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话题结构的允许条件_语义分析论文

汉语领属话题结构的允准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条件论文,话题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属关系的名词短语的领有成分可以分裂出来充当句子的话题。比如:

(1)领属结构[A的B]:张三的书

a.A,[…B…]:多得不得了。

这类领属话题现象有趣的地方在于其对已有的话题的生成以及句法移位理论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先评述已有的各种理论对领属话题结构的分析,然后系统考察领属结构话题化的语言事实,梳理其对各种话题化制约条件的遵守和违反情况,借此探讨汉语话题化现象及其影响机制。我们的研究发现,用句法移位的思路来分析领属话题化面临很多挑战和众多例外。句子成分的语义关系在话题化允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述题中要有可以容纳话题的语义空位(即Pan and Hu 2008的语义交集允准条件)是话题允准的必要条件;其次,在Hu和Pan(2000)的相对局域性条件(relativized locality condition,RLC)及Pan(1998)、Hu(2002)、胡建华(2010)“局部性和显著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证明,领属话题得到允准还需要话题是述题中语义空位的“最可能解读项”,进而提出具有概括力和解释力的领属话题允准条件。

基于语义的允准条件分析可以统一解释看似复杂的领属话题允准现象,并且对于句法分析所观察到的主宾语不对称现象、邻接性现象等都有较好的解释力。本文的观察证明,相较于句法生成说,基础生成说对汉语领属话题结构有更好的解释力;因而可以说,从根本上讲,汉语领属话题结构是基础生成的。本文的分析也进一步发展了RLC及“显著性和局部性”理论。

1.已有的分析

1.1 移位说和句法移位条件

关于话题的生成条件,大致有两种分析思路:基于句法规则的移位说和基于语义、语用的基础生成说。Huang(1982)、Li(1985)、Shi(1992)等认为汉语的话题化是移位过程,所以呈现出孤岛效应(island effect)。孤岛效应是管辖移位过程的局域性条件,也叫孤岛限制(island constraint)。它首先是由Ross(1967)提出的,后来为Chomsky(1981)所发展和重述,纳入1980年代生成语法的管约论(GB)框架里,构成其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的中心部分。简言之,孤岛条件指的是,句法移动规则仅仅作用于邻接(subjacent)的成分,即那些不被多于一个的界限结点所隔开的成分。其表现之一是“左分枝条件”(left branch condition),指的是左分枝的名词短语不能从其所在的更大的名词短语中外移,这个规则恰好适用于汉语的领属话题现象。比如例(2):

但是,这种涉及领有关系短语的话题化移位常常不遵守孤岛效应,如Huang(1984)注意到例(3)这样的句子可以说,但是例(4)则不可以:

Huang(1984,1991)、李艳惠(2007)认为,例(3)可以接受是因为在位置上有一个空代词Pro。空代词必须遵循一个叫做“广义控制规则”(generalized control rule,GCR)识别限制条件,这个规则要求一个空代词通过最近的c统制(c-command)的名词短语来辨别。所以例(3)中的受到最近的c-统制名词短语即话题“张三”的控制而得到识别。相比而言,例(4)中的空代词得到主语“我”而非话题“张三”的控制,这样,“张三”就无法得到允准或解释,所以例(4)不能接受。

不过,Huang(1984,1991)注意到类似例(5)这样的例子违反GCR原则:

为解释这些例外,Huang(1984,1991)认为宾语可以先进行话题化,发生在关系从句或者主语从句中,导致空代词出现在内嵌岛从句的边缘位置,借此,它便能以岛外的话题为先行词。这可以通过例(6)的图示表示:

不过Hu和Pan(2000)指出,例(7a-b)在可接受性上的对立是Huang(1984)的GCR理论及补充条件所解释不了的:

温宾利、田启林(2011)也提出了一些符合GCR规则但却不能接受的例子:

(8)a.*张三女朋友啊,爸爸杀了很多人。

b.*张三啊,这种行为践踏了我的尊严。(温宾利、田启林2011)

