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改造成人自身——关于青少年成长道路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成人论文,道路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特别邀请诸位参加我们的座谈会,共同探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困惑,同时也帮助成年人学习到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我们奉献给“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礼物。我们发现目前有许多研究机构、媒体在研究、探讨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孙云晓老师就提到:“习惯是人生之基,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很想知道,习惯为什么对一个人这么重要,我们的教育应如何重视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孙云晓:关于习惯的问题,我们做了多年的研究。习惯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行为,素质培养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形成良好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3-12岁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一生。我们发现在当代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教育被忽略了,就是习惯的养成。德育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还是一个礼仪之邦吗?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旅游景区贴出中文标识牌,针对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提出警告,如不准吐痰等。在欧洲,我发现很多中国人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大声喧哗。为什么中国人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这么难?这和很多成年人曾经生活在把文明踩在脚下的文革时代有关,他们没有为孩子做出表率。
祝薇:长期同孩子接触,我发现孩子更多的时候是成人的老师。在“知心热线”中,有70%-80%是家长打来的电话,家长的困惑往往比孩子多。根据我们的了解,孩子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能力比家长要更强,他们更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
张朝晖:这几年困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问题。为此,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2000年第四次少教代会上提出少先队的教育思想——体验教育,还推出了“新世纪我能行”的体验教育活动。现在大家都殊途同归地想到了要从习惯着手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品格。传统的实践育人方式更多的是父母师辈去教授孩子应做什么、如何去做。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像祝薇谈到的那样,孩子变成了父母的老师。孩子所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他(她)的身体、心理都较前辈发育成长得更好,他(她)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了父母的老师。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取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待孩子,可能会发生问题。
主持人:有学者主张: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儿童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在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共青团中央推出的体验活动,一定会使孩子在感知中认识社会,培养能力。
孙云晓:团中央少工委提出的体验活动,对整个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体验是一种手段,通过体验形成习惯,进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这是非常好的活动。中国长期以来进行的教育是传授摹仿式的教育,这种接受式的教育最有利于知识的形成,最能强化考试能力。西方的教育是一种尝试探索式的体验教育,学生喜欢提问题,它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今年1月8日美国要实行统考制度,英国已经实行每年4次统考的制度,中西方教育已经开始互补。中国要加强体验式的教育,减少灌输式的教育。体验教育一定要向培养良好习惯方向发展,仅仅带着学生去看看工厂、农村,这样的体验远远不够。一个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最少需要21天的坚持培养,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单纯的说教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我曾采访过费孝通老先生,他说,孩子经常听不懂大人的话。这就说明了教育是体验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发现培养孩子三方面的习惯会对他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核心是拥有一颗爱心;学会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创新。我们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在全国20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试验,建立一个少年儿童习惯养成的体系,把每一种习惯细划到惊人的程度。
