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孕育出地域性的传统聚落景观,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特征。传统聚落地域景观既是历代先民们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传统聚落景观区的持续价值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遗产价值、科学价值及美学价值。本文旨在如何科学地把握传统聚落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并针对区域性乡村聚落景观思考其发展思路,研究区域传统景观建设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聚落;景观保护;遗产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
1、引言:
乡村聚落景观是指一种小农经济体制下的基层社会网络在一定的空间地域上的投射,表现为特定范围内的人、自然环境与乡村建筑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与整合。它包括村、镇、寨等,位于这些集落里的一些带有公共、文化、宗教性质的建筑物如祠堂、鼓楼、家庙及桥、亭、牌坊、路廊等,都包含在“聚落”范围内 【1】。乡村聚落景观侧重于过去的、乡村的建筑形态、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延续,强调时间概念,反映的是乡村文脉、环境机理、人文环境、地方文化的综合表达。【2】
2、当下乡村与乡村聚落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乡村聚落地域人文生态系统的整体体现,乡村聚落地域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保护的价值。然而现代化经济冲击使村景观格局与过程出现无序性,完整的区域景观被逐步分割,区域异化与同化过程同时加强,使传统聚落地域文化景观高度破碎。在区域景观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乡村乡村聚落地域文化景观内部也出现较大程度的异化过程,乡村聚落连续的景观空间上出现古村镇景观-现代新城景观-现代产业景观交替出现的景观分割格局。【3】 现代城市化景观将乡村乡村聚落地域文化景观分割,使区域景观失去整体性,成为被分割的“景观孤岛”,加速了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迁与消亡。边缘化地区由于农田低产、通达性差,乡村聚落人口大量外迁,导致农田荒弃,房屋闲置,从而产生乡村聚落废弃景观。【4】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首先使乡村乡村聚落地域的土地利用属性快速发生变化,导致地域文化景观格局的变迁。Marc Antrop 在《欧洲景观变化与城市化过程》一文中提出,城市化形成的村镇网络是乡村聚落景观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中城镇和乡村聚落的极化作用,以及它们之间交通、信息的易达性是导致景观变化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靠近城市的地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工业化。这将深刻影响到乡村聚落景观环境及土地的利用和结构。【5】
我国的乡村聚落景观发展持续模式中大多采用手工操作、人工管理等乡村的方法和手段,保护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规划编制专家的经验和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与专业素养,有太多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①规划方案不科学,保护规划的编制主要是用定性的方法来分析所收集到的现状数据,缺乏对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调查不充分或数据分析不到位,势必会影响规划成果的质量;而没有周密详实、可操作性很强的规划方案就会影响保护的水平和效果。
②缺乏整体性保护,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对象一般只是单项文化资源,虽然现在也慢慢地转向整体性的乡村文化环境的保护,但整体性保护往往停留在概念层次或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而在实践操作上往往难如人意。
③静态管理方式不能跟踪动态变化,乡村聚落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好坏除与规划成果的质量有关外,也取决于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而乡村聚落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和调整,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各种能反映现状的动态资料,并将此作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
3、乡村聚落景观延续发展研究路线及方法
乡村聚落是人类居住文化史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保护村落的整体形态;恢复和提升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重点场所是当今保护的关键,应对村落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并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6】
乡村的聚落景观经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其形态特征的表面形式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并未随时间的变迁而面目全非。乡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发展其内部存在着顽强的稳定性、相似性并代代相袭。考察并研究聚落景观形态是力图寻求这种内在的稳定性和相似性,探求聚落景观发展变化与持续模式的内在规律。
4、乡村景观延续发展的价值体现
4.1、面对乡村聚落环境快速城市化和文化空心化提出本源性持续发展策略
面对乡村聚落的快速城市化和文化发展空心化,我们如何面对?本源性持续发展策略,可以加强在对聚落环境的研究中注重环境感知性和真实感的把握,并且用之于对聚落的传统沿革、背景区域、聚落形态、文化景观以及建筑形态的完整和整体体系中。
4.2、乡村聚落环境景观形态的综合性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聚落在乡村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人类提供了合适的生存、发展的条件。统计表明一个风貌较好的乡村聚落环境中较好的保存建筑比例应达到50%以上,最低不能低于30%,而这一指标在完整的聚落形态中因为岁月的侵蚀和生存环境的更替,往往低于这个指标值。
4.3、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的判别方法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发展持续模式
对于乡村聚落环境发展模式,硬性的采取同一性政策、“博物馆”式静态发展政策都是不利于聚落景观科学性的延续发展。乡村聚落景观中涉及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建成人文环境因素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评价体系和实践探索也应该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便激发乡村聚落的发展活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实现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4.4、乡村聚落景观发展中多元合作持续模式
积极而有效的政府与村级之间的民主制度的平稳实行,有可能使聚落居民、基层政府、多元化合作群体等之间的平等合作成为可能。策略之一是建立聚落居民、政府、多元民间组织和的联合体,从多元合作和协同的模式来考虑聚落的持续发展;策略二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制定和落实聚落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体系,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分区域的多元控制逐步实施的持续模式;策略三是考虑多方利益的均衡,从市场经济的规律中找寻兼顾了居民利益和政府发展战略的共鸣点,共同维护乡村聚落环境景观的自然和社会生态平衡。
因此,建立一种对乡村聚落景观在形态演变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包含参与性规划设计、分层次分阶段的延续性管理系统,以及具有指导意义和实操可行性指导性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
【2】李立.传统聚落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云才.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08~712.
【4】吴良镛.人居环境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Sylvain Paquette,Gerald Domon.Trends in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socio –demographic recomposition in southern Quebec(Canada).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215~238.
【6】张松.传统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传统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278194
论文作者:陈亚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聚落论文; 乡村论文; 景观论文; 文化论文; 形态论文; 地域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