为此,温宾利、田启林(2011)采用最简方案的“语段理论”来解释话题移位限制。根据Chomsky(2008)、Radford(2009)等,CP和vP是完整的语段,而只有位于语段边缘位置的成分才可以进行移位。所以进而有“标志语条件限制”(specifier condition),该限制规定“不能从位于语段中心词标志语上的成分中再提取一个成分”。温、田指出,之所以例(3)能接受,例(8)不能接受,是其句法结构差异造成的。例(3)含有系动词,这样的谓语(以及非宾格动词)虽然是vP,但是不构成一个语段,所以从其标志语位置上的“张三的爸爸”中提取“张三”没有违反“标志语条件”;而例(8)中的谓语是及物动词,“表示一个完整的命题,且具有语音上的独立性”,构成一个语段,从标志语中提取“张三女朋友”便违反“标志语条件”,所以句子不合法。

这个解释面临很多的例外。根据温、田的分析,是不是语段,主要按照动词属性是系动词/非宾格动词还是及物动词来划分①,例(9b)中及物动词构成的vP是语段,应该不能移出领有者,但却是一个合法的句子。例(10b)包含系动词谓语,应当如例(10a)可以移出领有者,但是却不太能接受。

另外,我们还能找到很多违反主宾语不对称规则的例子:

1.2 基础生成说和语义语用条件

Chao(1968)、Chafe(1976)、Li和Thompson(1981)、Xu和Langendoen(1985)、徐烈炯、刘丹青(1998)、Xu(2006)等认为,话题化的限制与句法移位条件无关,汉语的话题可以基础生成,其中的限制条件是,话题要和述题具有某种“相关性”。比如例(13),述题里根本就没有可以容纳话题的空位,句子可以成立是因为话题和述题有语义上的相关性。

Pan和Hu(2002,2008)以及潘海华、韩景泉(2005)对“相关性”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像例(15)里的“张三”属于“悬垂话题”,该话题与述题中的动词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

Pan和Hu(2002)提出语义-语用条件来归纳垂悬话题的允准条件。即使述题部分的结构成分应有尽有,但如果语义上并不自足,则其中包含语义空项。语义空项起着变量的作用,如果句首位置的话题所代表的语义集合和述题所引发的语义变量集之间的交集非空的话,话题就可以得到允准。例(15)的述题中,“父亲”存在一个领有者的语义空项,从而产生一个由可能的领有者构成的语义变量集合{张三,李四,王五,…},话题“张三”与其交集非空,从而获得解读和允准。Pan和Hu(2008)还进一步推断,语义/语用交集允准条件不但能够解释垂悬话题,而且也是移位话题的允准条件。

但是,在针对领属话题结构的分析上,语义允准理论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温宾利、田启林(2011)指出,例(8)的两句满足语义变量允准,但是却不能实现。

本文将在Pan和Hu(2002,2008)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领属分裂话题句的允准条件。本文的分析证明,语义交集条件是领属话题允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领属话题要真正实现,还需要满足“最可能解读项”条件。本文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汉语话题各种限制条件的作用,以及领属语义对句法操作的影响。

2.领属语话题化实证分析

我们发现,领属关系话题化的实现能力是不匀质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依照领有者和中心语的语义属性将常见的领属关系分为以下三类:

A.临时领属关系,即领有者和中心语并不具备内在的领属关联,如“小张的书”。

B.整体部分领属关系,即中心语是领有者的一部分,领有者和中心语有内在领属关系,比如“大象的鼻子、卧室的地板”。

C.亲属称谓,即领有者和中心语表达亲属关系,如“我的姐姐、小张的爸爸”。

其中,B和C两类都属于不可分离的领属关系,A则是可分离领属关系。

下面我们一一考察各种领属话题句的允准情况。为了构成最小对比,消除其他影响因素②,例(16-21)都采用较为简单的结构语义基本一致的句子。

首先考虑中心语作述题主语的情况。

(16)[张三的电脑]很高级。

a.张三,e电脑很高级。

b.张三,e电脑送去修了。

(17)[张三的眼睛]很漂亮。

a.张三,e眼睛很漂亮。

b.张三,e眼睛给人打伤了。

(18)[张三的姐姐]很漂亮。

a.?张三,e姐姐很漂亮。

b.?张三,e姐姐给人打伤了。

其中,无论是系动词谓语还是及物动词谓语,亲属关系在例(18a-b)的接受度都比较差,而A、B两类都可以实现。

再考虑中心语作述题宾语的情况:

