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史诗“阿尔卡莱克”中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_艺术论文

论哈萨克史诗“阿尔卡莱克”中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_艺术论文

论哈萨克史诗《英雄阿尔卡勒克》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萨克论文,现实主义论文,阿尔论文,史诗论文,魅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阿尔卡勒克》是一部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了200 余年的哈萨克英雄史诗。这是一部很有现实主义特色的杰作。全诗共24 节, 译成汉文2169行,作品以18世纪末期即我国清代乾隆年间发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统治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为背景,揭露了反动统治者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勾结残害劳动人民的罪恶行径,塑造了以阿尔卡勒克为代表的一系列代表人民利益的英雄人物形象。史诗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刻画人物,描写战斗场面,有声有色,惊心动魄,很有艺术魅力,尤其是阿尔卡勒克那种为贫苦牧民利益而嫉恶如仇、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英雄阿尔卡勒克》中,塑造的哈萨克英雄阿尔卡勒克。不像其他一些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或者本身是神,或者是神的转世,或者是神相通为友,或者受神相助。在他们的英雄业绩中,“神”的色彩浓,因而与人的生活的距离就远一些。阿尔卡勒克不同,他的出身、学艺、为贫苦牧民利益斗争、对反动统治者的反抗等一举一动,无不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当然,从客观上来说,这与史诗产生于近代有关,史诗的作者、传唱者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尊重现实,从现实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现实。这是这部英雄史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首先,作者赋予英雄极为平凡的身世。他虽出身于一个勇将之家,但年仅8岁时,父亲便辞世了。他那贪婪、阴险、狠毒、 臭名远扬的伯父波勒拜巴依假装慈悲,收养了他,于是他变成了伯父家的小羊倌。当小羊倌贪玩让羔羊与母羊合了群,小羊吃了母羊的奶时,伯父竟暴跳如雷,用皮鞭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母亲看到儿子遭受毒打,只能坐在毡房内悄悄地流泪。后来伯父让他去放牧一群大羊,他不得不起早贪黑,睡不好,吃不饱,这对于一个正应该上学读书,对母亲撒娇的少年来说实在太不公平,太残酷了,他越想越气,怒火胸中燃,于是便痛斥抽打头羊,“揪着山羊的胡子把它们拴在树上”,“把四只头羊狠命地收拾了一顿”。他终于不堪忍受压迫而远走他乡。史诗的这些情节生动极了,不仅把英雄的身世和盘托给了读者,也把一个幼稚小孩的反抗精神写得活灵活现。他还太小,没有实力与巴依直接对抗,便拿巴依的头羊来出气,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在残酷的压迫面前不屈服,不认命,不逆来顺受的少年英雄写得有声有色。

再看英雄的成长。阿尔卡勒克长到15岁的时候,就勇猛得像一团熊熊烈火,兵器娴熟、箭术高超,比起武来,任何人也近不了他的身旁,在战场上更是威风凛凛,最强大的敌人也被吓得胆颤心惊。他这么高强的武艺,并不是天赋神授,而是从“艰辛的经历”中“磨练”出来的,“是从小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四处求师学艺”得来的。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的道路充满了千难万险,王公贵族常驱使蒙哈两族人民打仗,“灾难会瞬间降临在穷人的头上”。英雄正是一步一步在艰难曲折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在史诗中,作者赋予阿尔卡勒克一种不屈的反抗性格,而这种性格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作者总是把他放在现实矛盾冲突的旋涡中来塑造。在那个年代,民族之间、部落之间的冲突实质上都是上层领导集团之间的利害之争,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贫苦牧民来说,无论统治者谁胜谁负,得到的都只有灾难。“这残酷的环境使年青的阿尔卡勒克迅速成熟,他像那翱翔在高空的山鹰,用犀利的目光看透了当时的现实。每当他看到欺压穷人的残暴行径,英雄心中反抗的怒火更加炽烈”。他目光犀利,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他经过反复磨炼,练就了一身高强武艺,在草原上名声远播,部落首领阿吉公怕他“像脱彊的马不听使唤”,无法驾驭,想收买他,派人把他叫进宫帐,甜言蜜语劝英雄作他的亲随。英雄“没听完鬼话就气得走出宫帐”,“拒绝给阿吉公充当帮凶”。本民族反动首领召唤劝说他,是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角度出发,很有迷惑力,一般人很容易上当受骗,阿尔卡勒克却不为阿吉公的假言巧语迷惑,连他的伯父与他都不讲任何亲情关系,只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难道阿吉公还能对他格外开恩吗?

