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_邓小琴 胡云

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_邓小琴 胡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本论文为“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专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社会公德是公民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秩序所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公共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中学生思想单纯、接受能力强,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是进行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关键期。针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并积极探索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路径,对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

一、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分析

1.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中学生是道德素质水平发展最快的一个群体,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使中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错误的引导也很可能会让学生随着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持续进行和不断深入,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认知和意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公德的方面,当代中学生表现普遍较好,绝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正确的社会公德态度,是非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比较强。如在问到“你认为是否应该大力宣传和组织开展‘希望工程’、‘志愿服务站’、‘爱心社’等公益活动”时,90%的学生回答“应该大力倡导”,只有5%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在问到“你认为学习社会公德知识重要吗”问题时,8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只有17%的学生选择“一般重要”。这些都说明,中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情感上也有很大的认同感,在心理上能接受社会公德教育,并对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2.中学生对社会公德内涵的把握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中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涵义、内容及范围把握不明确,也就是大多数是不知道社会公德具体是什么。在第一题多选题问到“你认为社会公德的内容有哪些?”,只有43%的学生全部选对,没有多选或者漏选。大多数的中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都不是特别清晰,更别说真正理解提倡社会公德行为的原因。在问卷第二题中问及“你认为教室应该算哪一类型的空间”,87%的学生可以对正确答案“公共空间”作出判断,但仍有1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或者选择错。这些都说明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体系把握的不完整。

3.大部分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表现行为脱节

通过问卷调查及观察的对比,发现中学生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知和行脱节现象严重。在问卷调查中对社会公德态度的调查,如上文所述,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强,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做不到,如在问到“你对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评价是?”这一问题时,71%的学生选择“一般”,有22%的学生评价“很差”。在调查期间通过自然观察也发现部分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缺失。虽然学生都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情况中,行为却大相庭径。很多学生认同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规范等,也对社会上公德缺失的现象厌恶反感,但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却是“矮子”。比如,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认同要保护环境,但仅仅因为课室值日倒垃圾需要把垃圾篓放回课室,学生就要求购买大号垃圾袋,而把保护环境的理念抛到脑后。宿舍人走灯亮的现象经常发生。班主任在场和不在场完全两样、放学期间和上课期间行为表现差别大,学生的公德行为会因为场景、人事的不同而改变。换句话说,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不稳定,社会公德教育还未内化于心,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还未真正形成。

二、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弊端

对学校的评价是看升学率和考上重点学校的人数,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评优评先是看班级的课程成绩排名前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在于考试的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求职、晋升都需要文凭作为敲门砖,有较高的文凭可以求得相对更满意的工作。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过于重视孩子的考试能力、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被忽视的其中之一。对于高考落榜的高技学生,更多的在于强调学生要遵守校规校纪,遵守课堂纪律,不犯错,对于社会公德教育没有过多的重视。

2.培育途径单一

我国目前现有的公德意识培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基本有两类,一种是名称不同的各种正规课程,比如法律基础,这类是“理论性”或“知识性的”的社会公德培育课程。第二类是在校外和课外实施的各种与社会公德培育相关的班级活动、团体活动,如志愿活动等等,我们一般称作“活动性”、“实践性”的社会公德培育课程。

第一类课程主要是在德育课上,由授课教师传授学生社会公德有关的观念或知识,是属于智育范围内社会公德的知识性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围饶着由外到内的集体灌输方法,强调了教师教育外部作用,而忽视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但由于对知识灌输过分强调,就不可避免的忽略了社会公德培育是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多方法、多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现阶段中学公德培育却习惯用禁止、命令的行政方式管束学生,而忽视了班级舆论和良好校园氛围熏陶的作用;习惯了社会公德培育任务交给班主任完成,忽略了管理人员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第二类的社会公德培育实践活动也没有成为技工院校常态教育。经常因为学生安全问题、经费不足问题、实践平台不适宜问题而夭折。再加上能举办的实践活动缺乏精心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常变成了一次单纯的活动而已,甚至只是形式主义,为活动而活动,实际公德培育效果甚微。在中学生的“行”与“知”之间没有搭起桥梁,不能唤醒和启发中学生的公德良心和意识,难以提高学生择善能力。