张朝晖: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最终还要落实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要遵循引导正确认知、形成良好态度、培养践行能力的过程,即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能力,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一种态度,在这三者基础上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希望通过体验教育活动使少年儿童学会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看来,体验教育活动的实施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体验教育活动的主题是:“养成道德好习惯”。它主要的目标还是培养少年儿童17个良好行为习惯。活动从解决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入手,落脚到养成道德好习惯上。第一阶段先让孩子说出烦恼,第二阶段由少先队以队会或其它形式帮少年儿童出主意。在活动的第三阶段,我们着重帮助孩子解决道德养成方面的烦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针对少年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些活动方案,通过解决少年儿童的烦恼,帮助少年儿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心理。我们发现少年儿童的烦恼就像一面多棱镜,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上造成孩子烦恼的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年儿童自身的原因,我们希望通过体验教育,为少年儿童设置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体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理解、实践良好的道德准则。
祝薇:习惯是一个基石,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使自我健康发展。这其中,与人沟通的习惯特别重要,它将成为一座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桥梁。作为“知心热线”的主持人,通过与孩子各种各样方式的交流,我发现孩子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注对自身的认识和他人对自身的认识。我们曾做过一个“当代中小学生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其学习上的焦虑和压力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位的是人际关系,第三位是生活条件、环境比较差。为什么在学习上会产生这么大的压力?除了学校和自身对学习要求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造成过重压力的主要原因。前不久,我们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在1800万人中做了一个中国孩子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的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环境问题,第二位的是教育问题,第三位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关于教育问题,孩子们谈到了减轻过重课业负担,谈到了他们现在受到的教育是一种质量不高的教育,谈到了成人世界不懂得怎样尊重儿童。有一个孩子在给我们写的征文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我们的心灵窗户被关闭了,因为我们的眼睛里面塞进的都是白花花的书卷。”在倾听儿童的心声这个问题上,有孩子说:“不是我们孩子没有声音,而是我们的声音太小你们听不见。”
主持人:据资料表明,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美国父母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而是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主人。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的合作大多非常好,自我独立意识很强。
祝薇:对,所以他们就曾提出“放大儿童的声音”,让成人多倾听孩子的声音,通过多种形式给家长开办心理辅导讲座、辅导热线。体验教育的口号是“成长有烦恼,体验是良药。”应从家庭入手开展体验教育。我们在全国开办的知心家庭学校有一个有意思的标志:“三个大小相等的圆圈重叠在一起”,孩子是一个圈、父母两个圈。这是儿童设计的,当时我们征集设计标志时,成人设计的图案是爸爸是一个大圈,妈妈是一个小圈,孩子是一个更小的圈。后来一个孩子把设计改过来了,他说,爸爸、妈妈、孩子一样平等,三个人应该是重叠、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的三个圆圈。这一设计反映了孩子的平等观念。知心家庭学校有一个理念——倾听+倾诉=沟通,它表达的涵义是家长也要学会倾听、倾诉。不管倾听还是倾诉,都要有规则。我们开办热线的目的就在于传授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规则。孩子的成长要有规则,家长的教育也要遵循规则。
主持人:孙云晓老师网站上有句话:“爱是万善之源”,同时还提出规则教育是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守规则的人也是素质高的人。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对孩子的教育,爱是第一位的,然而你还应拿起尺子为他立规矩,恐怕这样才能为孩子铺平一条成长之路。
孙云晓:遵守规则是一种重要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明确规范,了解规则。法律是硬规则,道德也有规则。我们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不清楚的,比如女士优先是一个国际规则,在学校里就应表现为照顾女生。从生理特点看,女性稍弱一点,因此应当受到照顾,但中国目前还不是很强调这一规则。比如尊重隐私,见面请勿调查户口,这都是规则,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这些规则,大家见面比较亲热,互相了解对方的隐私,某种程度会加深彼此的感情,实际上,这是不文明的。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礼仪,比如看人要看对方眼睛,不能向上看,超过对方头部就是“傲”,看侧面是“斜”,往下看是“忧”。可惜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礼仪规则。
主持人:过份地强调传统礼仪,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担心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糟粕的封建礼教会沉渣泛起?
