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在航站楼设计中的应用实践论文_杨志明

绿色技术在航站楼设计中的应用实践论文_杨志明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摘要: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的重点、热点课题,并已逐步形成体系化的设计与评价标准。机场航站楼作为旅客空陆交通的集散中心,人流密度大,运营时间长,其建筑用地、建筑规模、建筑工程量往往十分巨大,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也远远高于一般公共建筑。航站楼与其他建筑类型一样,同样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普遍性规律。民航总局所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型和人性化服务”绿色机场的要求,对于航站楼来讲,在基本性质和内容上与绿色建筑的普适性定义是一致的,同时由于航站楼功能和使用等特点,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也会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绿色技术在航站楼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绿色技术;航站楼设计;应用实践

1、前言

航站楼建筑具有体量空间巨大,功能需求优先、舒适度要求高、节能设计难的特点,国内目前只有少数新建机场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新建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位于广州花都白云国际机场T1航站楼以北,包括面积为63.44ha的航站楼及面积为22.2ha的交通中心及停车楼,航站楼建筑高度43.8m,交通中心及停车楼建筑高度12.95m。该项目作为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体现着整合区域交通、集约城市空间、打造城市节点、贯彻绿色生态,落实环境品质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针对绿色建筑设计,分别从绿色机场设计理念、项目定位影响下的设计目标,航站楼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等方面,讨论航站楼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并结合T2项目的设计内容讨论分析。

2、基于地域适应性与全专业技术系统整体性的绿建设计策略

2.1以场地高绿化率实现建筑与环境统一,构筑绿色机场的生态印象

机场因其功能优先的特征,空侧场地大部分为机坪与地面保障车辆通行车道等硬质地面。根据《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13)关于机场净空障碍物的相关要求,机场空侧场地不宜种植乔木、灌木等绿化。而岭南温暖潮湿的气候便于绿化生长,高绿化率也成为岭南的重要环境特征之一。为迎合这一地域特征,本次T2设计中充分利用航站楼路侧室外场地,在航站楼路侧建设围绕航站楼、交通中心及进出港高架路的大面积绿地。其中航站楼路侧建筑外边线至路侧贵宾车道边、货运车道及内部办公车道边种植大面积草坪及乔木;交通中心建筑外边线至室外通行道路之间以种植灌乔木,停车位采用植草混凝土砖铺地。希望通过上述设计措施尽可能的提高场地绿地率,以构筑绿色机场花草环绕、绿树成荫的生态印象。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达到40.16%。

2.2建立立体绿化系统,营造绿色机场完整的绿色空间

广州市年平均风速在2m/s左右,风力资源不够丰富。航站楼主楼南北向进深为250m,旅客办票区、特别是联检区域位于纵身较大、立面自然采光被大大削弱、通风条件较差的内部区域,设计考虑上述核心区域的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及旅客的景观感受,在联检区域北侧设置可供旅客休憩的中庭花园,在改善建筑用能效率和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将航站楼主楼与北指廊各主要空间联系在一起,形成连贯统一的空间序列,构成清晰的方向感和导向性,成为一大建筑空间特色。

交通中心立体绿化设计。交通中心为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其主要功能为交通换乘及停放车辆。由于其位于T2航站楼前方,起着T2航站区门户形象的作用,设计充分考虑其布局与结构特点,屋顶设置屋顶绿化,立面外墙设置层次丰富的墙面绿化,形成完整的立体绿化系统,营造完整的绿色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广州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数均充足,年总辐射量一般平均在4400~5000MJ/m2·a,全年日照总数为1770~1940小时。充足的太阳辐射和日照为太阳能的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T2航站楼的计时旅馆、头等舱及商务舱区域采用太阳能加热泵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用量占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72%;航站楼安检大厅上方金属屋面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大大减少了航站楼电、煤、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起到了节能和绿色环保的作用。

2.4全专业技术系统整体性统筹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外环境设计

在T2的绿色建筑设计中,我们坚持认为它并不是一个游离于建筑之外或是强加于建筑的独立系统。“绿色”是一种潜在的设计意识与设计原则,涉及所有专业的设计内容,融合在建筑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细节当中,水乳交融而不可分离。为此,我们提出以全专业技术系统整体性设计的理念去进行绿色设计,力图使绿色设计成为一种自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行为,生于建筑而又长于建筑。

全专业技术系统整体性设计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专业内部各系统的分解与整合;二是各专业之间各系统的协调、组织与整合。我们针对各方面各系统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推导出相关绿建设计策略。绿色设计是基于场地分析的性能化设计。节约用地并保持地面的可呼吸性是节地设计的核心内容。设计统筹市政、建筑、园林景观等专业对室外场地进行布局,协调建筑出入口、优化道桥布置,尽量紧凑的安排建设用地以规划绿地用地,室外停车场和人行道路用植草混凝土砖、透水沥青等透水性铺装,保证建设用地能顺利接地气。

绿色设计是基于节能设计的性能化设计。建筑本体节能与设备节能是本次设计重点关注的内容。航站楼空间体量巨大,维护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与设备选型是建筑节能的关键。设计采用CFD流体力学软件和光环境分析软件对建筑平面设计和玻璃幕墙可开启位置及面积进行确定,通过节能计算对屋面材料与构造进行优化。采用动态能耗模拟软件DeST和Daysim照明能耗模拟软件对建筑全年空调采暖能耗和照明能耗进行分析。在航站楼东向与西向玻璃幕墙设置可调节外遮阳装置,实现采光和遮阳的一体化设计。办公室及贵宾室的新排风采用热泵式热回收型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大空间区域均设置空调机房,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建筑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采用高效率照明灯具。

绿色设计是基于室内外环境分析的性能化设计。航站楼建筑因功能复杂、场地特殊,其室内外环境的组成因素是多方面、多专业、多系统的。设计采用CFD流体力学分析软件Phoenics对项目现有设计方案的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场地噪声进行模拟分析和场地绿化隔声带设计来改善建筑场地室外声环境。

结合室内视线效果与室外眩光效果选用可见光反射率在0.10~0.20之间的幕墙玻璃;室外夜景照明设计满足ANSI/ASHRAE/IESNA90.1-2007标准要求。结合空间尺度及平面功能对项目中的典型功能空间进行自然采光专项设计,航站楼旅客出发层上空屋面均匀设置采光天窗,同时采用建筑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有机结合。交通中心地下停车场设置采光井改善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通过对建筑方案进行室内外风环境模拟,优化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朝向。

3、结语

机场作为地域的门户,航站楼建筑具有标志性。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其体量巨大,空间变化丰富的特点,往往采用玻璃幕墙、金属屋面(采光天窗)作为建筑的外围护结构。然而在保证亮丽外表、旅客视线通透、实现自然采光的同时,内部空调能耗、电气能耗也随之加大。实用与美观一直是我国建筑界的口号,如何在建筑标志性与绿色节能之间实现平衡是困扰本项目绿建设计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瞿燕.绿色机场中被动式设计技术的应用方法研究[J].建筑技术,2015,07:656~660.

[2]柳澎,黄季宜,晏庆模.航站楼绿色设计[J].建筑创作,2015,03:179~201+5.

[3]柳澎.从昆明新机场航站楼看绿色航站楼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J].建筑创作,2012,06:66~77.

论文作者:杨志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  ;  ;  ;  ;  ;  ;  ;  

绿色技术在航站楼设计中的应用实践论文_杨志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