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的新特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学、推广及合作形式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促进农业科技合作,达到科技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和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农业科技合作 组织形式 对策
农业科技合作是农业科技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合作是当务之急,也是部署九五农业科技任务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措施。为此,探讨农业科技合作的新特点以及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有助于农业科技的组织与管理。
1 农业科学研究、推广的新特点与合作形式的发展
1.1 现代农业科学的新特点 在几十年的科学发展中, 我国农业科学形成了如下新特点:
1.1.1 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种植业或农牧业, 扩展到整个大农业和农村经济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领域日益扩大,农业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打破了仅把种植业或“粮、棉、油、猪”当作农业的局限,而是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作为农业科学的研究对象。
1.1.2 研究领域从单纯研究产中延伸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
过去认为,农业只是提供初级产品,所以传统的农业科学也局限于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除“产中”外,必然还要涉及“产前”和“产后”。因此,现代农业科学除重视研究产中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外,还要大力加强产前和产后领域的科学技术,以及农业管理、农业决策服务等软科学领域的科学技术的研究。
1.1.3 研究目标从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发展到着眼于优质、高产、 低耗、高效,强调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 传统的农业科学是以自给经济为背景,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很少涉及产品质量、销售、价格、效益等问题。而现代农业科学的研究目标是面向市场经济,科研工作要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工作的重点调整到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上来,面向市场,为经济建设服务。
1.1.4 研究途径从单项、微观研究发展到单项与综合、 微观与宏观研究并重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农业科学无非是进行各种农作物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等一些单项试验和微观机理研究,缺乏宏观的、整体的以至横向的综合研究。现代农业科学向着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学科越分越细,并且出现了两个以上学科相交叉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是加强了综合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再就是科学研究项目的高度专门化和社会化,使得研究工作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日益扩展,许多科研任务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组织多部门开展跨地区合作研究。
1.1.5
研究性质从单纯隶属自然科学发展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科学 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交织,为此,它不仅要符合生物生长发育和外界自然规律,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生产正是在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的多方面渗透,这就决定了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成为具有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层次、独立的、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结合为特点的,研究揭示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1.1.6 研究方法从简单趋向多学科综合 农业科研工作已从简单的、传统的方法向现代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发展,对科研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更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2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新特点
1.2.1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主体从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由农村推广部门承担。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系统、科技协会以及民间团体也把农业科研、推广结合起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措施,分流出来的农业科技人员都将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奔小康服务。
1.2.2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方式从无偿向无偿与有偿相结合转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已作为商品而不是产品进入生产领域,技术使用必须是有偿的。同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农业科技系统通过技术商品化,达到经济自立或部分自立,从而强化自身的发展能力。为此,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已从无偿向无偿与有偿相结合、以有偿为主的方向转变。
1.2.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手段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转变
农业科技工作在以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体的,依靠行政力量加速技术的扩散,随着农业村经营体制的变换,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部门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为此,经济手段是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手段。
1.2.4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核心从以技术为核心向市场为核心过渡以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很少考虑生产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以市场为核心的,市场(或潜在市场)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推广什么,从而真正达到农业科研工作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1.3 农业科技合作形式的发展
1.3.1
农业科技合作形式从研究所内部合作为主体向以加强外部合作和强化国际合作方向发展 在50年代,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农业科技合作仅局限于内部和地区,随着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合作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向多层次、多部门、不同地区的合作发展;同时,国际科技合作日益扩大,农业科技合作逐步推向国际化。
1.3.2 农业科技合作范围从本学科、专业的合作向多学科合作转变传统的农业科学专业性强,其合作主要在本学科范围内。随着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交叉,强调多学科的综合。因此,多学科合作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特征。
1.3.3 农业科技合作的形式和内容趋向多元化
现代农业科技合作的内容不断扩大,其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学会、协会、开放实验室、协作组、国际科技合作、科研生产联合体等形式。
1.3.4 农业科技与生产的合作更趋紧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工作要求与市场接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同时要求增强科研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分流相接轨。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内容不断扩展。为此,农业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展,方式多样化。
2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在总体上是合作难、难合作。主要表现在:从科研主题看,课题的数量多、人为造成科研力量分散;研究项目的主题“小、浅、偏、散”,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科研经费少的矛盾突出;各地方或部门农业科技系统缺乏相互了解与沟通。从科技成果推广看,农科教合作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科研部门感到许多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广部门感到缺乏科技成果作为依托,教育部门感到难以进入生产领域,生产部门感到技术缺乏,造成技术成果的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影响农业科技合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析其主要原因。
2.1 影响农业科技合作的宏观分析
2.1.1 在体制上,农业科技的各子系统(科研、教育、 推广)过于独立,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独立的三个子系统——农业科研系统、教育系统、推广系统。该体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行政手段的弱化和经济手段的强化,它们的合作受经济利益驱动,其弊端逐渐表现出来,主要是缺乏“结合点”。从而导致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目标多元化。依据现代管理学理论,一个系统通常只有一个目标,如一个系统有多个目标,必然在人、财、物等方面相互干扰,达不到优化。一个完整的农业科技系统应围绕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科研方向,组织攻关;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以农业发展为目标,制订科技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根据科研与推广工作的需要,培养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员,充实科技队伍。这三个子系统应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下,明确各自职责,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时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组织严密有效的合作,强调相互整体目标的一致性。
2.1.2 科研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上,缺乏科学的管理
