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清谈看阮籍的穷途之哭论文_徐晓飞

从魏晋清谈看阮籍的穷途之哭论文_徐晓飞

(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摘要:魏晋时期阮籍的著名事迹在《晋书阮籍传》中记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而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当属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句:“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天很多人都在羡慕魏晋时期士人的逍遥隐逸,但常常忽略了他们在逍遥洒脱的背后也有着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无奈和挣扎。阮籍的穷途之哭在研究魏晋时期文人思想以及魏晋思想潮流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作为竹林名士的代表能够比较突出的表现当时名士的心理以及处事态度;另一方面,他作为魏晋清谈之风熏染下的个例又具有其个人独特的经历。本篇文章将从魏晋清谈的思想背景下对阮籍“穷途之哭”这一行为进行浅析。

关键词:魏晋清谈;阮籍 穷途之哭;无可奈何

一、魏晋清谈之风背后险恶的政治环境

魏晋清谈的产生发展不是偶然,首先从政治上来看,魏晋时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皇朝更迭频繁,斗争非常激烈。这一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斗争不断,血腥残暴,朝臣们朝不保夕,在野的名士也不断受到猜忌和牵连,甚至被卷入政治斗争中而被杀害。这一时期于是文人士阶层不愿意涉足政界,纷纷遁隐山林,归隐田园。世人多为人处世极其谨慎小心,大谈老庄,但极少涉及人事。所以黑暗的政治环境让名士选择谈玄论道,他们表现为一种规避心态,但空有一身抱负,不得实现,这一点以嵇康为代表归隐派尤为突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谈之风才会更加风肆虐,以至于后期出现了“清谈误国”的说法。

二、何为清谈

台湾学者唐翼明先生在他的书中讲到:“清谈是指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关于清谈的源流,钱穆先生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何晏、王弼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典午既东,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

魏晋清谈之风主要有两种派别:一种是以何晏、夏侯玄为代表的放任形骸、孤傲清高的豪放派;一种是以嵇康、刘伶为代表的服药酗酒、退隐山林的归隐派。而这一时期的清谈形式也是具有极高的审美基础的。当时的清谈在魏晋是一种贵族和知识分子独特的交往方式,他们不管是平常的个人交往还是大范围的亲朋聚会,清谈都是其主要的主题。这样流行的清谈成为了后来玄学形成的主要根基。

清谈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它使得儒释道三家合流,被很多学者比喻为西方的文艺复兴,同时魏晋时期被认为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虽然清谈也存在一些被学者诟病的不利之处,它看起来像是没有实用的智慧,正是这种“非实用智慧”给本来的中国传统的智慧拓宽了广度和深度,冲击了传统儒家经学,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有性格。

这一时期的名士,皆如阮籍一样任情放达,不拘于礼法,整日与药和酒相伴,在世人眼里更是“既醉以酒,既饱以德”的畅意潇洒的生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临吊抚琴,纵酒酣畅,放荡形骸。但是他们不羁的生活方式和超逸、自然、洒脱的精神境界,不仅让魏晋清谈在我国古代社会上看起来有些“另类”,而且也将擅长清谈的这样一批批名士推到了思想觉醒和祸害国家的两个极端的风口浪尖上。

三、魏晋清谈对阮籍人生的渗透

(一)魏晋风流——药与酒在魏晋时期的风靡

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职时的那篇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学界揭开了魏晋酒文化的面纱。在文学作品中多有看到竹林七贤饮酒作赋的逍遥场景,鲁迅先生说是“清俊”、“通脱”。

1.竹林七贤的风姿情调多表现于其饮酒上

魏晋酒文化尤其盛行。在七贤中,他们面对政局的多变和人生的无常,多是通过饮酒,来提升心境,来消解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偏执,企求臻于与道冥合、逍遥自适的超世俗之至境,这是七贤及多数士人饮酒心态的普遍写照。竹林七贤的个性,才情,出身的家世及其与世俗的牵连,都有各自的历史和生活世界,然而他们却都要面对共同的政治境遇和时代困境。《世语·任诞》有言:“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阮籍在他的《咏怀诗》诗第六十四首中讲:“临觞多哀楚,思我古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

2.五石散的风靡

(1)何为五石散

酒的谈论告一段落,与酒分不开的自然是魏晋时期独一无二的“药”。魏晋名士吃的“药”是一种用五种石头磨成粉制成的混合物——五石散。仅仅是在《隋书·经籍志》中就有记载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服散之后全身发烧,紧接着身体又会变冷,这个症状颇象轻度的疟疾。因而他们会选择穿单薄的长衫,这也就是他们经常坦胸露臂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还必须经常吃冷的东西,用凉水浇注身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定要喝热酒、“行散”。

