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佛教期刊中因明研究的范围与特征论文

民国佛教期刊中因明研究的范围与特征论文

民国佛教期刊中因明研究的范围与特征*

曾昭式

[摘 要] 民国时期,佛学期刊发表的因明论文涉及内容包括因明经典解释,因明与佛学比较,因明与西方逻辑学、中国名学比较,以及佛学院学生考试优秀答题选登等方面。因明经典解释主要以《因明入正理论》文本为底本,带有因明集释性质;因明与佛学比较之特征是讨论因明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明与西方逻辑学、中国名学之比较实现了从因明到佛教逻辑的转型;佛学院学生考试优秀答题选登从一侧面表明因明在民国时期的普及情况。虽然论文内容深浅不一,有许多文章带有传播或普及性质,但是其研究范围是全面的,讨论了因明及与因明相关的所有领域,确立了因明学科归属。

[关键词 ] 因明 佛学 逻辑学 佛教期刊 民国时期

蔡迎春在《民国时期佛教报刊出版特征与分期》一文里统计民国佛教报刊220 种,① 蔡迎春:《民国时期佛教报刊出版特征与分期》,《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第8期。 黄夏年主编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收集了佛教期刊148 种,编为209卷(含目录索引5卷),其中不乏因明领域的文章。在这些因明文章里,归纳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因明经典解释、因明与佛学比较、因明与逻辑(西方逻辑、中国名学)比较和佛学院学生考试优秀答题选登四个方面。其中佛学院学生考试优秀答题选登只是表明因明在民国时期的普及情况,如在《文教丛刊》第7期的《文教考业》有3道因明考题,每考题选取2名学生答卷。试题一:因明中比量则在自悟立破则在悟他究之立破三支宗因譬喻亦比量也而此中别立能说明其不同之点何在乎;试题二:现量与似现量分别如何试条分而例证之;试题三:古来论量现比圣教譬喻义准至陈那废立唯取现比能言其故耶。② 《文教考业》,《文教丛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00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87-91页。 在《海潮音》第3年第11、12期合刊里,登载了1922年武昌佛学院《因明入正理论考试》(能守),共3题,包括题目和答案。试题一:古新因明比较其重要之处为何试条举之;试题二:喻之原语其意义如何与世俗一般之譬喻有无分别;试题三:完全之因明论式中试举一例。③ 能守:《因明入正理论考试》,《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55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147-148页。 本文重点研究前三个方面,其中因明经典解释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回答因明是什么,因明与佛学比较是讨论作为逻辑学科下的因明的特殊性问题,因明与逻辑比较确立了因明的学科归属。

一、因明经典解释

我们知道,因明有古、新因明之分,在新因明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以下简称《门论》)是新因明最基本的文献,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以下简称《入论》)是为释《门论》而作,《因明入正理论疏》(以下简称《因明大疏》)是唐代因明集释因明中最有影响的著作。在民国佛学期刊里,注释因明的论文是以此三篇为核心的,核心中的核心又为《入论》,而重要参考文献为《因明大疏》。虽然论文题目可能是《门论》释(如丘壁的《因明正理门论斠疏》),或《入论》释(如悦西法师遗著《因明入正理论略释》、仁性的《因明入正理论讲要》、张元钰的《因明入正理论讲义》、寂祥的《因明入正理论要解》),或《因明大疏》释(释妙阔的《因明入正理论疏钞》),或不以三篇任何一篇名为题(如惟贤的《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释妙阔的《因明撮要》、惟贤的《因明学概论》)的注释,但是其内容均能涉及这三篇文本。佛教期刊因明经典解释特征主要有二:辩名析理与寄言出意。此“辩名析理”有似集释,即引入了佛学、古今(含日本、民国学者的解释)因明学者的不同理解。此“寄言出意”以集释为基础,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论证;此“意”依文本演绎而出,不含他文中的相关理论。

