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能力应对能源的“困境”_石油论文

中国有能力应对能源“困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局论文,有能力论文,中国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钢铁、水泥、汽车、建筑等资源高消耗产业高速增长,导致电力、煤炭特别是石油的供求缺口剧增,能源供应出现了历史少有的全面紧绷局面。如何走出能源“困局”,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有近虑、更有远忧:中国能源“困局”的解读

“困局”一词,是最近一两年来人们对我国能源紧张形势的一种描述,其实它所包含的内容并无一致性的界定,大体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解读。

(一)国内市场能源供应紧缺,出现了“电荒”、“煤荒”、“油荒”所谓三荒,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当是持续的“电荒”。

此轮“电荒”的出现已经有近两年了,直接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特点是持续的时间长、缺电的范围大。根据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的统计数据,今年夏季到来之时,全国日用电量首次突破 6000亿度;6月29日达到6274亿度,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电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拉限电范围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国有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现象。其中,浙江、江苏、山西、河北、河南、内蒙西部基本上处于持续拉闸限电状况;京津唐、安徽、福建、上海、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在高峰时段出现拉闸限电,江西、四川、重庆在枯水期高峰时段发生拉闸限电;宁夏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限电。有专家曾认为,今年的“电荒”达到了“历史最强”的程度,表明我国电力供应短缺已经“告别局部性和季节性,成为全局性和全年性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国电力主要是由电煤等一次能源转换而来,与“电荒”相联的是,煤炭的供应与运输全面吃紧。“电荒”的背后,其实是“煤荒”。

(二)国际油价一路高涨,能源危机威胁经济正常运行。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为中国能源“困局”提供了另一种脚注。

在我国出现“电荒”的同时,今年国际石油价格也一路上涨,进入夏季后,更是不断地创出历史天价。6月底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十几美元,涨幅高达30%。8月接近每桶50美元,10月则突破55美元。让人更为担忧的是,国际油价上涨的走势很不确定。

自1993年我国出现石油净进口以来,我国“石油赤字”的加速扩大趋势不可逆转,2002年达到8100多万吨,对外依存度为32.6%,2003年接近 40%。尽管进口了大量石油,我国部分地区还是出现了部分油品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今年国际油价大涨,我国为弥补日益扩大的“石油赤字”,又额外增加了数以百亿计的贸易赤字。

(三)能源资源可得性方面的难题,已经并将进一步考验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能源“困局”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未来20年,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能源需求必将快速增长,而能源供应方面能否持续稳定地满足这种需求的扩张呢?从根本上说,这取决于能源资源的可得性。有关我国能源需求、能源供给以及能源资源可得性的问题,目前存在有许多不同的测算,比如2020年石油的需求量大约上升到4~6亿吨之间。虽然不同的计算方式所得的结果差异较大,而这与现实的情况最终也会有较大出入,但总的趋势却是清楚的,那就是:仅仅依靠我国国内的石油资源,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总缺口已经连续出现10多年了,其规模在逐步扩大(见图表)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的资料,中国至2000年油气资源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石油为32.74亿吨,天然气为 1.37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2.3%和0.9%。按2000年油气产量计算,剩余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石油为 20年,天然气为49年。但问题是,2000年我国石油的净进口量为696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30%,并且还在继续上升。

世界性的资源消耗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必然伴随能源消耗水平的提高,目前全世界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为每年2吨标准煤,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耗水平达到3~4.5吨标准煤,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又要高出许多。而我国目前人均消耗量大约为1吨标准煤。“九五”时期我国曾出现过能源供求的相对平衡,从发展的过程来看,这只是一种低水平短暂的平衡。未来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后,能源消费即使达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仍然要求能源供应增长1倍;如果控制在工业化国家的较低水平即人均 3吨标准煤,能源供应就要增长2倍。以石油为例,这意味着将达到5~7亿吨。电力供应的前景,也同样十分严峻,从用电结构上分析,发达国家工业用电一般低于50%,而家庭生活用电与市政及商业用电超过50%,美国这三种用电的比例大体上各占1/3。我国工业用电目前仍占2/3以上,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用电在未来若干年内仍趋于上升,而随着用电结构的转型,家庭生活用电与市政及商业用电将会出现持续的刚性增长,这对一次能源特别是电煤的供应,会产生持续的巨大压力。

