化工具搜集书面证据,简化被审核机关影印作业;持续推广运用审计机关知识平台,鼓励动态互动等。

      此外,还要善用IT技术。资讯管理新整合——启动审计业务整合管理电脑化工程,于2012年成立专案小组负责开发具有“管理审核工作进度”“自动统计审计成果”及“建置审核文件库”三大目标的“政府审计管理系统”,并于2013年1月正式启用;资讯平台新视野——2012年审计机关全球资讯网全新改版,丰富或新增视觉、检索、App等功能,并强化各项资讯发布的内涵及时效性;配合行政部门电子公文节能减纸政策及强化公文管理整合功能,自2014年1月正式上线启用“公文整合及线上签核管理系统”。

      (二)审计实务流程创新整合

      查核时必须合理规划,依据“审计机关策略管理与绩效评估机制”揭示的创新核心价值,参考“审计机关绩效审计作业指引”的查核方法(访谈、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及数量分析方法),于2013年在查核规划、查核对象、查核重点、审计技术方法及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审计流程的创新,以创新整合架构办理查核,提升绩效审计成果。

      在审计实务方面,台湾审计人员善用问卷调查,研析辅助查核技术,以提升审计证据收集能力。

      评量工具的有效选择与应用,侧重引导公共政策主题确认、核心问题分析及绩效评估等,同时也确保问卷调查过程与结果符合理论及实务的验证。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套装软件进行信效度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子多变量分析及复回归等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所获结论及建议可办理实地查核的参考资料。问卷调查结果需辅以其他客观性查核证据,方能形成最终查核意见。

      运用创新查核议题与技术方法,加强纵深及横向间的比较查察,并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利用各类资讯系统搜集相关资讯,并交互验证;利用电脑审计软件筛选异常事项,并相互钩稽;研析研究计划及运用原始凭证等资料,审核计划规划及执行过程,发掘特殊情况并深入查核;运用风险评估等技术辨识风险,加强考核重要施政计划的执行成效;设立剪报资料库,随时掌握辖审机关重大议题,及时查核,并提供预警性建议意见。

      香港:数据挖掘分析与项目管理工具

      香港代表团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计算机工具和技术的审计应用》。

      香港审计署在审计账目和衡工量值式审计中,均借助计算机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香港审计署密切留意市场上的计算机工具和技术发展,并在实际需要时加以应用。

      (一)计算机系统的初步评估

      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应当为审计工作制订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资源,并制订具体审计计划,其中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人员通过了解受审核机构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风险,并采取审计措施。换言之,审计人员应了解受审核机构内与财政报告有关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的管控。

      通过初步了解和评估受审核机构的计算机系统,审计人员应识别潜在的管控关键和管控弱点,并选用成本效益的审计方法,即管控测试或实质性程序测试进行审计。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必须仔细考虑两种方法中哪个更具成本效益。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能否有效地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审计软件,多用于查询、分析及检索计算机数据的应用程序;二是仿真测试数据,利用输入模拟交易数据到计算机系统,测试在系统中的程序或管控能否产生预期结果。在某些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保留期可能有限,因此,审计人员也要考虑是否可及时获得所需的计算机数据。

      按照审计准则,可以对每个受审核机构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评估,并识别其内部管控。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管控,覆盖使用权、软件和系统开发的管控;二是应用管制,防止错误进入系统,或检测和纠正存在于系统中的错误管制。在完成对计算机系统初步评估后,可以决定最具成本效益的审计方法。考虑的因素包括:计算机系统初步评估的结果、受审核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可靠程度,以及有关审计方法的限制(例如缺乏审计数据轨迹,或实质测试时的困难等)。在决定审计方法时,也可以考虑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可行性和其成本效益。根据以往经验,经常使用审计软件功能可以审查系统的信息和抽取样本。审查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可以根据审计人员设定的条件,整理、分析或比较系统内的数据,为随后的实质性程序确定有效的审计范围。抽取样本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审计范围中选取样本,进行实质性程序。

      香港审计署一般会利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不同的数据分析,以从受审核机构的财务信息系统获得宏观信息或检索个别项目。常用的数据分析包括验证数据格式、搜寻遗漏或重复记录等方法。但由于不同受审核机构使用的数据系统并不相同,数据的格式也有区别。这对审计工作效率,特别对整理数据和抽取样本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也带来挑战。为此,香港审计署使用了一套能兼容不同格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转化。计算机审计工具使审计署能有效地从不同受审核机构的财务信息系统中导出数据,进行不同的数据分析,从而获得宏观信息或检索个别项目。

      香港审计署在审计时亦曾克服了一些困难。例如受审核机构不容许在他们的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应用管制测试,认为这样的测试会影响其正常运作或破坏储存数据的完整性。审计署采用了模拟测试数据的计算机技术,方法是在计算机系统的供货商所提供的用户验收测试环境下,输入一组模拟交易(即测试数据)观察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结果,从而引证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运作是否正常。不过,这种折中方法有其局限,因为供货商提供的用户验收测试环境不完全与实际环境相符。

      (二)数据挖掘和分析

      数据挖掘和分析是指一种能从大量数据中搜索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它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包括核对、检查、复算、判断等操作,将受审核机构数据的现实状态与其目标或基准进行比较,以提供审计线索和搜集审计证据。数据挖掘和分析,也可从大量数据中搜索隐藏其中的特殊关联性或内在规律,并获取有价值的潜在信息,因此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到值得关注或异常的情况,从而制定审计政策。