英雄爱骏马,阿吉公有一匹青鬃马,跑起来四蹄生风,耐力持久能跑遥远的途程,“还能像天空中的飞鸟一样,纵身跃过沟壑和山岭。你骑上它从早跑到晚,它也不会让扬起的尘土落上身”,“赛马时曾把无数人撂在后面取得优胜”。这匹马在五岁时由阿尔卡勒克驯服,他非常喜欢这匹马,但阿吉公却把它送给了色衣勒汗。阿尔卡勒克想骑这匹马,阿吉公的条件是:“你只要甘心作我的随从,马还是可以由你来骑”。这样的条件如果对某些趋炎附势的人来说,也许是求之不得的,阿尔卡勒克却断然拒绝了。史诗的作者安排这样的情节,对于突出英雄的不屈性格是很有表现力的。一匹好马能使英雄如虎添翼,是不是接受阿吉公的条件,是对英雄的人格的严峻考验。后来当阿尔卡勒克和他的战友们打败了蒙古族达来王的入侵,夺回了被劫的马匹胜利归来,未先去阿吉公那里回禀,引起阿吉公的强烈不满,要对英雄们严惩,阿尔卡勒克却对阿吉公嗤之以鼻。这也是情理中的事,符合英雄的性格。当阿吉公让人分发夺回的马匹,每个达官贵人都分得了5匹, 穷人失去的马匹却得不到报偿时,阿尔卡勒克更是挺身而出,与之抗争,“他若不能平等对待我们贫苦百姓,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不答应”。公开向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挑战。阿吉公对此十分气恼,而又暂时敷衍,寻机报复。这也是双方性格的必然反映。

阿吉公利用举行誓师盛宴的名义,把百姓和英雄骗到宫帐附近,宣称宴罢要向达来王报仇雪恨,并举行阿肯弹唱、赛马叼羊等活动,在宴会上还假惺惺让阿尔卡勒克坐在自己的右首。英雄和百姓毫无戒备地沉浸在盛宴的欢乐中。阴险毒辣、狡诈凶残的阿吉公便出卖了英雄,他极为秘密地与达来王勾结,趁举行盛宴之机让达来王派强大的军队来,阿尔卡勒克和战友居拜、里亚克、吐亚克、色依腾都落入了敌人的罗网。杜尔伯特人用牛皮缝制了箍身皮筒,“把五个勇士一个一个装进只露出头来”,将他们分别绑在三峰骆驼上押回去。

英雄成了阶下囚。作者选择了这样的情节,既使作品更符合生活逻辑,也使阿尔卡勒克的性格更有特点。在这样的处境下,英雄还是没有屈服,他“身上戴着镣铐捆着绳索”,“义正词严骂得阿吉公哑口无言”,“你这披着珍贵大衣的禽兽”,“你这部落的罪人,你这个哈萨克族的坏种……”真是把阿吉公骂得狗血喷头。在被押解的路途中,杜尔伯特人蒙上英雄们的头,不给他们吃喝,英雄便大声怒吼,敌人威胁他,“再喊,我要用沙子把你的嘴填满”。英雄没被威胁吓倒,终于使杜尔伯特人让步,给英雄们去掉蒙头布,供应饮食。后来,在蒙古族英雄巴尔登加甫的女友巴娃赛娜帮助下,阿尔卡勒克从达来王的监狱中逃出,更是暗暗下定决心,要骑着战马,冲进阿吉公的白色宫帐,用毒汁浸过的战刀,用力向阿吉公猛砍;用锐利的长枪,把阿吉公的心脏戳穿。“他发誓要除了仇人阿吉公,决不和他同生在一个世界上。”他与阿吉公誓不两立。

阿尔卡勒克的不屈反抗性格是突出的,他一系列的不屈反抗行为与他的性格完全吻合,这就使史诗艺术上更打动人,更显示出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

史诗还把阿尔卡勒克塑造成一个对劳苦大众、贫穷弱者无限忠诚的英雄。如果英雄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就必然削弱英雄形象的思想力量与艺术力量。