科研单位与主管部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课题申请、任务下达、经费拨付上。科技主管部门在经济体制转换后,在管理方式上一时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多于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二是科研计划的制订没有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
2.1.3 在科研单位内部之间的关系上,缺乏沟通与联系
一是在体制上,以行政区划为主设置的农业科研单位造成条块分割,缺乏联系;二是在农业科研单位内容以学科设置造成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合;三是开发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与国家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矛盾,造成人为封锁。
2.1.4 在农业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上,缺乏桥梁与动力
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的合作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而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推广权受制于不同的单位,相对独立的利益关系使三者之间合作缺乏统一的内在动力和机制,造成在市场经济下走向垄断的趋势。
2.2 影响农业科技合作的微观分析
2.2.1 管理因素 农业科技合作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组织。 一是国家、部、省的课题计划下达的多头性造成相互碰撞,彼此削弱了相互间的科研力量;二是主管部门计划下达时的平衡分配问题仍然存在,主题过多、过细、过小仍未彻底改变;三是农业科研单位长期经费不足,造成争项目、争经费问题突出。课题的分散化,造成经费的分散和主题的重复,使科研力量分散,限制了农业科研合作。
2.2.2 政策因素 科技政策因素主要表现是成果奖励政策、 政府特殊津贴申请、职称晋升制度等方面与农业科技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其负效应明显,造成科技合作困难,课题越分越小,小成果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差的状况。
2.2.3 利益因素 一是农业科技合作受到利益的诱导和驱动, 利益分配合理与否对农业科技合作产生不同的效果;二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农业科研单位要注重经济效益,以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人少好办事的原则流行,从而难以形成大合作。
2.2.4 机制因素 机制因素表现在机构设置上缺乏联系点和结合点,运行机制不畅。一是主要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国家、省、市(地)县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在行政上无直接联系,在业务上缺乏指导和统驭关系;二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系统条块分割,既相分离又相互交叉,缺乏科技进入经济的动力和结合点。由于机制的限制,使得基础、应用、开发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的分工合作难以协调一致,影响农业科技合作的广泛性。
2.2.5 人才结构因素 主要表现在科技队伍老中青、 高中初等的比例仍存在缺陷,科技队伍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学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不足,使农业科技合作缺乏核心力量。
2.2.6 思想因素 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受利益、 人才结构、组织管理、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科研工作中最终表现为科技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科技人员的价值观念、思想觉悟、道德水准都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科研工作中同样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放松了新形势下的政治思想工作,导致部分科技人员缺乏科技合作与奉献精神,缺乏理解与支持,滋长了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相互封锁,互相拆台,影响了农业科技合作。
3 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
3.1 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形式 农业科技合作应在学会、 协会、协作组与跨学科研究中心、大科学工程的研究组织、国际科技合作、农业科研生产联合体等基本合作形式的基础上,引进研究(工程)中心与开放实验室、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区、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市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形式,组织农业科技合作。
3.2 建立明确的农业科技目标体系
农业科技周期长和连续性的特点要求农业和农业科技具有长期的发展目标,通过制订目标体系并进行科学分解达到组织严密的科技合作关系。
3.3 强化各子系统的功能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的保证
强化各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①科技主管部门应完善决策管理功能,建立具有科技导入生产和信息反馈的双向功能的技术市场网络;筹建科技开发银行或科技合作基金,为科研开发推广提供资金支撑。②农业教育系统应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培养社会急需的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和强化基础研究,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③农业科研部门应把主要力量投入到科技主战场,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④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以《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围绕一优两高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
3.4 理顺关系,调整政策,鼓励合作
①理顺农业科技系统行政隶属与业务统驭关系,改变农科教过于独立的状况,建立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统一领导机构、强化分工合作的功能;对各系统内部进行分工与重组,形成配套体系。②改革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建立一个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一是要对下达的项目归并划类,国家、部、省抓好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二是对重大科技项目要向协作组招标;三是部分研究项目应与市场接轨,由市场调节。③完善政策措施,主要是放宽奖励政策,取消受奖人数和单位限制。④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建立职称晋升标准化体系,优化教育、科研、推广、开发职称职数比例。⑤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的产权关系,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农业科技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5 加快农业科研系统内部的改革
①改造省级农科院研究所以学科建制的传统结构,形成以重大研究项目为主体建立研究中心或工程中心,实行矩阵管理,对科技力量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促进多学科的合作,使之更适合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规律。②建立以省级农科院为主体的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形成以省级农科院为主体、市县农科所为推广开发主线的科研、开发、推广联合体和全面合作的新型科技体系。③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改革方向,建立三支队伍——科研、开发、推广队伍,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3.6 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的基础建设
①建立一支出色的农业科技队伍。一是选择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政策水平、学术水平,具有奉献精神的学术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队伍;二是要优化科技人才的结构;三是建立长期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四是要迅速恢复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②加强农业科技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质条件,在当前主要是让已建立的开放实验室运转起来,彻底改变有钱建实验室、但无钱运转的状况。
3.7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在以往的专家互访、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出国留学生等国际交流的基础上,还需引进新内容。一是通过国内立题、国外研究方式利用国外的先进手段进行科研工作,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并吸引留学生归国服务;二是通过与国外同行共同申请课题,吸引国外资助,促进人才成长;三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
3.8 强化科研与生产的联合
①多渠道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和强化教育和科研系统经营、开发和推广自行研制的科研成果,激励民间组织和私营研究机构从事农业技术成果经营和技术服务,农业推广系统抓住重大推广项目带动全面,形成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②多形成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农业科研与教育系统以自己技术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联合进行科技开发;参加农业商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一优两高示范县等建设;以股份制形式进入企业,强化与企业的联合;③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推广新原则,改变就技术改技术的“技术转换”模式,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新方法,走上“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新路子。
3.9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在农业科研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政工系统的职能和优势,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对农业科研合作的保证作用。加强科技队伍的思想建设,提倡合作和奉献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科技人员的思想觉悟、科研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创造一个学术民主、合作攻关、人尽其才、感情融洽的科研集体、以适应农业科技高度综合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1995—04—03收稿
标签: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科学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