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特殊性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6)06—0024—05
吉林省延边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毗邻,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边境线长达763.75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522.5公里,中俄边境线241.25公里。有5个边境县市、17个边境乡镇、187个边境村,其中朝鲜族人口占70%以上的村有99个(以下简称朝鲜族村),占边境村总数的52.9%。
朝鲜族是从朝鲜越境迁入的民族。作为迁入民族,朝鲜族与生俱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国的公民,也是朝鲜民族的成员。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朝鲜族文化的双重性:一方面朝鲜族自迁入中国东北之后,在中国这一新的地域、新的生活方式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因子纳入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朝鲜族,也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另一方面朝鲜族为跨界民族,在朝鲜半岛有由单一朝鲜民族组成的朝鲜和韩国,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语言、文字、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共性,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朝鲜文化所特有的双重性以及朝鲜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朝鲜族聚居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特殊性。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条件下,如何立足中国国情,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影响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的诸多因素
1.延边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延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受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迟缓,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在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生产力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水平“三个相对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省8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中有4个在延边地区;多数县市目前尚处于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状态,有些地方连干部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正常发放。据调查,边境地区99个朝鲜族村中,55个村有债务;村民年收入不足865元的贫困户有上千户,贫困人口有上万人,占边境朝鲜族村总人口的17.9%。经济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农村的文化建设。首先,经费投入不足。能够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不少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多年徘徊在1%以下,如果扣除项目建设和政策性增资因素, 有的地方的文化事业经费甚至是负增长。许多地方农村文化单位经费得不到充分保证,多数图书室、文化室常年得不到购书费和设施费,形同虚设。其次,人力投资不足。文化站的专职文化工作者太少,有的文化站甚至不能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工作干部,村级文化室几乎谈不上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农村文化单位未设准入门槛,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规范,不少人为村长、妇女主任和其他人员兼管。再次,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我们在对5个边境县市10个朝鲜族村庄的抽样调查中了解到,10个村中2个村既没有图书室,也没有文化室,有些村的文化室,实际上也只不过是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室或会议室。各村文化室和图书室,其建筑面积、设施、藏书量都非常有限,仅有的藏书也多属个人和单位捐赠图书,利用价值不高。因为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许多文化站就成了“空壳文化站”,甚至被挪作他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和文艺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人口流动及人口负增长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首先,随着人口流动而出现的朝鲜族农村聚居地域的荒废,严重影响农村的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使延边农村地区,尤其是朝鲜族地区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生产生活意识不断改变,加之朝鲜族所特有的地缘和语言优势,出国或到国内沿海地区打工、经商已成一种热潮。其中大部分打工族回国、回乡之后不愿意再务农,把打工赚来的钱投入到城镇。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比例明显增高。农村出现许多空挂户,致使村庄趋向于空洞化或村庄规模变小,甚至趋于荒废。如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和凉水村均为朝鲜族村,该村派出所登记人口和实际常住人口分别为955人和475人;1580人和372人,两村常住实际人口仅为户口登记人口的49.7%和23.5%。在村落空洞化、传统聚居区荒废、人口减少等现象日趋严重的现实情况下,不少地区根本无法开展当地的文化建设。
其次,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使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由于改革开放后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失、婚育年龄女青年“涉外婚”的增加以及传统的生育观念的变化,边境朝鲜族村人口急剧减少,而且人口自然增长也停滞不前,已出现负增长。“九五”期间边境乡镇朝鲜族人口增长率为-10.07%,比同期延边州朝鲜族人口增长率的-2.07%低8个百分点。2004年边境99个朝鲜族村总户数为19382户,比1992年减少11.4%;人口为58942人,比1992年减少23.0%;农村劳动力为32264人,比1992年减少16.8%。① 2004年边境乡镇60岁以上人口为2.19万人,占边境人口总数的14.42%。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不仅使文化队伍青黄不接,而且使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有活力的群众基础。
3.农村民族教育阵地的萎缩
在朝鲜族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不仅是培养后代的场所,而且是加强民族凝聚力,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成为农村的宣传、文化、信息、娱乐等中心。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动及人口的急剧减少,不少农村学校已关闭。1990年专设朝鲜族小学数为234所,1995年减少到134所,2004年则减到70所。农村学校的减少、教师的大量流出及学龄儿童的转学不仅直接影响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而且学校作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功能也大为减退。