(一)辩名析理

丘壁的《因明正理门论斠疏》除“例言”外,共6卷,《佛化随刊》只发表以《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为题的两篇论文。“例言”讲《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之凭依,包括集量论释、大论唐疏八家(神泰、靖迈、普光、圆测、玄应、定宾、庄严、文备)、“基疏”“竺士因明”、量论直译、“因明纲要”“本论正文”“基疏删注”,还有唯识思想、世亲之学、耆那等外教思想等,以及斠疏之态度。① 丘壁:《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佛化随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269-270页。 “卷第一”释书名、作者、翻译者、疏者和《正理门论》开头至“似因似喻应亦名宗”句。释的方式是字义解释、引用他释和自释三者结合。字义解释如“简:别;持:取;能立能破:似破对能立,似立对能破,能所相待,立破方成;显:示所立宗法;简别:简谓择取,别即取义;不顾论宗,不:不必,顾:顾及,论:所立,宗:宗之有法,以有法须共许,宗法唯;随自意立:不须共许,盖有法亦可名宗故。”② 丘壁:《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佛化随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第271-273页。 引用他释如“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句依泰疏释而释;“宗等多言说能立者,由宗因喻多言,辩说他未了义故”句依基疏释而释;“故此多言论式等说名能立”依泰疏、基疏;“又以一言说能立者,为显总成一能立性。由此应知随有所阙,名能立过”句依量释;“是中者,起论端义,或简持义。是宗等中,故名是中”句依泰疏;“乐为所立,谓不乐为能成立性。若异此者说所成立,似因似喻应亦名宗”句依泰疏。依前人释并非全引,多为编辑而成,中间穿插作者解释,如释“因明者,本佛经之名”加“道邑云,如涅槃经破十外道具宗因喻,正明立破,诸经自相共相,即明现比”句;③ 丘壁:《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佛化随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第270页。 “净成正果”加“智周云,净谓明净,以立论者言能明净,立所立宗,无诸过失”句;④ 丘壁:《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佛化随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第270页。 “故说多言”加“按宗等能立,宗之一言,指宗有法。有法因喻,敌须共许,宗中之法,非敌共许。以共许多言,合显不共许法,故宗同能立,理亦无违。然本论言有法不成于法者,是以宗之一分为因,非合以喻为能成立。又泰疏云,世亲造所诸论亦立一因二喻名能立。此言谅秉承三藏,必非臆造。是因喻能立,亦非陈那创说,今古纠纷,可不烦词解矣”句 。⑤ 丘壁:《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佛化随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第272-273页。 “所言唯者,是简别义。随自意显不顾论宗,随自意立”句为自释,“简别,谓简取宗中之法,别去其有法。或可简去宗中有法,别取其法。”⑥ 丘壁:《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佛化随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第273页。 将三者贯通释义今仅举一例,如对于题目的解说:“因明者,本佛经之名。道邑云,如涅槃经破十外道具宗因喻,正明立破,诸经自相共相,即明现比。正理者,陈那论之称。陈那所造,四十余部。现存七论,一观三世论,二观总相论,三观所缘缘论,四因明论,五取事施设论,六集量论,七本论,其中最要,正理为先。因谓智了,照解所宗。或即言生,净成宗果。智周云,净谓明净——以立论者言能明净,立所立宗,无诸过失。明谓明显,因即是明,持业释也。故瑜伽论第十五言,云何因明处。谓如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所建立法,自性差别。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宗等八名支,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为因照明观察义故。正理简邪,即诸法本真自性差别。陈那以外道余乘等妄说浮翳,遂申趣解之由,名为门论。基疏。斠者,量也。疏者,决也。集陈那量论文及基泰等疏,度量疏决,其义方晓。”① 丘壁:《因明正理门论斠疏例言》、《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卷第一》,《佛化随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第270-271页。

