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浅析论文_刘淑娟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浅析论文_刘淑娟

公主岭市博物馆 吉林松原 136100

摘要: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承载人类文明的物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存在文艺价值。然而在发掘文物的过程中,因为不完善的保护方法,产生了腐蚀与破损文物的状况,使文物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应该采取合理科学的办法对考古发掘现场存在的文物加强保护,使文物的美观和完整得到确保。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以供业界人士参考。

关键词:保护;发掘;现场;文物;考古

前言:科学研究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发掘的目的在于保护地下埋葬的文物,避免遭到建设性破坏。我国考古发掘工作长久以来是结合建筑工程的基本工作进行的,经过考古人员的努力抢救了大量的文物,避免挖掘机的破坏,考古发掘的工作虽然获取的发展较大,同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不到位的现场文物保护等,存在的类似问题致使严重破坏文物,因此,保护文物的人员,应该更加重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保护,进而使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进步发展得到有效促进。

1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的作用

(1)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是保护文物和获取文物信息的关键途径,具备重要的作用。文物被考古发掘出土存在的信息较多,这些文物的信息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文物切实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而且能够为问题全面提供保存环境信息,如湿度和温度等,提供给可靠的保证给接下来保护文物的工作。

(2)想要防止突变的环境对文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十分有必要应用抢救的应急保护办法。因为文物埋藏在地下中,长时间保持在温湿度变化小、浸泡或湿度较大、缺氧、无光、深埋的平衡状态下,发掘出文物后,由于产生了环境条件变化,会遭受严重破坏,或是毁灭性破坏,想要降低文物在考古发掘现场因为突变的环境所导致的破坏,有必要在现场采取稳定性的应急处理办法,使科学性的抢救得以确保。

(3)在考古发掘现场中保护文物的关键性办法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对发掘出土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办法,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文物保护的整体质量。降低在发掘现场产生的环境突变效果,需要有效控制发掘现场产生的突变环境,及时保护文物的稳定性,进而使不破坏到发掘现场文物的效果得以确保。

2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的原则

2.1进行发掘工作首先确保文物原装

在保护历史文物与考古工作过程中,对文物原装进行保护是重要的基础原则。发掘文物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文物原装不被损坏,对文物的原始色彩与材料充分保护,进而能够在后续工作中将文物具备的文化特征与年代背景完整的还原,令人们对我国历史发展更进一步的了解。

2.2维持发掘现场文物的原貌

在发掘考古现场,不但要使文物维持原貌,而且需要保护文物周围的物品与环境,展开二次采样,给予文物研究支持,提供充分的数据条件。

2.3合理选择保护现场文物所需材料

由于文物存在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实施现场文物的保护,应该选取相应的材料对文物的破损进行缓解。尽量应用类似于文物材质的材料,而且应该严格要求材料的性能,如抗腐蚀性、耐久性等,使文物的质量得到确保。

3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的流程

保护考古现场文物的流程为前期调查、制定方案、设置库房、现场提取、保护文物。第一,发掘文物前,应该仔细的勘查周围的环境特征与地质条件,对区域内的湿度、温度、空气和土质等状况进行了解;第二,调查发掘地区的人文状况与厉害资料,考古人员查阅厉害资料能够更加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艺与大约年代,提供给后续发掘方案重要的参考;第三,考古人员调查人文内容能够有效控制发掘进度和时间,使文物的破损率降低。

完成调查工作以后,总结归纳调查结果,经过分析将存在于发掘文物中的问题找出,使保护方案合理的制定。而且与现场具体状况与自身因素相结合,完善与调整方案内容,使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高。除此之外,选购材料和设备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方案内容严格进行。通常来讲,前期的考古发掘工作找到的文物不具备较大的历史价值,所以没必要将时间浪费在这一阶段中,考古人员需要将构建存储仓库的工作尽快完成,接着提供给文物的后续发掘优良的可控空间,使获取有关信息的效率有效提高。

发掘出文物后,应该采取科学的办法对其进行包装,令文物保持在最佳情况,使文物当时的人文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实现这种效果,应该严格把关文物的有关保障的设计内容,给予文物尽可能密闭的空间,接着采取合理科学的办法包装文物,令其在运输时不受影响与腐蚀于外界环境因素,使完整性的文物得以确保。

4文物损坏的具体原因分析

4.1特异性环境变化中的酸雨及自然光照射等影响

对文物产生客观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自然光照,特别是紫外光,因为其存在较短的波长,并具备的穿透力较强,使有机物被破坏结构,从而有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在文物表层,致使文物产生表面脱离与颜色变化等状况。

4.2考古现场温湿度影响

发掘出的文物在封闭的空间被长期储存,一直维持的状态较为平衡,出土后需要极高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要求,若是控制不好湿度与温度,将致使产生收缩效应的文物反应。

4.3滋生微生物加重损坏文物

保存考古文物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还有滋生的细菌。虽然保护文物的人员越发重视防治虫害,然而进行考古挖掘时,因为容易忽略有些虫害问题,导致产生不理想的实际工作效果。而且有机物类型的文物给予大量的营养,使得文物滋生病虫害,使损坏文物的程度加重,对考古人员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5考古发掘文物现场加强保护的措施

5.1控制考古发掘现场的湿度

出土文物应该严格控制文物自身的含水量,防止文物出土过程中受影响于外界环境,致使快速蒸发文物自身的水分,导致损坏文物。我国现今阶段对文物控制含水量关键是采取干燥剂进行的,同时运用硅胶做干燥剂。

5.2密封处理文物

通常来讲文物在地下已经埋藏了百年、千年,在地下有着明显不同于地上的湿度、温度和空气,若是使出土文物在空气中直接暴露,会由于气候、温湿度等情况变化致使文物产生快速变异,情况严重会对文物完整性造成影响。因此出土文物后,应该保证文物处于密封空间中,尽量避免接触外界环境。

5.3遮光处理文物

进行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因为文物在地下一直处于无光的空间中,因此较敏感于外界照射的光线,所以文物出土时应该将遮光处理方法有效实施,使文物的完整性得以确保。一般来说,主要选取黑色塑料袋进行遮光,关键在于黑色塑料袋的遮光性良好,可以将外界照射的光线良好的隔绝,使文物损坏的几率减少,从而使后期修复的成本有效降低。

结束语:

总而言之,笔者重点阐述了考古发掘文物现场的保护流程和措施,目的在于使我国保护考古现场文物的方式更加完善,使文物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减少,如氧化、腐蚀等,进而推动我国发展考古发掘现场中保护文物的工作进步,使人们对我国历史文化更加了解的前提下,促进我国传承精神和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孙丽娟,韩明,张中立,丁岩.地下水分蒸发对考古发掘土遗迹劣化影响初探[J].地下水,2016,38(01):12-14.

[2]路智勇.试论考古现场文物信息提取的选择性问题[J].华夏考古,2015(04):141-147.

[3]李洪飞.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5):179.

[4]高伟,徐砾莹,王欣.赤峰地区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现状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2):1-7.

[5]鞠振义.试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考古工作——以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7):283-284.

[6]杨文宗,郭宏.我国墓葬壁画的保护方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04):109-114.

[7]唐伊娟.马家塬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03):46-50.

[8]李素静.浅论考古勘探工作与大遗址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7(10):230-231.

论文作者:刘淑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  ;  ;  ;  ;  ;  ;  ;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浅析论文_刘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