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微课”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模式的改善和实施提供了资源支撑,如何将微课、信息技术教学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7-193-01
一、背景及意义
首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
其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课程,既讲求理论,又讲求操作,理论和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但在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课堂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问题。
最后,“微课”的发展为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支持。
二、概念的界定及理论
1、 教学模式
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2]
2 、“微课”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3]“微课”的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来概括。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认为,“人人都有学习的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动机。”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意义学习,提倡自由探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避免教师一味的灌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微课、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结合自己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认知和理解,构建的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阶段
在课前阶段,教师普遍的工作就是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但具体该如何预习,具体任务是什么都没有明确说明,这样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任务,也就失去预习的动力,使得课前预习变的可有可无。而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前阶段,首先要求教师应根据内容设计制作或者搜集整理好教学微课、导学案等学习资料,并在上课的前两三天就发放给学生,学生得到这些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的进行督促和必要的指导;其次要求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标记,最后教师要收集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
(2)课中阶段
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全部几乎都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普遍采用边讲边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步骤再亲自试验一遍,这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在课中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教学活动,然后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3)课后阶段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课后作业几乎没有,使得所学内容得不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而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后环节,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后都要有对应的项目作品中有所体现并分享。教师对项目作品进行点评,并设置和开展拓展延伸任务,便于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
虽然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交流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的高效模式。但也要明确它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用这种模式,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而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2]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3]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 .广东教育,2014,(4):33-35.
[4] 张传燧,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25.
[5]陈会源.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5.9.
论文作者:刘庆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高中论文; 教师论文; 人本主义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