释妙阔的《因明入正理论疏钞》释“能破”,引基语,又引他者之释,“钞后记云,善斥其非者,出过破也,或妙证宗者,立量破也。互皆得随举配一也。略纂曰,妙斥宗非,或谈因喻,或同逐北,故名能破。有云此未全释,逐北之喻,稍似不亲也。”② 释妙阔:《因明入正理论疏钞》,《山西佛教杂志》,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75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389页。 释“现量”,引略“钞略纂曰诸法自相,不带名言,如镜鉴形,故名现量。”③ 释妙阔:《因明入正理论疏钞》,《山西佛教杂志》,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75卷,第390页。 释窥基释“如唯违自现及他能别不成,若违共现能别必成故”,引“筱山珠云,如胜论师对萨婆多立瓶衣等,是赖耶境,谓胜论违自现得,以彼即计瓦等实句地摄,为眼所见,及身所触,是现量得,故违自现。外小两俱不立赖耶故俱能别不成。此依俱解也。若违共现能别定成者,如声非所闻,彼此俱违声现量得名违共现,能别定成者,非所闻言两宗共有,所以言能别定成也。”④ 释妙阔:《因明入正理论疏钞》,《佛教杂志》,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64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500页。 释窥基释《入论》“常非无常非所作言表非所作”句,引“钞筱山意云若无为宗者,谓无义法,如立我无立但遮于有,非诠于无,是无体故,有非能成者,无体宗法应以无体有法为依,然有体为依则因无所依,喻无所立。是故可以有体法为其异法,异于无故。以有为宗者,谓有义法,如立声是无常,非但遮常,亦即诠表于声体是生灭故,有为能成者以有体法,有体有法为依,故有义因为能成,顺成有故,故无无义因非能立也。若无体为依,则因无所依,是非能成喻无所立。是故可无体法而为异法,有体无体互为异品皆止滥故。”⑤ 释妙阔:《因明入正理论疏钞》,《佛教杂志》,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37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93页。 释宗因过时,引“钞义纂问曰宗中既有九过,因皆有立不?答初之五违,及能别不成,即两俱随一二不成收。如言气常,眼所见故,即违现量自教及世间等,有云虽违如此,而非因过。此亦不尔,若非因过,何故不成所别不成,即第四不成。相符极成因中不立,宗须互返立拟果生,若两共成虚功为失,所以宗中违过。因必共许,证不经常,许即能成,不许为失,故无相符。”⑥ 释妙阔:《因明入正理论疏钞》,《佛教杂志》,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37卷,第140页。

套路化、统一化、模式化,使老师产生职业倦怠,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语文将不成语文!要正视文体的存在,要强化文体意识,因“文”制宜,循“体”而教。

惟贤的《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以敌者与立者难、破方式予以阐释,如释“同法相似”,今引文如下,以窥其理解与文本之关系:

(二)寄言出意

采取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本文结果数据,结果中各项评分指标为计量资料,采取(±s)形式表示结果数据,组间结果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若对比结果为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共不定就一因上显,若同品异品皆有此因,方成不定。如人必有死,存在物故,同犬异石。此存在物性,犬石皆有,人不能决定如犬之存在物可死,如石之存在物不可死,遂有过失。而汝敌以梦因显共不定,故与因明之定义实不相干也。

敌者又难:谓声中有两因,依汝所作性成立无常,依我无质碍成立常住,则汝之量犯有决定相违过。

由敌者以无质碍之因出立者共不定过;以异法虚空作同品,能成立自己常住之宗。如立者以所作性因成无常,敌者以无质碍,因成常住,如斯二因声皆具有,谓汝立者究竟以所作性因成立声是无常耶?亦以无质碍因成立声是常住耶?如此则犯共不定过。

立者破:此因非是,何耶?以无质碍之因是疑因,所作性之因是定因,立者之定因使敌者相违,而遭失败;盖无质碍因为异品中一分转故:如异品之瓶乐,瓶是无此无质碍因性,乐是有此无质碍因性,遂成不定。

一、同法相似

床前站一个贵妇人,哪里来的?他只在电视里见过这样的贵妇人。贵妇人白晰的脖子上戴一条宝石项链。项链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闪闪发光。从外表看,贵妇人顶多六十岁,仿佛从未受过磨难,是从糖水里泡过来的。

立者又破:谓成相违决定过,要两者因性各有三相具足,如声中有所闻性及所作性,胜论师对数论师成立声是无常,举所作性因、同瓶、异空。数论师对胜论师成立声是常住,举所闻性因、同声性、异瓶。此所闻所作各皆三相具足,方成决定相违。而汝无质碍之因只具二相,缺第三相,于异品苦乐等一分转故,苦乐等无质碍故是无常,声无质碍故声亦无常耶?故汝敌者成为不定因,何能云我宗为决定相违。

