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的现代化的伟大纲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重要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6)02-0018-04
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当前的主要体现),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早就提出和论述过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但江泽民同志不只是对这一学说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这一学说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第一次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党的历史使命,把共产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纲领目标与现阶段要逐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人的现代化)统一起来,写在党的旗帜上。他指出我们党的先进性不仅仅体现在党的纲领上,而且更应体现在我们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把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具体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作为衡量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尺度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先进文化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将人的现代化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人的现代化思想贯穿其中。
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第一个”代表时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首先,精神世界需要以物质世界为依托,国民现代化程度的根须总是深植于经济关系构成的社会土壤中,人的现代化是以个体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只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才可以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充分的物质财富,保证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人们才有发挥精神潜能的良好心态和强烈要求,才能把精神当作自觉目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从社会角度看,人的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的发达,而教育、科学的发达需要必备的现代化设施等,这些都要靠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达来提供。
其次,人的现代化还离不开生产力发展带动下的社会形态的改变。马克思说过:愈是发达的社会形态,愈能容纳社会生产的更大发展,最终必然导致人本身更为充分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塑造不同的人。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屈从于自然的反复无常,在自然面前消极被动。而工业革命不仅仅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繁荣景象,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空前高涨,而且工业化的实现、城市的扩大、现代社会的逐步形成,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自由、平等、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竞争意识、开放观念得到了张扬。事实上,在前工业社会,即使有一些现代性的萌芽,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如1500年前,中国就有一些早熟的现代性因素,如技术上的四大发明、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民众忠诚集中于国家层面、等级身份的流动、尊重知识和学者等一些现代性的特征已隐藏其中,但并未产生资本主义精神导致现代化。由此可见,在前工业社会人的现代性很难得到发展。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却内在地要求这种现代性并创造和推动着人的现代化。英格尔斯在论证环境是铸造人的现代性的重要因素时,认为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一旦置身于现代化的工业和其他现代环境中,基本上会顺应这种环境,经历人格上的改变,成为现代人。从这个角度上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不仅仅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指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无论是劳动工具的改进、科技的发明和运用、劳动对象的拓展、管理的好坏,无不与人的素质状况息息相关。正如列宁所说: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没有人,生产力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先进生产力了。这必然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关注人的现代化。所以,江泽民同志说:“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2]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要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第二个”代表时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
文化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深层基础。人的发展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为文化所塑造。文化充盈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积淀在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中,任何人不可能超越这种文化环境、背景而存在,每个人无时无刻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当它们通过人的心理过程内化到人的思想意识中,就会对人的自我塑造产生深刻的作用。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 兰德曼也说,我们首先是文化的生产者,但是,由于一种反作用的结果,文化也生产了我们。西方原发型现代化国家之所以有如此进展,并不仅仅是经济、政治运动和科技革命的作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变革,为现代化道路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今非昔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最终表现是人与文化的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必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综合国力,抑或是人民生活水平,在我国都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文化建设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邓小平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对于怎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这既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需要。
三、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第三个”代表时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5]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它的规律不是自发地起作用,而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分化为具体的不同阶级和阶层的。而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具体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因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整合各阶级和阶层的具体利益而形成的。因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某个人、集团、阶级或阶层的全面发展,而是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整合阶级和各阶层具体利益的一个尺度。因为这个尺度最具涵盖性和终极性。我们在现阶段提出这一尺度是有现实意义的,这是其一。其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上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利益,但是他们也有相同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获得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利益,即享受物质生活财富、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平等,能获得现代文明的恩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利益。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逐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致力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平等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最终实现人对其自身本质的占有——人的自由、全面而充分发展(即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这正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党要真正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作出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怎样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制定政策和作出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并把它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实践中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精辟地论述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6] 因此,我们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21世纪人的现代化的建设性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