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施教,让学生爱上作文论文_周静波

巧于施教,让学生爱上作文论文_周静波

林口林业局子弟小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621

摘 要:开放型的习作教学是实现全纳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面对长期困扰小学教师的小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实际,必须积极大胆构建新的开放型作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新课改的探索中,突破模式化,寻求多元化、重实效的与实际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放养式”习作教学,似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习作教学 教与学关系 实效方法

如何上好小学习作课一直都是老师们头疼的事情,在听评校内作文教学公开课时,曾有老师半开玩笑地说:“上作文课,纪律真好,因为孩子们无语。”这引起了笔者对习作教学的再次思考:老师范文读了许多,可孩子们还是写的头疼。许多老师也因此把作文课的失败归结为学生读书太少,这反映了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去指导学生习作。阅读积累固然重要,但教师智慧的指导对开启学生的写作热情更为重要。

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踏实做起,巧于施教,让学生爱上作文。

一、真情流露——消除畏难情绪,激起习作热情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不写,因起不知。教师在平时就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适时引导安排一些小练笔,如课文学到动情时、语句精炼处、文章留白处,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活、学习有所感悟时,动笔记一记。只要是自己所熟悉、所了解的东西,就只管写,不要求高,哪怕是三言两语也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权利,欣赏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多鼓励、引导,少打击、批评。学生的作文不是创新,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提出过高要求,只要学生能写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表扬,哪怕只有一句好的,也应如此。

我们都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命题更是一门艺术,有人戏言:命题,命题,“要命”的题目。只有让命题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写的欲望,所以,教学中引导孩子从生活入手、从命题入手,巧设命题,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最重要。

家是每个人最向往的地方,孩子对家的依赖更是如此,如命题“我爱我家”,引导孩子写出家里的事,或和给人发生的事,快乐的、难过的、好玩的、惊险的,学生写出“我的生日”、“老爸戒烟”、“家里来了新成员”、“贴对联”、“这天,爷爷离开了我”、“偷玩游戏之后”、“鱼刺大战”……学生们通过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受到写作文原来并不难,只要把生活中的小事记下来就行了。这样命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储备,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因此学生在作文中都呈现了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节。如此渐渐地孩子们对写作兴趣有了,也尝到了写作带给他们的喜悦。

教学中教师要用心使命题成为一种“诱因”,启发学生打开记忆大门,开启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的想法像高山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笔端奔腾而出。让每个学生有内容可写,不做“无米之炊”。我认为,写作是一种独特的“心灵感应”,它特别需要有“灵感”,至少是某种“感受”的出现。可这些“感受”总是在心间“暗流涌动”,教师的命题就是努力为每个孩子掘出一个“口子”,使此种稍纵即逝的“感受”得以“喷发”。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不畏惧作文,心中眼里有东西,乐于写出,才能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丰富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宽习作视野

鲁迅先生曾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亲身感受校园、家乡四季的变化;把要观察的花卉搬到教室;把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玩具摆在桌角……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智力,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使学生生动准确地表达。为积累素材,可以让学生准备“词汇本”、“写话本”,用来每天写几句话,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写时不受任何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会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话大多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语句也比较通顺。同时借助仿写、续写、评论等形式进行练笔。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命题如果少了兴趣,就像做菜少放油盐一样,吃起来没有味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心留意孩子的世界,发现他们的快乐之处,然后迁移到作文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习作中写人是难点,大部分学生人物描写通用的语言:浓眉大眼、高鼻梁、眼睛炯炯有神、眉毛弯弯……这样写出的人没有各自特点,不知道是谁,怎样让孩子学会写人、能抓住人物特点呢?我想到“猜猜他是谁”这个命题,每个人选择班级一位你的好朋友,用文字写出他的特点,可以写外貌特点、言行神态、特长爱好、习惯特点等,但是不要说出这个学生的名字,让老师和同学猜,学生好奇心和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谁写的被猜对,说明他观察的细致认真,写作学生内心成就感油然而生,渐渐地学生愿意去写、想去表达。

像这样有趣的命题学生还会不愿意写吗?“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授人之渔,不如授人之欲。”命题只有紧扣孩童心理,触发他们的兴趣点,让他们感到作文如同游戏、如同玩耍,是生活中的一大快事,自然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写作欲望,妙文也随之喷涌而来。

三、情动辞发——创设习作情境,拓宽习作视野

有的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为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思维就被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与其这样束缚,倒不如大胆地释放学生,更多地鼓励互批自改,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使学生的习作能真正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童心童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少出命题作文,更多地为学生的写作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唤醒学生的记忆和积累。

如命题:“___的感觉真好!”小朋友就根据自身经历描写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偶尔生病的感觉真好!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被表扬的感觉真好!看电影的感觉真好!打败对手的感觉真好!帮助别人的感觉真好!唱歌的感觉真好!放风筝的感觉真好!骑马的感觉真好!爬山的感觉真好!这样,帮助学生链接生活、梳理生活,捕捉到他们生活中的精彩,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所有的文章都写很生动。我想,这不就是语文课所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吗?

一个有情感性、有爆发力的新题目,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一个有竞争性有鼓惑力的好氛围,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智慧。“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作文教学的核心也正是唤醒学生的感性积累,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找到写作情感的契机与支撑点,写自己的“精神家园”、抒自己的“心灵之曲”。

四、开放教学——细化课文命题,给足创作空间

现在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是主题式的,习作要求往往是本单元课文学习主体的训练。因此,学生的写作受到制约和牵制,学生们只能在单元写作规定的命题下完成习作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命题,用教师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智慧。

1.拓展题目内涵。

如六年级《写作园地》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写一篇童话,我想,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编童话故事,作文要求写一篇,显然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不够。因此,我确立了续编“童话连续剧”这一主题,把本次习作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自己创编“童话剧”,选定一个主人公,每周创编一集,故事情景要曲折、充满智慧和乐趣,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小本童话故事,我适时鼓励这些小作家,孩子们乐在其中。很明显,题目拓展后,学生不愁无内容可写了。

2.细化题目要求。

又如:五年级习作要求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我把本次习作细化要求:是写一个熟悉的人,我缩小范围定在班级同学,让学生推荐“班级达人”:最爱打抱不平的张博、短跑的最快的陈永刚、钢琴弹得最好的张哲、最爱插嘴的张美兰;字写得最漂亮的张诗梦、下课溜得最快的韩旭、乐于助人的梁洪波……选出了心中的“小达人”,然后说说让大家信服的事例。这样的作文,学生当然能落笔成文。

面对课本内习作命题,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景,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老师就好象“烟花爆竹中的引火索”,引爆学生头脑思维,将他们的心拎出来,再投入进去,调动学生真正成为写作活动的主体。学生也必然能够从内心的情感出发,袒露出心灵的真情,不再虚饰和矫情。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习”字当先,只要心中有学生,方法讲创新,持之以恒,点滴做起,教师的习作教学指导水平一定会日渐精进,学生也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论文作者:周静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巧于施教,让学生爱上作文论文_周静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