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转移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下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篇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制造业论文,开发区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全球制造业转移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影响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我国高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吸引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一是高新区已经有了相当雄厚的产业基础。2001年度,高新区24293家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928.4亿元、工业总产值10116.8亿元、工业增加值2621.3亿元、净利润644.6亿元、实际上缴税费640.4亿元、出口创汇226.6亿美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技工贸收入3913.3亿元,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产业为1043.5亿元,新材料产业为821.1亿元,生物技术产业为517.4亿元,光机电一体化产业120.4亿元。二是高新区已聚集了一支包括研发、制造、营销、管理在内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同时,中国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不像日本、韩国等幅员比较小的国家,一旦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优势很快就跟不上去了。中国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廉价的劳动力仍将源源不断。而且中国有不断发展的、越来越大的市场。三是中国入世为高新区成为世界级制造基地创造了条件。入世意味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意味着中国将全面接受市场经济规则,而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高新区制造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入世后,中国的金融、保险、零售等服务业也将开放,这会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高新区制造业与世界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向世界级生产基地目标迈进的绝好机会,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促进高新区发展再上新台阶,为高新区“二次创业”注入巨大的动力
全球制造业转移首先是投资的转移,大量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我国,将直接推动高新区发展,使高新区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缩小与世界级科技园区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承接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是来自香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第二次是来自台湾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第三次是来自日本、韩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第四次是来自欧美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这几次产业转移对我国高新区“一次创业”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给高新区“二次创业”带来历史性机遇。高新区应当抓住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2.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科技人才,建立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提高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我国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研发体系。跨国公司研究开发中心向我国大量转移的原因,一是中国拥有全球高技术产品最大的市场,跨国公司要适应当地的需求提高产品的针对性、缩短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周期;二是中国正在成为某些跨国公司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在成为新一代产品规格和技术标准的竞争中,谁在中国掌握了主动权,就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三是利用中国丰富、廉价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降低研发成本。
3.有利于高新区以较低的费用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目前,全球范围内高技术产业调整使高技术产品价格下降,许多公司濒临破产,这为我国高新区低成本发展高技术产业带来很好的机遇。一方面,我国可以以较低的费用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以较低的费用购买外国高技术企业或建立研究开发中心,迅速提高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
4.有利于推进高新区体制创新,加快高新区国际化进程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高新区转移,大量外国公司入驻高新区,高新区将在人才、技术以及研究开发、生产等方面更广泛、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研究开发体系,这将加速高新区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推进高新区体制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更加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坚持以人为本。
(二)全球制造业转移对我国高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新区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也会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要求高新区营造“全球化的招商和国际化的创业”环境
包括有效保护创业者、投资者、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各类中介组织正当权益的法制环境;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适宜于外商、海外留学人员生活、居住、科研、办公、生产和信息及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中介和咨询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利于海外留学人员来去自由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商品流通的物流环境等。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高新区“二次创业”最大的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研究开发中心转移到中国要求高新区必须改革科技体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否则,不仅人才吸引不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此外,跨国公司研究开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提出紧迫要求。东南亚经济危机表明,如果技术在外、市场在外、资本在外,只有工厂在内,在产业链中永远处于末端是危险的。
3.要求高新区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创新服务业发展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全球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后使我国高新区企业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中,这对我国高新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建立ISO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生产全球化产品的能力;企业有可靠的测试系统对配套产品随时检测、保证质量等。
五、利用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契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尽管在不同产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差异),并处在较大程度的动态转换中。这种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庞大、供给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于不断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以及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等方面。而高新区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如果能够抓住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契机,高新区将获得新的快速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基地
经过十多年发展,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主要表现在高新区占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制造的重要份额、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的制造基地和对外出口基地,同时在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领域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但是,高新区还没有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基地。首先,我国高新区规模较小,与世界级科技园区相差甚大。2001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收入总和约为1400亿美元,相当于硅谷科技园区的一半。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采取OEM,自己品牌的产品少。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研究开发能力较差,科技投入少。2001年高新区R&D经费支出为221.8亿元,占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的2.12%,与跨国公司10%以上有很大差距。因此,当前高新区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等方式,接续国外转移过来的高端制造业,生产国外品牌产品,并以“中国制造”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把高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做大,向世界级制造基地的目标迈进,不断增强竞争实力。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研发基地
要围绕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加强技术中心、国际企业孵化器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多层次、多渠道建立与发达国家技术中心的联系,形成开放型的创新体系,努力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产品去争夺世界市场,最终实现高新技术产品由中国制造(Made by China)。否则,就会受制于跨国公司,摆脱不了跟进——落后的陷阱。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制造中心,但近年来台湾的竞争力排名在不断下降,原因是很多人只强调制造,不把注意力放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上。
(三)创新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对高新区“二次创业”至关重要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越低成本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要力量,推动“产业联系”将成为投资政策关注的新焦点。招商引资已经从当初的“政策招商”转变为“产业招商”。据高新区负责招商引资的同志反映,跨国公司考察投资环境时不仅关注优惠政策(事实上现在各地的优惠政策差不多),而且还要考察当地的科研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因此,创新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对高新区“二次创业”至关重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网络和集群化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如果没有由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构成的产业群,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一味引进大型跨国企业来发展经济和科技是不现实的。我们如果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环境,他们不会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
六、政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外资方式
面对全球制造业向我国大规模转移的新形势,高新区要把吸收对外直接投资(FDI)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完善利用外资政策,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促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和外资质量的提高。要根据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要把市场制度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作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点;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规范各种财税政策,不断吸收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大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商投资,吸引更多大型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研发中心,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为外贸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做出新贡献。积极发展和引导民间和外商的产业和创业投资。
(二)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要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重点是要鼓励和发展一批高质量的科技评估、知识产权服务、风险投资服务、科技产权交易、企业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要围绕龙头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世界上科技园建设的成功经验,提高国内配套率,努力提高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营建富有特色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群。
(三)制订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
要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刺激大学和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间的矛盾。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开发区政府的主要作用应体现在为企业的服务上,也就是要着重于各种市场机制的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维护知识产权等。要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介服务体系在科技园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粘结功能。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既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的需要,更是提高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并围绕配套服务构建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举办研讨会和国际展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和传播有关联系机会的信息,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与支持。同时,要从质量认证入手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事实证明,与跨国公司建立供货关系在提升供应商技术能力方面是最有效的,应实施鼓励政策促使中小企业通过各种质量标准认证,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供货关系铺平道路。
(五)鼓励企业的研发行为,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企业建立与海外跨国公司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企业应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兼并,增强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要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资源。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企业在引进技术上不仅要从国别角度考虑转移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而且更应注意从跨国公司研发网络的角度来研究技术转移,分析网络技术转移的类型。积极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为引进先进技术并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加强吸引外来投资的区位优势,而且可以提高吸引外来技术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制订“外引”与“内生”相结合的人才政策,快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采取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政策。间接引进就是“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办研发和培训机构,吸纳高水平科技人员加盟参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设立面向海外留学人员、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基金,加大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国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