早在少年时代,英雄就有着一颗同情贫苦人民的心,在他给波坎西放羊时,看到:“从远处走来一个行人,步履艰难地背着沉重的行装”,“当即把马送给了他”。宁愿自己步行吃苦,把赖以代步的老马送给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几年之后,他成为名震遐迩的英雄,而他“在家时你对乡亲总是笑容满面,对坏事如同对仇敌一般。每当乡亲邻居发生纠葛,你出色的调解使他们重新和好”。他虽身为英雄,并不因此而看不起周围乡亲,他的心和贫苦百姓连在一起,连邻里纠纷之类的小事,也放在心上,至于乡亲们利益受到损害,则从不袖手旁观。当蒙古族达来王入侵,在哈萨克地区烧杀抢掠,他的朋友把“万恶的敌人侵犯了我们的穷苦乡亲”的消息告诉他时,他“气得浑身发抖,胸中燃烧的怒火直冲头顶”,“变得像头暴怒的雄狮”。史诗中的这些描写,都是生活常情,把英雄放在群众之中,让他的感情与穷苦百姓息息相通,英雄便更令人亲近。因为他是“百姓命运的支柱”,“保卫百姓的英雄”,为了穷苦乡亲,他毅然出征,追击敌人,夺回马群。当阿吉公把夺回的马匹只分给达官贵人时,他愤然而起,坚持把马分给贫苦百姓,为此他得罪了阿吉公,阿吉公勾结达来王把英雄们一网打尽,但英雄并不后悔,正如他的妻子玛克巴丽所云:“你原是为百姓而生的英雄,你一心要使百姓过上美好的日子”。就在敌人把他和战友绑在骆驼上要离别乡亲和故土时,他仍只恨“我还没有来得及使出全部武艺,用完我的全部力量,为穷苦百姓报仇雪恨,却被阿吉公暗中出卖”。史诗总是把英雄放在现实矛盾中来展示其对穷苦人民的深情厚意,就是在他逃出达来王的监狱,从巴尔登加甫的寓所回家的路途上抒发自己对阿吉公的深仇大恨时,还念念不忘穷苦乡亲:“我要用白色的战刀将拴马的‘节勒’砍断,把他抢来的马群,我要一匹不留地全部赶散。把他掠来的财产,我要一点不剩的全部给穷人分完”。他的一举一动总是与穷苦乡亲的利益息息相关,他的英雄业绩大多是在为保卫人民利益而建立的。

英雄热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英雄也有着特殊感情。当阿尔卡勒克从达来王监狱“平安地回来了,男女老少都高兴得喜泪盈眶”,“他们决心用生命去保卫阿尔卡勒克”,这是人民对英雄的衷心回报。通过这些真实描写,史诗把英雄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人们读着作品,能深切体会到英雄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人,英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有体温,英雄和贫苦牧民心心相连,这也是作品现实主义魅力所在。

在这部英雄史诗中,作者安排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让阿尔卡勒克在激烈的战斗中展示自己的英雄本色。这些战斗场面的描写,都给人以纪实的感觉,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英雄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善战,有勇有谋,实实在在,没有什么神秘色彩,让人感觉,英雄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每一次战斗他都奋勇当先,奋力作战,不怕牺牲。他说:“害怕敌人是勇士的耻辱,胆小鬼眼里一个敌人会变成一双”。他总是凭自己的实力战胜敌人,没有任何虚幻的成分,这也是作品中现实主义艺术魅力的源泉。在追击达来王劫去的马群的战斗中,他们本可以乘杜尔伯特人未曾防备出其不意地打乱敌人的阵脚,夺取胜利,他却认为这样做是“窃贼的伎俩”,干脆大白天行动让人没有话讲。第二天他们白天出战,以少胜多,夺回了马群。在回赶夺回的马群的路途上,因卡拉额尔齐斯河挡住去路,且值“愤怒的洪水好似猛兽窜下山冈,浊浪滔天凶猛异常”的时间,阿尔卡勒克独自一人骑上光背马下河探路,在汹涌的洪水中钻波穿浪,渡过了河。

过河之后,发现了来追击的15个敌人,英雄说:“追击我们的敌人不比一般,我们不能全体出战死拼硬干”。他让四位伙伴隐藏起来,赶着马群飞速向前,自己一人暴露把敌人吸引,单枪匹马与一个勇猛而身材魁梧的敌人(达来王弟弟)作战。这个敌人非同寻常:“他身上刀盾箭矛一应俱全,/铁制的盔甲闪闪发光。/锅一样的大头扣在双肩上边,/毛绳般长的头发盘在脑后,/脸色像雄骆驼发情时阴森凶险,/洪亮的嗓门犹如雷鸣。/他把巨大的硬弓拉得像满月,/疾飞的箭从阿尔卡勒克的腋下穿过”。在如此凶狠的敌人面前,英雄却“机灵地隐藏在红柳后面,/当鲁莽的敌人冲到跟前,/便把锐利的长枪刺进他的心间”。前面我们看到他不偷袭敌人,这里他却伏击了对方,而且他单枪匹马对付敌人。这样的安排,英雄战胜敌人,既凭实力,也用智谋,没有任何侥幸因素。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勇有谋,处处以身作则,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把安全留给伙伴,把危险留给自己,显示出完善的人格力量。

在英雄对待个人安危上,还应论及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苟且,如他被阿吉公与达来王相互勾结阴谋陷害而被俘时,斯德克以给他们饯行为理由,把勇士们保释到家中,斯德克让他逃走,并杀出一条道路送他出去。这是一个逃出魔掌的好机会,英雄却说:“我不能照你的话去做,要是我逃走,他们将把你杀害”。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英雄舍生取义,把生存留给朋友,这种高风亮节,光焰永照不灭。

