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序思维,提升数学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思维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一课中就能极其有效地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在此,笔者截取其中的教学片断,探讨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家乡初夏时节最漂亮的地方是哪里吗?
生(齐):荷园.
师:瞧,导游小姐带我们一起去参观荷园了.
(课件出示导游小姐的苦恼: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但我被这么多的衣服搞得不知道怎么办,请大家帮我选选衣帽,让我变得更漂亮些吧!你们愿意帮帮我吗?课件出示2顶帽子,3件上衣.)
师:导游小姐的衣帽搭配有哪些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并听听别人的想法.
(学生小声地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研究帽子和上衣的搭配方法.)
我们在课堂中发现,学生是单凭直觉去搭配的(受优先考虑未搭配实物的影响,学生一般都是第一顶帽子跟第一件上衣去搭配,又把第二顶帽子跟第二件上衣去搭配,然后把第一顶帽子与第三件上衣去搭配),其活动思维带有明显的局限,容易出现重复、遗漏.这种探究过程也揭示了四年级学生思维缜密程度不高、逻辑性不强等特点.因此就必须强化情境化、情感化的探究历程,促进学生探寻其中的奥秘,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二、实践研究
师:刚才的思考百花齐放,大家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保证搭配不重复、不遗漏呢?请拿出学具,说说都有哪些东西?
生(齐):有三个木偶,两种帽子.
师:我们研究一下如何给木偶戴上帽子呢?小组动手演示.
(学生小组讨论戴帽子的方法,并用木偶实际演示.)
生1:我先给艾利戴上帽子,会有2种情形.同样海伦和吉米每个人都可以戴上2种不同的帽子.
生2:1个木偶有2种帽子的选择,3个木偶就会有2×3=6种搭配方法.
生3:我们的研究不一样.花帽子可以给3个木偶戴.黑帽子也可以给3个木偶戴,所以是3+3=6种.
生4:应该是3×2=6种更好.
师:大家的研究很有成效,能不能再说清楚点呢?怎样做才是更有序的呢?
生5:可以从木偶入手,3个木偶每个可以配上2种帽子,所以有6种.
生6:可以从帽子考虑,每个帽子可以给3个人戴上,所以有6种.
师:这次总结得很有条理.请抛开实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刚才的分析.
(学生研究、探寻规律的通用性.)
生7:我们用○●代替帽子,用★□■代替木偶,同样得到6种搭配方法.
生8:我们是用1、2、3给木偶编号,用A、B给帽子编号,1号可以戴A、B;2号可以戴A、B;3号可以戴A、B;所以有3个2,就是6种.
教师引导学生用实践的方法验证猜想,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伟大,并逐步学会有序思考;同时用操作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思考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模糊到清晰,思考方式由无序到有序,最终发现规律,理解规律.直观操作有助于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形成具体的表象,从而弥补抽象思维不健全的局限,使知识点的本质逐步凸现出来.“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保证搭配不重复、不遗漏呢?”“怎样做才是更有序的研究呢?”教师的相机追问,促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策略展示思考过程,在充分地表达自己思维的同时,留下深刻的有序思考烙印.
学生在尝试图示记录的过程中,更加明晰了思维的过程,提升了思维的缜密性,也逐步发展了抽象思维.形态各异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并在一一说明的过程中再一次总结有序思考的方法.这样既巩固了有序搭配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合理有序搭配在具体表象中逐渐抽象起来了.
三、延伸拓展
师:刚才的研究很有水平,那你能将研究更深入些吗?你能提出更具挑战性的研究问题吗?同学之间互问互答.
生1:变成3个木偶,3顶帽子,会有几种搭配方法呢?请说明理由.
生2:3×3=9种,因为1个木偶可以选择3种帽子,3个木偶就是3个3.
生3:5顶帽子,3个木偶呢?
生4:5×3=15种.因为1个木偶可以选择5种帽子,3个木偶就是3个5.
生5:3×5=15种.因为1种帽子能给3个木偶戴,所以就有5个3.
师:导游小姐知道有这么多的方法很高兴,于是要把大家带到荷园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请同学们设计出不同的游览路线.
生1:我们分别从A到①,A到②,A到③,A到④;再从B到①,B到②,B到③,B到④;所以有2个4,就是8种走法.
生2:我们认为从睡莲坛到清荷亭有2种选择,从清荷亭到彩莲池有4种选择,所以是2×4=8种.
师:休息的时候,导游小姐推选出4位最有表演天赋的时同学来为大家表演相声.他们是A、B、C、D.相声为两人一组,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生3:A和B、A和C、A和D、B和C、B和D、C和D,有6种,与前面不一样.
师:是吗?请大家认真地思考,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有效的教学就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由的天地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会数学思考,掌握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先组织学生出题互问互答,促使学生厘清已学知识;其次利用导游安排的路径图,让学生在思考辨析中进一步理解其中的规律;最后让思维活动升级,初步学习排列组合.在解决“相声组合”问题时,因为受学习经验迁移的影响,很多学生会直觉地运用已有规律,牵强地使用知识,容易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尴尬格局.因此,教师有选择地让某一学生回答,让学生在正确的引领下去思考、去研究,而不是无谓地争辩.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有助于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也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孕伏,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积累.
诚如哈佛大学的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并不在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的方式.”的确,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智能同步发展,更应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飞扬,让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发展.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有序的思想自然萌发.教师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家乡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创新地激活教学素材,同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每个情境创设都在为数学核心价值服务,将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隐含在每一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萌发有序思考.
2.学习活动的探究性——有序的方法多样体验.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安排了用不同方法揭示猜想、同伴出题、导游的路径等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通过猜想、体验、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体验有序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3.思维发展的层次性——有序的过程逐步深入.整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直观一表象——抽象的过程,问题层层递进,思维要求逐步提高.此外,通过科学引导,巧妙地完成了渗透“符号化”、“算式化”的数学思想渗透任务,探究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思维发展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