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刘兴发

莒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日照市 276599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党和国家政府愈加重视农村建设项目。国家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力推“多规合一”和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开展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等多项新规大政的实施,全国耕地质量统一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别监测;高标准基本农田;应用

引言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优化利用土地资源、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完成了耕地地力调查和全国农用地分等工作、具备比较完善的耕地质量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对耕地质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实现了对耕地质量的精准管理。

1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

土地整治体现了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干预土地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目标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是调整土地权属关系中的土地利用活动,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合理调整和对土地利用问题的治理,提高了土地是利效率,缓解人地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协调等的可持续发展。从耕地整理的角度来看,是实现耕地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外延拓展与内涵挖掘相结合重要手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中国土地整治领域内、耕地整理范畴中的一项实现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的重要手段。高标准农田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工作建设形成的生态良好、集中连片、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设施配套,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也包括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和整治后的原有基本农田。

2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选取莒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实证案例区。该项目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7′30″-119°30′0″,北纬35°54′0″-35°56′0″。项目区总面积317.15hm2,建设规模317.15hm2,全部为旱地317.15hm2,项目涉及基本农田面积317.15hm2。

3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以分为高标准基本农田专项规划、项目可研设计和建设、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三个环节。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在专项规划环节主要可应用于测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总体安排,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安排重点工程和项目。在可研设计和建设环节可应用于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分析并据此提出耕地质量改良措施。在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环节主要可应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果的评价分析。

3.1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专项规划中的应用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中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反映分等单元的潜在生产能力,是以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用分等单元的土地条件加以修正,并使用产量比系数进行折算而得到的,是一个理论标准粮总量。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专项规划中应用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可以分析反映县域内耕地自然质量的空间差异,叠加基本农田布局并结合自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现状基本农田质量与理论潜力的差值,进而考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措施的改良程度情况,可以测算出县域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据此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总体安排,合理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和科学安排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由于地形差异,该县基本农田呈现西北到东南分异特点,全县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平原,叠加分等成果可知该区域基本农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在8-10等之间,以10等为主,占总面积的50.35%,9等次之,占30.8%,由此可见基本农田质量一般。分析分等各因子现状值及得分情况,制约耕地质量的因素主要为表层土壤质地、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因子得分均在55-75分之间。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措施可以通过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完善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实现设施配套、高产稳产。对比区域内排水体系健全、灌溉保证充分耕地等别可达到7-9等,因此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专项规划中应用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监测成果可以测算出该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巨大,耕地自然质量等可提高2个等别,重点建设区域为中北部平原区9乡镇,每个乡镇可安排1-2个重点项目。

3.2在项目可研设计和建设中的应用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体项目建设可研阶段,通过分析项目区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差异及其成因、土地质量的限制性因素及限制程度,从技术、经济、生态等方面对区域内建设工程所能达到的土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及对应的生产能力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建设工程可以实现的对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的改良程度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提出耕地质量改良的具体工程措施和布局。在设计建设阶段,根据耕地质量的限制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限制因素进行改良和优化,并对建设进度进行跟踪督查。

该县高标项目耕地规模317.15hm2,质量自然等为9等、10等耕地占总面积的95.19%,项目区耕地质量有待提高。依据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各分等单元的原始属性和因子得分情况,参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与改良因子因素(表1),针对建设区内耕地质量主要限制因子为排水体系不健全、灌溉保证不充分的现状,提出实施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的改良应对措施。最后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参考农民意愿具体确定工程的数量和布局。该县高标项目建设平整土方27167m3,新建机井7眼,衬砌支渠246m,新修和清理排水沟831m、9915m,布置涵管25座,维修田间道20898m。通过以上工程建设,田面高程和表层土壤质地有一定改善,灌溉保证率可以达到90%以上,排水条件可以达到三天暴雨三日排除的标准。应用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与监测体系,以规划预期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因子改良后性状评分测算,项目区内现有质量偏低耕地可提高2个等别,项目建设可行性高。在初步设计阶段可以进一步对工程布局进行优化改良。在具体建设阶段,可以依据“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对具体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监督检查工程建设是否达标,保障工程质量和建设效果。

表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与改良因素因子表

3.3在项目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中的应用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完成后需要对耕地质量变化进行分析,测定质量提高程度,评价项目实施成效。通过可研和设计中的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表层土壤质地等因子在项目实施后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来制定控制标准进行项目验收。根据耕地质量评价因素以及权重指标测算评价具体项目建设前后的因素属性、等别指数、质量变化对比来评价、考核项目实施成效。在项目后期管护阶段,依据质量评价体系动态监控相关因子评分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设计建设不足或自然衰退趋势进行完善,以保障建设成果的长效稳定。

结语

通过莒县高标项目的应用实证,表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与监测成果可以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和管护全程的科学性和运作效率,其成果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2-2011)[S].2012.

[2]李少帅,郧文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3):189-193.

[3]彭茹燕,张晓沛.基于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国家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设计[J].资源与产业,2008(5):96-98.

论文作者:刘兴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刘兴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