无功功率的传输加重了电网负荷,使电网损耗增加,系统电压下降。故需对其进行就近和就地补偿。并联电容器可补偿或平衡电气设备的感性无功功率。当容性无功功率QC等于感性无功功率QL时,电网只传输有功功率P。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高压用户的功率因数应达到0.9 以上,低压用户的功率因数应达到 0.85以上。无功补偿的实质是要尽量减少无功功率在网络中传递,设法就地安装无功电源,从而满足电力用户及网络元件对无功功率的需求。在无功补偿电路中应用谐波抑制器能有效地抑制涌流,对高次谐波形成低阻抗通路。

显真能破:要立者建立之三支比量,真实具有共不定过;及敌者自己之因不犯不定过,方可破立者,成真能破。① 惟贤:《因明十四相似过类略释》,《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99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93-98页。

仁性的《因明入正理论讲要》其注释特点为以因明释因明。如“如是多言,是遣诸法自相门故,不容成故,立无果故,名似立宗过。已说似宗”句:

因明与佛学比较实际上是讨论因明的相对独立性问题。一方面因明所涉的一套理论体系绝不同于内明所讲的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理论,显示因明是一种论证思想;另一方面因明服务于佛学,是佛学论证,具有实践性。二者的比较要么表现在因明研究中,要么围绕因明某一主题展开讨论。

二、因明与佛学比较

“如是多言”者,牒前九过,“是谴诸法自相门故”者,释立初五相违所由,此中意说,宗之有法名为自相(如声),局附自体不共他故,立敌正智名之为“门”,由能照显法自相故,立“法”“有法”(前后陈),本拟生敌者之顺智,但以今标宗义,犯五相违,敌智返生,正解不起,无由照解所立宗义,故名谴门,凡立宗义,能生他智,可名为门,前五立宗,不令自相,正生敌证真智解故,名谴诸法自相之门,不容成故者,容谓容许,宗依无过,宗体可成,依既不成,更须成立,故所立宗不客容成立。似宗九过,次三过次,“立无果故”者,果谓果利,对敌申宗,本争宗义,令敌证者了宗智起,若返顺他义,成立无果,由此相符亦为过失,结此九过,名似立宗。② 仁性:《〈因明入正理论讲要〉续》,《佛教月报》,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39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277-278页。

当市场交易主体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时,出口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具有定价权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增加出口收入,不具备出口产品议价能力的企业则可能通过调低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出口收入随之减少,同时国外进口企业可能预计未来中国进口产品价格上涨而加快进口,从而加快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出。

(一)因明研究论文中的比较研究

释妙阔释因明自共相与佛经差异,“钞问因明所成,不过经中自共二相,如何说与经中有别?答有三义别,一因明二相,据前后说自共,二以后别前,非如经说,纵难前后,二相恒定,谈法性故。二言陈意许设经自性对争意许,亦名差别。三因明二相据通局分,以后所说必贯于余,不尔,喻无,非成比量,即名为似。前所说者,不必说通,因明论意,举喻证宗,故须通喻,虽不通喻,亦名差别,即定是通,然体不定,经讯通辨,虽遍不遍,二相即定,故有差别,由此故知,因明与经,自共二相有异,思之。”③ 释妙阔:《因明入正理论疏钞》,《山西佛教杂志》,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40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253页。 寄尘的《现量比量之定义及其应用之点》讲现量的应用于感官直入信仰,如“使阅者母舞神怡,听者心安念专”;比量的应用,以喻而释佛理,令人人信服。“听者受者口应心达”。④ 寄尘:《现量比量之定义及其应用之点》,《三觉丛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7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87-88页。 摩诃衍山的《五明学概说》认为,“因明即今日的逻辑,但与逻辑有不同,表现于因明是佛教徒弘法之用,因明是辩理之学,由宗因喻构成,宗是宗旨,因是因由,喻是证据。有宗旨就有把握,避免瞎说,由因由则辩论有方,可使敌对者折服,有证据则令人起信,不至有臆说之哨。”① 摩诃衍山:《五明学概说》,《佛教人间》,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06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344页。