(四)能源运输等基础设施的脆弱性,预示能源风险防控上的艰巨性。

能源“困局”还潜伏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方面,而在运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即使能源资源可得性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还要面对国内国际能源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这样的基本现实。油气管线、输配电网、煤炭的长距离大规模运送,以及能源的加工、储备等方面,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石油等战略能源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如何保证国际“油路”即跨国、跨海、跨大洋的国际石油运输线的通畅与安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显现。

综合上述观点,所谓能源“困局”,实际上就是,相对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与未来的需要,我国能源供应上面临着“有近虑、更有远忧”的困难局面。所谓“近虑”,就是经济运行存在有因为能源“瓶颈”而引发剧烈波动的风险;所谓“远忧”,就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为能源资源的制约可能出现不可持续的危局。这种远虑与近忧,突出地表现在电力与石油两个重点上。从历史情况看,电力上,一方面供给要面对需求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处理国内电力的供给与需求两者之间不协调所导致的周期波动;石油上,一方面要面对供给上的不足与对外依存度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这两个重点上的近忧与远虑,无论对即期宏观调控的运作,还是对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这都是一种重大的考验。

多层综合替代: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与条件

我国如何走出这一既现实又潜伏着的能源“困局”呢?有关机构与能源专家、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方案。

正在实施的“十五规划”十分重视优化能源结构的问题,因此指出“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十五”能源专项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十五”能源发展战略:“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开发”。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认为,“今后 10~15年,中国能源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为:一个确保,两个重点,三条途径。一个确保即能源发展要适应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两个重点即重点解决石油供不应求的能源结构性矛盾,重点开拓煤炭资源的清洁和优质开发利用;三条途径即积极增加国内能源生产,努力履行能源节约,适度扩大国际能源贸易。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针对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指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与能源、国内与国外、开发与节约、消费与储备、当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立足国内,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经济、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等位置。既要加强石油勘探开发,搞好储量与产量接替,更要注重节约使用油气资源,发展替代能源。三是坚持依靠科学进步,加强体制创新,大力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效率。

从理论上说,所有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都离不开两条: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我国目前处于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保持未来20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是不可动摇的既定战略目标。这决定了能源需求的增长具有刚性,“开源”的任务很重;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并不高,与国际水平相比低20%,“节流”潜力很大。世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证明,无论“开源”还是“节流”,能源资源是否适应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决定于该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际等方面“多层综合替代”的路径是否能够形成,运行机制是否顺畅。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与体制转型、社会变革的重合期,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多层综合替代”路径显得十分重要。

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层综合替代”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替代。金融资源与能源资源之间的替代关系是其他一切替代的基础,因此可称为基础替代。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所谓能源问题,主要不是资源可得性的问题,而是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经济性的问题。能源产品的开发与贸易是有成本的,实际上就是金融资源。这一成本在能源资源探采或开发中表现为投资,在能源贸易中表现为资金,而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则是外汇资金的支付能力。一个国家能源的总量供给、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基础替代即金融资源的能力。基础替代提醒我们,一方面,能源“困局”因经济增长而生,而解决这一“困局”又离不开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提高宏观调控的质量,利用目前内外资充裕的有利时机,做好能源开源节流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危机,是基础替代方面的危机,即能源短缺与资金紧缺的交织互动,因此,我们尤其要全力避免“能源危机”与“金融危机”同时发生这种“困局”的出现,这应该成为能源战略与宏观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第二,供给替代。能源资源表现为煤、油、气、水电、核电、各种新能源等资源形态,及其经过开发而形成的各种多样的能源产品。供给替代是不同能源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是能源开发与产品升级最常见的方式,其基本规律是经济高效的新产品替代没有竞争力的传统产品。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供给替代有煤炭替代薪柴、石油替代煤炭等,供给替代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直接替代与间接替代:超越传统能源的制约,寻找可行的新能源,是直接替代;在没有找到新能源之前,通过深化开发、调整结构、循环利用等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则是间接替代。

第三,需求替代。能源需求表现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能源供给的变化。例如,汽车的出现使石油成为战略性能源,人类因此由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需求替代也可分为直接替代与间接替代两种:通过能源需求侧的管理,用低能耗产品替代高能耗产品,可以实现直接替代,如用公共交通替代小汽车、用电风扇替代空调等;同样,通过节约能源或者提高能源的消费效率,如夏天将室内空调温度由26度提高到28度,或者更多地使用低能耗空调器,同样可以减轻能源需求的压力,实现间接替代。

