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谋求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动向——试析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的近三次审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审议会论文,职员论文,新动向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1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1)06-0050-04
众所周知,日本的“开放式”教员养成(师资培养)制度、教员资格制度以及教育委员会等制度是在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制定并开始实施的。[1][2]现在,尽管教员资格制度经过了多次修订,教员养成制度也依然维持着“开放式”的状态,但教员录用情况却日渐严峻,教师形象每况愈下。要求解决学校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呼声此起彼伏。[3]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政治、经济及社会因素之外,教师教育制度本身所存在着的诸多的内在矛盾也是其直接原因之一。为此,1997年以后,“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以下简称“教养审”)进行了三次审议,其目的在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而其中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是其所探讨的举措之一,也预示着今后日本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日本“教养审”的近三次审议内容的特点,揭示和分析日本教师教育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以供中国的教师教育研究及决策之参考。
一、“教养审”的三次审议及其背景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信息化、全球化的实现又加快着其变化的进程,并引发了人们的思想及价值观的变化。日本的学校教育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发生了许多如逃学、欺弱、自杀等问题。对此,人们在指责社会上的某些弊端的同时往往期待着教师具备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学生以符合现代社会、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开展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来代替以往的划一式、“注入式”的教育形式。[4]因此,也迫切地要求教师有对应的能力和素质。
日本“教养审”正是在以上这种社会及教育等都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1996年受文部大臣之委托,就“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如下三次审议。[5]
二、“教养审”的审议特点
(一)保证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最低限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个性及创造意识
日本“教养审”的第一次审议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把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分化成为“具体”和“一般性”的能力素质。其中,将“在任何一个时期,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称之为“一般性能力素质”,而把“具体的能力素质”解释为“在学校教育及社会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所必备的对应能力。”
第二个特点,是为了解决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相偏离问题,以及过度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而轻视教育技能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课程设置中的可选范围过窄,教育科目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等一系列问题,指出“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的教师,需要在确保未来教师具备最低限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前提下,要为他们参加发展个人兴趣,发挥个人特长的学习提供条件”。并建议通过改革教育课程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新增设“教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和“教职”(教职技能等)的科目数,减少必修科目的所需学分,以及实施科目选修制度,科目选择范围弹性化等措施。
(二)重视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教师的在职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随着日本培养教师的大学本科学部及短期大学的普及和高学历化社会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教师以及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高度化和多样化。加之,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使失业率持续下降、工作稳定、工资丰厚且旱涝保收的教师职业倍受倾迷,也成了倍受人们检验的对象。同时,少子化社会的进一步扩大,学校问题的多发等等,使日本的教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的同时,也努力寻求机会提高自己。日本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为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提供了多种条件。但是,与其相配套的政策及制度并不十分完善。
为此,“教养审”的第二次审议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大学所开设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上。即强调了硕士课程对教师在职学习及研究的意义。认为大学传授知识的最终的目的不只是用于记忆,而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理论及其知识加以发展。所以,“与大学毕业后直接升入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相比,在职教师更了解现实教育的问题,会客观地带着问题意识来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构建新的理论”。并建议各大学重视和积极地吸收带有客观问题意识的在职教师入学,发挥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开展与其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注意改革和完善教育理论,并验证新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三)鼓励和支持教育自发、自主地参加培训活动,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和解决多发的教育问题,日本“教养审”在第三次审议中强调了教师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结性。认为今后的教师教育必须通过职前培养·任职·职后培训等全过程来完成。因此,在内容上强调了职前培养及任职前的实习的重要性的同时,更重视了培训活动所带来的效果。并针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的不同特点,对以往的教师培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了存在着的问题。认为“目前对新任教师的培训仍然是以校内培训为主,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见习及观摩学习时间较短,任职前后的指导不足等。另外,所开展的校外培训也只限于参加集中上课,缺少魅力,内容也往往与校内培训重复。而且学校的管理及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的不足等都造成了一些新任教师的培训问题”。
同时,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指出:在职教师所参加的培训也是在集中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及方法划一,不能满足在职教师的各种学习需要。同时,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教育委员会所进行的培训内容陈旧且往往出现重复等等”。
为此,希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自发地自主地参加培训学习。各行政及教育机关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三、思考
“教养审”希望通过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来提高教师能力及素质以解决教育问题,并为此提出许多解决的方案。可以说,其改革理念是非常理想的,描绘的蓝图也是美好的。但从日本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能否将其变成现实还是个疑问。对此想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临教审”以后所提倡的“宽松式”的教育是否是导致目前日本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下降的原因,尚未有定论。[6]但没有人能否认教师的素质及能力给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教养审”第一次审议提出“在保证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最低限度的能力与素质下,来发展教师的个性及创造意识”,以此来重点培养教师对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但在此不得不首先指出,这里所提到的“最低限度的能力与素质”是非常暧昧和模糊的,而且似乎是将其与培养教师的“个性化”和“创造意识”相对立起来的。其次,实现“教养审”所提出的上述目标,必须要求各大学肩负有更重大的责任。同时,其教育资源也需更近一步的改善和完备。因此,有的学者忧虑是否会由此落入“教育技术主义”的漩窝。[7]
(二)为了解决新任教师“专业性强,但缺少实践经验和问题意识”的问题,第二次审议中积极地提倡在职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课程,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及研究能力,促使“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这一点是十分值得肯定和应借鉴的。但同时必须指出“教养审”并没有相应的强调验证新构筑的教育理论作用到实践的效果。尽管有些教育效果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可以有所反映。但是,教师通过硕士课程的继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知识和技能,而所学的内容是否适合学校教育的实践需要,是否达到了在职教师的学习目的及预期效果等需要有一个反馈及验证的过程。而这些却没有得到重视。
(三)第三次“教养审”为了解决在职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内容、方法及其组织形式等诸多的问题,希望采取有利措施,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自发的积极地参加培训学习,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进行改革,以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但日本实施的是地方分权政策,其以上的目的能否实现,更大的程度还要取决于各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是否配合而定。[8]否则将成为一场空谈。
日本教师教育是发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同样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所反映。所以,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不仅是日本在教师教育方面追求的一个发展方向,它也代表了今后教师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尽管以上所言及到的解决方法与政策有多少能适合中国的教育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是,对于今后的中国教师教育来讲,为了改变培养“师匠”式教师的现状,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在职前培养的课程上下工夫,让学生有更大的综合性地选择及发展余地,并确实提高入职前的实习质量和效果,重视开展教师的多种培训,同时逐渐使培训小型化、短期化、经常化和多样化,使教师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最重要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