后来,在与蒙古族英雄巴尔登加甫一起反抗阿吉公与达来王的阴谋勾结、残酷迫害、疯狂镇压的战场上也一样,总是一条枪东奔西突,英勇奋战,任何时候,在任何艰难危险的战况下,他都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真刀真枪,杀得敌人人仰马翻。在“最后的战斗中”,敌人的气焰十分嚣张,人喊马嘶,兵器闪动,但英雄毫无畏惧,备好自己心爱的青鬃马,率领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出战,大家以一当十,一场恶战,使达来王的军队损失惨重。当巴尔登加甫亲自杀死了达来王的弟弟道尔吉后身陷重围时,阿尔卡勒克愤怒地高呼着口号扑向敌群,杀出条血路掩护伙伴冲出重围。当巴尔登加甫多处负伤昏迷过去时,他又亲自出阵高喊“决斗”独自一人冲入敌阵,使一片片敌人倒在血泊之中。当巴尔登加甫牺牲,巴娃赛娜为给丈夫报仇也英雄牺牲时,他带领人马冲出重围。黑夜,他带着朋友的遗体进入沙吾尔山中,举行告别安葬仪式。天亮时,敌人狂呼乱叫着发起进攻,疯狂地向英雄乱砍乱刺,结果还是被英雄一个个砍下马背。敌人放出排箭,英雄的黑骏马中箭倒下了,英雄也已多处负伤,但仍率领人马多次杀入敌阵,把敌人挡在谷外未能前进一步。到了太阳落山天色发黑时,流血过多的阿尔卡勒克终于昏倒在地,失去知觉,后半夜逐渐苏醒。听到呐喊声挺身站起。他的朋友斯德克恳求他不要亲自出战,由自己代之与敌人交锋。他怕斯德克没有上过战场会吃亏败阵,仍坚持亲自出马。与伤痛搏斗了一夜的他,天亮又毅然带伤跨上青鬃马,举起长枪大刀上阵了。新的一天战斗更加激烈,敌人人多势众,又加强了进攻,他们把青鬃马当目标投滚石,放排箭,青鬃马中箭而死,英雄也栽倒在地昏迷不醒,壮烈地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山川为之动容,云天为之雨泣。

史诗这一系列战斗场面的安排与描绘,都那么有声有色,惊心动魄,这对英雄形象的塑造,无疑都是十分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因为每一场战斗,都是人与人的格斗,是刀对刀、枪对枪的厮杀,没有神的色彩,没有非人力因素的加入,这可以说是这部史诗采用现实主义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部史诗的艺术魅力还与其选择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使用了贴近哈萨克生活的语言有关。

史诗反映的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生活,作品中所使用的哈萨克、蒙古族的部落名称、地名、山川河流的名称都是真实的,如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都是清代卫拉特蒙古族的重要部落名称。额尔齐斯河、库额尔齐斯河、卡拉额尔齐斯河,都是阿勒泰地区的重要河流名称,库额尔齐斯河、卡拉额尔齐斯河是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支流。卓沙、卡拉沙吾尔、上阿尔泰、可可托海等都是阿勒泰地区所属的真实地名,阿尔泰山、沙吾尔山等也都是阿勒泰地区的大山。这些名称的运用,增强了英雄史诗的地域感与亲切感。还有史诗所写的战场、行军路线,也都可实地找到,这都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

史诗的语言,贴近哈萨克人的生活,采用了许多与哈萨克人生活直接有关的比喻,颇给人以特殊的意味,如对阿尔卡勒克的肖像描写:“英雄的身材长得与众不同,/宽大的前额,似火的眼睛,/锅一样大的头上长着马蹬子大的耳朵,/浓密的双眉横着宽阔的眉心,/粗壮的脖子和宽厚的双肩像座毡房,/健壮的胸脯像巍峨的山峰”。这中间,耳朵用马蹬子来比喻形容,脖子与双肩用毡房来比喻形容,不但取喻形象奇特,而且从哈萨克人生活出发,艺术上另有风味。又如英雄们在作战时,总是高喊着“加尼别克”的名字冲锋陷阵,而不是乞求于神灵相助。加尼别克是哈萨克民族凯采部落的前辈英雄,用本部落前辈英雄的名字作口号来鼓舞士气,比乞求真主、乞求神灵要真实亲切有力得多。因为真主与神灵都是虚幻的,加尼别克则是客观存在过的,所以更令人信服。还有,杜尔伯特人在押解五位英雄时,缝制牛皮箍身皮筒来拘禁五位英雄,把他们绑在骆驼上,也是别出心裁的安排,且是从哈萨克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很有特色。所以,我们今天读着这部英雄史诗,仍然被作品的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征服,被阿尔卡勒克的英雄主义精神所打动,所鼓舞。作品中英雄人物那种善于识别真善美、对敌人嫉恶如仇,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人格力量和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仍然是我们学习的一面镜子。

标签:;  ;  ;  

论哈萨克史诗“阿尔卡莱克”中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