第四,空间替代。空间替代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分为国际替代与国内区域替代两种。我国国内能源缺口产生于1992年;1993年以来石油净进口不仅成为常态,而且规模越来越大,1996年开始则出现了能源的净进口。这是国际替代的表现。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能源国际化即利用国外能源资源的过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快速提高,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国际资源的必然结果,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总体上看对开辟资源渠道、调整能源结构、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此外,对国内区域替代的问题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将能耗高的产业尽可能地布局在能源相对充裕的地区,尽可能地促进能源向利用效率高的地区流动等。

能源“多层综合替代”是一种同步发生的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体制与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的开发、利用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从世界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多层综合替代”路径的形成至少要有以下主要条件:

1.深化能源领域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开发和节约的能源市场机制,从国际上看,能源市场是一个垄断程度较高的复杂体系,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尽管已经起步,但仍有很大差距,其目标是提升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扩大能源供给、调节能源需求、鼓励节约、提高利用效率、优化能源产品结构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变历史形成的条条块块等市场分割格局,形成适度竞争,统一高效的能源市场结构,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煤电油气等能源的价恪体系;另一方面,要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学习运作技术,跟踪分析石油等主要能源的国际市场变化,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2.政府的角色定位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要认识到,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不可能包办能源领域的一切事务,但所承担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一是要形成目标明确、长期持续的能源综合战略;二是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做好能源及其相关领域的制度安排;三是建立能源领域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应变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四是改变偏重于能源供给方面的直接管理,加强对能源需求侧(包括中间需要,终端需要即消费需求)的引导和调控,使能源供求双方基本相互适应;五是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为我国企业从事能源国外开发与能源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六是保持政府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中薄弱环节的持续支持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3.鼓励能源领域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能源“多层综合替代”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是实现供给替代的根本途径,管理创新则是基础替代,需求替代和空间替代的保障。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要体现在政府、企业、民众的行动之中。政府要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进行激励,使全社会形成科学开发能源与合理使用能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是保证能源“多层综合替代”基本平台,有关方面的建设时不我待。当前及今后的重点,一是要建立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储备体系;二是加强运输线的建设,如跨区输配电网、运煤专用铁路、跨区输油或输气管线、国际运油船只与海上航线等;三是加强大型煤气基地的建设,推进海外油气基础设施的开发等;四是能源加工能力要同步配套;五是提升能源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能源产业的运行效率,增强能源领域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附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数量比较

┌─────────┬────────┬────────┬──────┐

│年份 │ 能源生产量│ 能源消费量│ 能源缺口 │

├─────────┼────────┼────────┼──────┤

│ │ (万吨标煤) │ (万吨标煤) │(万吨标煤)│

├─────────┼────────┼────────┼──────┤

│1980 │63735

│60275

│+3460

├─────────┼────────┼────────┼──────┤

│1981 │63227

│59447

│+3780

├─────────┼────────┼────────┼──────┤

│1982 │66778

│62067

│+4711

├─────────┼────────┼────────┼──────┤

│1983 │71270

│66040

│+5230

├─────────┼────────┼────────┼──────┤

│1984 │77855

│70904

│+6951

├─────────┼────────┼────────┼──────┤

│1985 │85546

│76682

│+8864

├─────────┼────────┼────────┼──────┤

│1986 │88124

│80850

│+7274

├─────────┼────────┼────────┼──────┤

│1987 │91266

│86632

│+4634

├─────────┼────────┼────────┼──────┤

│1988 │95801

│92997

│+2804

├─────────┼────────┼────────┼──────┤

│1989 │101639 │96934

│+4705

├─────────┼────────┼────────┼──────┤

│1990 │103922 │98703

│+5219

├─────────┼────────┼────────┼──────┤

│1991 │104844 │103783 │+1061

├─────────┼────────┼────────┼──────┤

│1992 │107256 │109170 │-1914

├─────────┼────────┼────────┼──────┤

│1993 │111059 │115993 │-4934

├─────────┼────────┼────────┼──────┤

│1994 │118729 │122737 │-4008

├─────────┼────────┼────────┼──────┤

│1995 │129034 │131176 │-2142

├─────────┼────────┼────────┼──────┤

│1996 │132616 │138948 │-6333

├─────────┼────────┼────────┼──────┤

│1997 │132410 │138173 │-5763

└─────────┴────────┴────────┴──────┘

┌──────┬────────┬────────┬───────┐

│1998│124250 │132214 │-7964 │

├──────┼────────┼────────┼───────┤

│1999│109126 │130119 │-20993│

├──────┼────────┼────────┼───────┤

│2000│106988 │130297 │-19000│

├──────┼────────┼────────┼───────┤

│2001│120900 │134914 │-14014│

├──────┼────────┼────────┼───────┤

│2002│138369 │148222 │-9853 │

├──────┼────────┼────────┼───────┤

│2003│160300 │167800 │-7500 │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背景资料