4.农民观念意识的变化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与秩序的变化,农民的观念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也比较松散和疏远。延边5个县市10个村党员总数为207人,仅占人口总数的3.3%。 农村出现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和利益关系变化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农民观念意识的变化,无疑给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5.国外文化影响
延边朝鲜族农村地区多为边疆地区,朝鲜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共同的语言、文字以及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朝鲜族无时不在受境外文化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外文化,尤其是韩国文化在延边朝鲜族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调查,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只要能够接收卫星转播信号的地区,许多朝鲜族群众都收看韩国媒体的节目。韩国电视媒体虽然有宣扬民族文化与东亚传统文明的可取之处,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边倒式的国外文化欣赏以及文化交流中难免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有可能会造成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混乱,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自身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宣扬。近几年在国外文化的影响中,引人注目的是宗教信仰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逐渐兴盛。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迟缓、文化生活匮乏的边疆地区,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以其华丽的外观和较为充裕的资金及极大的包容性,渐渐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一个不容忽略的内容,成为一些农民的精神寄托。而那些设在小平房里,只有一部小彩电的所谓村文化室跟教堂相比则相形见绌,其社会效应也可想而知。据个案访谈,多数教徒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活困难,精神无寄托;二是农村很少有文化娱乐活动,以信教打发孤独寂寞的日子;三是随着劳务输出的增加,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年人因对生活无所适从便托靠于宗教。
二、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1.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21世纪的社会发展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而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利用各种渠道,对我国,尤其是民族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和传播;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村镇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村镇居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2.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从文化系统角度来讲,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农村进行文化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也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朝鲜族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应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但另一方面,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也应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作为移入民族的朝鲜族虽然在长期与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岁月中渐次形成相互依存的大家庭般的民族交往心理,并形成性格、思想意识等一些较深文化层面上的某些共同点,但价值取向、文化标准和民族意识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极大差异,存在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质。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选择富有民族特色的载体和内容,立足本民族文化的特点。二是国外文化与朝鲜族文化的关系。所谓国外文化就是指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文化。朝鲜族文化与韩国、朝鲜文化,二者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点。应该承认,韩国文化在延边朝鲜族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中影响突出,朝鲜族与境外朝鲜民族有着割舍不断的族缘。朝鲜族对韩国文化的亲近和热衷,可以说是朝鲜族民族情结的自然表露。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但不能简单地视为同一文化或以韩文化来替代朝鲜族文化。由于迁居中国以后朝鲜族长期生活在中国文化中,而且长期生活在与韩国不同的社会体制下,在与其他民族的相互交融中形成了有别于韩国文化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因此,朝鲜族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必须首先立足于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建设,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后才是接受国外文化中的精华,以充实自身文化建设。
3.宗教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延边所处的特殊的人文背景和地理位置,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延边农村地区的宗教在今后一个时期将呈发展的趋势。尽管朝鲜族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中宗教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宗教与文化不同,宗教设施更不能替代农村的文化设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应当看到宗教的某些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不相符,而且宗教活动当中难免混杂一些非科学的东西,甚至有些宗教团体披着宗教的外衣,在我国境内从事违法活动或以延边当作跳板从事旨在颠覆第三国社会体制的活动,使宗教事务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和复杂化。另外由于延边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延边的宗教问题又与跨国犯罪、偷渡、走私贩毒,边界领土纷争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给边境和边疆地区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要以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来引导农民的文化生活,坚决抵制农村地区宗教活动中出现的国外宗教势力的非法传教、非法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立以及对第三国的宗教渗透等现象。