由表2可见,各淹水处理的倒1叶长较对照均增加或显著增加,倒2、和倒3叶长较对照无显著增减。淹水深度为1/2时,水稻受淹1 d、3 d和5 d处理的倒1、倒2叶宽较对照均减少或显著减少,但随淹水天数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淹水深度为2/3时,相比与对照,除受淹1 d处理的倒2叶、倒3叶宽显著减少,其余处理无显著增减。淹水深度为1/1时,倒1叶宽和倒2叶宽随淹水天数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其中淹水1/1-5 d处理的倒1叶宽已显著低于对照6.78%,倒3叶宽较对照基本无差异。

(二)豫庐与聂耦庚因明之争

《海潮音》第4年第4期(1923年6月4日)、第6期(1923年8月2日)发表豫庐与聂耦庚因明之争的文章,第4期以《评善严与聂耦庚两君论因明(附原函)》(豫庐居士)为题,包括以《善严君致竟无居士函》、《聂耦庚君复善严君函》《豫庐评曰阅此两函所讨论之事有二》为题的三篇文章,第6期发表以《评豫庐君之评论因明》(聂耦庚)和《批聂耦庚君对于评论因明之评》(豫庐)为题的两篇文章,此为武昌佛学院与南京支那内学院关于《大乘掌珍论》二量是否违反因明规则之论战。《善严君致竟无居士函》就欧阳竟无的《唯识抉择谈》指出,清辩“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的论证犯因明“有法一分不极成”过,提出“此颂具足三支,成一比量(真性简过,有为正是有法,空是其法,合之为宗,缘生故为因,如幻为喻)”② 《善严君致竟无居士函》,《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92页。 的观点。《聂耦庚君复善严君函》为回应善严质疑,论证为什么犯有法一分不极成过。理由一,以《唯识述记》《疏抄》和《了义灯》为据,述欧阳竟无指明错误的正确性。理由二,“违量”,“合以非空非不空为宗即与清辨立量意指全空之宗相违故,不失为法自相相违过。最后,批评善严没有把握唯识思想,“唯识之理固非读尽著述家言,不能贯彻,即因明一道亦有待于触类旁通而后无碍其应用上。”③ 《聂耦庚君复善严君函》,《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93页。 《豫庐评曰阅此两函所讨论之事有二》表明豫庐参与论争,其批评:其一,聂君虽有引用,“而未能解答问者之惑也”;④ 《豫庐评曰阅此两函所讨论之事有二》,《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93-94页。 其二,引用经文《了义灯》《集起心经》说明其不懂因明,“而此相违量中只有违自、违他、违共之分。并未见于违量中有一分违、一分不违。”⑤ 《豫庐评曰阅此两函所讨论之事有二》,《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94页。 聂耦庚的《评豫庐君之评论因明》一文认为豫庐所犯错有十条。⑥ 聂耦庚:《评豫庐君之评论因明》,《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343-346页。 豫庐的《批聂耦庚君对于评论因明之评》一文批聂耦庚有十二条。⑦ 豫庐:《批聂耦庚君对于评论因明之评》,《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346-349页。 就此问题之讨论,武昌佛学院了一法师之后也有论文发表,其论文大意概述为:针对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对《掌珍论》二量有法的批评,真性是简别语还是有法,都不为过。“因明作法,宗依是否极成,唯关言陈,不论意许。如声之常无常虽立敌意许不同,而有法无过。”⑧ 了一:《辨掌珍论中有法不极成过》,《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348页。 “若真性有为,虽两宗意许别意不同,而共承认有此真性有为存在,固无可违,则不极成之过,果何在与。”⑨ 了一:《辨掌珍论中有法不极成过》,《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349页。 “以真性有为之道理互差,正两宗所诤,与声上常无常义无有差别,若必空相两宗之真性有为同一意许,则宗成相符矣。故无论真性二字是否入于前陈,而欲意许为过,实非因明作法所许也。盖清辨为成毕竟空,恐人于唯识缘生理中而其法执,故就胜义谛中而毕竟破之,遣有亦复遣空,非堕于断灭中也。无性缘生护法义立,缘生无性清辨义成。立破自在,但破情而不破法。宗清辨者固不必以此而坏唯识,宗唯识者何必对掌珍而过事诸求。”⑩ 了一:《辨掌珍论中有法不极成过》,《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348-350页。