      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识别信息需求、收集数据和数据分析。识别信息需求是为了确保数据分析有效,并为收集数据、数据分析提供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收集数据是把识别到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要求,但在收集数据之前要对数据收集的内容、方向、渠道和方法做详细计划,以提高数据分析效率,确保所收集的数据能有效协助审计人员查证目标;数据分析则通过分类、整理和分析,把收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作为审计人员下一步审查的基础。

      数据分析阶段主要运用账龄分析法和数据分析对比法。账龄分析法是参照到期日或目标时限,以计算较原定到期日过了多少时间,或者对比目标时有多少个案未达标准,从而分析环境和现况的严重性,以利审计人员提出相应建议。数据分析和对比主要是利用一些数据总汇工具,例如Microsoft Office Excel的数据透视表等软件对受审核机构提供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数据透视表可以自动排序,并计算数据总值或平均值;亦可使用数据透视图等工具,使用和分析多维度数据。在实践中,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做出判断,查找异常个案,以便采取适当行动。为数据分析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时,须有清晰的目的,使数据分析成为有增值信息的过程。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从初步研究、全面调查到审计报告的演示,都可以适当地运用数据分析,以提升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三)项目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工具是让不同规模的审计部门都能够在文件整理和审查上节省更多时间,并把这些时间用于提供增值服务。透过电子化项目管理工具,可以通过提供管理审计的集成式无纸策略,以消除源自纸夹和不连贯的电子文件的相关障碍,并全面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有多种项目管理工具和软件可以用作完整的审计文件整理系统。这些项目管理工具及软件包含数据库系统,可实时使用,方便筛选和分类关键信息,比普通的文件式系统更加强大。项目管理工具和软件其实是一个应用程序集成平台,通常结合了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等工作底稿,并添加了其他功能。

      另外,项目管理工具允许各审计团队成员在一个多步骤的工作底稿中,以电子方式签署各个程序。这样,团队成员便可在同一工作方案中进行不同步骤的工作,并各自签署自己负责的步骤。而且,通过这些项目管理工具,各审计团队成员还可因“角色”而获得不同访问级别的授权。

      澳门:风险基础审计与文化维度模型

      澳门代表团提交了三篇论文,题目分别是:《澳门公立高校审计的方法与发展趋势》《当前风险审计于政府审计之应用》《从文化因素评估发生串通舞弊的风险》。

      (一)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目前审计界运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可较完整地套用于政府财务审计中,同时有关风险概念亦延伸至绩效审计及合规性审计。

      一些公共部门交易项目性质较复杂,或内部控制不健全等,财报报表亦可能发生错报。因此,审计署也参考审计界采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分析审计对象存在的高风险领域,着力加强审计工作。

      审计署整体年度账目审计工作需针对审计对象编制审计计划,做出具体的安排。公共部门可通过查阅组织章程,了解部门成立的目的及所赋予的营运范围,但公共部门的规模及营运复杂程度对风险评定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与管理层沟通、观察及文件采集,可初步了解审计对象目前的营运状况、运作模式、内部控制,以及管理层的专业及诚信水平,从而分析推断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及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合理投放资源。此外,在拟定审计计划时,同时考虑审计对象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财务会计运作情况、财务信息系统提供的资讯、账目内风险较高及异常项目、审计年度内营运环境、内部管理的变化等因素。

      为了达到审计目的,可根据财务报表会计科目,找出显著的交易项目或事项,包括金额高及风险高的项目,以对不同的审计事项制订适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可采用预先设定的金额水平辨识金额高项目,对风险高项目要运用专业判断查找异常项目,确定审计目的、审计重点、内容及方法、审计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评估的设定和审计范围、时间及人员安排。

      (二)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的新方向

      面对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出错机会大及后果严重的高风险大型基建项目,审计机关有必要对工程项目审计重新审视。

      除了审查项目是否达到时间、成本及范围要求这三个基础目标,以及执行部门的工作有没有满足法定的各项要求之外,还需要探讨执行部门有否主动和积极地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方向应该以工程项目管理的监控工作是否能够与项目所面对的风险相匹配来确定,再按照这个方向,制订出相应的审计标准。透过分析相关的后果,评估总体风险及探讨各项影响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部门有无考虑各项风险因素,进而提出预防及处理建议。

      (三)文化维度模型的审计应用

      现代财务欺诈往往呈现出集团串通舞弊的大范围性和舞弊行为的高智商性,因而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如何评估和识别串通舞弊的风险一直是现代审计的难题。澳门学者提出,把中国文化置于国际视角下,通过文化对比,认识中国文化对舞弊风险要素的潜在影响,进而帮助审计人员提高串通舞弊风险的识别能力。

      现代审计中舞弊风险因素的确立,源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Albrecht博士的舞弊三角形理论。Albrecht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三要素互为依存。

      综合比较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化纬度值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中国文化中的小集体主义特征明显。为了小集体的利益经常成为串通舞弊的借口。同时,为了小集体的利益也给舞弊者形成了压力。为了保持在小集体中的地位和利益,人们有时可能不得已卷入集体舞弊中。

      二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权力距离指数高。总结串通舞弊案件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案件是由个别领导人授意的。

      此外,中国人重视人脉关系等也强化了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压力和为舞弊行为寻找借口的机会。

      研究审计技术方法创新问题,是当前审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任务、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迫切需要。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工作得以进行和取得成效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是审计工作创新的重要方面和有力支撑。我们相信,经过本次研讨,一定能够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2014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_大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