三、朝鲜族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设想
1.发展农村经济——文化建设之基础
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首先,调整以种植水稻、黄豆、玉米为主的单一的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和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开发边境地区丰富的林果、药材、兽禽等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其次,发挥乡镇政府的协调、服务作用,招商引进涉农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办法,把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同市场联系起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过程;再次,发挥边境优势,由政府出面积极与邻国交涉,在口岸乡镇增设互市贸易区或互市贸易市场,搞活边贸经济,增加边民收入;第四,发挥边境地区劳务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渠道,并创造条件使劳务收入转化为农业资本。
另外,根据延边边境地区朝鲜族村所处的劳动力外流,人口减少、空挂户增多、不少村屯趋于荒废、农村社会文化活动趋于瘫痪的特殊情况,要下大力气,集中资金,从城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对原有行政关系和区划进行调整。搞好村庄整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将居住偏远、生产环境差的杂散户适度向交通便利,靠近乡镇的地方迁移,集中办村、集政治、商贸、文化、教育、卫生于一处,扎实推进村庄整治,着力推进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创造条件。
2.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之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朝鲜族农村地区文化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只要抓住基本阵地和基本队伍这一主要环节,农村文化建设就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基本阵地是指图书室、文化站等基础性文化设施,这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载体。因地制宜增添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县区文化站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依托,从投资少、见效快、既方便又实用的基础文化设施着手,重点扶持和加强村一级文化设施,使文化设施真正为农民所用,为农村营造文化氛围。基本队伍,是指基层文化行政管理者、基层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人才等,这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和中坚力量。鉴于当前农村地区文化队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的情况,首先要利用政策、经济等手段,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着力培养农村专业文化人才,尤其要重视对民间艺人和农村文化经纪人的使用和培育,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再次,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解决农村文化室师资骨干力量问题。根据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多元文化需求,有目的地邀请、聘请本地各行各业的人才,以保证文化室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3.富有民族特色的载体和内容——文化建设之核心
朝鲜族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建设的最大特点是民族性。延边地区是我国朝鲜族的聚居地,朝鲜族传统文化在此大量积淀,因此,要把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朝鲜族文化作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大特色来抓,选择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载体和形式,力求把这里建设成为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窗口。首先,注意发掘和保护农村民族文艺、体育等项目的传统形式。如珲春市密江乡的洞箫、汪清县百草沟镇的象帽舞、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的民俗民风等。要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其次,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发展新思路,使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文化产业化。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更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是将农村文化建设产业化,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要以具有民族特点和本地风情的文化艺术精品为切入点,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
4.发展民族教育——农村文化建设之外延
全面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硬性任务,责无旁贷。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并不仅仅是指重视民族教育、义务教育,就民族地区而言,重要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因此需要全面考虑,长期打算。首先,合理规划和整顿农村学校布局,集中资金办寄宿学校。其次,学校要打破只面向学龄儿童的模式,要面向全体村民,有意识地扩大和增设各种文化设施,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运动场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不仅使学校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而且成为农村的成人教育、扫盲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娱乐活动的中心。
5.城乡互动联动——文化建设之外因
在朝鲜族农村人口急剧减少、不少村落趋于空洞化,而文化投入资金又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城镇的扶持及“三下乡”对农村文化建设来讲可谓举足轻重。要特别重视政策法规类、信息知识类和文体娱乐类等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要重视挖掘利用当地民间文艺资源,表现农民实际生活,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互动。要以结对子、文化扶贫、指导乡镇文化馆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城区文化与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工作。
[收稿日期]2006—01—18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03040)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文中各组数据参见延边州人口和计生委《关于我州边境乡(镇)人口问题的研究及对策建议》2005;延边州委办,延边州民委《关于延边州边境朝鲜族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