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与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与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新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我们所研究的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世界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对比,以及它们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基础是各国或集团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达到的规模,以及经济增长潜力。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断变动的,所以世界经济格局必然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外贸依存度在97年达到35%(注:《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使我国面临许多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因此理性地认识与把握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趋势,清晰地了解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条件,对于我们制定恰当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回顾

1.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美国和苏联两强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这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两极格局由雅尔塔协定得到肯定,美国和苏联双方也通过雅尔塔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各自的地位。美国在1949年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为与之相抗衡,苏联于1955年组建了华沙条约集团。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对抗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尖锐对立。

两极格局客观上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下,世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美苏两国在经济上给予自己的盟友大量的经济援助,对于这些国家恢复战争创伤,发展国内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为争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美苏还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外战后建立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对统一国际经济秩序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2.两极格局的解体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军备竞赛的同时也展开了经济上的竞赛。应该说苏联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了许多管理国民经济的经验,再加上本国资源丰富,又有效地在经互会各国内部展开了分工,所以苏联经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前,还是比较成功的,在经济上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到八十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国的60%。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面临重重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对此,制度经济学有详细的分析。其次,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追加投入,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第三是苏联经济结构失衡,苏联将国内的大量资源投入军事工业和重化工业,导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满情绪激增。日积月累终于爆发了政治危机。从1989 年6 月波兰全国大选原执政党彻底失败开始, 到1990年10月3日东西两德正式宣布合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 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如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下。1991年苏联爆发“8·19事变”,其后苏联解体。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就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过战后一、二十年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力明显上升,且经济增长速度大多高于美国。虽然单个西欧国家的实力与美国相比还非常弱小,但是作为一个经济集团,总体已经与美国大体相当了。

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

(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

国家国民生产总值 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

美国 38.0 37.8 15.2 15.6

日本 7.7

9.5 6.9

5.2

联邦德国7.3 10.1 12.2 14.6

法国 5.8

6.5

6.4 5.4

英国 4.6

5.4

6.9 3.0

意大利 3.6

3.6

4.7 5.8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年鉴》1971 年;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79年附表

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美国实力相对衰弱,日本经济加速崛起,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

八十年代这种多极化趋势更为明显。八十年代,美国已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唯一大国,不少工业国家的生活水平已接近美国。美国也不再是最新技术产品的唯一供应者,虽然美国仍拥有世界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但是新技术常常在日本等国家得到更快的应用。在有些技术领域,美国不再居于垄断地位,例如在航空航天业,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和空中客车就是直接与美国相竞争的。

八十年代的日本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巨人。199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占世界的10.36%,自1988 年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整个八十年代下半期,由世界经济论坛计算的各国竞争力比较中, 日本均列第一。199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80亿美元,超过英国, 成为世界上对外投资流量最大的国家。

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西欧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在不断上升。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西欧各国普遍地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西欧经济重现活力,1988年欧共体12国平均增长率为3.8%,1989年为3.4%。一体化是西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得到加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即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全球以前,多数人认为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世界经济将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中心的出现和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争夺是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最重要的表现。同时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也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上升到美国的水平,届时中国将成为一个“地区主导大国”。世界银行认为“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已经取得了历史上从未取得过的成就,经济有了快速、稳定的发展。未来的二十年可望取得同样的成绩。”“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将掌握机遇,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羁绊,完成世界史上最令人瞩目的经济变革。 ”(注: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1997)

三、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

1.单极化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直到97年,多极化的观点始终作为主流的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预测。但是97、98、99三年中发生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俄罗斯经济危机、巴西货币危机打破了这些后起之秀的参与世界经济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厢情愿。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全球几乎是同一个声音:二十一世纪是亚太的世纪。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从太平洋回到了大西洋。1999年2月8日的《商业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将会是大西洋世纪吗?”“21世纪曾被认为是太平洋的世纪。现在由于美国和欧洲对全球增长和商业的强大冲击力,又在形成一个新的大西洋经济。”(注:The Atlantic Century?,Business Week,February 8,1999)重提大西洋经济后仅一个月,《商业周刊》上又有文章认为所谓大西洋经济也仅仅是美国经济,因为“欧洲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引擎正在减速。”“由于日本在八年前泡沫破裂以后经济一直低迷,鲁宾(美国财政部长)和格林斯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原指望欧洲能够分担领导全球经济重回健康之路的重任,增加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和提供资本投资。但是由于英国和德国在98年四季度经济仅增长了0.4%,法国工业生产在12月份大幅下降,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昆兰认为:‘最令他们(鲁宾和格林斯潘)感到害怕的是美国成了最后一个没有倒掉的经济。’”(注:Grow,Team,Grow,Business Week,March 8,1999)

