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与心理辅导_心理障碍论文

心理问题与心理辅导_心理障碍论文

心理问题与心理疏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问题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治安形势。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的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避免性,这其中由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违法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面对这大量偶然的或本可免的青少年犯罪,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一、心理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

现代社会生活中,心理疾患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由心理问题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今的青少年,他们处在一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复杂而多样的社会对广泛接触各种传媒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若社会适应不良,则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有的还会发展演变为反社会的人格并导致违法犯罪。

有关部门曾对中小学生进行的心理障碍的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的20%—3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40%—5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994年辽宁省小学生心理辅导工程课题组对全省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素质抽样检测,主要检测26种非智力因素,检测结果令人震惊:优良生仅占8.2%,不良者却达29.97%。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心理问题的产生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差者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还会产生心理疾患。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身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独生子女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不分是非善恶,一味任性固执,表现为认知能力狭窄的心理障碍。优裕的生活使他们几乎从未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根本不知道先苦后甜的道理,一旦遭遇困境,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缺乏克服困难的耐心和毅力,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缺乏心理应付能力的心理障碍;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家人的宠爱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只知索取却不懂付出,极端自私和缺乏宽恕、忍让之心,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为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等等。这些心理障碍,很容易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特征,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人格特征多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所致。另外,家庭破裂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有调查表明,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有心理障碍者达12.2%,而在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有心理障碍者仅达1.2%,重婚家庭中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高达50%以上。

学校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波及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升学问题、就业问题冷酷而严峻地摆在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面前,无论其心理素质状况如何,他们都得承受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能升学者毕竟有限,必然有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落榜”后无业可就,浪迹社会,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命运充满迷茫与困惑,在校学习期间怎么会不心存压力呢?升学的压力使在校学生出现两种极端,即学习动机缺乏和学习动机过强,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学习动机缺乏者,自感升学无望或因觉得学习压力太重难以承受,遂产生厌学、恐学情绪,情绪方面的障碍又会诱发行为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注意力障碍、退缩行为、失败综合症,甚至报复行为。这类青少年感到自己被周围人忽视,难以取得别人的信任,故而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为了证明自我价值,为了维护自以为是的尊严,他们会采取抵制、反抗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已不完全是情绪性的或从众性的,而是带有一定的认识性和自觉性了。若任其发展,必将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学习动机过强者,把考上一流名牌学校、出人头地看得至高无上,学习是其唯一需求。这类青少年时常感到紧张不安,情绪如同绷得过紧的琴弦而无法松驰,对学习和考试的强烈焦虚使其不胜重负,多数人都表现为心理脆弱,有的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崩溃。学习中偶有失误或遭遇挫折,他们多数都有自责或自罚行为,有的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特别是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因自负过高,孤芳自赏而使自己陷于孤独中,或有人际交往障碍,社会适应不良时,他们多表现为不堪一击或走极端。

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还突出表现在性心理问题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青少年的性发育前倾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性生理的早熟,带来青少年性意识的提前出现。早恋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同样也摆在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面前,初、高中学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有涉足“早恋游戏”的现象。爱是什么?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其中意蕴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没有道德标准,也缺乏专一性,完全受性欲望的驱使盲目地谈起了恋爱。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多是受其对异性强烈的好奇心和亲近欲的驱使,他们怀着性尝试的愿望,错误地认为,爱情就是性行为,性行为完全是双方的事,不妨碍社会,不影响他人。在这样的认知下,早恋会恋出许多令教师家长们无比担忧的荒唐行为,更令他们担忧的还是其中所潜藏的青少年失足的危险。对青少年提前出现的性意识,如何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涉及性心理问题的违法犯罪已不鲜见,例如1998年5月, 山西汾阳公安机关曾查获一起嫖娼案,作案人竟是5名小学生。1996年2月2日,深圳蛇口区一个13 岁男孩在蒙胧性意识的引发下将邻居4岁小姑娘杀害后, 怀着对异性强烈好奇和新颖感,第一个动作就是迫不及待地脱下小女孩的裤子,要搞清楚男人与女人的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据其交待,这一愿望在他心里已压抑了很久……对异性身体强烈好奇和亲近欲竟使一个13岁的少年如此暴戾与凶残,令人震惊,震惊之余不能不思考:如何针对青少年已出现的性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心理疏导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无论是在世纪末的今天,还是跨入新世纪的将来,着力于消退和改变青少年内心焦虑和紧张状态是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

青少年心理困扰的及时疏导,需要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有各种咨询形式可以向青少年提供服务。在社区设立心理门诊,专业心理工作者或青少年问题专家开设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利用大众传媒开办心理咨询专栏等。心理咨询与治疗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还未得到人们的普遍理解和认可,青少年即使有了心理问题需要求助,很难于主动走进心理门诊寻求帮助,更何况许多时候青少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能自知。心理诊疗者宜主动与青少年接触,常和片区民警、居委会取得联系,了解社区有心理行为偏差的青少年。一般来说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大多有焦虑、忧郁、孤独、消沉、信心不足等不良情绪表现,往往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关怀。心理诊疗者对他们应给予真诚的理解和热情的关怀,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尽量疏导他们的情绪,通过正常渠道加以渲泄,避免因情绪障碍而做出极端行为。

对越来越突出的校园困惑,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辅导。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他们都可能产生不同心理问题,就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中,双差生和优秀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这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工作要做得深入,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情况及不同程度差异而采用疏导、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学方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校内所发生的多种偷窃案件,作案者为本校学生的不在少数,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是否能倾听或参考心理辅导教师的意见,分析他们是否因心理障碍所导致。若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律予以严惩,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若青少年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是因其心理问题所导致,甚至有的已形成某一种怪僻,硬性的惩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病还需心药治”,心理疏导的方法不失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良药。心理辅导教师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心理疏导工作时,切不能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来对待,毕竟心理疏导工作不是政治思想工作,过多的批评和指责易使青少年反感并产生抵触情绪。疏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青少年深入认识自我并逐步改变自我。学校还可开展心理指导的课程,对青少年普及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教育青少年在自感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时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专家,特别是当有心理危机之时。心理指导课中辅导老师的指导重点要放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减轻考试焦虑,如何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何对待性意识的困扰等问题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了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困惑,达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通信、电话、大众传媒专家专栏等咨询形式,既可向社会大众普及心理问题的有关知识,又可为那些不愿意面对面地向他人坦陈自己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者提供帮助,还可向更多的家长提供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的艺术。

当然,心理问题产生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不改善社会环境,压力源就不会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再加上社会体制转型的“犯罪的大好时机”,“犯罪狂潮仍将肆虐于21世纪”,及时有效地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心理问题与心理辅导_心理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