(三)吕澄、王恩洋《掌珍论》二量之辩

清辨的《大乘掌珍论》开篇偈颂给出两个三支论式——“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此二量实为一类性质的论证,吕澄批评此二量违反因明诸多规则。王恩洋在南京支那内学院第四次研究会(1924年1月)上,就吕澄的批评提出讨论,认为吕澄的批评有误,并给出论证,吕澄对此进行答辩,欧阳渐给出点评。此内容以《〈掌珍论〉二量真似义》为题发表在《内学》第1辑上。太虚后来以《论掌珍论之真性有为空量》为题撰文发表在《海潮音》上,也对吕澄提出批评。王恩洋就吕澄《因明纲要》例44批评清辨五过而论,王恩洋概括为:“宗过有二,一者一分所别不极成,二者一分自语相违。因过有二,一者一分所依不成,二者共不定。喻过有一,一分所立不成。”王恩洋质疑吕澄的批评,并从就真谛还是世俗谛而立量、唯识与中观“真性”相通和因明宗体与宗依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得出:“如是应知,《掌珍》一论比量安立不违圣教,不背正理,与瑜伽宗亦无有二。但般若之教义详法性,依真胜义祛于有见,多说于空;瑜伽唯识义详缘生,依世俗谛祛于断见,多说于有。然祛有者,傍亦祛无,是故空有空空正处中道。祛断见者,理亦祛有,是故非空不空亦挈中道。圣教无二,正理一如。”① 《〈掌珍论〉二量真似义》,《内学》编委会:《内学》上册,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第284-287页。 从因明看,“是故即如此量即如破者所云真性有为清辨许空,瑜伽许非空非不空,然此空等了义正是所立,理之是非,唯在因喻,今乃于宗而出彼有法不极成过,则凡一切量皆无可立也。”② 《〈掌珍论〉二量真似义》,《内学》编委会:《内学》上册,第287页。 “吕秋逸君答辩”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立宗有过,“真性有为”“在立者与敌者所目,当然不同”。“以‘就胜义立’而言,仍可入诸有法,此在唐贤早有真性入有法或不入有法之争。……以入有法为理较长。……以牧牛人等所共了知法为有法云云,此乃胜义中不坏世间解之说,非即立世俗法也。”第二,“立敌两宗是否皆无胜义有为”,“立者以假名法为言,不能云无,敌者法相宗四重胜义,前三亦不得言无。”第三,“立量悟他是否但应立世俗法”,“论中明云他遍计执就胜义谛实有自性今立为宗,破他既就胜义为言,明知非立世俗。……胜义是正智境,比量以现量起,如何其法不同能缘而是世俗。”结论一是“《掌珍》立量有过”;结论二是“性相二家胜义是否一致,此乃关于义理,非今所论。”③ 《〈掌珍论〉二量真似义》,《内学》编委会:《内学》上册,第287-288页。 “欧阳师评释”表明两层意思,其一因明与内明不同,不能拿内明来讨论因明;其二清辨破法相不充分,这实质上是站在了吕澄的立场上。引文为:“因明作法当与道理别论,法相立四胜义,以俗贯真故,为非空非不空。般若但一胜义,故云全空。所依不同,故必两破而后两立。掌珍之理非不充分,然其对破相宗则未尽也,后人当再详究。”④ 《〈掌珍论〉二量真似义》,《内学》编委会:《内学》上册,第288页。 对吕澄的批评,太虚于1928年在《海潮音》上也有文章发表,批评吕澄的《因明纲要》说清辩五量过,指清辩加“自许”,即“依我宗佛法真谛言”⑤ 太虚:《论掌珍论之真性有为空量》,《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389页。 同样可破瑜伽宗,“汝说非空不空,是遮是表。若许前关,可出量违他顺自云:汝所说真性非空不空(即我所说空)宗许遮词故,因犹如我所说空喻……若许后关,可出法自相相违量云:汝所说非空不空(真性应非真性)宗许表空不空之二分故,因如牛二角喻。”⑥ 太虚:《论掌珍论之真性有为空量》,《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第389-390页。 “然瑜伽宗不受后破,但受前破,以同清辩。以非空不空是遮词非表词故。且瑜伽宗亦不受破,以说非空不空,但遮世人执空为表,是故双遮空与不空,不遮清辩遮词之空。故两相成而不相破,要之许为遮词,两俱无过,许为表词,两俱有过。”⑦ 太虚:《论掌珍论之真性有为空量》,《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第390页。