东南亚金融危机确实是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转折。在97年以前,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东南亚、中国、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西方称之为新兴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俄罗斯,再蔓延至拉美以后,情况发生了逆转,经济重心又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国家,回到核心国家。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乔治·索罗斯在1998年11月出版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书中对于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经济重心从东亚、俄罗斯、拉美等新兴市场转移至美国的原因作了论述。(注:乔治·索罗斯,《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一期)索罗斯认为全球经济体系的特色不仅是自由贸易,还包括资金的自由流动。这个体系对全球金融资本很有利,因为它可以自由地选择去向,这促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可以把世界经济体系看作是一个巨型的循环系统,它把资金吸进位居系统中心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之后,再以信贷或投资组合的方式直接输送到边缘地带,或间接地通过跨国公司输往外地。1997年7月泰国爆发危机以前,这个中心不断吸入和输出资金,金融市场日益壮大和重要。边缘地带的国家只要开放资金市场,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资金供应,全球各地经济繁荣,新兴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会更好。1994年,流入美国各共同基金的钱有一半以上又投入了新兴市场上的投资基金。亚洲金融危机扭转了资金流向,资金开始从边缘地带回流。1996年流入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为1960亿美元,而到1997年只有390亿美元了。(注: The Atlantic Century?,Business Week,February 8,1999)资金回流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有利的,美国从两方面得到了好处,一方面廉价的进口商品使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受到遏制,另一方面股市则不断创新高。

年 份美国公司从欧洲吸 欧洲公司从美国吸 净流入新兴市场的

引的资金 引的资金资金

95 3035

125

96 3045

196

97 4040

120

98 80

17039

(表中资金的单位为:亿美元)

美国在八十年代初调整了研究开发的方向,全力发展高科技。特别是1983年里根政府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对于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尤为深远。“星球大战”计划原本是冷战的产物,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它导致了九十年代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长期优势。“星球大战”计划促进了通用技术的开发,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刺激了计算机、通讯等新的支柱产业的形成。美国经济从1991年4 月开始摆脱衰退,到1999年6月已经持续增长了98个月了, 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亚欧大陆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更是显示了美国经济为世界经济之首。

美国199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4335亿美元, 约相当于第二位的日本(51492亿美元)和第三位的德国(23646亿美元)相加之和。(注:世界银行《1998年全球经济发展指数报告》)美国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经济增长速度超出欧盟和日本。1998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4.9%,相比之下,日本9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负的2.9%。(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1999-2000年太平洋经济展望报告》)英国和德国在9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0.4%。 世界经济的单极化趋势不仅是因为美国在经济总量上的绝对优势,还因为美国经济对世界各国经济有巨大影响力。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1997年美国进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日本、中国、东南亚等国目前普遍内需不足,急需增加出口以带动国内经济,由于美国有这样的一个市场,美国可以对东亚甚至欧盟的国内经济政策横加干涉。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正在形成金融霸权。(注:李永胜:《论金融霸权及其防范——陈观烈教授呼叶警惕世界金融霸权的启示》,《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2期)据估计,全世界现有短期投机资本(热钱)1.52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由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存在,又加速了短期投机资本的膨胀。投机资本的流动已经超出了实物经济的限制,导致世界性的金融霸权。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经济结构失衡,但是金融霸权的存在大大加剧了危机的危害性。从地缘的角度来看,美国面对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隔洋与全球经济的另外两大体系相望,与东亚有亚太经合组织(APEC),欧盟又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同时又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正处于谈判期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作为其后院。其地缘条件得天独厚,使其影响力能达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

国家或地区

实际GDP增长率(%)

年 份 1995

1996

1997 1998(注)

世界总计 3.7

4.14.12.2

先进经济体 2.5

2.73.12.0

美国

2.0

2.83.93.6

日本

1.4

3.50.8

-2.8

德国

1.9

1.42.22.6

法国

2.2

1.52.33.0

英国

2.7

2.33.42.6

注:为预测数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10月, 1998年5、10月

2.世界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另一趋势。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称之为经济全球化。(注:伍贻康:《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跨国生产三个方面。

国际贸易是首先达成全球范围内多边协议的一个领域, 特别是WTO的建立,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制度化的阶段。WTO 的规则和制度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统一制度和规则,保证了全球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另外,在世贸组织登记的区域性贸易协定已有109个。根据世界银行1996 年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时间内,世界贸易额在世界各国GDP 中所占比重的增长率是前一个十年的3倍。世界商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70年代的10%上升到1992年的15.5%。九十年代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经济增长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7年全球国际贸易总额为67470亿美元(世界GDP总额为29502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3%(世界GDP增长速度为4.1%)。国际贸易已经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例如目前已有近60个国家签署了电信自由化协议,承诺在2000年1月1日以前取消200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又以国际市场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一国很难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

