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货膨胀问题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战后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膨胀,就是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普遍不断上涨。要想了解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货膨胀问题的发展与变化,就必须研究这些定义的
具体含义:
——“货物与服务”。它不是只指各种股票、债券或其它金融资产
,而是指由经济组织生产并销售给别人的有形或无形商品。这是一些现
在消费或留作将来使用的商品。例如:食物、理发、房子、汽车、机器
工具等等。
——“货币价格”。它是指单位商品的货币量。例如:理一次发、
使用出租车旅行、一度电或一部内燃机值多少美元、美分。为了对比,
可设想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物物交换的价格。又如:三加仑汽油换一
小时的体力劳动,两张汽车票换一磅黄油,理一次发换100度电。 利用
任何两种商品的货币价格都能计算出它们内含的实际交换价格,用经济
术语说,就是它们的相对价格。通货膨胀不是指相对价格的变动,而是
指绝对价格,即货币价格的变动,“不断上涨”。这并不意味着“高”
。根据一些统计资料可知,美国1978年底的货币价格是1967年时的两倍
。这一时期内,平均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是5.8%。(假设在1967年, 存
款1美元并按这样的利率计算付利,那么12年以后就将有两倍的钱)《
如果出现奇迹,价格停止上涨,1979年底的价格同12个月之前一样,那
么,本年的通货膨胀率将为零。但美元的购买力,仍只有1967年时的一
半。“普遍地”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价格普遍地、广泛地上涨。如果只
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即使这种商品是广泛地使用牛肉或石油,也不
能从本质上看作是通货膨胀。正确袖珍计算器和电子表的价格不断下跌
,也不看作是通货紧缩一样。
——一种症状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虽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但也可能是
一些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困难的症状。由于相应通货膨胀是潜在灾难
的不太痛苦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金融当局可能选择调整缓和政策。
战争(由于总有一方要失败)对于社会是一个经济负担。通货膨胀
也许不是分配这种负担的最有秩序、最恰当的方法。但是不这样做也不
能避免社会所付出的基本代价,即生产资源的转向或损失。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战胜的协作国把惩罚性的赔款加到德国人民头上。当马克在
外汇市场上贬值的时候,他们只能把马克印刷得越来越多。与通货膨胀
具有同样灾难性的是,加给德国经济必须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承受的最
初负担,仍然是那样多的赔款。七十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给石油进口国
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损失。价格猛涨也使得美国的物价指数上涨。但与其
说这是实际收入减少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其症状。即使采用大大降低工
资的办法来避免价格指数的上升,美国公民的利益仍会损失给石油输出
国组织。更使人们不安的一个可能性就是通货膨胀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和
经济矛盾及冲突的一种表现。这种矛盾和冲突存在于主要的经济集团之
间。这些经济集团都固执地想把“馅饼”多吃一口,而大家的胃口加起
来却大过了那块“馅饼”本身。只要他们的要求是用名义货币来表示的
,那么,通货膨胀是使他们的要求得到暂时妥协的一种方法。但是,只
要他们的现实追求和现实权力的基本冲突继续存在,那么,通货膨胀就
会持续下去而且确实会加快。
谈到20世纪70年代因经济冲突而发生的通货膨胀说法不一。一种比
较通常的说法是各种不幸事件:石油输出国组织、长期的能源短缺、环
境危害和开支、联合作用的结果,剧烈地降低了潜在产量、实际工资以
及资本投资的实际收益的涨势。但这并未降低实际收入提高的标准,对
于这种标准雇佣工人已经习以为常;也未降低经理和股票持有者所期望
的利润率。70年代中期相对价格的动荡是剧烈和持续的经济冲突的根源
,并非只是通货膨胀统计中一个临时性暴涨的根源。
世界性通货膨胀曾经是长期困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破坏作用主要
表现在:一是吞噬居民购买力,激化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经济危机
的到来。1974年—1975年危机和1979—1982年危机都是在通货膨胀率大
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发生的。二是阻碍资本形成,降低国内投资增长率。
在1965—1973年间,发达国家国内投资年均增长5.4%,而1973 —1983
年间只有0.8%。三是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在1973—1987年间,由
于各国通货膨胀率水平不一,各国实际利率出现较大差距,引起国际短
期资金频繁转移,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汇价大幅度波动,国际贸易和国
内投资受到严重阻碍。
在通货膨胀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被迫调整经济政策,把反通货
膨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80年代初,普遍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大幅
度提高利率,压缩货币供应量。同时,为了缓和高利率对经济增长的抑
制作用,又采纳供应学派的经济主张,通过减税,加速折旧、减少政府
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科技成果等手段,增加社会供给
,促进经济增长。经过数年的努力,在1983年基本上控制住通货膨胀。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5%降至3.2%,英国从20%降至4.5%
。以后,在灵活掌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让它超出年度目标范围的情
况下,大力推行供给学派的主张。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终于实现了长达
8年之久的经济持续增长。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难题。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明显
和持续上涨。一国的总体价格明显的上升,比如说每年超过1%, 而且
持续三年以上,从现代经济学意义上就称之为发生通货膨胀。
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
,都实行了国家管制价格的固定价格制度,同时实行了生产资料调拨供
应制度和某些重要消费品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的办法。尽管这些国家长
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的状态,但那时在国家统制经济下的隐
性通货膨胀还无法从市场价格上表现出来。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所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承认本国存在的通货膨胀。相反,都认为通
货膨胀只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