三、因明与西方逻辑学、中国名学比较

这一时期,诸多因明论文往往注重与西方逻辑和中国名学的比较,包括三支论式与三段论结构的比较,基于西方逻辑定义下的因明与中国名学的比较和用唯识学、因明解读中国经典。

(一)三支论式与三段论

主要把三支论式与三段论做比较,其特征为二者比较的凭依是西方逻辑。如游隆净的《因明浅释》认为,三支论式由四部分构成。因明之因为西方论理学三段论的中词。主词叫前陈,宾词叫后陈。诠是给事物一个名称,凡是一个名称,都有公认他所表示的条件,合于这个条件的东西,便是他所表,不合于这个条件的东西便是他所遮。前陈是事物,后陈是性质,性质不仅指此一事物,所以后陈比前陈范围大。宗因喻的前陈范围都不能比后陈大。① 游隆净:《因明浅释》,《佛教月刊》,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60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15-18页。 仁林的《因明大意》认为:“因明的宗就是形式论理的断案,‘因’就是他的小前提,喻之的喻体类逻辑的大前提”不同:“因明立宗第一要不犯九过,才是真宗。同时还有宗依(声无常)宗体(加是字)的分别。形式论理就没有了。第二因明立因,要不犯十四过,才算是真因,形式论理就没有了。第三因明立喻要不犯五过,才算真喻,并且这同喻的喻依还含有归意纳味,形式论理就没有。第四因明又加一个异喻,这异喻是来反显宗义使敌者无可反抗的,形式论理则无。”② 仁林:《因明大意》,《人海灯》,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70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160-164页。 化声的《对于逻辑派攻击佛学的驳议》认为:“因明之三支,不仅演绎的形式,实兼有归纳之精神也。”③ 化声:《对于逻辑派攻击佛学的驳议》,《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52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195页。 罗刚的《说明因对宗喻之重要关系》认为:“与三段论比较,得出因与小前提位置未变,宗喻与结论大前提颠倒。”④ 罗刚:《说明因对宗喻之重要关系》,《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8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485页。 唐大圆的《因明学讲要叙》讲因明与三段论之同:“论式皆为三段”,不同有五:“一者形式论理与因明之前后次序恰成颠倒,二者形式论理之喻前宗后,为演绎论法,因明学之断案在前,大小前提在后,乃归纳论法。三者,形式论理学唯重演绎,则小前提犹未足以见因义,故于断案始加故字,因明唯重归纳,则因义已具于小前提之段,故断案之宗不用故字。其他于表上所不能见之异点二。一形式论理学具思考之法式,因明学作谈论之规则。二形式论理学以思考之正当为目的,因明以令他决了自宗为目的。如是就其相同者而言,则因明学亦可谓之东方论理学,就其相异者言,则应知因明学之胜于论理者,亦足证东方文化之优于西洋文化也。”⑤ 唐大圆:《因明学讲要叙》,《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6卷,第460-462页。 明和甚至认为逻辑创自印度,“研究哲学者无不注重逻辑(即论理学)但一追溯古代逻辑之源流,不能不首推印度之‘因明论’,而因明论是佛法中之一小部分,考因明中之‘宗因喻’其性质与作用,与逻辑上‘三段论法’完全相同,此任何人不能否认者,故佛法真是科学。至于近代科学家所钦仰之‘辩证法’据多数人研究,黑格儿之辩证法既不对,马克斯之‘唯物辩证法’亦不通,而佛法中之‘唯识论’方为彻底之辩证法,故多数人说佛法是科学。”⑥ 明和:《逻辑学创自印度》,《佛教文摘》,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05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110页。