(19)我很喜欢[张三的电脑]。

*张三,我很喜欢e电脑。

(20)我很喜欢[张三的眼睛]。

*张三,我很喜欢眼睛。

(21)我很喜欢[张三的姐姐]。

*张三,我很喜欢e姐姐。

可以看到,三种语义关系的话题化实例,都不允许中心语作宾语。所以至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类亲属领属关系普遍不允许分裂话题化,而A、B两类则呈现Huang(1984)观察到的“主宾语不对称”现象,例(22)更加清晰地体现了这一不对称。

(22)a.张三,e电脑送去修了。

b.?张三,我在修e电脑。

至于Huang(1984)的例(3),根据我们的调查,实际上其可接受度也比较有限,而且语义和句法都极为类似的例(23-24)则较难接受:

(3)张三,爸爸很有钱。

(23)?张三,爸爸很胖。

(24)?张三,外婆很有钱。

那么是不是除了亲属关系外,其他领属关系话题化都符合GCR的预测呢?实际上,我们发现,A、B两类领属关系话题化普遍违反GCR的最近控制说,特别是B类领属关系更容易允许宾语位置上的分裂话题化③。比如例(25-28):

(25)大象,我听说鼻子很长。

(26)电视,小张搞丢了遥控。

(27)卧室,我刚刚翻新了地面。

(28)a.那本,我撕了[封面]。(张敏2009)

b.那个女孩,我剪了辫子。(张敏2009)

至于GCR的补充说明,即述题内部先发生话题化,在岛从句的边缘位置产生一个Pro的操作,也不能正确预测所有相关领属话题句的生成:

(30)a.*张三,我认为爸爸很有钱。(Hu and Pan 2000)

b.张三,我听说爸爸很有钱。(张敏2009)

(31)a.??张三,我认为妹妹长得很漂亮。(张敏2009)

b.张三,我认为眼睛长得很漂亮。(张敏2009)

(32)a.张三哪,我听说钱包给人偷了。(张敏2009)

b.??张三哪,我听说铅笔被儿子折断了。(张敏2009)

张敏(2009)指出,例(30a)之所以不能说,是因为其原本的表达“我认为张三的爸爸很有钱”在语用上就不是一个自然的表达,因为某人是不是有钱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如果把动词换成“听说”就可以接受了。不过同时,他也指出,例(31a、32b)原句可以接受,但是却不能话题化。对此,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观察到的领属话题结构的现象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领属关系话题化除C类亲属称谓较难实现外,其他都可以系统性地生成,违反孤岛条件限制。(2)A、B类话题化呈现主宾语不对称现象,但是同时存在较多例外。其中,B类相较于A类来说,例外更多,亦即更容易允准话题和中心语之间的c-统制成分。(3)综合来讲,A、B、C三类话题化不符合GCR及其补充条件的预测。

总之,孤岛条件限制和GCR理论不能解释领属话题化现象,面临非常多且是系统性的例外。而且我们也看到,温宾利、田启林(2011)的“语段分析”也缺乏解释力。那么,究竟如何解释以上参差复杂的话题化现象呢?

3.领属话题化的语义/语用允准分析

我们认为,领属类话题结构的允准主要是由语义因素决定的。语义交集条件是话题生成的必要条件,另外,存在语义交集的话题和述题所在的语言环境,还应该具备恰当的信息结构,使得这种交集关系能够成功得到辨识,也就是话题的语义得到正确的解读。从本文所讨论的现象可以看出,话题必须是距离述题语义空位最近的可解读单位(plausible item),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可解读单位(干扰项),那么话题必须比干扰项具备更高的可解读性。所以,话题、中心语的语义属性、语义和语用环境都可能影响交集关系的辨识,即话题的允准度。

3.1 语义(语用)交集条件是话题化的必要条件

首先,可以实现的领属话题结构都满足语义(语用)交集条件(语义和语用都是判断交集的因素,以下简称“语义交集条件”)。述题中空缺的领有者形成一个语义变量集,和充当话题的领有者产生非空的交集。例如:

(33)张三,电脑送去修了。

(X's)电脑-→{李四,张三,王五,…}

{张三}∩{李四,张三,王五,…}→{张三}

(34)电视,我搞丢了遥控。

(X’s)遥控-{电视,空调,电风扇}

{电视}∩{电视,空调,电风扇}→{电视}

为了保障语义交集条件,领属话题句的述题中必须存在领有者空位,从而可以产生一个集合用以和话题做交集。否则,原本的被领有者(即原领有结构的中心语)有可能作为独立的名词组获得独立的或受控于其他上下文因素的解读。有些领属话题句不能成立,就是因为没有满足这一必要条件。比如例(35)的问题就在于述题中的“电脑”本身已经失去清晰的领有者空位,而独立获得了自身的解读“我不喜欢电脑”,若没有其他特殊因素的作用,述题不能激发任何领属语义变量,因而“张三”也就无法和其发生交集,故而不能获得允准。