的试验,特别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初,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等东
方国家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以后,原来隐性的通货膨胀明显化
了,先后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五十年代以前,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货膨胀一般都与战争
有关。例如,美国在1955年之前,在和平时期里几乎没有通货膨胀。历
史记载的通货膨胀都与战争有关。或者发生在战争时期,或者发生在战
争刚刚结束。美国第一次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独立战争时期。在南北战
争时期,批发物价指数上涨了一倍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也发
生过重大的通货膨胀。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情况就不同了
。战争结束后,价格并没有下降。1971—1980年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通
货膨胀。其中1971年—1975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6.8%,1976—1980年为
8.9%。直到1985年, 以国民生产总值内含物价折算指数度量的通货膨胀
率下降到4.1%,其代价都是大量的失业。 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通货膨胀总的发展趋势是:各主要西
方国家由于石油降价和进行经济调整,通货膨胀正进一步趋于缓和但仍
存在着轻度通货膨胀。而东方一些国家由于经济短缺和放开价格,通货
膨胀日趋严重。例如,东欧发生变化前,匈牙利1988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17%左右,以后三年连续高达15%以上,南斯拉夫1988年的通货膨胀率
就达250%以上。目前, 无论是市场发达国家还是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
家,都深切地认识到,通货膨胀是阻碍本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最大
制约因素,是一个超越国界和制度的共同性的世界经济难题。因此,各
国都开始把治理通货膨胀作为本国政府的重要甚至首要的经济任务来抓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国家财政出现了巨额赤字,
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引起通货膨胀。在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东西方国家
中,通过中央银行多发票子支持政府财政赤字引起的通货膨胀较为常见
。通常一国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预算的5%以上,都将出现较严重的通
货膨胀。例如:匈牙利1987年的财政赤字达300多亿福林,占财政预算
的6%,1988年超过200亿福林;法国1988年财政赤字约1150亿法郎,占
财政收入的10%左右,过大的财政赤字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二是银行信贷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银行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
行过多,货币超经济发行引起流通中的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本世
纪30年代凯恩斯认为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主张通过政府赤字预算
向银行借钱来刺激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从而造成对货币的需求过多,
也在许多国家引起了通货膨胀。到七十年代初由于美元疲软,而且实行
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利率下降,西方国家为了支持美元,大量制造本国
货币购入美元,从而诱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三是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价格
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据匈牙利经济学家分析,该国八十年代主要是结
构型的通货膨胀,1988年前已有50 %的商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1988年放开价格的商品达62—65%,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占15%左右,法
国财政部的官员也认为,法国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也是结构型的通货膨
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四是经济过热型通货膨胀。这种发展型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投
资和消费双膨胀。有些外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是一种过热型的通货膨
胀,与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有区别。
五是外债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外债负担过重,外贸逆差过大以
及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相差悬殊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例如
1988年匈牙利外债总额约200亿美元,净外债150多亿美元。当年匈外贸
出口换汇50多亿美元,其中偿还外债本息每年需支付25亿多美元,占外
汇收入的一半以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是引起匈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
因素。以巴西为代表的一些拉美国家,八十年代由巨额外债引起了恶性
通货膨胀更为典型。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凡是中央银行独立性强的国家,如德国、瑞士
、美国等通货膨胀率都比较低,反之就较高。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治理
通货膨胀,先要端正政府的经济行为,不搞赤字财政,不靠发票子去扩
大投资和刺激消费。即使国家财政出现赤字,也必须通过向社会发国债
的办法弥补,绝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市场经济发
达国家,都日益认识到,治理通货膨胀必先充分认清其危害性。欧洲的
经济学家指出:通货膨胀是一剂毒药,有时在短期内似乎看不出什么危
害,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它对国民经济的危害最大,会
抑制经济增长。欧洲人心目中最坏的有三件事:贫困、疾病和通货膨胀
。德国的历史教训最深刻。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如
1922年7月,德国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了1932年12 月, 就飞涨到
1261亿。当时人们上街买东西必须用衣箱装钱,马克贬值了10亿倍,整
个经济陷于崩溃。因而德国现在视通货膨胀为经济的头等敌人,治理最
为严厉,他们的经验是预防比治理更为重要,如果等到出现了通货膨胀
再去治理,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后果,将会越来越严重。
(责任编辑:王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