孙云晓:我们在研究习惯时特别注意到了习惯的现代性、个性差异,封建陈腐的规矩是要坚决摒弃的。在学习中,我们提倡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这也是现代文明中的制度性习惯。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我们整个习惯的培养都是指向人格的。习惯也有负面效应,过于强化会使人产生奴性、刻板。日本是一个“高控”国家,日本人的习惯养成非常强化,但是人们发现这些年来日本人的创造力在下降,自杀的人增多。日本人有句名言:“不给人添麻烦”,但它可能会使孩子失去帮助别人的快乐。中国是一向讲究助人为乐的,但也有可能出现问题,让一些人不怕给人添麻烦。因此,我们的习惯体系应建立在合理的适度的基础之上,这依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
张朝晖:我们今天谈习惯,谈思想品德,一定要摆脱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束缚。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极大的不同就是少年儿童是他自己的主人,是我们时代的主人、国家的主人,而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孩子更多的是附庸。传统文化中凝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更多的是对人的束缚。今天整个社会发展理念是解放每个人。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优秀的理念,但需要一个有效的转化机制,使之真正为现代人接受。要用现代的理念去调整传统教育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待孩子以平等,这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创造性转化。
孙云晓:儿童生下来就是一个权利主体,是一个很丰富的世界,要发现了解、教育、解放他们。在汉语中,儿童的“童”字最早表达的涵义是仆人的意思。那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小皇帝”、“小祖宗”的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对孩子的一种溺爱,其实,理解、尊重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主持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承担着社会文化价值维持与传递功能,学校负责将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递给儿童,看起来儿童的人格心理培养、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建立,全赖于学校的教育。然而学校的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好像在孩子身上的作用很难抵御社会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学校的教育根本就是与社会大背景脱节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
孙云晓:关于学校教育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5+2=0",学生在学校受到5天教育,双休日回到家里,就被完全冲掉了。我想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应该说问题出在学校身上,因为学校的教育是苍白的、无力的、脆弱的、虚假的,它抗不住社会这个"2"。中国的德育投资在世界上可能是最多的,但成效却是不好的,就是因为它脱离实际。目前中小学生德育教材开始改革,思想品德教育将会出现新的面貌。规范孩子的行为应该合乎孩子的特点,应该为孩子提供真实的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接受我们的教育。
祝薇:我们曾请孩子们谈论过思想品德课,孩子反映课本上的东西太肤浅,他们有一句话让人很惊讶:“我们知道大人们在想什么,可是他们一点都不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我们还曾就现在孩子是不是很自私的问题搞过一次座谈会,在谈到用餐AA制、被要求为别人做事等问题上,孩子们的回答是“我们的做法不自私,我们没有钱,采用AA制很合理,可以节约,AA制是很国际化的做法了,家长、老师的观点太陈旧。”在助人这件事上,孩子们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能不麻烦别人的事情,最好自己做。当然他确实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去帮助他。”这种观点不全对,但它反映了一种现象,现在的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已经不能再用灌输式教育强迫他接受某种观念。“儿童是儿童问题的专家”,编教材是不是能让儿童参与?儿童的观点是不是能进去?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现代孩子的自我意识远远超过我们面上看到的,不真正地与他们交心、谈心、做他们的朋友,是难以了解他们的。只有把孩子的能力真正调动起来,我们的教育才找到了真正的出路。我对孩子持着乐观的态度,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孩子是可以相信的,孩子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孙云晓: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向孩子学习。中国由一个经验社会转向信息知识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孩子有极大的优势,今天的孩子很可能比父母知道得多。我在巴黎参加了一个题为《明日青少年与媒介》的国际论坛,几百名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欣喜地向前走。在这样信息化的时代,成年人的权威地位在下降。父母和老师满脑子想的是怎样教育孩子,而实际上他们的教育资格已经越来越少,儿童教育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大人。这一代青少年是时代精神的追随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道德的探索者。虽然我们也看到孩子们身上的缺点:没有责任心、乱消费,等等,但它们是环境、教育造成的,是不良教育的结果。
张朝晖:我非常同意祝薇的观点,拿一两个案例来否定孩子是不公平的。未来社会的各种规则,包括道德的规则,孩子们将是制定者。作为以服务孩子为宗旨的少儿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跟着孩子向前走,我相信把目前存在的那些问题放在“三个面向”之下来看,都可以获得解决。鲁迅80多年前提出的怎样做父亲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总的来说,现在的少年儿童受到的教育应该说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但成人社会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一些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误导。教育孩子的父辈怎样尊重孩子,学会科学的教育理念,也是服务孩子的重要方式。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组织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巡回演讲就是很好的尝试。我们相信当代少年儿童一定会无负于这个时代,一定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主持人:感谢诸位为我们打开一扇心灵之窗,通过它,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我们成人有责任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完善自我、提高素质。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