(35)*张三,我不喜欢电脑。

例(36a-b)的对比也是因为“眼睛”本身还保留领有者的空位,但是“汽车”却语义自足,原本的领有者空位在述题中难以得到辨识,所以相比来说,更加不易允准话题“小张”④。

(36)a.小张,眼睛特别漂亮。

b.*小张,汽车特别漂亮。

所有可以允准的领属话题句,都必定满足这一语义交集条件。但是满足这一条件的话题句并不一定得到允准,因为,这只是话题允准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所以,温宾利、田启林(2011)依据不能实现的例(8)就否定语义交集条件是不合理的。根据Pan和Hu(2002、2008)等,语义交集条件是普遍性的话题允准的必要条件,详细论述见相关文献,本文不予赘述。

那么,如何解释如例(8)以及例(31a、32b)所示的满足语义交集条件但是依然不能实现的领属话题句?参考Hu和Pan(2000)提出的“相对局域性条件”(relativized locality condition,RLC)以及Hu(2002)、胡建华(2010)的“显著性和局域性”理论,我们认为,成功的话题化还需要满足另外一个语义条件——“最可能解读项条件”,话题必须是距离述题空位最近的语义可解读项,如果其间有干扰项,那么话题必须比干扰项更容易获得解读。

3.2 最可能解读项条件

根据Hu和Pan(2000)的相对局域性条件,句子中的空成分需要和最近的语义相容的NP同指(coindex the null element with the closest compatible NP)。这一思路可以借鉴到领属话题结构的允准分析上,从而得到允准领属话题结构的“最可能解读项条件”:

(37)最可能解读项条件:在话题结构“”中,话题α是述题中领属语义空位的最可能解读项,当且仅当:

a.α和γ可以构成满足语言环境的领属关系,且

b.α和γ之间不存在成分β,与α同样或更可能被解读为γ的领有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RLC的语义相容(compatibility)和这里的可解读有所不同。根据Hu和Pan,语义相容指的是两个单位具备同样的生命特征且两者同指不违反任何词汇、句法、语义或语用规则。(37)中的“可解读条件”是指两者之间可以建立特定的领属语义,且该领属语义关系与所处语言环境相容,即(37a)的要求,可能是由语义、语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37b)则定义了干扰项,只有不存在干扰项,领属话题才满足可解读性的“最可能”条件。

“最可能解读项”分析思路也和Hu(2002)、胡建华(2010)提出的局部性和显著性原则一致。局部性原则指,语法系统优先选择最局部的成分进行加工或运算。显著性原则指:语法系统优先选择最显著的成分进行加工或运算。虽然Hu(2002)的理论用来分析Wh-、反身代词以及论元的分布与选择,但是这一理论思路同样适用于领属话题的辨识和允准:越是靠近述题中的领属空位(局部性原则)以及越是容易辨识领属语义身份(显著性原则),则话题越容易得到允准。

结合上节所述的话题允准必要条件——语义交集条件,我们可以将领属话题结构的语义允准条件综合如下:

(38)领属话题结构允准条件(possesive topic licensing conditions,PLC)

a.述题中被领有者的领属语义空位得到辨识;且

b.话题是述题中领属语义空位的最可能解读项。

最可能解读项条件意在保障话题确实能够解读为领有者,即话题的语义确实能够链接到述题中的领有者空位上。话题要想成功地和述题中的被领有者确立领属语义关系,首先,话题和述题空位建立起来的领属关系必须和句子环境相容。比如前边提到的例(30a)就是不相容的例子,虽然“张三”和“爸爸”可以建立领属关系,但是正如张敏(2009)所指出,“我认为张三的爸爸很有钱”本身在语用上不易成立,所以话题无法被允准。