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又推进了国际金融的发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速,全球化的资本市场已经形成。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七十年代起货币电子化速度加快,再加上金融交易衍生工具的创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总量规模急剧膨胀,资本的流动也随之加快。巨额资金流动已经远远超出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实物经济的限制。1997年全球证券发行量超过3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外汇市场上平均每天的交易额高达1.2万亿。另外目前有近1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本, 近1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当今世界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7月11日公布的数字, 到1996年全球有跨国公司7276家,子公司2.7万家,在全球共雇佣了7000 多万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二十世纪末跨国公司又兴起了合并的热潮,这更是加强了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这一轮的跨国公司合并热潮不仅仅停留在产品生产领域,已经进入了金融、通讯、航空等领域。据美国商业信息公司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兼并收购总额达12023亿美元,比1995年的2293亿美元增加了4倍多。其中仅美国一国的企业购并额就达7026亿美元。巨型跨国公司构建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使得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跨国公司之间竞争的加剧,又迫使它们强化国际分工,维持竞争优势。当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引擎。

经济全球化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市场化,其二是信息化。全球化首先要求的是经济体制上的同一。在冷战结束以前,世界经济客观上分裂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市场经济在全球迅速推广。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同时中国等其它五十几个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冷战结束后,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经济全球化是难以实现的,市场经济再发展也只是不完整的全球经济。接替鲁宾出任美国财政部长的萨默斯曾说:“将来,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们视为最突出的事件也许不是两个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束。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也许是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注:劳伦斯·萨默斯1995年11月1日在国家安全企业经理协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经济全球化除了市场化的制度条件以外,还要以信息化为技术条件。信息技术不仅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引擎,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将世界经济联结为一个覆盖全球的网络。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的各部分之间的距离,覆盖全球的电脑网络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业务。另外,信息技术还推动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技术革新和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

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的,事实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经济全球化同样也是如此。世界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称,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但对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可能利少弊多。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直接与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竞争,由于起点不同,竞争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公平的,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度完全是按照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的标准制订的,所以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化。(注:唐任伍:《“全球化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24%,但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了55%,全球贸易的四分之三是用美元结算的。这使得美国能够通过国际收支赤字来输出美元,为世界提供交易手段和清偿工具。由于美元的这种独特的国际地位,导致其他国家的货币如果不是国际货币的话,那么所谓外汇市场的自由化也就是本币的美元化。金融领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规则、制度基本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金融监管制度的翻版。这些组织不仅在规则上照搬美国,而且在实际运行上受制于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宗融资需要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这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象是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言人。提出“日本可以说不”的石原慎一郎称:本质上受制于美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是为了保护美国财政的一张处方而已。(注:石原慎一郎:《新亚洲攘夷论》,《文艺春秋》月刊1998年8月号)事实上当亚洲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急需国际援助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援助为要挟,迫使亚洲国家接受美国模式。在生产领域,主要由跨国公司组成的全球化生产体系更是为美国所控制,将美国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微观主体。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在工业化以后的经济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微软公司在软件方面,美国美亚国际保险公司在保险方面,麦当劳公司在快餐方面,沃尔·马特公司在零售业方面,麦肯锡公司在管理咨询方面,如意玩具公司在玩具零售业方面,美国公司都确定了世界标准。(注:劳伦斯·萨默斯:《谈全球化和亚洲金融危机》,《洛杉矶时服》1998年5月24日)今后的一二十年中, 美国人通过全球化从全球经济中将得到巨大好处。

四、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趋势

1.单极化的现状不会有大的改变。美国是这一轮新经济周期主导国家,它垄断着这个经济周期的主导产业。从目前的经济实力上看,美国仍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居领先地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开始了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的信息革命,这使得美国率先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在由汽车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中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它国家尚无实力与美国在这方面进行竞争。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一时难以调整其产业结构,以充足的资源投入到信息技术产业中,当然这种转变趋势将会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欧洲、中国、日本等大国的GDP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会有较大增长, 所占份额会相当于美国的份额,同美国形成激烈竞争局面。但是,根据美国经济周期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预测,到2010年时,美国的GDP仍会占到全球的15%左右。 以美国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形成了它主导下的世界产业结构,就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仍是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一极的现状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2.经济大国之间的协作进一步加强,但后进国家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由于欧、日、中、俄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上的战略调整,及已经具有的优势,在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世界市场竞争时与美国展开垂直分工,但在欧、日、中、俄、印度之间,则会形成水平分工。这种生产会引发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将取决于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垂直分工中谁更具有比较优势,谁的优势更强,谁就会率先完成向新产业的转移,在新的经济周期中得到更快的发展。

3.各国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留汽车、机械、家电等传统产品的生产,这些产业的竞争则主要取决于成本竞争。在新世纪之初,这种竞争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从总体上看,这种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4.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不会有大的改变。到目前为止的世界经济秩序,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如IMF、WTO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够公平,虽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运动,但新秩序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所以不会有大的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这个世界经济格局。北约1999年对南联盟的轰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总之,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美国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亚洲经济逐步好转,但日本和东亚经济将转入“次高速”增长区间。据日本《日本经济新闻》进行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将在2025年超过日本经济,未来世纪的经济强国将是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

标签:;  ;  ;  ;  ;  ;  ;  ;  

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与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