3.中学生不良心理因素影响

中学生身心都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他们主观意志上渴望独立、自主,抵抗教师班主任、家长的管教,但心智却不够成熟,行为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同时,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在是非面前不能做出坚定的判断,较易感情用事,最容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在需要抉择的时候容易跟风,不经大脑思考,就算自己的行为有违社会公德行为规范,也不愿被同辈视作另类。另外,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集体无意识”、“小节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也造成了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不稳定现象的产生。也就是说,当在有社会公德缺失的负面影响下,或者当所有人都一致的出现某种行为时,中学生容易出现各种违反公德的行为。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路径

1.提高社会公德教育地位,形成德育合力

道德是为人之本,是整个教育的目的和关键,对智育、美育有重要意义。就学校来说,必须改变把智育作为学校主要办学目的的局面,恢复德育作为教育目的地位,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包括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增加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社会公德内容,并把社会公德内容列入重点考察范围,提高社会公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分量。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重点考察,把社会公德列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范围,对于屡次违反社会公德规范的学生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其次,倡导合力德育。更正把德育看成是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错误看法,形成学校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合力德育的局面;不仅要发挥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的力量,还应充分发挥其它教师及学校其它工作人员的育人热情,形成人人育德的良好德育氛围。

2.丰富社会公德教育方法

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的社会公德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社会公德的内化与外化,在实践中不断感受、体验、选择,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实现学生社会公德的“知行合一”。学校应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如“学雷锋,公园街道大清扫”、“礼仪我先知”等主题活动。通过班级、个人成绩加分、颁发荣誉证书等形式吸引、鼓励学生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中理解社会公德规范要求,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道德责任,体验社会公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除了实践,也可采取主题班会、讲座、征文比赛、社会公德问题辩论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社会公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感染作用

中学生的模仿性很强,部分学生追捧的事物很容易在同辈群体内流行成为时尚。如果利用得当,同辈教育方式将是十分具有开发价值的教育资源。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很顺利,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很便捷。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同辈之间的互动,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所以在中学生社会公德培育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鼓励帮助公德意识强、公德行为良好、优秀的中学生自觉树立公德示范者的光荣感、义务感和责任感,让这部分学生承担起公德行为领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其他中学生向“公德领导者”学习的意识。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有可能会使让社会公德行为变成一种新的时尚潮流。其次,学校要给同辈教育方法提供条件,在学生生活上、课堂学习中都要注意学生异质性的合理组合。比如,在学生宿舍的分配上,适当把公德意识弱、公德行为较差的学生插入公德表现较好的宿舍;在教室座位的排列上也注意好生和后进生的合理搭档。

4.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网络资源

班主任及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公德意识培育活起来,把社会公德意识培育工作和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增强公德培育过程的吸引力与时代感。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与社会公德相关的优秀网络视频、图片、音频的播放和展现,给学生以真实直观的感受,加强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效果。同时,还应鼓励、甚至要求学生科学使用手机、平板等掌上电子设备,如推荐学生关注优秀的、富有正能量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班级微信群、QQ群里转发分享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与社会公德有关的文章或者视频,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再者,校方可创建属于本校的微信、微博公众号,推送一些与公德意识培育相关的优秀作品,可以是转载分享,也可以是来自同学们的自创,比如对于践行社会公德的感想和收获等等,以此营造出强烈的“掌上”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氛围,巩固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彩云. 社会公德教育研究[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候思卉.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毕海燕.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4] 黄娜,何齐宗.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1(07):50-52.

[4]魏泽.我国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研究.2009(20):28-32

作者简介:邓小琴(1992-)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德育理论与实践。

论文作者:邓小琴 胡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_邓小琴 胡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