解读国际能源危机典型案例

国内外有关能源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内容广泛、错综复杂,但从供给角度看,大体上集中于两大前沿问题,一是能源可得性问题,特别是矿物能源到底有多少,能用多长时间;二是能源的稳定性问题,特别是石油、电力等大宗主力能源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问题。就是在这些方面,人们的观点一直差别很大,甚至相互对立,或许很难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以下简要分析几个典型的能源危机的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石油危机

一触及到国际油价,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过去30多年里多次发生过的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大家称之为“石油危机”。目前普遍认为已经发生过三次。

第一次危机:发生于1973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这次危机的影响极为深远,一是产生了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反对经济增长悲观思潮;二是产生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组成的与 OPEC抗衡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形成了OPEC与IEA两大势力为主轴的国际能源市场;三是发达国家普遍强化自己的能源战略,尤其是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

第二次危机:发生于1978年。

1978年底,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两伊战争爆发,石油产量受到影响,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供求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 100万桶以下,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 560万桶的缺口。1979年油价从每桶 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危机:发生于1990年。

1990年8月,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向国际市场的原油供应中断,油价因而急升至每桶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 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由于IEA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向市场投放储备原油高达250万桶,使油价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加上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OPEC成员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上述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是,油价大幅攀升都是因为OPEC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之中。尽管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人们对地球上石油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种种怀疑,但 30年后的今天,仍未真正出现石油耗竭所导致的“世界末日”。IEA新近出版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不论是到2030年还是更长的时间,地球上蕴藏的能源资源都将足以满足能源需求。比较不确定的是开采和运输成本。当然,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但还远未陷入枯竭。世界上的石油还没有用光。根据多数估算结果,探明石油储量足以满足未来30年的全球累计需求。”从更长远来看,总有石油用尽的那一天,根据目前人们的预测,这一天的出现,或许在30年之后,或许在50年之后,更乐观的看法是或许在100年之后。因此,在今天乃至可以预见的未来,真正经常需要防范的石曲危机,是短期的政冶、军事或国际石油市场博弈 (OPCE、IEA及新的石油供求力量)等因素引发的油价剧烈波动。

2001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陷入了电力危机之中。加州电力管理委员会 (ISO)当年1月17日上午对该州北部硅谷等地的20万用户实施停电,下午停电范围扩大到50万户,18日又扩大到100万户,并且还向南延伸到洛杉矶市部分地区。

加州电力危机引起广泛的争论,以英国电力改革“Pool制”模式为蓝本的美国加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电力危机呢?有人说是因为电力改革的失败,有人说是电力改革的不配套。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这是由于改革与发展之间出现了极度的不协调;第二,对加州乃至美国西部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引起了布什政府对美国能源政策的重新定位,由此产生了新的美国能源战略。

2003年8月14日,北美出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停电的地区为美国的纽约、新泽西、俄亥俄、密歇根、佛蒙特、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等州及加拿大东部与南部安大略省的大部分。美国纽约、底特律、托莱多、克利夫兰等重要城市电力供应全部中断,停电时间长达29小时,损失负荷6180万加州电力危机

美加大停电

2003年8月14日,北美出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停电的地区为美国的纽约、新泽西、俄亥俄、密歇根、佛蒙特、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等州及加拿大东部与南部安大略省的大部分。美国纽约、底特律、托莱多、克利夫兰等重要城市电力供应全部中断,停电时间长达29小时,损失负荷6180万千瓦,受到影响的人口多达5000多万人。停电导致工厂停产、交通瘫痪,居民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社会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这次大停电的原因是,由局部输电线路跳闸引起,导致了电网电压崩溃和系统振荡,并致使更多的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的相继跳闸。事实上,类似的大面积停电在美国并不鲜见,在欧洲也时有发生。在我们全力缓解电力紧缺式的能源危机时,对这种事故性的非紧缺式的能源危机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几点启示

上述3个典型的案例告诉我们:第一,在当今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下,石油与电力是最容易出现危机状况的重要能源;第二,石油是最具国际性的能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对石油危机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很难回避的现实,惟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博弈,才能找到出路;第三,电力是影响巨大的区域性能源,电力危机具有突发性,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电力系统内部各种复杂的危机因素的积累。(胡杨)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有能力应对能源的“困境”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