(二)因明与中国名学比较

因明与中国名学的比较包括在逻辑学科下因明与中国名学有何异同,以及基于唯识学下用因明解读中国传统经典。前者以太虚、常惺、王恩洋、虞愚等为代表。太虚的比较用于演讲,常惺、王恩洋、虞愚的比较为讲授因明所需。如太虚在题为“力学与救国”的演讲中提到因明、墨子和西方逻辑,“因明,系指论理学而言,在中国古代,有墨子等的辩论学,不过甚为简单,欧西自从亚里士多德以后,渐次发达,至现代有所谓数理的论理学,确实相当进步;但是如拿他来比较几千年前佛学的因明,还是比他不上。所以佛学的因明,在现在已成了很可尊贵的科学。复次因明是应用思想去推论事理的共同原理的,即所以推证事理之工具;如果没有因明,则不能得到普遍之定理。”⑦ 乐天愚:《力学与救国——太虚大师在河南水利专门学校讲演》,《佛化隨刊》,《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28卷,第266-267页。 王恩洋的《名学逻辑与因明》认为,“中国有名学,西洋有逻辑,印度有因明,是皆思辩之术也。……一者在求正常之理由,二者在得确实之证据。理由正常,证据确实,则其思必通,便能知其不知;其辩必胜,便能定所不定;此思辩之术也。……在中国则有正名之论,在西方则有思想之律,在印度则有三支比量。”① 王恩洋:《名学逻辑与因明》,《大雄》,《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第454-455页。 “名言辩说者,岂徒为清谈戏论而已哉,人之所以合,社会之所以成,国是民风之所以定,皆由是也。……名必须有恒久固定性……名言必有人群共同承认之公共性……是以墨辩荀子之书出,而已明辩正名为务。”② 王恩洋:《名学逻辑与因明》,《大雄》,《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第462-463页。 “盖逻辑者,思辩之术,只论思辩之应遵何等规律,始合思辩之道。始能推论无误,始能辩论有果,只在论究方法,不在论究原理。……辩证法既非逻辑,近有主张形而上学逻辑者亦不得称为一种逻辑。”③ 王恩洋:《名学逻辑与因明》,《大雄》,《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第472-474页。 “因明立破,严立三支,既宗因喻也。”④ 王恩洋:《名学逻辑与因明》,《大雄》,《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第474页。 以入论说,然后又把三支论式与三段论做比较,指出因明的优越,以及三段论的不足与问题。批评逻辑只讲形式为“机械的形式”“为编造的真理”“安有离事实而有真理者!安有离内容而有形式者!”⑤ 王恩洋:《名学逻辑与因明》,《大雄》,《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9卷,第477页。 后者以唐大圆为代表。唐大圆依据《庄子·天下》里记载的惠施和辩者的33个命题为经典解释的对象。他在《惠辩引义》中用唯识学因明概念、思想释惠施、辩者,如称“惠施十辩,有立有破,立则立其世俗所未立者,破则破其世俗所共知者”,⑥ 唐大圆:《惠辩引义》,《海潮音》,黄夏年:《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61卷,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14页。 以佛学“世俗”概念、因明的“立破”思想释惠施和辩者的立破。

四、结语

民国时期,佛学期刊因明论文既有作者自己的理解,也颇受日本因明著作的影响。从研究内容看,日本因明学家云英晃耀、村上专精、大西祝、香村宜园、宇井伯寿等的因明思想直接成为中国近现代因明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如村上专精的《活用讲述因明学全书》第一篇为“因明学序论”,内容包括“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与论理学的直接关系”“逻辑与因明的比较”“因明的语义”“因明学的原则”“因明学与佛教的关系”等;第二篇为因明学史论,内容包括“足目的因明论”“释迦佛的因明论”“龙树的因明论”“弥勒的因明论”“无著的因明论”“世亲的因明论”“陈那的因明论”“天主的因明论”“三国之传来”等;第三篇为“因明学理论”(窥基《因明大疏》的解说),称“因明学”为“东洋的论理学”或“印度的论理学”,称西方逻辑学为“西洋的论理学”。⑦ 肖平、杨金萍:《近代以来日本因明学研究的定位与转向——从因明学到印度论理学》,《佛学研究》2010年第00期。

如上佛学期刊的因明研究得出因明研究的三点启示:佛教逻辑研究理应结合印度宗教思想,佛教逻辑特征的挖掘源于因明经典,因明的西方逻辑研究只是理解因明的一种方式。

〔中图分类号〕 B8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4-0021-0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跨文化互动下的中国近现代汉传因明研究”(14BZX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曾昭式,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510275)。

责任编辑:罗 苹

标签:;  ;  ;  ;  ;  ;  ;  

民国佛教期刊中因明研究的范围与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