其次,话题必须是最可能被解读为空位领有者的成分,也就是距离空位最近的语义可解读项。所以任何出现在话题和领属空位之间的名词组,如果本身也具备被解读为领有者的可能性,都会构成正确解读的干扰项,只有话题具备比干扰项更高的解读可能性,话题才能被允准。我们之所以观察到主宾语不对称现象,就是因为,作主语时,话题是距离述题领属空位最近的可能语义相容项,因而得到解读;但是在宾语位置时,述题的主语也同样可能被解读为领有者,而述题主语离空位更近,从而阻断了话题链接到空位的可能性。比如例(39)不能实现,就是由于“我”和“张三”具备几乎同样的可解读性,即都有可能解读成“爸爸”的领有者(其实,“我”比“张三”具备更高的解读性,详见下文分析),由于“我”距离空位更近,更加倾向于被解读为“爸爸”的领有者,阻断了话题被解读为领有者的可能性,所以句子不能成立。类似地,例(40)也是由于述题主语的干扰导致话题不能允准。

(40)*张三,我很喜欢眼睛。

PLC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能找到更多的B类话题化违反主宾语不对称。因为其“整体-部分”语义关系往往在新的话题结构中不受到干扰,比如上文的例(25-27)。

(25)大象,我听说鼻子很长。

(26)电视,小张搞丢了遥控。

(27)卧室,我刚刚翻新了地面。

这种成功的语义辨识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部分”更容易保留领有者空位,而A类可分离领属关系的被领有者通常是一般名词,不容易保留领有者空位。根据Taylor(2000)的研究,仿佛动词天生带有论元位置一样,有些名词也天生具备语义空位,称作关系型名词(relational nominal),比如wife,leg,destruction等。所以表示部分的名词天生需要找到其整体领有者来获得充分的语义解读。而一般性名词,如“书、电脑、汽车”,就不蕴含领属关系。所以B类比A类更容易确立领属语义关系。第二,B类往往没有干扰项。我们能看到的合法的B类话题结构,如果领有者和中间位置的名词组不是一致的生命度特征,则中间的名词不构成干扰项。Dahl和Koptjevskaja-Tamm(2001)也指出,在很多语言里,“部分”的领有者(即“整体”)是比较容易预测的,所以往往在分隔开或者省略的情况下也可以顺利传达出来。相比而言,很多A类领有者是指人名词,而述题中的主语也往往是指人名词,那么就构成了干扰因素。很多学者都曾经注意到,指人名词是最普遍的领有者(Quirk,et al 1985;Hawkins 1981;Taylor 2000等)。同时,众所周知,指人名词也是充当主语能力最强的名词组。例(41)的对比更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41)a.那间房子,我重新刷了外墙。

b.*张三,我撞破了头。

同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部分关系,例(41a)中“我”不构成“外墙”和“那间房子”的语义关系干扰。但是例(41b)中的“我”则是“张三”和“头”的语义关系的干扰因素。

PLC还能解释张敏(2009)观察到的难题:

a.那本,我撕了[封面]

b.那个女孩,我剪了辫子。

c.?那个人/小孩,我剪了辫子。

d.*那个女孩,我打扫了房间。

例(28a)能够成立是因为,“封面”的领有者更可能是“书”而非“我”,所以主语位置的“我”不构成干扰项。例(28b)的允准也是一样,由于话题是“女孩”,其语义比属性不明确的“我”更加与“辫子”相容,且“我”一般不能给自己剪辫子。比较例(28c),话题换成“人/小孩”,其接受度就大大降低了。例(28d)也不好,是因为“我”在其中比话题“那个女孩”有更强的解读性。

例(32a)能接受也是因为“我听说”排除了解读为“我的钱包”的可能性。至于例(32b)为什么不好,是因为述题中“儿子”存在一个语义空位,而“铅笔”的语义空位则不明显,这样“张三”就不能链接到“铅笔”的领有者空位,此外又有“我”的干扰,也难以链接到“儿子”的领有者空位,所以不能获得解读。

(32)a.张三哪,我听说钱包给人偷了。

b.??张三哪,我听说铅笔被儿子折断了。

除了领有者和被领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形形色色的影响领有话题允准的因素,它们都是依照PLC机制起着作用。其他常见影响因素有:

第一,动词。前边提到的例(30a-b)就是一个例子,重复如下:

(30)a.*张三,我认为爸爸很有钱。(Hu and Pan 2000)

b.张三,我听说爸爸很有钱。(张敏2009)

因为,在“我V张三的爸爸很有钱”的环境里,“听说”可以用,“认为”不好。根据PLC,话题必须是满足表达环境的可能解读项。“认为”影响话题的允准,是因为该动词造成了一个本身就不好的环境。