(2)五石散在名士之间的大肆流行

最早提倡服“五石散”的人是何晏。人们最初服用五石散是在效仿道家追求长生不老,从“功效”来看。何晏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唐代孙思邈就说:“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五石散”的成分本身就比较昂贵,所以慢慢形成风气,到后来“吃不吃五石散”甚至成为区分贫富贵贱的标志了。而在以何晏为代表的这批贤士中,他们面对黑暗的政治局面,面对国家的频频战争,他们自己的无可奈何和不能作为已经让他们无法消除自己心中的愤懑,所以只能靠喝酒吃药来消弭自己,也是他们自己所说的从喝酒吃药中达到忘我的最高境界,这是“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境界。

(二)阮籍处理人际关系运用的“清谈模式”

1.醉酒装傻

司马昭想将阮籍拉拢过来,每当有司马昭派人提亲,阮籍都喝的烂醉。阮籍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成功拒婚,这和他信奉的老庄思想很是吻合。这可以说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清谈模式。

2.坦荡无畏

听说,阮籍邻家少妇有些美色,他便经常与王戎前去买酒痛饮,酒醉后便睡在卖酒的美妇身边。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有所企图,但是,阮籍从未有过丝毫的越轨行为。这个行为就像是清谈的又一个模式,坦荡无畏。

3.不顾世俗

还有一次,听说阮籍有个邻居的女儿,颇具才色,但是却未嫁而死,阮籍虽不认识这个女子的父亲或者兄弟,但是他却不顾世人得议论,只为祭奠这个被老天夺去生命的有才有貌的女子而跑到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畅然,洒脱,不顾世俗,这可以算是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又一模式。

4.不识礼节

据说,阮籍的母亲去世之后,嵇康的哥哥嵇喜来致哀,但因为嵇喜是在司马氏朝中为官的礼法之士,阮籍不顾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给了嵇喜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康带著酒、夹著琴来吊唁,他却大喜,与嵇康一起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这样的罔顾世俗,不识礼节倒成了他的又一个特点。

5.入仕不为

另据史料记载,阮籍曾经当过司马集团给他的一个官——东平太守。他骑驴上任,进了衙门便令人拆去隔墙,十几天后又骑驴离开了。后来他又主动要了一个官干,当了一名步兵校尉,其动机就是看上了步兵营中有一位厨师很会做酒,而且营中藏有美酒300斛。在两任官职期间,他也每日只是与刘伶饮酒吃肉,成天醉倒在酒乡里,从不发表任何政治见解。

阮籍的种种行为迹象表明他本人的思想已经被清谈的模式所深深地烙印了。他为了抒解心中的郁闷,弹琴长啸、放浪形骸。怀抱匡时济世之壮志,遭时不遇,有志难伸,内心彷徨,这也是他不得不醉酒、登山长啸,穷途大哭的原因。

四、总结

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由于时局的发展转变,阮籍的政治热情降温,转而寄情自然、崇尚老庄,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与其他竹林名士相比,阮籍更多了一份压抑,他常常将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苦闷、彷徨与抗争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而他的诗文,仅仅是着心中巨大能量的有限宣发,读来总有一种沉重感。

对于阮籍的穷途之哭,旁观者认为那是无法表达的无可奈何,是大苦大悲下的悲愤甚至懊恼,而当局者则认为这是释放,是不屈,是为天地为国家奋争的傲骨。这就是魏晋名士的伟大和真实又不真实的美。对阮籍的穷途之哭的浅析是让人更加敬佩和沉迷的,这的确是一个混乱又纯粹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自然会有一批行为看似怪异却有着独特魅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晋书·阮籍传.[M].中华书局,2013-02.

[2]唐翼明.魏晋清谈.[M].2002-11-01.

[3]钱穆.魏晋玄学论稿.[M].2001-93.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01.

[5]刘义庆.世说新语.[M].中华书局.2016.

[6]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7]嵇康.释私论.[M].中华书局.2014.

[8]嵇康.嵇中散集.与山巨源绝交书.[M].三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徐晓飞(1996.03-),女,山东省临沂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哲学。

论文作者:徐晓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从魏晋清谈看阮籍的穷途之哭论文_徐晓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