第二,复数和单数。把例(41a)的述题主语换成复数,如例(42):

(42)张三,我们都以为爸爸很有钱。

例(42)要比例(41a)更好接受,因为话题“张三”是单数,它的干扰项“我们”是复数,数的差异降低了语义辨识的难度。类似的还有例(43)的对比,例(43b)更加容易被接受,也是因为干扰项的数和话题不一致的缘故。

(43)a.??那个人,我剪了头发。

b.?那些人,我剪了辫子。

第三,光杆名词。例(44b)比例(44a)好:

光杆名词比特指名词更难被允准,因为光杆名词独立使用时倾向于获得类指解读(特别是在允准类指解读的语义环境里,比如特征描述句里)故而使得述题没有语义空位,违反了PLC的语义空位辨识条件。

能够影响PLC的因素还有很多,有时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

(45)a.*小明,我喜欢汽车。

b.?小明,我修好了汽车。

例(45)的对比,是动词和光杆名词的两种因素导致的。例(45b)中阶段描述句(stage-level statements)的“修好了”抑制了光杆名词“汽车”获得类指解读的倾向,从而保留了辨识语义空位的可能性。而例(45a)则是一个特征描述句,汽车倾向于获得类指解读,从而丧失语义空位。

3.3 亲属称谓类领属话题结构

最后我们来考虑,为什么C类亲属称谓领属结构无论主语位置还是宾语位置,都普遍不容易话题化。事实上,亲属称谓的领属结构是一类非常特殊的领属结构,其分裂话题化一般来说都比较困难,能够实现的都是有其他特殊因素的作用。

首先,从条件A,即领有者空位的角度看,亲属称谓都满足这一要求,Dahl和Koptjevskaja-Tamm(2001)、Taylor(2000)等人都指出,亲属词是高度“关系化”的名词组,要求指人名词作领有者。而且,根据亲属称谓的具体语义还有具体的属性要求,比如wife,内在要求一个定义成年男性的名词组作领有者。但是亲属称谓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高度“自我中心”(egocentric,Chappell and McGregor 1996;Dahl 1997;Taylor 2000),即它的领有者高度倾向于解读为说话者(speaker-orientation)。这就导致它的领属语一旦脱离后,亲属词倾向于解读为“我的××”或者当下叙事环境的主角(Xu and Langendoen 1985),如例(46-47)。

(46)a.我经常帮(我的)妈妈做家务。

这使得话题化了的领有者往往无法得到辨识,或者句子产生歧义。例(48)中“我看见了爸爸”本身就可以接受,解读为“我看见了我的爸爸”,所以,主语“我”比话题具备更强的解读性,阻断了话题的解读。

(48)*小张,我看见了爸爸。

所以,个别能接受的话题化大都是亲属词紧挨话题的,如例(49)。有一些特殊的情况,语义环境非常清晰地标示出亲属词的领有者是话题NP,话题化才可能实现,如例(50),“听说”排除了父亲的领有者是“我”的可能性。

在第一人称叙事环境下,光杆的亲属词往往倾向于以“我”为领有者,也就是指向自我中心;在第三人称的叙事环境下,光杆亲属词往往倾向于指向叙述主角(在话题句中,往往就是句子的话题),这是“我”不出现时候的篇章“自我中心”。所以我们可以预测,第三人称叙事的语义环境要比第一人称叙事的语言环境更容易允许C类话题化。因为,第一人称的“我”会构成亲属解读的强干扰。比较例(51a-b):

(51)a.小张,从来都不知道爱护妹妹。

b.?小张,我一向爱护妹妹/我喜欢妹妹。

另外,据此还可以预测,第一人称的领有者更容易分裂话题化,因为这与自我中心解读倾向是一致的,如例(52b),否则会产生自我中心解读和话题解读两种歧义,如例(53):

(52)a.?小张啊,三年前见过姐姐一面。(“我的姐姐”或“小张的姐姐”)

b.我啊,三年前见过姐姐一面。(“我的姐姐”)

(53)?小明,从来不跟弟弟打架。(“我的弟弟”或者“小明的弟弟”)对于温宾利、田启林(2011)提的例子:

(8)a.*张三女朋友啊,爸爸杀了很多人。

此例涉及多重领属关系分裂,我们发现,如果只是把第一个领有者话题化,则句子可以接受:

(8)c.张三,女朋友的爸爸杀了很多人。

类似的对比还可以找到:

(54)a.?小张的女朋友,爸爸很有钱。

b.小张,女朋友的爸爸很有钱。

按照温宾利、田启林(2011)的分析,例(54)的谓语不构成语段,例(54a-b)应当都能实现才对,例(55)的谓语构成语段,例(55a-b)都应当不能接受。所以其语段理论并不能解释其所提到的语言现象。本文的最近语义、语用相容项可以较好解释上述对立:如果只把一个领有者分裂开来,如例(54b,55b),那么话题自然和其相邻的领有者(同时也是一个亲属词)建立关联,获得解读;如果把两个领有者都话题化,由于语用的因素,亲属词“爸爸”的领有者将更加倾向于获得叙事方解读;相较而言,“小张的女朋友”不容易被解读为“爸爸”的领有者⑤。

4.总结与讨论

本文集中探讨了汉语领属结构中领有者话题化的现象。文章考察梳理了各种领属话题化结构,发现已有的各种移位分析和基础生成分析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结构的允准。本文在Pan和Hu(2002,2008)的语义交集允准分析、Hu和Pan(2000)的相对局域性条件,Hu(2002)“显著性和局部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允准领属话题结构的“最可能解读项条件”,该分析可以广泛解释各种领属关系话题化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本文的分析再次证明,语义交集条件是话题允准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在理论思路上,“最可能解读项条件”与RLC,以及Hu(2002)的“局部性和显著性原则”是一致的。RLC和本文的PLC都是解决句子空成分的所指问题,“局部性和显著性”解决的是Wh-、反身代词以及论元角色辨识的问题;三者根本的思路都是待允准的成分和目标之间的链接必须尽可能接近,并且链接关系要尽可能强大。除此之外,在更大的范围来看,本文的分析与Rizzi(1990,2001)的“相对最小性”(relativized minimality),以及Chomsky(1995)“最小链接条件”(minimal link condition)的理论分析模式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Rizzi的理论和Chomsky的理论都是旨在解决移位的问题,基本内容是:

(56)相对最小性原则:

在一个构型X…(Y)…Z中,X c-统制Y,并且Yc-统制Z,Z可以移位到X,当且仅当其中不存在Y和X属于同一结构类型(如A、A’,head等)。

(57)最小链接条件:

K吸引A当且仅当不存在B比A离K更近,以致于K能够吸引B。

如果我们抛开移位这个过程来看上述原则,则可以转述为,X可以和Z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可以承载移位的链接通道),当且仅当两者中间没有干扰项Y。与本文的PLC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其干扰项是通过句法条件定义的,而PLC的干扰项是通过语义-语用条件定义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扩大“相对最小性”理论的思路和应用范围,将其扩展至语义以及语用分析中。本文的分析证明,语义的解读也受到“最小性”原理的制约,而语义的正确解读是决定一个表达能否实现的必要条件。

①作者认为CP和具有外论元的vP是完整的语段。

②学者们普遍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述题中如果存在焦点,话题的允准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Pan and Hu 2008;张敏2009等),所以本文的举例和分析也将注意这一作用因素,对比分析中尽量排除焦点的影响。

③有些研究者(如沈阳2001)还注意到一些类似的分裂现象,如“文章,我只写了开头”;“桔子,我剥了皮”。我们这里暂时不列入考虑范围,因为它们可能是由领属关系之外的其他因素构成的,比如,分裂的两个NP都可以做动词的宾语论元,如“写文章/写开头”,“剥桔子/剥皮”。其他的例子还有“花,我已经浇了水(浇花/浇水)”,“苹果,我只吃了一半(吃苹果/吃一半)”。我们将另撰文讨论这一现象。

④关于这里“眼睛”和“汽车”的领有者空位辨识问题,可以从两个名词本身的属性探讨,前者是所谓的“关系名词”,后者则不是。这一概念将在后文详述。

⑤研究者(如Dahl and Koptjevskaja-Tamm 2001)观察到一个普遍的现象,亲属词有时候会表现出类似专有名词的句法特质。因为其领有者被习惯性解读为说话人或者叙事主体。比如英语(My)Dad is working in the backyard(我)爸爸在后院干活)。而且越是高频使用的亲属词(通常都是指父亲、母亲等父母原型)越呈现这一语用倾向。

标签:;  ;  ;  

汉语话题结构的允许条件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